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刚才介绍中提到系列活动包括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规划专家咨询会等重点活动,请再介绍组织推进这三个活动的具体考虑?
王为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等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是多年来,精心聚力打造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系列品牌专业活动。
其中,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对标国际一流,每年举办一次;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以展示发展成就,助力区域开发建设为主旨,每两年举办一次。
2023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延续往届成功经验做法,通过主题展示、文化导入、艺术营造等多种途径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并留下一批长期展陈场所和优秀艺术作品,打造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样板地区。
2023城市设计挑战赛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内涵品质和活动能级。通过充分展示全球优秀城市设计成果、引领全球城市设计行业风向,打造国家级城市设计平台,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
一方面服务好城市更新、五个新城、东方枢纽、乡村振兴、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我市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向全社会推介我市重点区域规划情况,宣传发展愿景,提升综合开发价值。
2023大都市规划专家咨询会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全球化的高端交流平台。聚焦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更新等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重要领域进行前瞻、宏观专业研讨和咨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将专门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咨询会,进一步加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上海电视台:请问自然资源部,在指导城市规划和空间治理方面有哪些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苗泽:大家都知道,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就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之城,既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机构改革以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积极推进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城市优化形成绿色宜居、安全韧性的空间发展格局,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好空间支撑和保障。
首先,在国家层面我们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陆地和海洋、对城镇和乡村、对地上和地下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行了统筹谋划。通过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保留一定规模的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保障能力。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固定重要高原、山脉、河流、海岸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空间无序扩张,减少对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侵占,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通过明确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指引,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提高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协调区域和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功能,统筹应急储备保障空间。
其次,在区域层面通过加强统筹和系统谋划。我们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土空间规划,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实施江河源区到河口海湾的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推进编制城市群、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区域农业、生态、城镇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绿色开放空间网络约束空间无序蔓延,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
在城市层面注重提升现代化的治理能力。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大城市转化为以复合型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小微城市”有机生命体,为城市增进职住平衡、提升安全运行、促进绿色低碳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几年其他城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现在15分钟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共识。我们部里也印发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技术规范,并将安全韧性、绿色低碳等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指导各地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优化空间功能、结构和布局,打造健康、舒适、便利的空间格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局将指导地方加快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国土空间,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空间支撑和保障。
解放日报:请问市规划资源局,我们这次城市空间艺术季提出了“共栖”主题,具体是想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态发展理念?上海最近几年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怎么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
徐明前:每一届空间艺术季都是一场宣传展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届空间艺术季围绕“共栖”这一主题,思考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如何在人口高密度、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万物共栖共生,建设一个宜居生态、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上海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这些年来我们前瞻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规划引领,不断推动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要致力于成为引领国际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到2035年建成更具适应能力和韧性安全的生态城市。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努力锚固生态本底,提亮生态底色,提供更多生态共栖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完善市域公园体系、湿地体系、森林体系,构筑“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空间“一张蓝图”;二是拓展中心城外环绿带建设经验,加强新城生态建设,进一步规划形成五个新城环城公园带,锚固市域生态网络格局;三是针对上海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制定具体行动纲领,实行全域化、系统性、精细化的生态空间管控。
同时,我们按照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总目标,坚持“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总体要求, 持续聚焦“一江一河”规划建设,打造公共环境新亮点、宜乐宜游新空间、人民城市新地标。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强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导入更多文旅体优质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无界融合、渗透贯通、优美宜人、便捷可达的绿色开放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与社会各界进一步携手,共同为上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界面财联社:今年艺术节期间上海如何推动文化艺术和公共美育进入到公共空间,吸引更多市民参与?
萧烨璎:作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办单位之一,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坚持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结合城市更新,着力将更多城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以文旅资源赋能城市公共空间。
经过几年的打造和积累,一批类型丰富、便捷开放、功能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运而生,遍布城市角落。其中,有打破以往传统商业空间单一功能,探索融商业性、艺术性、特色化、体验感于一体的城市商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家门口好去处”“演艺新空间”这类“小而美”的人文新景观。
今年我们还创新推出了首批“美术新空间”,既有“上生·新所”这类人气爆棚的“打卡地”,也有“星梦停车棚”等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随着公共文化新空间的不断拓展,我们还推动各级各类美术机构纷纷走出场馆,发挥专业优势赋能驱动。比如中华艺术宫携优秀原作在地铁南京东路站举办“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打造流动的“无墙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发起了“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让人们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感受到更富暖意、惬意、诗意的品质文化生活。
今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继推出“大美术馆计划”“大博物馆计划”之后,正在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也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着力协同全市各级各类专业文化场馆和机构的力量,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社会美育资源。
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举办期间,我们将联合浦东新区继续举办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来持续发现和推出一批“美”“好”“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我们也将鼓励全市有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开设移动剧场、移动美术馆等,将专业艺术资源“下沉式”拓展进入社区、学校、楼宇、园区等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内。我们还将实施青年策展人助力“美术新空间”计划,推动优秀策展人用新潮的理念、新颖的技术、新鲜的方式策划丰富多元的展览和活动。
今年的艺术季举办期间恰逢第34届上海旅游节、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5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的接续举办,我们将积极推动这些国际性重磅节展与城市空间艺术季形成双向联动,扩大宣传,以更多优质的文旅资源服务市民游客,让更多的公共空间变身为市民感受、走进、体验艺术的社会大美育课堂。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空间艺术季第一届就在徐汇西岸举办,今年再次来到徐汇滨江,请问徐汇区将如何围绕主题、围绕滨江发展打造主展区?
高世昀:徐汇滨江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是上海“一江一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世博会为契机启动成片开发。空间艺术季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首届选址徐汇滨江,探讨了“城市更新”主题。十多年来,在艺术季的推动下,“工业锈带”已经转变为“生活秀带”“科创绣带”,传媒港、数字谷、金融城拔地而起,“艺术西岸”成为全球艺术版图重要一站,滨水空间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历届参展的很多建筑作品也已经成为激发活力、完善服务、提升品质、讲好“水岸更新”故事的重要载体。
时隔十年,空间艺术季再次来到徐汇滨江,不仅会让大家看到滨江的蝶变,并将进一步汇聚全球目光。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将充分利用开放的滨水空间、多样的生态景观、丰富的历史遗存,围绕“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的主题,为空间艺术季创造更多的展示内容;也希望通过艺术季开放的国际交流、广泛的公众参与,汲取更多的建议,把徐汇滨江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一是结合滨江资源演绎好本次艺术季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徐汇滨江发展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不仅打造了11.4公里开放岸线和可以驱车看江的景观大道,同时也做到了以滨水生态资源和空间活力赋能腹地开发。本届艺术季我们将围绕“人民城市”“公园城市”“韧性城市”等发展理念,共同探讨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是通过艺术季激活滨江南部区域活力。本届艺术季西岸主展区选在沿江开放空间南段区域,从水泥厂预均化库一路向南至淀浦河。预均化库将变身“穹顶艺术中心”,闪亮再现,沿江结合空间、艺术、景观、生态四部分展览项目布局,未来将继续推动实现品质提升、功能导入和活力激发,坚定不移地向世界级滨水区迈进。
三是依托艺术季平台赋能地区长远发展。通过城市空间艺术季,吸纳更多全球资源,深入推进腹地六个百万级功能组团建设,吸引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让上海西岸成为比肩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的城市名片。
澎湃新闻:请再介绍一下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具体特点?有哪些值得市民期待的展区?
徐明前: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赋能,将建筑空间、地区更新、艺术设计、社会活动以及公众参与完整融合在一起,深受市民欢迎。此前几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已经进行类似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
比如,第一届的主展区徐汇西岸飞机库,如今已成为艺术中心,与其它艺术场馆集聚形成了西岸文化长廊;第二届主展区所在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在艺术季结束后已举办多场时尚、先锋艺术活动,成为深受欢迎的艺术空间;第三届空间艺术季将杨浦滨江5.5公里作为展场,把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第四届空间艺术季期间,全国52个城市共同签署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活动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不断提升,也成为国内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创新性、示范性活动。
本届空间艺术季将延续往届精彩,以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引领空间实践,进一步挖潜赋能,通过主题展示、文化导入、艺术营造等多种途径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留下一批长期展陈场所和优秀艺术作品。本届空间艺术季将由“1+6+13”共20个展区组成,每个展区在生态格局和生态体系方面各具代表性,将为市民提供不同的感知体验。
其中,主题演绎展区位于徐汇区西岸滨江地区,是城市中宝贵的绿地和亲水平台,届时将集中呈现大家喜闻乐见的主题展览、生态场景、艺术装置等。
位于长三角示范区和五个新城的6个重点样本实体场景展区,重点在于表达生态主题,体现生态理念,展现生态技术。艺术季期间,将在绿色开放空间内开展各类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给市民带来更自然、更自在的生活体验。
遍布全市的13个实践案例展区,有的位于外环绿带,如浦东沔青公园、长宁外环生态绿道等;有的位于“一江一河”沿线,如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黄浦外滩滨水相关区域、静安苏河湾公共绿地等;有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公园类型,像崇明东滩地区、金山廊下郊野公园、虹口和平公园等;还有体现低碳理念的宝山钢雕公园、普陀李子公园、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等。具体的展区名单我们将在官网上发布。
以上这些展区兼具差异化和多样性,各个展区都将通过不同的策展方式,在实地场景中演绎空间特色,策划市民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我们期盼在上海最美丽的金秋季节,与大家实现美好邂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