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8-01

新华社:黄浦区有着非常多的红色资源,比如一大纪念馆就坐落于黄浦区,请问黄浦区怎么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践行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色?

杲云:黄浦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底蕴。我们也在思考,这么好的资源,如何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围绕产业、重点区,通过区域化党建来助力我们重点的产业、重点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比如我们金融外滩,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当中集聚了一批中央金融机构、市属金融机构以及社会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互动,也需要关心关爱企业的员工。我们就搭建了“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区域化党建平台,让各个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资源汇聚在这个平台上,而企业需要的资源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出来,让供需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对接,从而服务这些企业以及企业员工。比如,南外滩大家很清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南外滩这个地方离轨道交通还是有一些距离,我们在久事集团支持下开通了南外滩金融直通车,这个专线车解决了这些南外滩区域的金融机构员工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比如,复旦泛海金融学院在黄浦。南外滩金融机构高管、中高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最新的金融信息,包括金融的理念知识,所以我们也通过复旦大学泛海金融学院开设了金融专题研修班,通过研讨会或者沙龙的形式进行金融新形势的探讨。又比如,黄浦商圈中,在南京路我们围绕相关商贸企业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在淮海路也专门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在这些党建平台上,相关的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包括红色资源教育宣传等,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互动。

通过党建起了很好的凝聚作用,通过党建把大家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党建又把大家的需求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所以对于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也好,高质量发展也好,都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接下来我们在这些探索基础上继续发挥黄浦众多的红色资源,我们有140多处红色资源,把这些资源跟企业、产业结合起来,使得黄浦这个地方,这些资源尤其红色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黄浦地处市中心核心区域,商家云集,企业众多,是展示上海的重要“窗口”,接下来将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吸引力竞争力?

沈山州: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黄浦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经济密度保持全市首位,得益于我们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在全市率先提出打造最优综合营商环境,多年来,坚持不懈擦亮“宜商黄浦”品牌。今年创新推出“政务服务舒心畅办”等四大专项行动,接下来,我们将以“三个更”为抓手,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第一个“更”,就是改革更加集成。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系统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市场化方面,持续深化简政放权,2021年起,结合信用体系建设,推行极简审批模式,让守信主体享受“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服务。法治化方面,作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积极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国际化方面,重点发挥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贸易门户。

第二个“更”,就是发展更有活力。我们将构建高能级的产业生态圈,促进“集聚”“融合”“创新”。集聚,就是汇聚高端要素资源,并在流动中相互赋能。黄浦高端服务业占比超过75%,引领作用显著。我们将更好发挥金融、专业服务等作用,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融合,就是通过政府搭台,促进企业耦合共生、合作共赢。比如,举办外滩金融峰会、健康中国思南峰会等活动,助力产业链上下游顺畅衔接、企业与资本无缝对接。创新,就是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加速培育创新“核爆点”。推出“门楣之光•黄浦人才”计划,统筹全区资源,强化服务保障;黄浦人才公寓,“十四五”末总量将突破一万套。

第三个“更”,就是服务更加贴心。重点提升三个“度”,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一是精准度。通过大走访、大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和人才需求,推出针对性更强的务实举措。二是便利度。政府多服务、数据多跑路,实现企业少跑腿,新启用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提升企业办事体验。下一步将促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效能;依托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推动更多高频事项跨区域通办。三是满意度。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根本的落脚点。我们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标尺”,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掌握客观评价,主动查找、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

光明日报:黄浦区是上海的商贸大区,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全国著名的商圈,适合购物适合吃吃逛逛,接下来黄浦区在提高消费能级和促进商贸发展上有哪些进一步的举措?

金韶靖:今年年初,国家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昨天,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重要举措。作为上海的商贸大区,黄浦区商贸资源丰富、消费活力强劲,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下阶段,我们将积极对照国家以及全市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举措,结合自身的区位、产业、场景、流量优势,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促进区域商贸业发展实现质的提升。具体将落实好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集聚高能级主体。我们将持续强化总部高地建设。“十四五”以来,黄浦区新引进、新认定的各类总部型企业近50家,总部型经济的核心功能持续强化。下阶段,我们将把握好“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在贸易便利化、新型贸易发展等方面推动实施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广泛集聚优质的商贸主体,吸引总部项目新设、增能。我们也将持续提升首发经济能级,吸引更多国际性品牌在黄浦区举办全球新品首发,推动品牌高能级首店、旗舰店落户我区重点商圈。另外,今年商务部首次开展“投资中国年”活动,借此机会,黄浦区也将积极开展“外商投资推介大会”等品牌活动,充分向各界展示黄浦的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

二是打造高品质空间。我们将抓住区域城市更新的重大机遇,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商贸空间载体。我们将对标全球顶级商业街区,推进三大重点商圈的能级提升。南京路方面,将坚持“繁荣繁华”的导向,加快世纪广场改造更新和支马路开发建设;淮海路方面,将立足“高雅时尚”的总体定位,聚焦“更人文、更未来、更融合”三大主题,推动以淮海中路为“一轴”、以环新天地、环复兴公园为“两圈”的“一轴两圈”规划建设;豫园方面,将加快豫园二期和福佑路地块开发,打造极具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时尚文化秀场。此外,我们也正在加快社区商业布局,提出打造10分钟生活圈,努力在全市最先做到生活半径最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是坚持多元化融合。我们将充分利用黄浦的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商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资源联动发展、互生共荣,形成更多元的消费场景。我们还将把握商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推动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的基础上,大力引导和支持线上场景走到线下。比如近期在世博黄浦体育园,小红书就将用一场音乐会开启“马路生活节”。借此机会,我们也诚邀更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商业新业态新模式走进黄浦,我们有足够的流量和丰富的场景,支持大家提质扩容、共赢发展。

人民网:去年,黄浦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接下来将如何利用好旧改释放的空间,推进城市更新,同时,像文庙、豫园这样的“老城厢”,在旧改过程中,怎么保留街区风貌和文化记忆?

沈山州:黄浦一直把旧改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攻坚克难,十年完成居民征收近10万户,去年7月,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也使持续30年的上海成片旧改实现历史性收官。成片旧改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腾出大量土地资源,这也是黄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成片旧改将释放近350万平方米商办空间资源。我们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开发,聚焦“三个着力”,推动城区能级实现新跃升。

第一是着力强化功能优势。聚焦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优势产业,高效利用旧改新释放的空间。一是做厚、做长外滩金融集聚带。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近年来,我们以建成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为目标,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原则,积极推进外滩“第二立面”改造。当前,正开展该区域的城市更新总体规划研究,深化“外滩源二期”等重要项目方案,并根据“三个三年”的总体框架,推进一批老大楼实施更新,老市府大楼改造项目将于今年完成。同时推动南外滩区域“扩容增能”,当前正加快推进南浦地块项目开发,力争尽早提供更多优质载体。二是做大地标性商圈。成片旧改完成后,南京路、淮海路迎来“更新升级”新契机。当前我们正在更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商业载体,像南京路的世纪广场,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可以对外开放。同时利用旧改地块释放的新空间,推进主街周边的支小马路改造升级,打造功能更为丰富的“综合街区”。三是做深“大新天地”。成片旧改完成后,新天地将向南、向东深化拓展,太平桥公园东侧规划了一批高品质办公楼。我们将发挥该区域“进口浓度”全市最高的优势,提升“大新天地”的高端商务功能和总部发展能级。

第二是着力激发科创潜能。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科创回归都市”的趋势,黄浦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域中央活动区,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人才荟萃等优势,加速布局科创载体,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央科创区”。一方面,用好旧改新释放的空间。当前我们以北京东路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多元化办公场地,积极引入科创、金创、文创等业态,促进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更新盘活全区各类存量资源。去年我们成立科创集团,今年年初,首个存量空间改造项目“数智心城•无界创新”产业园正式运营,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旧改之后的增量和存量空间资源,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为初创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孵化培育,为高端龙头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载体,推动实现更具引领性的发展。

第三是着力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是黄浦最亮丽的“名片”。我们将通过城市有机更新,让黄浦文化魅力进一步绽放。一是做好传承。历史建筑与风貌街区是黄浦的“丰厚家底”,我们将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做好保留保护。比如,老城厢里的文庙当前正在改扩建,通过恢复传统布局、保留经典功能,更好展现历史底蕴。比如,金陵路是上海唯一以骑楼而闻名的风貌道路,我们将完整保留这一风貌,打造新地标。二是创新活化。我们将为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大豫园片区将依托豫园二期、福佑地块等项目,在传统文化中积极融入时尚、创意元素。三是多元浸润。黄浦是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多元文化特质表现最突出的城区。我们将把文化要素体现到城区设计、载体建设、环境营造的细节中去,让黄浦每一寸空间都体现出独有的文化气质。总的来说,我们将深入做好旧改的“后半篇文章”,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黄浦区区位优势特别独特,商贸两条街,还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凡世界各地人到上海问大家逛什么,回答就是外滩、新天地,包括我们一直在打造的演艺大世界。请黄浦介绍一下接下来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将如何进一步提升、融合又有旅游又有文化的丰厚的资源?

许艳卿: 文旅产业是流量型经济的入口,服务型经济的引擎,尤其在黄浦,据不完全统计,来上海的70-80%的游客都会来黄浦,看看外滩,逛逛豫园。黄浦有着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禀赋,围绕着力提升文旅产业能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焦产业迭代更新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更新,持续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二是切实提升演艺、旅游会展和影视音乐等重点产业能级,三是加速推动艺术品、电竞和IP授权等优势产业融合集聚,同时,我们要助力促进转型创新,培育发展元宇宙体验、数字艺术、区块链应用场景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审慎包容鼓励先行先试,为黄浦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添彩。

近期重点聚焦“演艺大世界”和“艺术外滩”两大品牌建设,以高质量的产城一体推动景城一体。

“演艺大世界”自2018年11月正式定名推进以来,已经成为剧场、演艺空间全国密度最高,名家名团名剧首演首秀最频繁,演出场次、观演人群最集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站在新的高度,特别是疫情后演艺市场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下一步从以下两个维度不断提升演艺集聚新高度,一是树标杆。持续提升区域内剧场空间及各类市场主体的专业能级和服务能级,通过专业精品+专属特色+生活方式实现错位互补,整合更多的国内外资源和优秀剧目,做强专业剧场的头部;细分市场找准客群精准定位,做深特色剧场空间的中部;以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为中心,打造1公里演艺生活圈,让剧+景+咖啡+酒+N成为在黄浦生活、工作、旅游、消费的独有体验,让观演真正内化为消费习惯,外化成生活方式。二是强生态。审慎包容透明诚信,以最优最好最亲最清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培育演艺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和新锐企业,打造包括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剧场空间等完整的演艺产业链,积极推动演艺和商业、文旅、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艺术外滩”是基于外滩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艺术机构的自然集聚和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从2022年起全新启动建设的产业品牌。围绕加快培育艺术产业新动能,一是加强集聚引领。目前外滩地区已经汇聚了三四十家国内外知名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品机构,包括外滩美术馆、“虎丘贰柒”、久事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等一批知名艺术展览空间;“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 Design Miami亚洲首秀等高品质艺术展,不仅聚人气引消费,更吸引画廊、拍卖行、艺术商店等相关业态在其周边集聚,在此我们诚挚欢迎更多艺术品机构青睐外滩汇聚黄浦,相互赋能,共同发展。二是加强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消费融合,持续打造景城一体、产城融合、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伴随着由11栋百年历史建筑、6栋新建筑,以及公共广场、城市街道组成的洛克外滩园揭开神秘面纱,首届外滩建筑节如约而至,修缮一新的街区内有外滩美术馆、大田秀则等顶尖画廊,更有墨音、naive、BROSHOP等15家创意品牌店和米其林餐饮配套,在逾期半个月的时间里,将举办包含装置、演艺、快闪、讲座等各类活动130多场,通过文化、艺术、历史的交互融合,激活打造多元的创意前沿社区。紧接着的TRLab数字艺术展、外滩源1号的Art上海系列展等,都会带给广大市民更多的艺术体验。

界面财联社:不久前,黄浦区亮相首届“碳博会”,在绿色转型方面,黄浦有什么举措和打算?

胡勇:今年6月,黄浦区作为唯一行政区参展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展示了黄浦区在区域低碳发展、示范引领、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成果。黄浦始终坚持“高能级、高产出、低能耗”的发展理念,以新型“两高一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经济密度始终保持全市第一,GDP居中心城区首位,单位增加值能耗处于全市最低水平,在市对区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考核中连续10年获得优秀等级。

近年来,黄浦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先后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黄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并结合黄浦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特点,从架构设计、能力建设到项目示范,围绕点、线、面三个维度,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发展,打造全面、立体的碳达峰引领示范区。

一方面,示范引领,多维角度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围绕节能、减排和降碳,我们实施“百幢楼宇能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重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50余项,一批改造项目获得绿色更新铂金奖和金奖。建成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商业建筑需求侧管理”项目—黄浦虚拟电厂,虚拟发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上线了全市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以“绿色惠民”为宗旨,引导市民参与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正在建设中的“一大会址 • 新天地”近零碳排放实践区,集商务、商业、生活和绿色时尚等元素为一体,搭建碳排放管理平台,推进公众活动碳排量化分析及绿色激励,全面推进区域近零碳排放。

另一方面,激活产业,全方位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黄浦区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商贸服务三大支柱产业与绿色转型深度融合,绿色低碳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外滩金融集聚带绿色金融发展成绩突出,创新纷呈,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首只“碳中和”债券指数、首单碳配额CCER组合质押融资、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在黄浦完成。绿色低碳专业服务保持领先,麦肯锡、德勤、必维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机构集聚, ESG报告与评估、碳认证、碳足迹、碳核查、绿色金融项目评估等业务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世界级商贸枢纽门户引领绿色消费,绿色低碳产品贸易企业初步集聚,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重点商业体绿色低碳意识逐渐增强,绿色低碳与生活消费、低碳宣传与商业场景相融合的活动持续开展。此外,远景、爱士惟、风领等一批新能源科技企业的强力入驻也为黄浦科创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下一步,黄浦区计划出台《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从“产业引绿、科技助绿、消费重绿、场景添绿、供应链转绿、公共服务增绿、机制护绿”七个方面,加速推动绿色低碳经济水平再上新台阶。

解放日报:刚才的介绍中提到黄浦正在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请问黄浦当前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群众?

沈山州:黄浦是全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但是我们拥有丰富的社会事业资源。综合考虑区域面积小、资源密度高的特点,我们在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当前,我们聚焦“三个突出”,即突出规划引领、突出需求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创新推动“10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去年我们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同华建集团专业团队合作,构建社区规划师团队,为10个街道量身定制了社区生活圈规划蓝图,并结合单元规划、“蓝绿丝带”等专项规划的落地,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突出需求导向。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比如,将苏州河畔一栋既有建筑改造成为“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兼具文化、养老、医疗、助餐、健身等多种服务功能;坚持提供贴心的社区服务,比如针对大多数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构建“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为一体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今年将完成“老字号长者餐厅”至少30家;坚持打造安全的人居环境,推动老旧住房综合修缮、架空线入地等工作。

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街区人口结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形成各街道社区生活圈特色亮点。比如小东门街道,伴随一批高端商务楼宇的建成,工作人口大量增加,午餐、通勤等需求旺盛,为此,街道携手区域单位推出特色服务,比如打造南外滩“金融直通车”,缓解“最后一公里”通勤难。比如瑞金二路街道,重点打造位于衡复风貌区核心地带的南昌路,将文化气质植入社区生活,呈现别样的“海派烟火”。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继续推进10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以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设施、更均衡的布局、更全面的保障,更好回应群众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盼。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