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4-03-1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请问上海服务消费有哪些特点,下一步着重在哪些方面创新提升?

朱民:总体上看,上海服务消费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一是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实景游戏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娱乐,以冰雪运动、极限运动为代表的户外时尚体育等服务消费新业态层出不穷。二是服务消费各领域呈现融合发展态势。“商旅文体展”加速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综合体中剧场、健身、轮滑、桌游、医美等服务业态加速发展。三是服务消费数字化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加快了“5G+”“VR+”“AI+”升级,引发了元宇宙等新一代消费新热点。四是服务消费国际化、品牌化趋势明显。国际知名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更多海外优秀文化作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五是服务消费市场多层次、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适应市场化、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要的高品质服务产品越来越多。

基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借鉴国际服务消费市场的成熟经验,我市服务消费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还非常大。我们将以《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为抓手,重点从两个方面鼓励和推动服务消费的创新发展:一是推动现有服务业态提质增能。重点聚焦服务产品的品质化、多元化,推动包括城市旅游观光、文博美术展览、竞赛表演活动、游戏和数字内容服务,以及消费型保险、国际教育等服务消费做大做强。二是激发新兴服务消费新动能。重点聚焦服务消费的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包括文旅元宇宙IP、时尚体育、国际医疗服务、多样化康复服务、标杆性大模型产品和服务等新兴领域形成新的服务消费增长点。

《实施方案》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全面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和理念,特别是对前述两个方向细化形成了具体的增长点位和工作举措。比如,在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大力推动消费型保险服务健康发展,提出了基于市大数据资源平台推进医保大数据实验室建设,支持保险公司依托医保大数据实验室研发更多优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等措施,同时也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多元化贷款这一新增长点,提出鼓励商业银行提高对新型消费贷款需求的适配性,从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方面提供差异化贷款产品等措施。

再比如,在教育服务消费领域,发挥上海教育资源集聚和国际留学生来源多样化等优势,加快发展国际教育、职业培训,提出了支持上海高校和职业学校举办“上海暑期学校”“一带一路”高级研修班等品牌项目,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等措施。同时,面对快速增长的终身教育新需求,提出完善上海市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继续教育资源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等措施。

文汇报:我注意到《实施方案》涉及行业覆盖面广、领域跨度大,其中还有不少比较新的提法,比如居住服务、交通服务、信息服务消费等,特别是提出要“打造融合化服务消费场景”,请介绍下这方面的具体考虑?

张国华:刚才朱民主任已经把《实施方案》的亮点和特点做了介绍。我觉得中间有一个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场景融合化创新消费新模式是当前国际服务消费发展规律、国际主要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上海市服务消费各领域也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比如商业综合体中剧场、健身、轮滑、桌游、密室、医美等服务业态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商业综合体中服务业态的商户数量、营业面积占比较2019年分别提高了2.5个、5.5个百分点。“商旅文体展”加速融合,演出、赛事、展览等活动深入商圈引爆服务消费新热点。医疗健康服务与商业健康保险联动,居住、家政、物业、养老等服务融合,呈现出“家政+物业”“家政+养老”“物业+生活服务”等多元服务消费融合发展模式。

因此,我们把“推动服务消费领域场景跨界融合发展”作为促进我市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发力点之一。《实施方案》也专门安排了一个版块提出要推进打造融合化服务消费场景:一是创新大健康服务融合消费模式,二是推进商旅文体展深度联动,三是促进服务消费的数字化融合。近期,我们深入一些领域重点服务消费企业开展调研,许多企业都对打造融合化服务消费新场景的方向高度认可,也在开展积极探索。

比如小红书去年推出马路生活节,全面融入了文化、体育、信息等不同领域消费内容,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他们还考虑继续举办这类活动。进一步探索在健康服务消费、金融服务消费和信息服务消费融合方面的探索。米哈游联动吉祥航空,推出“原神”网络文化IP和数字游戏IP与交通服务消费的跨界融合,在业内引起良好反响。我们将积极搭建平台渠道,支持企业之间跨界融合,向其他服务消费领域作进一步探索。

界面财联社:我们关注到今年春节上海文旅市场表现良好,请问围绕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今年文旅在引流量、促消费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程梅红:据大数据监测,龙年春节8天长假,上海文旅共接待游客1675.95万人次,同比增长46.3%;上海地区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达到191.22亿元,文旅各领域流量和消费均呈现平稳恢复的良好势头。2024年,我们还将继续发挥文旅业作为流量型城市入口、服务型经济引擎的重要作用,同时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围绕国内和国际两大客源市场,做强做优先导与辐射带动功能,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具体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迭代文旅产品供给。立足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特点,以延长在沪停留时间、提升在沪消费水平为目标,迭代升级上海文旅产品体系。文娱演出方面,今年演出市场有望延续2023年火热态势。一是大型演出将创新高。截至目前,梅奔、东体等主要大型演出场所的预定场次数已达176场,接近去年的194场,预估今年总场次和票房有望超去年。二是剧场演出精品荟萃。今年“柏林爱乐在上海”、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音乐剧《剧院魅影》等世界名团名剧将陆续来沪,热门演出的示范效应将继续带动剧场观演潮;三是演艺新空间赋能消费新动能。在南京东路、静安大宁、淮海路等商圈聚集地的100家演艺新空间不断优化发展,文商“双向奔赴”的新消费场景将共创流量“聚”场。

会展节庆方面,继续用好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节、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艺术节、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重大文旅节庆品牌的溢出效应,研发更多具友好度的文旅产品和体验线路。同时我们也会不断深化“大博物馆计划”和“大美术馆计划”,通过上海博物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等展览,提升现象级大展的流量和消费能级。

二是提升文旅综合服务。加强多方协同、资源集成,重点提升入境旅游市场的综合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我们比较受外宾欢迎的三星级及以上饭店和29家主要剧场已配备外卡pos机,大大提升了入境游客的文旅消费支付便利度。指导全市涉外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文娱设施和旅行社提升多语言服务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语言能力培训。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中旅集团海外签证中心、国际邮轮码头、机场集团等机构的窗口点位,进一步做好入境旅游的综合服务。

三是加强文旅形象推广。进一步深化与大型文旅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海内外推广联盟机制作用,与上博、大剧院、东航、银联国际、迪士尼度假区、锦江国际集团、携程集团、春秋航空、大型央企等建立推广联盟工作机制,共同做好上海文旅资源的海内外推广,让更多海内外游客来到上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

央广网:今年恰逢奥运会,各种体育赛事很多,大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很高,请问在促进体育服务的消费方面有哪些举措?对市民来说有什么利好消息?

许琦:今年是奥运会举办年,也是体育大年,上海全年计划举办全国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175项,各方办赛主体积极性很高,体育消费氛围日益浓厚。围绕促消费工作,重点是深化体商文旅展联动,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的作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方面是办好系列重大赛事活动。今年的赛事活动,我们做了较大的创新,特别是奥运会资格系列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等国际顶级赛事,我们做了重点设计安排,办赛模式上推进实现赛事活动的多业态融合、多场景打造,着力放大赛事与节庆展会消费带动作用,助力上海城市形象全球传播。比如我们在筹备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时,同步谋划城市体育节,在赛事举办期间举办主题展玩嘉年华活动。再比如F1中国大奖赛,我们与上海汽车文化节充分结合,在赛场外举办音乐嘉年华,打造“音乐+美食+互动体验”相融合的线下文娱消费场景。此外,我们的上马、上艇、上帆,以及环上海·新城自行车公开赛、上海超级杯等自主品牌赛事,包括今年的市民运动会都做了策划,努力让赛事变得更好玩更有趣,让市民群众和外来游客能够更深入体会赛事的魅力。

第二方面是办好上海体育消费节。今年4月底,我们将正式启动第二届上海体育消费节。本届体育消费节,我们将充分整合体育社会组织、场馆等体育资源,培育系列体育消费新场景、打卡地,深入推动上海赛事与商业、文化、旅游、展览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跟着赛事来旅行”线路,链接虚拟体育等新兴项目IP,让市民朋友在体会竞技快乐的同时,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消费优惠。今年我们还将推进体育资源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让更多市场主体能够与体育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第三方面是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今年是《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围绕市民最关心的高危体育项目管理、健身行业预付费活动等问题,我们已研制了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我们也看到体育健身行业正在转型发展,一些新型的业态模式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我们将继续加强体育市场引导和监管,增加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更加安心、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新民晚报:请问商务委,下一步计划如何具体落实《实施方案》,将有哪些配套措施或活动?

张国华:为贯彻落实刚刚出台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紧扣“品牌资源汇聚地、模式创新策源地和消费潮流风向标,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服务消费标杆城市”的总体目标,把打造高品质、多元化、复合式的服务消费创新场景作为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关键抓手,通过专项活动和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的场景融合和业态、模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服务消费的供给,全面提升消费体验度。将重点打造“1+1+1”的配套政策和活动举措,着力打造一批服务消费创新引领区、特色集聚区和融合创新案例。

第一个“1”是培育一批创新引领项目。主要有3方面考虑:一是服务消费创新引领区,对服务消费项目集中、业态模式创新突出、场景跨界融合明显、支持政策导向明确的区,给予充分支持,促进其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服务消费特色集聚区。对区域内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创新突出、场景跨界融合明显,能满足消费者综合性或专业性服务消费需求,有较强辐射力或行业影响力,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街、商圈,认定其为服务消费特色集聚区,我们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三是服务消费融合创新案例。对具有2个及以上不同领域服务消费场景跨界融合,并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引领性、示范性、可持续性的创新案例,认定其为服务消费融合创新案例,推动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服务消费供给。

第二个“1”是打造一批标志性品牌活动。结合“五五购物节”和暑期热点,举办“2024上海城市体验‘+’年华”活动,围绕“文旅+健康”“信息+体育”“金融+养老”“交通+餐饮”“会展+文旅”等不同领域服务消费融合场景,通过搭建不同服务消费领域企业交流碰撞平台,推动不同领域服务消费的融合发展,打造别具一格的标志性、综合性促进服务消费品牌活动。我们将对各类主题活动在跨界融合对接交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活动期间通过不同形式对服务消费创新引领区、服务消费特色集聚区、服务消费融合创新案例加强推广。

第三个“1”是出台财政专项支持政策。对由市场主体推出的社会效益明显、创新实践突出的服务消费融合创新案例,通过专家论证等评估其市场引领性、示范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并且对本市服务消费增长有突出贡献的服务消费创新引领项目,优中选优遴选出一批案例来给予支持。

东方网:《实施方案》提出邮政快递业要优化快递服务消费体系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请问市邮政管理局将如何落地?

余洪伟:近年来,本市邮政快递业在促进服务消费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一是行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我们持续推动落实上海快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属性。截至目前,已完成1480个智能快件箱服务用房项目审核。全市智能快件箱总数超3.8万组。数智化快递驿站超1000个。

二是行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建制村邮件快件直投到户实现全覆盖。加快行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加快创新电商服务模式,有力保障线上消费。加快推进“快递出海”工程,提升跨境寄递服务能力。2023年上海人均使用快递量约150件,快递日均服务人次达2210万,支撑上海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为9112.8亿元。

三是行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推动邮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持续发布上海快递发展指数。

为落实实施方案,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快递末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丰富15分钟生活圈快递服务供给新体验。持续协调、统筹推进好快递公共服务站、智能快件箱服务用房、数智化快递驿站等快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好“邮政+”便民利商新业态。我们将持续深化邮快、交邮、快销等合作方式,加强农村网络设施资源共享。支持邮政快递企业积极参与涉农电商销售平台建设,打造服务农特产品“直通车”,畅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

三是加快完善跨境寄递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伴随出海、协同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些国家战略在上海的叠加优势,加快推动跨境寄递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航空快递规模,支持企业利用中欧班列、海运补充运力短板,精细服务护航好上海的消费者和企业的“买全球”“卖全球”。

四是持续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激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尽快推动出台本市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好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经营国际快递业务许可政策,积极推进快递许可“多型合一”试点。推进“智能+”升级,创新业务应用场景,持续固链强链补链,不断攀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峰。

:

澎湃新闻:我们关注到,近年来上海在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赛道领域发展迅速。请问上海目前信息服务消费发展情况如何?下步将作何打算?

葛东波:近年来,上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连续出台元宇宙、大模型、在线新经济等政策方案,推动信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信息服务领域零售额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在全国主要省市中位列前三。从特征上看,一是龙头企业集聚。全市共有17家互联网企业入选“2023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二是业态模式鲜明。上海在网络游戏、在线中长视频、金融信息服务、生活服务、网络文学等细分赛道具有明显优势。三是消费产品多样,涌现出虚拟现实设备、大模型助手、云游戏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消费产品,开拓新型消费体验。

接下来,为打造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消费标杆城市,持续支撑我市服务消费健康发展,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推进保障工作。

一是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推动5G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向“双万兆”探索,为市民们带来更快、更稳定的网速,以及车联网、8K超高清等应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将支持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资源升级扩容,建设城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用更多更强的算力支持产业高速发展。

二是加强新型信息服务和产品供给。元宇宙领域,实施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聚焦工业制造、文旅消费、职业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批元宇宙应用大IP。人工智能领域,加快“模速空间”等创新生态社区发展,支持在智能化教育教学、设计创意、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提供更多标杆性大模型产品和服务。

三是以新赛道重大活动促进产业发展。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参观人数、全网流量等方面创造了历史新高。今年的大会我们将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探索产业新机遇。同时,今年的上海信息消费节也计划在5月17日开幕,带来创新赛事、生态集市、高端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在此欢迎广大市民和业界朋友们积极参与。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餐饮是城市烟火气的守护者。近期“烟火气”逐渐回升,接下来有哪些措施,让餐饮行业更有活力,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浓?

张国华:餐饮行业是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行业,促进餐饮服务消费提质增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拉动内需促消费的重点行业。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供给质量,打造餐饮消费地标,优化餐饮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上海餐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也积极吸引外来消费。

一是提升餐饮品质和全球影响力,加快集聚餐饮品牌资源。引进国际米其林餐厅、国际知名品牌餐饮企业及各类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来上海发展,打造地标餐厅。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在沪建立总部、研发中心、配送中心、中央厨房等。

二是打造美食地标和特色美食街区,促进夜间餐饮消费。结合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美食街区,丰富夜间餐饮消费目的地。

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促进餐饮技艺传承发展。完善学校职业培养、专业机构培训、企业工匠培育、协会资质认定的餐饮人才成长培育机制。加大对国内外餐饮技艺人才的引进和合作交流力度,支持行业组织开展厨艺技能交流、技能大赛等活动。

四是开展美食文化交流合作,打响做强美食节会品牌。我们将继续打响“环球美食节”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参与“环球美食节”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做强“上海小吃节”,吸引全国特色小吃品牌汇聚上海,提升城市烟火气。支持行业组织搭建美食文化互动交流平台,推出美食产业链相关交流活动。

最后是持续创建绿色餐厅,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绿色餐厅创建,树立企业绿色服务意识和绿色品牌形象。支持开展“光盘行动”,推动“反对餐饮浪费行为”成为自觉行动。支持餐饮企业开展ESG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