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回应新期待 市民最关注的三件住房大事划定新的时间节点 街面垃圾桶设置等新“民生小事”纳入实施方案

2025-01-22

  记者 戚颖璞

  近日,《关于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这是2021年以来,上海推出的第二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

  记者翻阅文件发现两个“新”。一是市民最关注的城中村改造、旧住房综合改造和租赁住房等三件住房大事,划定了新的时间节点。二是街面垃圾桶设置等新“民生小事”也被纳入实施方案。

  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新”是为了回应新期待。“随着城市发展,市民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本轮行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问题导向、重点导向、热点导向。”上海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住房问题是始终绕不开的民生热点。针对老百姓在住房方面的“急难愁盼”,实施方案提出新目标,强调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在旧住房成套改造方面,确保到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到2026年全面启动整体改造类项目,完成整体提升类项目;到2027年基本完成整体改造类项目的签约。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9万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

  新“民生小事”被纳入

  一条马路是否平整,家门口能不能挂到专家门诊号,逛街时有没有地方可以扔垃圾,家附近能不能有更好的医院和学校……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容广泛、具体又细微,关乎人们在城市里生活的直接感受。

  实施方案对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收集的近2.7万条建议进行了梳理,对涉及基层治理、住房保障、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养老服务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建议作了吸纳,部分刚刚涌现的、具体的“民生小事”被纳入方案。

  自从垃圾分类实施以来,上海的垃圾桶设置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实施方案明确,要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科学设置公共区域废物箱,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科学设置”不等同于“增设”。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会针对市民反映集中的点位和路段,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人流量、生活垃圾产生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如确有必要,再增加废物箱设置。

  上海对社会工作者、高品质家政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实施方案提出,要营造“海聚英才”的环境,探索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种,纳入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

  在一个街区里,商户、居民区、办公楼、园区是本身相互独立的存在。但要解决停车问题,落地白领“最后一公里”班车、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就需要统筹各方,整合利用闲置的边角料资源。

  如何在基层搭建各个社会主体都可以参与的治理平台?实施方案指出,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积极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其中就包括搭建多方参与的“善治街区”平台。

  擦亮品牌打造上海特色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城市运行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样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挑战。

  上海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擦亮这一品牌,需要继续下好绣花功夫。实施方案提出,要继续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特别提到了一些长期困扰上海城市治理的“顽疾”,如“马路拉链”、道路不平整等,应该进行专项整治。

  继续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加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优化升级。加强数据共享开放和流通使用等。

  加快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如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市政设施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源头防范,聚焦危化品、燃气、火灾高风险单位场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强化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

  上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超大城市如何做好党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如深化街区党组织建设,探索“小个专”和新就业群体党建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城市运行责任网格、警务责任区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加强网格党建,健全网格运行机制,推动网格管理向网络治理跃升。

  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如健全人民建议征集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项征集和日常征集,推动居村征集联系点广覆盖。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