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
央广网:作为本次论坛的轮值主席单位,请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总体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忠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方面,持续引导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沪集聚,支持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目前上海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100家,外资保险代表处超70家。我们在上海率先推进人身保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均在上海完成注册变更。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均落户上海。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获批开业,有力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动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试验田”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我们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工作方案》,为上海打造科技保险创新引领高地提供政策支持。联合七部委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长三角五城市建立我国首个跨省域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着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关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情况,2021年10月,我们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年多来,央地积极联动,以服务再保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双循环”为目标,从战略架构、规则体系、政策配套多方面入手,全力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一是紧抓全球承保能力“再布局”窗口期机遇,确立以再保险“国际板”为核心的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战略架构。即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再保险功能区”,提供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的集中登记、交易、清结算、信息披露、资信管理、合同存证等服务,打造透明、便利、高效的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
二是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准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再保险“国际板”规则体系。完成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登记管理规定、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交易规则、场内跨境交易便利化清结算办法、偿付能力再保险信用风险特征系数操作指引等制度规则设计,夯实再保险中心制度基础。
三是将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与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紧密结合,构建与国内外营商环境相适应的再保险功能区。境内外保险主体通过在功能区内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或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交易席位等方式开展再保险业务,可享受专有的财税优惠、资金跨境便利和差异化监管等系列配套政策。
近期,我们将和上海市联合出台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相关实施细则,正式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简称“再保险国际板”),对再保险中心建设路径和配套支持进行固化明确。面对新征程,我们将指导金融业更好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金融力量。
解放日报:本届论坛议题之一是构建更好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请问在推进科创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发力点在哪?近年来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情况?
葛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市金融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布“浦江之光”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注重发挥风险投资作用,风险投资在科创企业发展初期发挥着关键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是金融支持科创的“最先一公里”。上海高度重视并支持股权创投机构在沪发展,各部门通过出台文件、出资引导、优化环境等方式,对行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持。据中基协统计,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在获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家数、被投项目数、涉及金额上均排名全国第二。另据第三方数据统计,近三年来,投向上海的股权投资规模占比居全国首位;去年注册在上海的股权创投机构投资热度最高的三大行业是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及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市战略新兴产业强链补链。
二是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登陆资本市场是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步,必须打通企业上市融资的“最后一公里”。科创板设立以来,“浦江之光”行动不断深化,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2.0、做市商制度等相继推出,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上市包容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品牌示范效应、科创成长效应逐步显现,也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4月末,科创板已上市企业519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7901.6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同时,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稳步推进。
三是注重发挥银行信贷作用,银行信贷是科创企业融资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等科技专属信贷产品持续完善,形成了专利许可收益质押融资模式、科创企业专属评级授信模型等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2%。2022年,市融资担保中心共承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规模同比增长45%,其中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占比约为57%。
四是注重发挥科技保险作用,2022年7月,银保监会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工作方案》,以科技创新带动保险升级。同时,我们积极发挥科技保险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管理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累计为176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
2022年11月,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八部委出台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推动科创金融创新举措早见效,加速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点,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能级进一步提升,为金融服务科创营造良好生态。
王登勇:关于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近年来,中国证监会持续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更好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对科技企业上市的制度包容性。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沪深北交易所各板块的定位更加清晰。2022年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目前,A股市场上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约20%增长至近40%。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得到彰显,比如在集成电路行业已形成了近90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产业集群。创业板服务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北交所开市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占比超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四成。
通过关键制度改革增强包容性。比如,注册制改革试点期间,优化红筹架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上市制度,更好地适应高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股权设计需求。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契合科技创新企业前期投入大、收入和盈利需要一个过程的现实特点。
二是支持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融资发展。平稳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并于2022年5月转入常态化发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持续完善配套措施。今年4月,进一步印发《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质效。截至2023年3月底,交易所市场共计发行科创债283只,发行规模2100亿元。
三是持续加强投资端支持力度。引导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积极投资科技企业,支持通过券商自营、资管、另类投资、私募投资和公募基金等形式,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已持有科技型企业市值2.29万亿元,占科技型企业自由流通市值的20.24%,占公募基金持有所有股票市值的41.31%。
私募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科技”,在促进企业资本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注册制改革以来,近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过私募基金支持。聚焦“卡脖子”领域,精准支持计算机、半导体、医药生物等重点科技创新领域,截至2022年底,上述领域在投项目6.01万个,在投本金2.31万亿元。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经济运行十分稳健,请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继续向好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孙辉: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呈现比较强劲的恢复性增长,运行比较平稳,与此相适应,信贷融资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对民营、小微、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也保持了必要的力度。
从总量上看,4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1-4月累计新增3714亿元,同比多增超1000亿元。从融资成本上看,4月份上海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57%,同比下降16个基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也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
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上看,一方面是持续推动小微、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前四个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已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近500亿元,同比增长43%;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激励资金近5亿元,带动上海地方法人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超240亿元;通过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支持政策,为上海30多万户小微企业减息约18亿元。同时,我们还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小微、民营企业能力建设,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目前,上海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风险补偿、担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另外,加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这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突出作用,比如说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截至一季度末,已累计推动在沪银行发放符合各类专项再贷款要求的贷款1370多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投放约370亿元。受此带动,4月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6.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9%,均大幅高于全市各项贷款总体增速。
下阶段,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继续精准有力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信贷规模平稳增长,同时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巩固和拓展经济向好的势头。
21世纪经济报道:本届陆家嘴论坛安排了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新趋势的议题内容,能否具体谈谈上海在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以及未来有何打算?
葛平:资产管理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桥梁。上海高度重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202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目前,上海资管发展已取得初步进展,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公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特别是权益类基金规模占全国近二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占全国第一。上海拥有国内最为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集聚了一批资管龙头机构,资管产品体系日益丰富,金融人才储备也较为充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截至目前,有8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近60家参与QDLP试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8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32家落户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资管机构已有17家在沪设立主体并展业,一系列全国“首家”“首批”资产管理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先后落沪(如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首家从合资转为外资独资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等)。2022年9月,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揭牌成立。
下一步,在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将会同市场各方力量,发挥好已有的优势和特色,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一是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在沪金融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创新产品,畅通资管投资渠道,为资管行业提供更多的多元化交易服务和风险对冲工具。
二是完善多元化资管机构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在上海独资、合资设立证券、基金、养老金管理等机构,合资设立理财公司。持续深化QFLP和QDLP试点。
三是不断创新资管产品和服务。丰富固定收益产品种类,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力度,推动加大绿色领域投资力度,深化资产管理行业数字化应用。
四是充分发挥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沟通交流的平台功能。支持协会围绕资管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与产业发展、加强国内外资管机构交流、金融科技赋能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形成资管行业共生共荣的良好生态。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建设成为资产管理领域机构、产品、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度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资产管理规模显著提升,打造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跻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有哪些举措?尤其在提供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考虑?
张忠宁:养老的话题是社会各方面非常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基本上每次新闻发布会媒体都非常关心。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养老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一是持续加强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增加对养老领域的有效金融供给,依法依规加强对专业化失能照护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并积极为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依托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的老年养护服务项目等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积极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和业务发展。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制定商业银行、理财公司、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文件,明确机构、产品、账户、运营管理等要求,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规范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截至一季度末,相关商业银行均已推出个人养老金储蓄产品,已有18只理财产品、25款人身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
三是稳步推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养老金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并将养老保险公司纳入试点。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将试点范围扩展至10个城市、11家理财公司。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通知,四家试点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青岛5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自今年起在10个省(市)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截至一季度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50.8亿元,投保件数42.9万件;养老理财产品共发行51只,累计发行规模1004.9亿元,投资者人数46.7万;特定养老储蓄业务余额336.4亿元,存款人数14.4万。
四是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出台多项监管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养老社区投资运营。目前,保险机构可采用债权、股权、物权及相关金融产品等多种方式投资养老、医疗不动产,并以财务性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养老产业投资。持续鼓励指导财险公司发展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支持养老机构发展,满足养老产业的最新保险需求。
五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主动适应老龄化趋势,丰富金融适老服务举措,保留和改进传统服务,优化网点分布,推进智能设备及应用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关注老年客户需求,丰富适老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强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帮助老年人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健全增信措施,优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出符合养老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做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金融服务。
二是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加强业务运行监测和监管,持续完善监管规则。
三是推动保险公司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监测排查和预警提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凤凰卫视:这次论坛主题是“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这也是资本市场非常关注的问题,请问近些年来资本市场开放和合作有哪些举措?成效怎么样?
王登勇:近年来,中国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金融开放的决策部署,稳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全面放开行业机构外资持股占比,不断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不断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保持境外上市渠道畅通,更好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到境外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发展。2023年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自3月31日起实施,为企业赴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同时,优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将“沪伦通”机制境内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和德国。截至目前,已有18家境内上市公司在英国、瑞士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扩大交易标的范围、优化交易日历安排,提高外资参与A股投资的便利性。目前外资通过沪深股通累计净流入A股1.9万亿元。
二是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开放大幅放宽。不断提升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已取消外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实现国民待遇。目前,已有星展银行、摩根大通、野村等19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渣打银行等3家外资银行在华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近期,多家外资机构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前景,将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和投资。同时,支持具备一定实力、运作规范、管理水平较高的我国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拓展跨境业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市场投资展业。
三是产品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推动A股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纳入比例不断提升。中日、中新、深港、沪港ETF互通相继开通,已合计推出20只ETF互通产品。持续扩大期货期权特定品种开放,已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新增开放46个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及股指期权品种,原油、铁矿石、PTA、20号胶等23个期货期权品种相继纳入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首家在华外资银行实现参与境内国债期货市场交易。丰富离岸A股衍生工具供给,支持香港推出首个A股指数期货(MSCI A50指数期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
四是跨境监管合作不断深化。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于2022年8月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并顺利完成2022年度检查和调查合作,为跨境上市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监管环境。此外,中国证监会还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入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各政策与标准制定委员会。目前,已与67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监管合作机制并不断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在推进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开放条件下资本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促进市场稳定运行。
国际金融报:双碳目标提出后,上海加速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请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孙辉:上海正在致力于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建设方面,绿色金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出台并落地实施,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推动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
二是强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定向支持作用;今年初,推动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2家地方中资法人银行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瑞穗银行等5家外资法人银行纳入碳减排工具支持范围。同时,持续深化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
三是指导金融机构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探索与实践,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债券、可持续存款等转型金融产品。制订《上海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碳质押、碳普惠、碳保险和碳指数等碳金融产品创新。
此外,推进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协同发展,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等单位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通过绿色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以下几个打算。
一是积极支持上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开拓创新。
二是继续推动《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全面落地实施,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服务浦东引领区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专项政策支持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和碳信息披露。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