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9-19

新华社: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国际静安 卓越城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下一步静安将如何发挥特色走好走强开放之路?

于勇: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长期以来坚持开放促发展、着力打造“国际静安”,一直是上海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以2022年为例,静安的外税总额为447.8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56.56%,两项指标均连续多年位居中心城区第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努力把静安建设成为新一轮全面开放的功能高地、成为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门户。

一是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静安经济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也是静安深化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刚才讲到,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0家、民营企业总部23家、贸易型总部14家,还有外资研发中心10家,总量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围绕提质扩容和赋能增效,不断完善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加强对总部企业的服务保障,持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一方面,聚焦跨国公司,支持中国区总部向亚太、全球总部升级,鼓励单一功能总部向叠加新型贸易、投资决策、资金管理等多功能复合型方向升级。另一方面,聚焦本土企业,着力吸引更多国内企业总部或二总部、海外总部落户静安,积极打造市北园区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集聚一批标志性、高能级民营经济头部企业和功能机构。

二是深入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静安于2018年提出、2019年正式发布全球服务商计划。到目前,全球服务商机构已达78家,其中全球高端专业服务机构43家,他们为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市场、为本土企业开拓海外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中专门提到,要支持静安区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我们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担起主体责任,全力把全球服务商计划向纵深推进,努力集聚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机构和国际经济组织。同时,持续强化全球服务商的国际化服务能力,积极助力本土企业跨境出海、向外辐射,更好实现“聚静安、在上海、为全国、链世界”。

三是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是当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静安在着力引进更多境外优质资源的同时,将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主动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开展更多先行先试。比如,我们将以创建“专业服务贸易集聚区”和“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为契机,对接上海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努力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此外,我们还将在规则构建方面加大探索,发挥静安产业发达、企业集聚的优势,支持鼓励区内企业和专业机构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去”拓展市场、扩大影响,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国际规则构建,为上海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探新路、作贡献。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静安地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在城市更新盘活各类资源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王华:近年来,静安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和行动方案,以城市更新驱动发展空间扩容、产业迭代升级,以城市更新推动文化繁荣振兴、环境品质提升,“十四五”以来已经拓展超过130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面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深化楼宇改造更新,驱动功能升级。我们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着力楼宇更新,打造功能复合、要素集聚的高端商务商业综合体。比如,南京西路地区作为上海楼宇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区域,集聚了一大批核心CBD城市更新的示范项目。锦沧文华广场由上海早期知名五星级酒店变身为高品质甲级写字楼,中国内地第一家四季酒店,正在由单一酒店改造成为集高端办公、酒店、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建筑。未来,城市航站楼、梅龙镇广场、摩士达商厦等楼宇也将展现全新面貌,进一步做厚、做强静安的楼宇经济。

二是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培育创新动能。静安中环两翼地区曾是典型的上海老工业基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奋斗之路。我们坚持盘活利用工业遗存,注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功能,项目化、成片式推动老工业区焕发新生机。比如,大宁地区盘活上海第一机床厂等存量工业资源,聚焦影视电竞、芯片设计、智慧健康等新兴产业,打造了“科创+文创”特色产业园区。市北国际科创社区保留占地约4万平方米的彭浦机器厂原址建筑,同时建设130米高的商办楼宇,加快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走马塘地区、鼓风机厂等地块也将在保护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创新浓度,共同为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静安力量。

三是传承历史文化脉络,重塑发展地标。我们充分挖掘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质与脉络,推动历史风貌建筑活化利用,着力打造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名片。比如,“海上第一名园”张园保留了170幢历史建筑,去年开放的西区融合了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将与未来的东区一道,打造上海石库门建筑活化利用和功能更新的典范。苏州河畔修缮后的百年建筑慎余里、天后宫,与现代化的苏河湾中心相得益彰。未来,四行仓库“光三分库”将与全球顶级摄影艺术博物馆进行合作。东斯文里也将在保护里弄风情和红色记忆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发展的新高地和文化传承的新地标。

四是优化人文生态景观,提升城区品质。我们综合考虑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有特色、高颜值、高品质的街景绿地、口袋公园和公共活动空间,充分彰显国际城区的人文关怀。比如,静安雕塑公园通过拆除沿街绿篱围栏打开边界,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位于南京西路的青海路绿地经过精心改造升级为拾影花园,提升了市民的文化、游憩体验。未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愚园广场改造提升,实施玫瑰花园等更新项目,为工作生活在静安的人群营造更高品质的城区环境。

国际商报:请问,静安将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服务区域众多外企的同时,更好激发本土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有哪些具体的打算和做法?

赵剑峰:静安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坚持从市场规律着眼、从企业需求出发、从政府效能提升入手,滚动实施三轮“服务效能增优计划”,累计落实508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分年度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六大赋能行动”,每年用一批“可感可知”的具体举措来体现营商环境“进步指数”。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接下来,静安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聚焦三方面重点,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企业发展全周期,打造最低制度成本。着眼企业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推出一批制度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企业受益更多的创新举措。比如,我们正在试点住所标准化登记“易码办”,企业在注册登记环节通过扫“二维码”,可以减少近百页的场地证明材料,今年将拓展到全区规模化场地。又比如,我们通过“桩基先行”“一证多验”等项目审批提速举措,有效帮助企业加快项目落地。所谓“桩基先行”就是在合规前提下,桩基部分独立提前审批,可以为项目开工节约2个月时间;所谓“一证多验”就是在一个建设规划许可证项目当中,我们分多个单体进行了竣工验收,静安的Moho项目通过这个改革举措比整体竣工验收提前一年时间实现了开业。再比如,我们还将发布“静安才管家”一站式人才服务云平台2.0版,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包括人才公寓申请、文体场馆预约等在内的在线服务。

二是聚焦优化办事全流程,打造最佳服务体验。完善区长帮办和部门领导帮办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带头到一线服务窗口,“零距离”体验办事流程,面对面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帮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事项流程不断优化、效能不断提升。推动“静心帮办”政务服务品牌全域覆盖,在各街镇开通虚拟帮办窗口,让企业办事可以像开视频会议一样方便。今年,还将深化拓展市北功能区全市首个税务社会共治点等政务服务网点功能,开通南西功能区政务服务分中心,打造“企业事、园区办”样板,让企业能够就近享受全流程的政务服务。

三是聚焦政策赋能全覆盖,打造最广成长空间。更好发挥政策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结合企业所需所想和痛点难点问题,不断丰富产业政策体系,激发各类企业活力。着力优化融资环境,落实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利息补贴和全额担保费补贴,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于书记刚才也讲到,我们正在实施“百企成长计划”,通过政府引导,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我们还将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引进培育政策,鼓励科技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将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汇报:我们了解到静安在科创方面拥有一定特色和优势,接下来将如何继续放大这种科创优势,进一步推动静安高质量发展?

孙中峰:身处上海最中心的区域,这本身就是静安科技创新最大的特色。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静安区的科技创新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大而全。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其实就是一句话,静安的科技创新要适合静安,只有适合静安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

具体而言,在时代坐标上,我们将立足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新趋势,牢牢抓住数字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在创新模式上,我们将在补足0到1短板的同时,充分发挥从1到10、从10到100自身优势,努力把科创成果更多体现在市场产品、产业实力上,努力形成领先一步、率先成势的局面。在创新途径上,重点强化创新空间联动与融合、深化科技与金融、商贸双向赋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带活创新产业。立足静安资源禀赋,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努力形成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一方面我们主要想把静安创新的根留住,要从静安具备一定基础的重点产业出发,如刚才领导都提到过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向宽延伸、向专发力、向深拓展,带动相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数智引擎”。另一方面,静安科技创新也要拥有诗和远方,重点前瞻布局XR终端、数字健康、合成生物和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力争在数字科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激活创新企业。大家都知道,静安创新的优势在于应用导向,在于场景驱动。企业是静安科技创新最核心的力量,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通过量身定制专门的服务团队、专门的支持政策、专门的评价机制,支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重点本土企业加快成长。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争取这些企业中能出现10个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0个以上企业能够成为细分领域的创新领军企业,早日产生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三是搞活创新生态。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生态之争。静安拥有丰富开放的创新生态,金融机构集聚、资本市场发达。我们将发挥优势,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投入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领域,构建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圈。尤其要发挥专业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根据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阶段企业的创新规律,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科技中介及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推动创新技术走向市场,加速科创成果产业化应用。

上海电视台:南京西路商圈是静安一个地标性商圈,静安已经启动南京西路“千亿商圈”建设,请问具体怎么建设有哪些举措?

沈虹:一直以来,南京西路都是高品质消费的时尚地标。去年南京西路商圈已经实现零售总额800亿,打造“千亿商圈”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规模上的目标,更是品质和内涵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从高品位、高能级、高质量和高品质四个方面,全力打造南京西路“千亿商圈”。

一是持续打造高品位的消费载体。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南京西路商圈功能迭代和空间优化。未来两到三年,张园东区、恒隆广场二期、机场城市航站楼、静安寺下沉式广场和永源浜4号地块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将纷纷亮相南京西路,同时我们将大力发展后街经济,在大家熟悉的巨富长地区以及安义路、铜仁路、南阳路、奉贤路、愚园路等一批支马路,通过业态功能提升、空间环境美化和慢行体验改善,不断实现功能互补、业态联动,不断做宽、做厚、做深南京西路商圈。

二是加快集聚高能级的消费品牌。目前,南京西路已经集中了20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70%以上是国际知名品牌。高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南京西路必然是首选地。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集聚更多引领潮流时尚的多元化品牌,并鼓励支持优质原创本土品牌和老字号集聚南京西路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培育引进更多具有强大品牌运营能力、全球视野的高能级市场主体,在静安更好地实现全球优质商品的资源集聚和辐射。

三是不断丰富高质量的消费供给。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发挥南京西路世界橱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全市首批“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我们鼓励全球知名品牌在静安举办高能级的新品首发、首秀、首展并落地首店。从2019年起,南京西路商圈累计引进各类首店496家,包含了一批亚洲级首店和全球级首店,全球最新款和最新潮的产品和服务纷纷在静安率先上市。同时我们在数字消费、夜间消费、离境退税消费等方面不断创新,将商旅文体充分融合,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验。

四是着力优化高品质的消费环境。今年静安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的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20条不断升级消费类企业准入准营服务,促进消费市场供给多元。接下来我们还将探索在张园西区打造集保税展示、时尚展览、艺术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进口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服务平台。

我们坚信,通过高品位、高能级、高质量、高品质综合打造,到“十四五”期末,南京西路商圈将成为千亿能级、品牌汇聚、引领风尚、魅力无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商圈。

澎湃新闻:作为全球服务商计划首创地,静安如何让国内外高端资源加速集聚融入全球服务网络?

赵剑峰:2019年,静安正式发布全球服务商计划以来,高能级的全球服务机构在静安加快集聚,“全球服务商”名录机构从当初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包括全球顶尖的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去年,我们联合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四个城市,共同发布《全球服务商融入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出高端服务升级、跨境出海助力等6个专项行动。今年,全球服务商计划作为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一项重要工作,被写进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着重从四方面推动全球服务商计划。

一是,探索高端要素高效流动机制。全球服务商计划实施为我们带来了人才、资金、信息、数据等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的优势。静安将围绕这些高端资源要素的跨境安全高效流动,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等平台,努力在规则、规制等方面加大改革探索,力争以点带面、率先突破。

二是,进一步巩固放大高端专业服务品牌。重点关注经贸规则、国际仲裁、信用评级、知识产权等领域,进一步吸引更多全球高能级服务机构、国际组织落户上海、集聚静安。我们同时将聚焦本土专业服务企业成长需求,努力培育形成一批本土优质全球服务商。今年我们还将考虑探索发布全球服务商白皮书、专业服务重点领域上海指数,以此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商品牌影响力。

三是,全力打造跨境出海服务高地。发挥全球服务商链接全球资源优势,全力为本土企业在海外合作对接、国际合规等领域提供服务支持。探索建立跨领域的国际综合性专业服务机制,推动不同细分领域的全球服务商“组团”服务企业,为出海企业提供全过程、全链条的专业服务支撑。

四是,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辐射能级。推动全球服务商计划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今年将探索建设长三角专业服务供需平台。依托全球服务商理事会等平台,我们将广泛开展全球服务商与长三角重点产业企业双向洽谈、推介、交流等活动,定期组织全球服务商企业行、园区行、长三角行。我们还将着重推动全球服务商积极参与专业服务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注重与国际先进经验对标对表,以更好助力上海强化“四大功能”。

东方网:在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上,静安将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抢占新赛道,实现新发展?

孙中峰: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热点也是丰富多彩的,面对这种多样化的选择,静安产业未来的布局更多要从变中寻求不变,在变中寻求先机。其实静安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更多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还有城市的更新规律。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静安的产业要立足全市的产业发展大格局、立足于静安的资源禀赋,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耕优势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和沉淀,尤其是我们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在打造数智产业高地上已经初具成效。特别是市北园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领域,经认定的大数据核心企业占全市的1/3。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产业科技创新战略定力,继续瞄准数字科技产业发展,尤其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和“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静安科技创新跨入上海中心城区第一梯队,实现市北园区经济贡献翻一番,也就是“再造一个新市北”。

二是拓展前沿产业。我们将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赛道,依托高质量孵化器和高水平科技园区,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立足市北功能区和大宁功能区在数字经济、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以AR/VR/MR技术为支撑的虚实结合平台,积极培育元宇宙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在苏河湾功能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数字化和绿色化引领计划,重点培育和引进绿色金融、碳交易、智慧能源等创新型企业,探索绿色科技服务机构集聚新路径。在南京西路功能区,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和探索一批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带动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赋能传统产业。聚焦新赛道和新科技,依托静安“千亿商圈”的打造,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互联网平台经济。聚焦科技金融,充分发挥头部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吸附作用,吸引更多具有全球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的金融机构,为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重要承载区赋能。提高专业服务业辐射和影响力,构建适合高水平产业创新发展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等高能级功能性服务机构,推动专业服务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新民晚报:随着静安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众对于静安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请问下一步静安区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有哪些打算和具体举措?

王华:群众身边的事,哪怕再小都是我们关心的大事。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旧、老、小、难”等群众关切,来补短板、增福祉,让“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愿景真正落到群众心里。

一是聚焦住房民生需求,努力改善群众居住品质。静安于2020年全市率先完成成片二级旧里改造任务,并于当年底启动零星二级旧里改造,共47幅地块、近14万平方米。目前,已启动31幅,受益居民1883户。同时,已完成18个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受益居民约6000户,特别是日前全市最大体量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蕃瓜弄实现100%签约、100%搬场,并将于年内开工建设。

二是聚焦便捷目标,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静安持续增加养老床位和服务设施供给,推动各类基层服务设施功能集成,深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全市率先形成街镇全覆盖、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乐龄生活圈”。全区有养老机构3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3家、长者照护之家18个、日间服务中心28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95个,日均最大供餐能力达1.47万客。我们还在全区所有养老机构和区级医疗机构推广“五床联动”模式,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照料等一体化服务,让居住在静安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三是聚焦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静安去年在江宁路街道率先建设社区托育“宝宝屋”,目前已在为老服务中心、党群中心、产业园区、商圈内建成10个嵌入式“宝宝屋”,年内实现街镇全覆盖。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国首创“三段式”校内课后服务,并推动课后服务向课后育人转变,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的“快乐共享课表”和“社区合作大课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初中强校工程”,促进高中分类协同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四是聚焦为民排忧解难,努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针对“就业难”,持续优化100%建立“一人一档”、100%提供个性化服务、100%推荐适配岗位的服务机制,夯实重点群体就业保障。针对“就医难”,加快区域医疗中心软硬件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比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将同步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功能,总建筑面积达到16.79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将建成千张床位。比如静安老年健康中心将打造成为集“医、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为老服务平台,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针对停车难,积极推动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和停车资源错峰共享,上海首个垂直掘进地下智慧车库项目将于年内建成。

总之,静安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