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9-05

人民日报:青浦是“五个新城”之一,有很多资源优势,包括医疗资源、交通资源等等。接下来将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推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

徐建:青浦是一个自然基底和发展潜力都非常突出的地方,随着国家战略红利的持续释放,已经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也更加让人充满期待。说到特点和优势,我想非常多,我认为有三个是特别关键的。

一是地理区位的优势。青浦是上海唯一同时接壤江浙两省的行政区,又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小时通勤圈”可覆盖苏州、无锡、湖州、嘉兴等长三角重要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长三角的中心。因此,我们也始终坚持在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下,来谋划青浦的工作,明确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的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引领示范区、辐射长三角。

其次是战略叠加的优势。如果说,区位上的特点,使青浦同时具有对外链接全球、对内辐射长三角的优势。那么,我想重大战略交汇,就让青浦赢得了不少高校、企业、研发机构和优秀人才的青睐。我们抢抓机遇,推动战略叠加优势稳步释放,搭建了一批促进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比如,复旦大学与青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在新城和西岑新建两处校区,推进生物医药、智慧医疗、集成电路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又比如,在国家部委、市、区的共同努力下,青浦的交通能级不断提升。全长49公里的重大枢纽干线示范区城际线已全面启动,沪苏湖高铁练塘站预计2024年7月通车,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格局将进一步完善。

第三,是生态环境的优势。相信来过青浦的记者朋友们都能深刻感受到,青浦的蓝绿空间资源极为丰富,全区水面率18.7%,全市最高,上海21个天然湖泊都在青浦,陆域森林覆盖率也位于全市前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风景”,才吸引到了华为这样的“新经济”。以华为研发中心的落地为契机,我们还将同步推动西岑科创小镇的建设,布局高端科技服务和文旅休闲功能,串联淀山湖、元荡、青西郊野公园、“蓝色珠链”生态带,营造知识密集型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又比如,随着华为、网易、复旦、中山医院等科创企业和重大功能项目的落地,青浦将导入4-5万优秀人才。我们正全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宜居环境,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生态空间。

同样,在大家关注的青浦新城建设中,我们就把环境基础设施先行放在重要位置,构建了环城水系公园和新城绿环的“活力双环”,积极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探索建设低密度、生态化、复合型的新型产业社区。还比如在大家熟悉的青东地区,我们同样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良好环境。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的小涞港是长江经济带最美河道,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创新园区里,都有蜿蜒其中的天然河道,蟠龙天地的江南水乡风景与时尚消费新场景相得益彰,建设中的安踏也将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体育公园。优良的人居环境、优质的服务配套,也必将让生活在、工作在青浦的人都能亲近自然、诗意栖居。

大战略必将迎来大机遇,好风景吸引新经济。青浦的这些优势,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深厚基石,是人才发展的广阔舞台,也是青浦决胜未来的底气所在。我们将和广大企业、人才一起,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征程上做出新的贡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青浦建设战略赋能区承载重大战略任务过程中,在促进投资方面有哪些成效?有什么重点项目和工程?

杨小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下,也是在重大战略的汇聚下,青浦的投资热度越来越高,“十四五”以来全社会固投累计完成1459亿元、增长27.5%,总量居全市前列。

从工作抓手和成效来看,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就是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投资的基本引擎。我们把提振投资信心放在首位,出台了企业梯度培育、达产奖励等系列政策,完善了圆桌论坛、政企直通车等工作机制,“十四五”以来为市场主体减负超216亿元。

项目落地是硬道理,“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重大项目290个、总投资额1182亿元,举办“潮涌浦江·智创青浦”系列活动,累计推动项目落地157个、总投资达840亿元。我们着力提升内部审批效率,加强地、水、绿等“七票”统筹,用好“桩基先行”“水电气联合报装”等举措,“十四五”以来产业项目完成出让41个、开工60个、竣工42个、投产28个。

这里重点就大家比较关心的两类重大项目展开说一说。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重大项目持续打通城乡大动脉,提升交通大格局。如果要概括的话,近年来青浦交通设施的提升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第一句话,一条高架联通主城,崧泽高架全长18公里,已经全线通车,从青浦新城20分钟直达虹桥枢纽,可以说显著提升广大企业和市民出行便利。第二句话,两条主动脉畅连东西,一条就是轨交,17号线、2号线、13号线“三箭齐发”;还有一条是示范区城际线,从吴江和嘉善经过水乡客厅,一体直达虹桥枢纽,已全线开工。第三句话,高铁赋能区域发展,沪苏湖高铁桩基基本完成,练塘站明年7月将通车启用。第四句话,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近三年总投资近120亿元,总里程达252公里,这也是解决农村基本设施建设。

再讲讲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青浦已滚动实施三轮社会事业三年行动计划。从上一轮执行情况看:教育领域新增学位1万余个,卫生领域医疗机构核定床位增加3千余张,养老领域床位总量占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到5.4%,这个数字位居全市第一,文体领域新增公共文化设施3万方、体育场地132万方。今年我们已启动第四轮,预计到“十四五”期末,青浦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将总体达到、部分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牵引和支撑作用,一手抓高质量、大体量的产业项目来提升经济规模,一手抓基础性、综合性的民生项目来提升城市功能,也期待得到社会各界更多关心关注和支持。

文汇报:青浦一直是服务保障进博会的主阵地,今年第六届进博会进入了百天倒计时。请问历经五届进博会,青浦区在创新治理模式、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果?有什么工作特色和亮点?

孙挺:青浦区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核心承载区,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任务作为重要使命,在提供一流城市环境和一流服务保障的同时,抢抓进博机遇,积极放大溢出带动效应,不断推动进博会“越办越好”。总的来看,有以下三方面特色亮点。

一是服务保障不断优化,打造治理新范本。五年来,我们成立了区服务保障进博会前线指挥部,实行靠前指挥、扁平决策、集中办公、“1+8”网格巡查等长效机制,实现了重大活动“零失误”、展会安全“零差错”、社会面稳定“零疏漏”。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青浦区不断优化治理机制,提升环境品质。“一网统管”青浦城运精细化管理模式被评为首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二是溢出效应不断放大,打造投资新高地。青浦交易分团连续5年签下上海交易团“首单”,首单金额累计达18.3亿美元,意向采购订单累计超过44亿美元。在进博会的辐射带动下,产业项目虹吸作用持续增强;2019年以来,全区新增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40.5亿美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片区已集聚上市公司5家、总部企业22家;9家“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已集聚30多家贸易机构和180多家客商入驻,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约26.5亿元。虹桥海外贸易分中心、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等平台加快建设,联采项目成效初显,实现进博会展品 “展转保、保转展、展品变商品”模式创新。

三是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打造国际新名片。成立“青浦文明志愿者联盟”,提供应急救援、防疫医疗、语言翻译、路口指引、宣传引导等志愿服务;创立“微笑四叶草”志愿者服务品牌,推出党员先锋、平安守护、文明风尚、美丽家园、暖心微笑五大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开展迎办进博会志愿服务项目142个。聚焦国家会展中心周边1平方公里核心区,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实施徐泾地区21条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对徐泾西虹桥地区5.9平方公里率先实施“一体化养护保洁”模式并在全区复制推广,全区市容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下一步,青浦区将继续优化完善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加快出台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专项政策,在第六届进博会平台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新华社: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这两年我们也看到一批数字经济要素平台资源已经在青浦有所集聚。与此同时,青浦也是率先提出并打造了“长三角数字干线”,请杨区长给我们系统介绍一下目前青浦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杨小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数字资源要素集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青浦提出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简言之,这就是一条以数字经济为本源,通过各类园区节点和产业链贯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数字创新发展带。从工作层面看,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

首先,在规划上,加强统筹推动。我们制定了全区规划纲要和行动方案,一共分成数字基础设施、园区提质、产业链打造等12个专项行动。依托G50沪渝高速主干廊道,从东到西布局了北斗创新基地、市西软件园、青浦新城数字智造产业社区、西岑科创中心等空间载体,构建了研发、生产、贸易、服务、应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经济主阵地。政策层面来看,我们先后出台集成电路、“智改数转”、创投基金等一批专项政策,再叠加“大张江”“大虹桥”政策红包,每年扶持资金都超10亿元。

其次,在产业上,突出主导带动。也就是说更加强调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比如,集成电路聚焦研发设计和封装测试领域,集聚了华为海思、宏茂等重点企业25家,上半年营收增长47%。比如,作为国家空间地理信息发展的重要载体,北斗园区在高精度融合导航技术领域,集聚了华测、普适等企业719家,上半年税收增长超过80%。再如,数字智造集中发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集聚了斯伦贝谢、真兰仪表等重点企业300余家。

同时,对传统的商贸服务业也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比如青浦的快递物流营收占全国比重15%,我们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推动快递物流一头向数字供应链延伸、一头向数字物流装备拓展。近年来我们还大力发展数字人力资源、数字广告、数字娱乐等,这些数字技术和现代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也进一步“聚木成林”形成规模。

最后,在生态上,注重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要有好的创新生态。目前,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已落户青浦,并将打造三大新工科顶尖学院,华为设立“大数字”创新实验室,上海数据集团新成立就落户在青浦,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加快建设,可以说,数字创新的资源不断“扩围出圈”。从人才端来看,我们持续优化“青峰”人才政策,“十四五”以来人才落户4265人。当然,生态发展最核心的还是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青浦已集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016家,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

数字化的发展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数字干线品牌,持续发力新基建、拓展新赛道、培育新场景,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日报:大家都很关心西岑科创中心,这里有望成为青浦科创高地。请问和市中心的一些研发中心相比,西岑科创中心有什么优势?

薛锋:西岑科创中心规划占地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是华为研发基地,西片区是西岑科创园。西岑科创中心是示范区“一厅三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国家战略赋能。示范区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西岑科创中心地处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享受示范区制度创新的红利。示范区三年多来共推出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有利于西岑科创中心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链协同、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吸引和科创金融等方面获益。今年,西岑科创中心西片区纳入了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范围。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加紧编制,预计将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推动示范区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绿水青山添色。西岑科创中心北面靠近淀山湖,南面是蓝色珠链和青西郊野公园。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规划蓝绿空间占比高达75%。近年来,示范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一河三湖”跨域水体为重点,加强河湖治理,推动蓝色珠链等生态项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好风景不断提升。华为公司把研发基地选址在淀山湖边的金泽镇,体现了国际上创新型企业在风景好的大城市郊区选址落户的潮流,也是示范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生动体现。

三是资源集聚加强。今年2月,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得到了批复,规划明确了淀山湖地区是示范区的创新绿核。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各类资源在淀山湖地区不断集聚:人才方面,华为研发基地将吸引3-4万名研发人员;高校资源方面,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分别布局了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数字资源方面,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示范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金融资源方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提级设立示范区分行加强金融创新;土地资源方面,我们正在研究把淀山湖地区现有的存量建设用地,尽可能多的转化为为创新企业服务的功能性项目,目标是打造生态、人文和创新融合发展的世界级湖区。

西岑科创中心作为示范区的标杆项目之一,将引领淀山湖创新绿核的建设,推动示范区成为一座大的创新场和孵化器。

光明日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即将迎来四周年,能否介绍一下示范区今年重点工作中涉及青浦区的任务都有哪些,目前进展如何?

孙挺:青浦区作为上海服务落实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我们始终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年是示范区“新三年”的起步之年,全年重点工作共62项,涉及青浦有56项,其中单独牵头1项,即加快推进西岑科创中心建设;共同牵头11项,包括轮值承办示范区四周年现场会、示范区开发者大会,牵头推进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推进水乡客厅及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产业、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参与44项。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下相关工作进展。

一是聚焦制度创新,推动战略协同持续发力。高效落实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级体系建设,努力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水乡特色融入发展实践。加强集成性制度创新,制定“一体化政务服务地图”,“跨省通办”事项扩容增至1293项,37类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打造“免证照”长三角。加快前三批112项制度创新成果效应释放和复制推广,推进更多特色高频事项跨区域通办和示范区“一件事”改革。

二是聚焦项目建设,推动区域能级持续提升。聚焦“一厅一片”重点区域和互联互通、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涉及青浦的28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方厅水院已开工建设,创智引擎已完成研发项目立项,江南圩田正全力推进二期建设,华为研发中心进入装修阶段,蓝环二期进场施工,元荡三期基本贯通,红房子青浦分院启动试运行,示范区城际线已全线开工、正全面推进8个站点规划建设,沪苏湖高铁桩基完成、练塘站预计2024年7月通车启用。

三是聚焦机制保障,推动成果展示持续深化。今年7月,在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作为轮值承办方与三峡集团共同高质量完成了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的相关工作,会上青浦发布了高质量发展清单110项合作事项、103个优质岗位,水乡客厅创智引擎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今年10月份,我们还将与执委会一起轮值承办四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目前我们正在优化落实相关保障任务,加快推进集中展示的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高质量展示四周年建设成果。

四是聚焦战略研究,推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积极配合执委会编制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长三角范本作出我们青浦贡献。

中国新闻社:刚刚提到青浦区要着力打造“现代化枢纽门户”,塑造产业引领、资源配置、服务群众等核心城市功能,青浦区在提升产业功能方面准备如何发力?

朱要武:近年来,青浦区以长三角数字干线为牵引,围绕“大数字”“大健康”“大商贸”三大产业,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方面强化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龙头企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尤为突出,一个优质的大企业甚至可以带活一整个区域。

首先是引新,围绕主导产业,抓紧引进优质企业和示范标杆项目。近年来华为、美的、网易等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大企业纷纷集聚青浦,未来还要继续发挥区域优势,紧盯榜单企业,大招商、招大商。

第二要建链。“独木不成林”,围绕龙头企业“串珠成线”构建产业生态圈。生物医药积极发挥康桥资本、四川新绿色药业等优质企业的引领作用;数字智造推动华为、美的等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时尚消费品以上海家化、妮维雅、尤妮佳等企业为核心,补链延链强链。

第三要育强,积极培育区内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推动优质企业扩规模、提能级。比如金发科技“汽车材料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及产业化项目”一期已经完成,二期正在推进,未来可以实现年产量80万吨,年产值过百亿的高性能汽车材料生产研发基地。

二是注重政策赋能。通过政策引领、撬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以政策促进产业集聚。我们既有综合性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政策,也出台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跨境电商、北斗导航等专项政策,还将研究出台智能制造政策。另一方面,以政策拓展发展空间。近期,我们正在积极盘活存量,研究制定“二转二”“工业上楼”等政策,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目前,经梳理,青浦为海内外优秀企业可以提供制造、科创、总部等功能落地空间约4000亩,商务办公和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欢迎海内外优质企业来青浦投资兴业。

三是注重机制创新。加强多方联动,增强发展动力。比如我区正在推进“区域+品牌”模式,与临港集团积极合作,布局200万方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打造上海青浦临港生命湾新城园区和虹桥园区,建设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再比如以“基金+基地”方式,紧盯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投资公司、产业基金公司,如康桥资本、国盛资本、凯德投资等,布局先进制造业项目,推动我区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

新民晚报:前面介绍中有提到青浦聚焦“幸福温暖家”,采取了很多措施。请问青浦在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卫星:我们青浦正以“幸福温暖家”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民生各领域高质量发展,2014年以来我们持续实施三轮社会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135亿元,目前在民生事业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国家战略和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青浦区一城两翼功能布局进一步凸显,产业发展和人口导入对公共服务配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落实十四五期间青浦区民生事业更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做好均衡优质。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全区教育资源总量总体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和要求,加大资源平衡统筹力度,十四五期间将再新增41所学校;在医疗卫生方面,一方面积极引入中山医院青浦新城院区、儿童医院示范区医学中心、红房子青浦分院等优质资源,同时推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居)卫生服务室(站)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在养老设施方面,在机构养老床位数5.41%的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全市第一的基础上,继续织密家门口和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在文化和体育方面,重点加强高能级高品质服务设施的供给。

二是着力做好复合利用。在各类设施的建设中我们加强共建共享,包括将总计68万平方米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进行了开放;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协作并建,打造医养、康养深度融合的医养综合体;鼓励幸福社区融入“一老一小”服务功能;利用青浦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在环城水系公园、环淀山湖、元荡岸线等公共空间中植入文化体育功能,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将近有60万平方米。

三是着力探索多元实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民生事业项目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65亿元。我们在持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力量的引入机制,加强与市级优质资源、相关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创新项目运营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实现、人民满意的社会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