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8-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发起单位,本届艺术节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有怎样的安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活动?

高政:作为国家级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二十多年来,艺术节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紧密结合,累计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750余家中外艺术团体和5万余名艺术家交流合作,在荟萃世界艺术精品力作的同时,努力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直接覆盖中外观众超过7000万人次。今年将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00家艺术团体、艺术机构参加艺术节展演及演出交易会、论坛等各类活动。在参与本届艺术节展演的79个艺术团体中,44个是来自国外的艺术团体。艺术节已成为世界文艺竞相绽放的舞台、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届艺术节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艺术节将以专题音乐会《丝路颂》拉开大幕,并且特别设置了“丝路之光”系列演展,集合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0多部舞台作品以及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长·安》、交响组曲《向海之路》等舞台作品,还将展出《版画·丝路——2023上海国际版画展》等。

作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发起单位,本届艺术节将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圆桌论坛,并在论坛期间发布“一带一路”图册,回顾艺术节十年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鉴交流的丰硕成果。众多联盟机构成员将汇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共识》,共同发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筑文化艺术新丝路”的倡议。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支持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通过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与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人才培养交流,鼓励孵化艺术合作项目,助力沿线国家文化艺术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继续通过举办交易会、推介会、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更多海外优质文化作品落地中国市场,将更多优秀中国原创作品推送到海外主流艺术市场,继续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搭建好合作平台。

文汇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是艺术节的办节宗旨,今年艺术节安排了哪些值得期待的演出项目与惠民举措?

李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通过新策划、优内容、强惠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演出项目和惠民措施上主要有几方面举措:

一是以高质量内容涵养城市美育。自1999年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IP。始终聚焦“文化民生”,关注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营造全民共享的艺术氛围。从安娜·奈瑞贝科、艾森巴赫、蒂勒曼、伊瑟利斯等名家大师到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罗马芭蕾舞团、德国柏林剧团,本届艺术节将呈现众多国际精品力作,同时也将一部部国内原创的优秀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今年艺术节的戏剧类作品,涵盖9个戏曲剧种,包括南音、花鼓戏、花灯戏等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剧种,让有不同观演需求的观众都能找到心仪的作品。

二是整合全域资源打造人民节日。艺术节要贯通资源,引入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使艺术节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将进一步扩大优秀演艺资源“溢出”效应,将专业剧场的内容输出到户外空间,结合各区特点,打造“一区一亮点、一区一特色”,以音乐、亲子互动、海派文化、滨江特色、国潮动漫游戏等特色主题凸显“没有围墙的剧院”的吸引力,重点打造“艺术闵行·上海西区”品牌活动,进一步引导优质演出资源向五个新城倾斜,赋能各区的文化活力,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畅享“五洲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艺术节还将不断拓宽办节的时间和空间。项目安排上将从9月底陆续启动横跨至11月底,特别是将首次与旅游节在活动举办上深度联动,将艺术节多台重磅演出纳入旅游节重点项目,其中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独唱音乐会作为本届旅游节闭幕演出,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聚力落实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提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体验。

三是落实惠民措施切实为民服务。作为文化惠民、艺术为民的具体措施,优惠票发售活动已成为每一届艺术节开幕前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本届艺术节计划9月26日起组织两轮优惠票集中发售,覆盖艺术节主板所有演出和展博览,计划以平均约半价优惠的幅度,发售近万张优惠票,进一步加大优惠票辐射面和惠民力度,吸引更多市民群众进艺术场馆。为方便市民购买,此次优惠票将通过艺术节官网、演艺大世界尾票亭和社区网点等渠道,以线上线下多种购票渠道进行销售,并走进社区帮助老年观众购票,将文化惠民做优做实。

新华社:今年艺术节的回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想请教方局长,本届艺术节在促进文旅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等方面,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

方世忠:今年以来,上海文旅消费市场呈现高开稳走、供需两旺、加速复苏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文旅消费量质齐升,文博美展成为热点,演艺市场强劲复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2万余场、吸引观众1199.3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8.32亿元,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3.2%、25.1%、16.5%;全市文博美术场馆共举办展览约1000个,接待观众达150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50.1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金秋上海最重要的国际性文化节展活动,对全球艺术界和海内外观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既是展形象、汇资源、促交流的艺术窗口,更是聚人气、引流量、促消费的功能平台。我们已经形成强烈的共识,要抓住今年文旅加速复苏这个最大的确定性,用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最好的大平台,发挥演艺、文博、美展集聚的资源优势,凸显上海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文旅特点,放大国际艺术活动对促进都市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效应。重点做强三个效应:

一是做强城市消费的引流效应。文化是城市流量的入口,是服务经济的引擎。我们将推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断扩容提质、迭代升级,进一步激活“源头”、做强“码头”、勇立“潮头”,汇聚更多中外名家、名团、名作,推出更多首演、首展、首秀。我们相信,届时一定会有很多海内外观众打着“飞的”、拖着行李来上海赏好剧、看美展,艺术节会让上海成为更多境外游客入境中国的“第一站”。

二是做强产业发展的平台效应。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产业。我们将立足上海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城市功能,发挥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作用,主动链接全球演艺资源,激活文化服务贸易,全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我们相信,全球演艺机构和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梦想的舞台、心仪的观众和最优的市场、同行的伙伴。

三是做强城市形象的品牌效应。艺术节中外交流活动多、线上线下流量大、全球关注度高,是弘扬中华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窗口。我们将坚持从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时尚文化,推出一系列“上海出品”“上海创制”“上海发布”的精品力作,在全球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我们相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是国际艺术行业的“风向标”,更是上海城市形象的“金名片”。乐游上海,艺游未尽!我们在这里诚挚的发出邀约,金秋的上海,欢迎大家!

新民晚报:艺术节舞台上汇聚了众多原创文艺精品,据了解,昆剧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将作为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之一亮相,想问一下谷团长,在国际交流的大平台上,如何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谷好好:在传统文化领域,如何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一直是我们戏曲界同仁们不断思考的课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能够成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之一,向世界唱响中国声音。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将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首先,我们要以创新为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牡丹亭》诞生400多年来,一度成为昆剧名作的代言,它凝聚着几代上昆人对昆剧事业的热爱和梦想。2022年,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从研究原点出发,探本溯源,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和创作,实现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创新,被专家认为“是本年度中国戏曲重大文化事件”。此次推出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将充分保留原著精神,以精彩唯美的舞台呈现,展现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画卷。

其次,我们要使年轻人成为推动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多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不断鼓励青年演员积极参加艺术节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从2014年的实验昆曲《题曲》到小剧场实验越剧《再生•缘》,为广大青年戏曲演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本届艺术节即将亮相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充满青春气息。两位主演今年刚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一出好戏花开两朵,不仅彰显了青年演员的实力,也将为艺术节锦上添花。

第三,我们要将热爱变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正如昆剧《牡丹亭》里的一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戏曲的弘扬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多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推广,通过推出新一代年轻演员,培育新一批年轻观众群体,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深感期待,通过艺术节这一平台,进一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外演艺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上海广播电视台:剧场、院团与艺术节相伴相生,是艺术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市场主体将如何更好地支持艺术节发展?两者之间又将如何相互赋能?

张颂华:一直以来,以上海大剧院为代表的剧场,就成为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最重要的演出场地,上海各大文艺院团也是艺术节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剧场、院团和艺术节互相赋能、互相成就。

一是整合剧场资源,与艺术节同频。艺术节是国家对外文化交往的大平台,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集团之一,两者从品牌创立之初便强强联手、互相支持,艺术节在内容策划、高质量剧目输送以及重点活动上为剧院助力,我们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则在档期、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整合中心所属剧场的资源,为共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贡献力量。

二是做强内容源头,发挥院团原创力。本届艺术节共有包含安娜·奈瑞贝科独唱音乐会、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拉哈夫·沙尼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会、祖宾·梅塔与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音乐会在内的多部重磅作品落地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等剧院。除了作为场地方承接艺术节的精品力作外,包括我们上海民族乐团《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音乐会、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等作品以多样的形式表现东方美学,用当代融通传统文化,此外,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歌剧魅影》等剧目也将在艺术节舞台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文化的自信自强。

三是做好营销推广,开拓文旅市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功能,提前谋划营销推广工作,真正做到拥抱市场、创造市场、引领市场,要通过调动各方资源加快金秋上海文旅市场的复苏。我们还充分发挥剧院的创意核心功能与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全球叙事意识与观众参与度,为艺术节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助力城市拉动文化消费升级,尽己所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文化演艺机构和艺术节历来相伴相生,可以预想,近年来不断升级的演艺新空间将成为艺术节期间的城市新场域,希望每个剧场届时都能成为海内外观众和游客的打卡地,共同交织成上海金秋最美的风景线。

此外,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积极参加艺术节演出交易会,通过国际艺术节这个大平台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艺术机构,我们所属院团和剧场的原创优质剧目也会增加走向海外的机会,以此不断把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说,我们和艺术节的合作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过程,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