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新闻发布会 >>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专题
2021-05-14
新华社:旧改是最大的民生,黄浦是如何实现旧改"加力提速"?在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上有哪些举措?
杲云:黄浦区旧改量在全市最多,目前我们成片二级以下旧里4.6万户,占到全市大概一半,从2012年以来,我们全区进一步聚焦旧区改造,这段时间我们统计了一下,受益的居民要超过5.5万户,去年我们历史性的突破了1.2万户,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五个加强。
第一,加强市区联动,这两年在市领导以及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市区联合收储以及和地产集团的政企合作平台,大概有1.6万户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第二,加强系统谋划,注重整体考虑,科学布阵,对全区旧改项目进行了优化,排出时间表、任务书以及线路图,我们实施了“五个一”,准备一批、启动一批、推进一批、收尾一批、开发一批。同时我们科学加快这些土地的出让,因为土地出让周期加快以后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多的居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第三,加强毛地处置,黄浦有不少毛地,毛地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开发商推进过程当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加强沟通,督促他们加快启动,我们和市里相关部门对于每块毛地进行了“一地一策方案”处置,多途径促进这些毛地能够激活、启动。
第四,加强党建引领,刚才记者提到宝兴里旧改,我们为什么这么快呢?我们是首创了用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这样一个党建工作组织架构,强化共建、共商、资源整合,凝聚起强大的旧改征收的合力,我们用了122天,居民100%签约,用了172天,居民100%自主搬离。这个经验我们接下来在其他旧改基地会进行复制推广,把党建领航计划贯穿于整个旧改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党员带头签约,包括党员现身说法,走家串户做工作,促进旧改征收又好又快推进。
第五,加强规范征收,坚持阳光征收的理念,确保征收全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补偿的标准我们提出要前后一致,提高征收工作的公信力,真正做到一竿子到底、一碗水端平,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同时也不遗留后遗症,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通过这五个加强,我们旧改的速度明显加快。
同时黄浦还有不少老旧房屋我们是通过了“留改”方式实现留人留房。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在聚奎新村实施的拆落地重建,又如有一定的保护价值的旧里弄,像我们承兴里,我们通过抽户改造,解决群众的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生活设施问题。同时我们很多老旧小区通过微更新设计来美化,提供更多人性化的设施,同时对房屋进行综合修缮,一些老旧房屋由于年久失修产生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些措施,使得黄浦居民这些年居住的环境更整洁,生活更便利,家园更温馨。
上海电台:上海目前在大力促进消费,说到购物黄浦区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商业街,南京路、淮海路,这两条街近些年转型升级一直在进行当中,围绕黄浦打造购物天堂在提升这样一些商圈的品质包括不断的创新商业模式上,黄浦还有哪些新的探索?
巢克俭:黄浦在上海整个商业拉动经济过程当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李强书记提出上海四大品牌,其中上海购物我们黄浦义不容辞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华商业第一街指的就是南京路,淮海路也有120年的历史,除了这两条商业街以外,我们还有新天地、豫园商圈等一系列著名的商圈,所以来上海如果不到我们黄浦区的商圈走一走、逛一逛,可能性不是很大。我们不完全统计,南京路一年游客的数量超过1.5亿人次,但是很遗憾1.5亿人次给我们创造的销售总额前两年的数字大概是180亿,也就是说粗略估计人均消费就是100块钱,这和他口袋里的购买力不相称,当然跟我们受电商冲击下的实体商业这种现状也是相吻合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当中怎么样进一步放大消费对上海这样一座中心城市的经济拉动力?
黄浦区这两年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在空间上,大家马上看到南京路步行街到9月份完全对外开放,一直到外滩。另外淮海路也做了一些改造,这是空间上。我们传统的白天消费也已经延伸到了晚上,夜间经济在上海支撑了这几个商圈很重要的补充,比如说我们思南公馆的夜派对,外滩枫径,圆明园路,包括我们去年在新天地间歇性的周末步行街都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打卡地,这是时间上。
从内容上,我们除了传统的消费以外,还大量引进首店、首秀等等各种形式,刚才杲书记已经和同志们的交流过程当中提到了这两年的首店就引入了280家,所以大家看到的比如M豆、淮海路TX淮海现在是年轻人的打卡地,内容上更多是线上线下互动、跨界,所以大家看到实际上传统的线上店更多要往线下走,比如盒马在黄浦就开出了早餐,将来还要全市布点,比如说京东等等从传统的线上往线下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更多的商旅文体联动跨界,所以我们商场里面有文化,文化是带动消费和年轻人消费的要素,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有些已经实现了,下一步聚焦从传统消费我们卖什么你买什么,到华为引入以后变成你想买什么我们卖什么,互联网对消费者行为的精准分析下一步就是精准营销带动了线上线下真正在上海在黄浦能够有所实现,也希望更多的大数据公司、人工智能、新商业、新零售和我们进一步聚焦,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黄浦的商业一定会在上海购物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近些年我们看到黄浦区不管是在户外工作者的爱心驿站设置方面,还是在“一带一路一环”精细化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是不是方便介绍一下今后在城市治理方面会有哪些更多的探索?
巢克俭:黄浦区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我们始终秉承总书记指示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所以我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当中非常强调,首先是建标准,建席地可坐的保洁等一系列标准,另外创标杆,黄浦作为中心区域,不是简单做一些必选动作,我们还要自我加压,比如说我们最关注的、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店招店牌问题,整个黄浦区18000块店招店牌,人流量聚集,我们要在智能感知、全程监控等方面创标杆,大家关注到的我们大客流、雨刷式过马路都是我们实践当中的一些创新手法。
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和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当中是把人民群众一起纳进来,这就是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治理,就是从政府和群众的单向关系变为更好的互动关系,这一过程当中我们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要把公益性组织,把各种的机构都要引进来,一起商量怎么办大家能更好地接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黄浦区很多老字号品牌,我们想请商务委领导介绍一下老字号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情况。
金韶靖:黄浦区拥有113个老字号,占了上海的“半壁江山”,拥有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两年我们出台了黄浦区老字号振兴行动方案,这也是呼应上海的四大品牌建设,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支持市场主体通过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来研究相关的对策,包括: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老字号品牌;做好做精做优一批行业影响力的老字号品牌;传承保护一批文化底蕴具有非遗特殊记忆的老字号品牌;盘活调整一批经营不善、勉强维持的老字号品牌。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分类施策,促进老字号发展。
第二方面,目前大多数老字号在国有企业的手里,所以我们鼓励老字号深化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支持老字号核心团队的建设,激发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动能。
第三方面,支持老字号求新求变。老字号必须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鼓励老字号走出去,走出上海、走到长三角、走到全国、走向全世界。同时我们也鼓励老字号拥抱新的消费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品牌跨界融合,商旅文融合。我们也支持老字号在黄浦区的市级商圈发展,通过老字号的发展,来促进南京路、豫园、淮海路等商圈的建设发展。
第四方面,整合政策,优化老字号的发展环境。我们要把各类相关政策梳理用好,鼓励老字号保护这些品牌,为他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方面是传承创新。助推老字号发展,人才是关键。老字号的掌门人、传承人,技艺者都是宝贵的财富。要做好传承,一要和职业技术教育挂钩,二要和人才培育建设相结合,为老字号注入新的活力。我想老字号是个金字招牌,我们希望能够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体现出新的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受疫情影响,文化领域市场受到了冲击,黄浦区演艺大世界等演艺场所是如何加快疫后的复苏,此外黄浦区也是文化资源丰富,海派文化要素集聚,下一步黄浦区在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方面有哪些举措?
杲云:这次疫情确实是对黄浦的文化演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黄浦也是上海文化演出最集中的一个区,在疫情期间我们通过“四心计划”,来帮助企业加快复苏。一是暖心计划,通过政策的帮扶以及对一些演出剧目加快审批,使得剧目能够加快演出进程,吸引观众。二是聚心计划,通过政府跟企业联动,鼓励企业之间相互联手,形成工作合力。三是信心计划,就是增强企业的信心,因为这次文化企业应该说冲击是比较大的,要把大家的信心提振起来。四是同心计划,通过我们对外的推介包括一些活动,让大家共同振兴文化演出市场,通过这四心计划等一系列的举措,文化企业实现稳步的复苏,目前应该说总体比较平稳。
黄浦是上海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我们将充分发挥黄浦文化底蕴优势,进一步提升黄浦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重点主要是围绕演艺大世界这样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也是李强书记提出的,通过这样一个品牌把黄浦的文化资源集聚起来,文化的影响力整体提升。目前演艺大世界共有22家演出的剧场,我们也鼓励一些剧场做一些探索,比如聘请田沁鑫担纲中国大戏院的艺术总监,陈薪伊艺术中心落户上海人民大舞台,另外9次格莱美获奖艺术家温顿马沙利在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进行驻场演出。去年演艺大世界演出场次达2.7万场之多,其中包括很多中国首演、亚洲首演、全球首演的剧目。
在载体上,我们不断丰富演出载体,除了现有固定演出的场所以外,我们鼓励不少商家在南京路、淮海路商圈里面挖掘一些载体,然后进行各种演出,包括公共空间,滨江、草坪这些地方我们也组织一些演出,就是把演出渗透到黄浦的各个区域各个角落,使得文化气息能够更加浓郁。在内容上,我们坚持内容、品质为王,这方面我们接下来就是要通过政策来引导优秀的大师包括这些编剧,把他们的名作在我们演艺大世界进行演出,我们会加大力度吸引各种经典剧目、优秀剧团演出。在生态上面,原来我们比较注重的就是演出场馆的建设,光有演出场馆还不行,我们要把整个演出的生态链构筑起来,所以除了剧场设施建设以外,我们接下来要加快、加强内容的生产、中介经济、衍生产品的发展,同时把我们的演出、演艺跟电竞、影视包括创意设计等跨界融合,形成文化生态氛围最好的区域。
另外一方面,黄浦在红色文化上有特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做了初步统计,黄浦有127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家,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近年来我们重点完善阵地的布局,擦亮红色文化的地标,比如配合推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设,我们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的对外展陈,接下来会陆续对外进行开放。
同时我们加强宣传手段创新,努力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我们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院,组建了红色文化的讲师团,创新各种传播的方式,比如“兴业讲堂”这种方式,让群众尤其青年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另外我们还不断优化内容供给,丰富红色文化的体验,提供各种展览、讲座、故事、歌曲,通过这种方式使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另外我们也在积极推出一些红色旅游、微旅游路线,把这些红色经典地标串起来。总的来说黄浦的文化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些文化优势能够发挥出来,真正成为黄浦城区的一个亮丽名片。
澎湃新闻:外滩是我们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地,我想请问黄浦区如何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以及它的升级?这在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
巢克俭:黄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镇,我们用几句话来描述,第一句应该说是历史选择了我们,黄浦外滩金融集聚带一百年前就是国际金融中心,所以历史是选择了我们,第二句话,改革开放40年实践证明了我们,在改革开放40年里我们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城一带”的核心区,13个要素市场当中黄浦占了6个,成交量的75%是在这6个市场当中产生的,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黄浦的金融占比前所未有地接近一半,达到47%,金融业附加值,也在全市各方面都是非常领先的,因此实践证明了我们。第三句话,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我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在2020年初步建成,但从初步建成到2035年的未来15年当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达到的高度是我们义不容辞要承担的。
因此,我们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在空间上南延西拓,南延是从传统的外滩已经拓展到了十六铺外滩、董家渡外滩,下一步要进一步南延。上周五,迄今为止第一家总行在北京的、唯一把理财子公司设在上海的中兴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外滩BFC挂牌营业,这里还会有一家外资证券公司即将获得批文营业,往南不远两百米董家渡,海通买了三幢楼,人保、上海银行买了一幢楼,董家渡金融城初见雏形,如果再往南延到世博会浦西园区,我们将来会进一步聚焦金融+科技。
另外一方面空间延伸就是西拓。原来一百年前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局限于外滩第一排,还包括第二立面,第二立面初步估计有141幢老建筑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涉及到的面积86万平米,当年绝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目前我们想尽办法通过一系列的与长期资本结合举措,逐步把老大楼置换出来,然后通过地下改造、城市更新,将老大楼焕发生机、功能重塑、做深做透。
下一步黄浦会在功能上进一步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外资开放,比如第一家外资的证券公司落户黄浦的野村东方,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的资管落户黄浦的工银安盛,希望未来更多的“第一家”聚焦黄浦,因为外资开放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二是聚焦资产管理,也就是说理财子公司。我们的财富管理等等一系列企业与投资者可以更好互动。三是聚焦金融科技,像蚂蚁金服区块链第一家公司在黄浦落户,我们传统的金融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就要进一步聚焦这些金融科技。
接下来我们会协助市里面一起把金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不仅仅为上海,还要为全国、为长三角服务,所以下一步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总书记交给我们三项任务黄浦义不容辞要投入投身进去,比如我们这么多要素市场怎么帮助长三角的地方政府增信,降低融资成本,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金融中心的目的就是看你融资效率有没有提高,融资成本有没有降低,怎样更加有利于投资者,财富效应有没有体现等等各个方面,我们想进一步来挖掘。这些方面都是黄浦义不容辞的,所以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黄浦区是中心城区同时也是老城区,还剩多少居民住在二级以下里弄?接下来我们有什么改善他们生活的打算?
高浩中:黄浦区是二元结构矛盾非常明显的中心城区,一方面高楼林立,一方面老旧房屋密集。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全区无卫生设施家庭5.5万户,其中涉及到的成片二级旧里4.6万户,另外还有近9000户的零星的无卫生设施家庭。因此改善居住条件仍然是当前包括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黄浦旧区居民最强烈的期盼之一。
今年我们将在高效率、高质量上持续用力,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在具体的工作上面就是体现三个聚焦:
一个是聚焦重点区域。黄浦成片的二级旧里主要是分布在老城厢、北京路、建国路、西藏路、金陵路等五大片区,今年从区域功能发展和群众民生改善相统筹的角度,我们以组团式的谋划、渐进式推进为策略,加快老城厢地区金陵路、西藏路沿线以及北京路西段的更新改造工作。
二是聚焦增效提速。旧改征收涉及的环节众多,周期比较长,去年下半年结合宝兴里的项目探索,推进深入梳理了征收过程中的各个法定环节,按照“能细则细、能早则早”的工作思路,对旧改征收的操作流程整合归纳为三大阶段17个节点34个子项,极大提升了项目的推进效率。今年我们及时总结宝兴里的宝贵经验,在全区各个项目中复制推广,加快项目的实施步伐。
三是聚焦资源整合。资金始终是影响旧改征收的核心要素。今年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地产集团政企合作的优势,同时想方设法加大区级财力的投入力度,按照“一地一策”的总体框架,激活社会毛地,形成政企合作、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三驾马车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我们将继续与规划资源等相关的部门携手,着眼于旧改征收规划建设、开发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统筹管理,努力走出一条民生改善、风貌保护、功能开发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方网:今年3月份黄浦区推出了外滩金融18条,目前进展如何?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科技金融方面的,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新的项目在推进?
徐树杰:今年3月份发布的“外滩金融18条”的确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业界的关注。作为地方政府来说,不断推出操作性强、精准度高的高质量政策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过去的五年里,黄浦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比如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也包括这次推出的“外滩金融18条”,这些政策都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接下来我们还会推出推动支持金融科技在黄浦扩大发展的实施意见。
要说“外滩金融18条”推出以来的成效如何?我想今年上半年黄浦的经济表现,尤其是金融服务业逆势上扬的喜人表现,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都强有力地说明了,以“外滩金融18条”为代表的政策对推动金融业在黄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基础作用。
实际上,“外滩金融18条”的出台是有一个背景的,今年2月中央四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外滩金融18条”既是对中央文件的呼应,也是一个细化落实。
金融科技在黄浦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设想层面。依托黄浦区生态丰富、门类齐全的金融产业,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创新龙头企业集聚在黄浦区,比如说有大银行派生出来,也有科技类企业独立成立的,这些都在上海乃至全国金融领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下一步黄浦将持续保障好政策的供给和综合服务。金融和科技核心都在人,除了产业政策以外,黄浦还会不断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努力在人才引进、安居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文化需求等各方面,发挥黄浦区特别的优势。
接下来预计在9月底,我们将在原浦西世博园区将隆重举行外滩大会,这是全球首个金融科技主题的顶级盛会,可能会有70多场的论坛,100多家金融科技企业汇聚一堂。
青年报:目前南京路东拓的具体进展情况还有接下来我们在对标世界级地标性商圈还会有哪些举措?
巢克俭:我们在8月底南京路东拓的工程基本完成,预计到9月中旬就结合市旅游节开幕,我们把它全面地呈现给市民,时间上应该是这样的。
过程当中和大家报告,不仅南京路东拓,另外下一步还会聚焦一些南京路上的重点项目,比如说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世纪广场,我们方案已经几经其稿,力争今年底前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标大家熟知的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世纪广场将来不是简单的广场,更多的我们会把新品的首秀发布结合起来,更多的功能把它结合起来。而且大家还会注意到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往往跟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都是聚焦的,无论纽约的曼哈顿还是伦敦的西区,如果以三个业态聚焦的区域,黄浦是不二选择,所以基于此,我们南京路未来的一些商业设施更多的会跟文化和周边的一些机构形成更好的互动,比如说原来大家走不进去的用于金融机构办公的老建筑,现在通过预约和对公众开放可以变成金融博物馆,这在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率先尝试“建筑可以可阅读”,游客、市民也可以进去了解它的历史,你说它是文化,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商业方式,也是金融机构推介自己进行投资者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场所。
除此以外,比如说我们的演艺新空间,在演艺大世界除了22个剧场,我们还有26个演艺新空间,所以商场里面可以做很多的文化演艺。我是很相信线上和线下经济,最终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大家互为改变的结果,最后是互为融合的结果。疫情总是要过去的,人流总是要回来的,消费总是大家一起还是要相聚的,朋友还是要交流的,希望大家更多地聚焦在南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