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人民日报:我们关注到除了《三年行动计划》之外,今年6月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还明确了一批持久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这批重大事项的推进情况如何?
顾军:谢谢你的问题,也感谢你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注。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6月5日至6日,三省一市在浙江温州召开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聚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六个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形成了一系列会议成果。这段时间以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三省一市,正在抓紧推进成果落地落实。主要聚焦在六个方面:
一是印发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刚才已经给大家作了相关介绍,我们将持续抓好推进落实。 二是合力推进重点合作事项。在部署面上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根据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遴选形成18项年度重点合作事项,比如“加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共同编制实施长三角航运贸易数字化行动方案”“加快联合发展生产性互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平台”等,这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都已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我们将加强跟踪调度,确保实现年度目标。 三是共同落实实事项目清单。在这次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我们首次发布了10项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这是更加注重民生感受度,促进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惠及民生的一项创新举措。我们已印发了正式文件,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季度调度机制,确保把民生实事一项一项办好,办到实处。 四是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会同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研究制定了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聚焦打通区域物流堵点卡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出了七大行动。后续我们将全力抓好推进落实。 五是研究制定《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2024—2025年)》。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结合区域实际,率先探索、积极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文件还在完善过程中,很快也会印发实施。 六是推动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这是深化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平台枢纽,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围绕强化职责、强化力量、强化管理、强化保障,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更好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作用。这项工作将在年底前落实到位。
上海电视台: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如何?接下来,在推进新一轮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将如何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张忠伟:滚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落实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三年行动计划的作用是把“独奏”变成“交响”,要让大家产生同频共振效应。在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结束的时候,我们每次都要进行一次三年的复盘评估。从评估情况来看,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320项重点任务、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17项重点任务,完成率均在90%以上。应该说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也积累了我们共同推进重点工作的经验,涌现了很多典型案例。
比如,在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省际断头路打通计划”,纳入到计划里一共17条断头路,截至目前,17条断头路中已有16条建成通车。比如,“推进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覆盖长三角全域41个城市,目前累计结算超3800万人次;比如,“开通运行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是于2019年5月正式上线,目前已有17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有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了互认。在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已有两批共43个联合攻关项目正在加快实施;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的“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达到7100公里,这个数据,在2018年的时候是4150公里。也就是说,经过5年的持续推进,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增加了71%,就在今年6月15日,被称为“超级环线”的跨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环线高铁开通,为旅客在“长三角包邮区”提供了更大的出行便利,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目标到2025年底要实现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再比如,“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这也是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实现52个服务事项“一卡通”,进一步提升了长三角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从项目协同到制度创新,从项目显示度到民生感受度,长三角一体化正在不断走深走实。有了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奠定的基础,我们在推进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底气更足了,合力也更强了。
从上海的视角看,推动落实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四个放在”,进一步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主动担当、强化对标意识、强化制度创新、强化协同攻关,携手苏浙皖共同把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写实写好”。重点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奋发作为:
一是强化核心功能引领。上海将以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搭好平台,主动服务,带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比如,在这次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建设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提升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等举措,这些就是为了发挥上海在要素市场功能平台集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服务长三角的发展。
二是发挥好改革开放的优势。上海将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在这次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区的合作建设等,这些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发挥上海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作用,更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三是攻坚克难率先突破。上海将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关键性和战略性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和攻坚突破,在这轮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实施联合科技攻关,就是要发挥上海开路先锋的作用聚焦科技突破、产业突围、制度破壁,带动长三角区域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多新的作为。
新华日报:请问江苏发改委凌鸣主任,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翼”,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推动《三年行动计划》落地?
凌鸣:感谢你的提问,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江苏发展的关心和关注。江苏将立足作为长三角“重要一翼”的定位,紧扣三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的九个方面,165项重点任务,坚持服务上海,同时联动浙皖,切实扬自身所长,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总的考虑是,“坚持三个结合、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坚持项目化管理与责任化推进、清单式落实相结合,发挥好长三角办牵头抓总、协调调度作用,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二是坚持三年总目标与年度任务相结合,发挥好有关部门专业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推进方案,细化年度工作举措,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坚持整体推进和点上突破相结合,发挥好地方政府创新作用,着力突破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勇当先锋,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共同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与沪浙皖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联合推进长三角基础研究深化合作,联手打造一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推动大科学装置、数据资源、创新人才、科研成果等跨区域共享,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抓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等建设,高质量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联合沪浙皖进一步细化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图谱,紧扣产业链断点、弱点,推动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企业跨区域布局,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联动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联合长三角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建设,共同培育更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高端要素聚合力。持续攻坚深层次改革,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创新探索,大力推进上海、苏州深化一体化发展,共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形成优质资源要素加速流动集聚的“强大磁场”。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自贸区、开发区等带动作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推动中欧班列联动开行,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持续发力现代化交通,建好北沿江、通苏嘉甬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全面推开“水运江苏”建设,推动沿海沿江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畅通高效快捷的长三角交通“大动脉”。
三是坚持相互赋能、拉长长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生态保护上,加强太湖、长江、淮河等跨省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文化旅游上,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古镇申遗,联合推出一批精品文旅线路,充分彰显水韵江苏的独特魅力。公共服务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进一步促进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能源保供上,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安徽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强区域电力互济,提升协同保障能力。安全发展上,完善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机制,加强科技、产业、金融、粮食、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
界面财联社:请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您刚刚介绍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方面年度工作重点,请透露一下目前阶段进展和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柏国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这项工作,在协作小组这个工作机制平台上,大家共商共同决策,共同推进建设。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和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部分工作也有了阶段性进展。 比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重点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共治,印发并实施《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清单》《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三统一”实施方案(2024-2025年)》,修订了《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下一步我们将把这几项方案和任务共同落实好,进一步提升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效能。
又比如在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方面,完成太浦河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联合推进太浦河(含水乡客厅)美丽河湖建设,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联合申报的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下一步还将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大联合攻坚力度。 又比如在固废危废协同治理方面,三省一市共同建立了固体废物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共商共治的机制。三省一市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还联合签署《长三角区域建筑垃圾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固废跨省转移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和联合执法,共同打击和坚决遏制建筑垃圾跨区域非法倾倒行为。
在这些跨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的同时,我们继续加快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创新。今年我们又启动了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了长三角试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跨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评估和完善,逐步在长三角区域有序推进。
另外,我们还积极推动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在毗邻地区的复制推广,今年我们印发了《上海毗邻地区复制推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制度工作方案》,以沪苏、沪浙毗邻地区的重点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复制推广共保联治好的经验和做法。
浙江日报:我们注意到这次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共促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接下来会怎么抓好落实?
陈海涛:长三角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已成为长三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浙江全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力争做到“贴心、暖心、安心”:
一是在贴心政策上解渴。率先在省级层面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条”。创新提出了招投标领域“七个不准”和产业基金、用地、能耗“3个70%”的要素保障机制,努力破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性障碍,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二是在暖心环境上解压。先后出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规章,推出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和倡导三张清单。我们欣喜地看到,浙江民营企业对政务服务、投融资环境、财税政策的满意度分别达91.6%、87.4%、90.4%。
三是在安心发展上解忧。我们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油气等传统领域,已建成杭绍台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同时,持续深化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今年已组织1683个拓市场团组,达成意向订单超11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协同沪苏皖,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任务部署,为长三角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一流发展环境,具体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好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常态化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高效闭环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持续抓好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民营经济31条”和浙江“民营经济32条”,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及建议,研究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 三是持续激活民间投资。继续强化金融、土地、用能等政策支持,提振投资信心。持续降门槛拓领域,推动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加大“三张项目清单”推介力度。 四是持续优化发展氛围。聚焦政策、典型经验做法、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及浙商“四千精神”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今天的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未来可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更大力度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在更多领域让民营企业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安徽广播电视台:请问钟岚副主任,安徽具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的特点,下一步如何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钟岚:感谢现场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创新是安徽的“金色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对安徽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 关于如何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协同,刚才顾秘书长已经做了全面介绍,下一步,我们还是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积极贡献安徽“长板”,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共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聚力突破。持续深化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构建大科学装置创新联合体,推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上海光源等装置共建共享。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围绕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协同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积极承担战略性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出题、跨区域“揭榜挂帅”的联合攻关机制。
二是共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聚力突破。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协同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方面,加快推进重点企业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加大半导体材料、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技术攻关,面向企业共性需求共同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方面,建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加快构建从原材料、医药研发、医械制造到医药服务、检测医疗等全产业链条。人工智能方面,充分发挥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作用,推动建立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培育星火大模型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新能源汽车方面,深化长三角头部企业合作,打造“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此外,瞄准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共同编制实施长三角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
三是共同建设高质量数字长三角,在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上聚力突破。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联动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芜湖2个数据中心集群,优化集群和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到2027年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800家。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羚羊”平台枢纽能力,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我们将持续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等,完善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标准支撑体系,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各类主体共享数字红利。
浙江在线:请问三省一市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实事项目清单,请问这10个项目将带来哪些新的感受,如何推进落实?
陈海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提议和主持建立的,20年来,浙江接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以群众普遍有感、有得为衡量标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为民办实事落地生根。 也正基于此,在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首创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涵盖出行、养老、医疗、社保、文旅、食品安全、政务服务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件件暖心,幸福满满。 我们加快交通互联,将在长三角地区新增建成铁路里程660公里,杭温铁路、池黄高铁等建成通车,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累计公共充电桩达到60万个以上,加快形成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
我们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推动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增至8个以上。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长三角3000家以上文旅场馆和健身场馆“一卡通用”。发展旅居养老地300家以上。 我们进一步便利群众办事,开通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服务点位200个以上,实现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推进跨省“一件事”和“免申即享”创新服务。 我们共享美丽长三角,协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将建成和美乡村(美丽乡村)6000个以上。打造“东方山水韵、自在长三角”文旅品牌,共同推出中华文明探源、红色旅游等至少30条特色精品线路。加快推进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
我们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全年完成“你点我检”监督抽检和快检累计不少于20万批次,确保米面油肉蛋奶等重点食品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切实推进实事项目清单落实落细、取得实效,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清单化推进。每个实事项目都明确实施单位,同时浙江发挥好轮值牵头作用,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时限,持续形成标志性成果,确保按年度完成。 二是季调度管理。由浙江省联席办牵头,建立实事项目季调度管理机制。在2025年主要领导座谈会前,形成实事项目清单实施总结和评估报告。 三是形成工作合力。三省一市联席办负责督促抓好实事项目推进落实。长三角区域合作办适时开展协调指导、督导检查,形成联动协同合力。 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让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而至,让长三角人民的美好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谢谢大家!
江苏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全国发展的大局?
凌鸣: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携手沪浙皖,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协同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支撑。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加快构建以苏州实验室为核心,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以紫金山、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深入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高水平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力争更多国家级研究中心落户江苏。强化核心技术攻坚,瞄准高端装备、集成电路、通用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必需和产业创新必争领域,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二是协同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持续加强“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推动更多优势集群争创国家级集群。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积极布局新一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合成生物等前沿性未来产业。
三是协同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双碳试点,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试点建设一批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促进数实融合发展,实施“人工智能+”“ 数据要素×”行动,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旅游+”“文化+”,优化发展消费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四是协同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三大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贯通培养机制,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2.0,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的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开展数据要素市场配置先行示范,完善产业用地配置政策,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总之,我们将在上海龙头带领下,与浙皖协同发力,为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先行示范贡献江苏力量。
新安晚报:请问钟岚副主任,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协同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请问下一步将如何落实?
钟岚:“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后发出的赞叹。今天的黄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靓丽品牌、中国文化的厚重符号,我们正依托黄山、徽州两个顶流IP,联动宣城、池州、安庆、黄山4市,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这既为长三角“旅游+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投资空间,也是提高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品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探索实践。下一步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打造心灵休憩的休闲度假产业。大黄山山水冠绝天下、人文底蕴深厚,历来是海内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我们将充分发挥大黄山文化和生态优势,携手沪苏浙共同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深度体验产品,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富硒食品、文创小镇等休闲业态,构建与“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相匹配的休闲度假产业体系,让游客在大黄山赏美景、品文化、慢生活。
二是打造活力焕发的医疗康养产业。“北华佗、南新安”,大黄山医药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绝佳。我们将坚持养生、养老并举,康养、医养一体推进,积极导入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动中医药、康养设备制造、适老家居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康养社区、康养村,加快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大黄山将以丰富的产品供给和全方位的文旅康养体验,让“诗和远方”在大黄山照进现实。
三是打造向新而行的现代服务业。大黄山高端服务业资源丰富,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培育发展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实施大黄山文旅数字创意产业提升计划,打造大黄山百个高端商务会奖基地,加快建设大黄山“国际会客厅”,形成高能级会展中心、对外交流基地、国际性会议论坛,塑造展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美丽窗口。
四是打造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绿色是大黄山的底色。我们将以大黄山世界级资源打造世界级产品,进一步聚资本、引人才、拓市场,强化文旅服务业向文创产品、旅游装备、体育装备等延伸,推动绿色食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布局,吸引一批龙头企业的功能性总部、研发基地等落户大黄山。协同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大黄山的魅力在于山水,大黄山的未来不止山水。诚邀大家走进“大黄山”,共赴一场独具魅力的山水人文之约,品味唐诗宋词的烟雨徽州、水墨写意的秀美大黄山,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一起谱写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