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5-1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精特新”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一个热词,请问上海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方面有哪些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出台的《若干措施》中有没有专门的配套措施?

吴金城:“专精特新”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带动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特”发力,向“高”成长。上海自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至今12年了。

目前,本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41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数量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较强。年营业收入户均1.78亿元,35%的企业营收在1亿元以上。136家“专精特新”企业已上市,还有145家企业在上市计划当中,其中46家已在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

二是逐步迈向产业链中高端。2/3的“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3+6”重点产业领域,其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占15%左右;约80%的企业主导产品为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研发强度8.36%。户均发明专利5件,户均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29件。

四是专注细分市场发展。52%的企业主导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10%,65.8%的企业国内行业排名前十位,1841家企业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417家企业获省级以上著名品牌称号。

本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今天发布的《上海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从多方面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优质中小企业提出培育支持举措,坚定不移推动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助推中小微企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明确各区对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不低于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不低于30万元奖励。

在推动创新方面,落实国家“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备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中小企业申请入驻本市各区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对标看齐,逐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在融通发展方面,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加强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境外投资的指导和服务。

在融资赋能方面,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到2023年底,目标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万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0家以上。

上海证券报:请问上海税务部门,减税降费能为中小企业直接减少经营压力,去年减负超过3000亿元,请问今年有什么具体措施?

吴健:为积极响应市委市府工作号召,市税务局紧扣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全力推进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第一,在政策落实方面,坚持“持续加力”,突出持续。近年来,税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有效保障了企业现金流的接续,顺畅了企业的生产链。

今年,国家先后两批发布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一是连续实施的政策,其中包括: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及时稳定社会预期。二是优化实施的政策,包括:优化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所得税等,突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创新实施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并且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本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92.2亿元,其中: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新增减税12.4亿元;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政策新增减税14.2亿元;小微企业减征所得税政策新增减税39.7亿元。

第二,在税费服务上,坚持“精准有效”,突出精准。为确保政策红利及时惠及企业,我们积极优化宣传辅导,主要从几个方面:一是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介,加强政策宣介,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知晓度。二是政策打包,精准送达。在税费政策出台后,将政策特征标签与适用企业进行匹配,精准锁定纳税人,实现“政策找人”,今年已通过电子税务局精准推送政策421万户次。三是专属账单,算清收益。依托税收大数据,推出“红利账单”服务,帮助企业算好减税降费“收益账”,今年已通过电子税务局向91万户企业推送红利账单。

接下来,税务部门将以更大力度、更优服务、更严标准,把税费支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一是加力落实好。配合市服务企业联席办持续开展政策宣传贯彻,与市工商联联合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确保中小微企业知政策、懂操作、能享受。二是跟进评估好。我们已经把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大兴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着力抓好政策效应评估分析,促进政策实施效果更有力、更有感。三是持续服务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畅通服务渠道,精准化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本市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请问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请问上海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务服务等相关优化营商环境具体举措有哪些?

魏陆: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2018年以来,我市连续6年推出6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推动全市各级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简捷的办事方式、公平公正的监管措施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奋力打造“让小企业铺天盖地”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推进政务环境高效便利。着力加强数据赋能,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流程,“一网通办”已成为我市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目前,一网通办平台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3600项,行政权力事项实现全部接入,实现与中小微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全覆盖。依托市企业服务云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兜底式服务,累计访问量达6292万人次。市区领导带头,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营商环境体验官、民营企业座谈会等政企沟通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是推进市场环境开放规范。完善市场环境相关制度安排,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推开,浦东新区“一业一证”试点在全市推广。进一步加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将知识产权保护考核纳入全市绩效评价,探索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分级办理和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知识产权法制保障更加顺畅。

三是推进法治环境公正透明。坚持法治思维引领,各部门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规范保障作用。2020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实施,并于2021年进行修订,今年还将根据企业反映集中的诉求问题进行二次修订。近年来,还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夯实。

四是推进要素环境持续优化。在持续优化企业经营软环境的同时,直面要素成本刚性约束,营造和谐宜业的硬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出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持续加强土地更新,鼓励亩产论英雄,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出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版,向金融机构开放400多项公共数据,帮助解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问题。

好的营商环境,引发市场积极响应。过去5年,我市累计新设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5年增长52.7%,其中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截至2022年底,我市每千人拥有企业111户,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年初,我们又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0版,今年春节之后第一个工作日就召开了全市营商环境大会进行发布部署,聚焦企业关切,从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方面推出9大项、51小项任务举措,目前,我们正与各区、各部门一起,推进6.0版任务扎实落地,并开展对全市各区的营商环境测评,突出政策落实、企业服务、诉求解决等工作方面的考核,提升市场主体感受度。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合力推进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让中小微企业办事更顺心、经营更放心、扎根更安心。

新华社:上海现在正在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请问在用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戎之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后,本市先后出台《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文件,累计培育3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120万家企业、861万台工业设备、153万个工业数据集,汇聚108万开发者,涌现5万多个工业APP,带动了21万家中小企业上平台,平台普及率达25.24%,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建设运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接入二级节点84个、企业15.9万家,联动长三角打造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建成100家市级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以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

上海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要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本次《上海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在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布署,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一是聚焦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开展数字化诊断评估,支持管理数字化转型和生产智能化升级,推动上云用云,打造细分行业转型样本,激发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

二是强化公共技术平台等资源供给水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财务、物流、生产、管理等“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基础服务和产品,加大法律、咨询、开发、试验、检测、推广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推动“链主企业”带动培育“链上”中小企业,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特色发展路径。

三是构建金融机构与数字化转型等各类服务生态。支持金融机构与数字化服务商等加强合作,利用商业数据提高贷款效率和降低贷款风险,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融资产品。推动高校、培训机构等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覆盖中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构建数字化服务专员和联合体队伍;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扶持手段,扩大支持范围;营造良好氛围,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指数,推出数字化服务周活动等。

界面·财联社:请问人民银行在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方面有哪些举措?

吕进中: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与信贷政策导向,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并与金融机构一道共同努力,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稳增长方面,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扩面、增量、降价。2022年,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并提供激励资金5亿多元,为上海30多万户企业的普惠小微贷款减息约18亿元;政策性资金方面,上海总部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1500多亿元,推动在沪银行发放符合各类专项再贷款要求的贷款1000多亿元;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降低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还款压力,并提供征信保护。2019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今年1季度末,上海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3.9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在近期的走访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对央行这些政策的获得感较高,切实帮助了企业稳步发展。

二是在调结构方面,将支持中小微企业与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022年4月,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以来,为上海近6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源头活水,我们正在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运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大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为重点,引导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对链上中小微企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效。同时,大力支持绿色发展,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支持上海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在强能力方面,持续推动银行“四贷”长效机制建设,提升企业发展动能。2022年,上海开展“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专项行动以来,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和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出台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配套支持政策与工具。辖内银行通过落实尽职免责、优化考核激励、加大金融科技应用等措施,对中小微企业“敢贷”的信心、“愿贷”的动力、“能贷”的基础、“会贷”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将继续鼓励银行在单设普惠小微专项信贷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首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东方网:请问李区长,闵行区中小企业的数量比较多,集聚度也比较高,请问闵行区在落实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时,有哪些考虑?

李锐:闵行区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大区,从数据来看,目前闵行区一共有中小微企业174589家,这些中小微企业存在三个共性特征:一是科创属性强。目前已培育3386家高新技术企业、286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费用,近三年年均增速19.6%。二是成长速度快。累计培育出90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家民营企业总部。三是市场活力强。近三年来本区新增19家上市企业,其中18家为中小企业。在2023年发布的市独角兽及潜力独角兽榜单中,闵行21家中小企业入围,位列全市第二。

闵行将以《若干措施》发布为契机,持续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政策支撑。闵行区始终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主要精神,连续推出惠企政策,从“闵10条”到“闵18条”,内容涵盖房屋租金减免、扩大有效投资、稳岗补贴、就业培训补贴等各方面,据统计,仅2022年就落实财政扶持和各类惠企政策超77亿元,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50亿元。扶持企业资金近80%投入到中小微企业身上。后续我们将持续贯彻《若干措施》六个方面28条举措的工作要求,逐条对照,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

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政策支撑。闵行区强化普惠金融供给,积极发挥政策性贷款担保的杠杆放大作用。2022年,累计新增政策性担保贷款1717笔,新增贷款金额累计超过73.21亿元,较2021年同期上升27.37%。梳理发布重点支持企业白名单20批次,共计纳入1889家中小企业,并向合作银行累计推荐超过500家企业融资需求,重点聚焦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了区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是强化人才安居政策支撑。围绕打造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目标,闵行区积极推进“上海产业菁英”“上海市人才奖励专项”及“春申金字塔人才计划”政策实施,推动“春申金字塔人才”服务一件事落地,完成重点企业认定317家、人才分类认定1937人。出台《“留在闵行”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才大使”“引才专员”“引才组织”三支队伍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高校青年人才分类引才。同时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全区开展综合性招聘活动137场,专项职业指导活动62场,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是强化服务体系支撑。闵行区坚持服务为本,以区级企业服务中心挂牌升格等体制改革为契机,持续完善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网、线、站、员”企业服务体系。落实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党政双组长机制,积极探索“四个代办”服务,对重点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行全方位帮办。紧抓“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依托高校院所,聚焦未来智能、能源、空间等三大领域,加快已建70万平方米、在建50万平方米载体创新生态对接供给。通过发起“大零号湾”金融联盟、设立“大零号湾”专项资金等,提供一揽子科技金融要素供给,努力把未来产业先导区规划蓝图变为实景图。

上海电视台:请问市经信委,近年来在国家工信部开展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当中,上海一直名列前茅,接下来在面向重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指标还会进行哪些优化和提升配套工作,具体开展哪些改进和提升工作?

戎之勤: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从2020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围绕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连续3年对全国36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在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区的共同努力下,本市连续3年综合排名名列前茅。我们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开展各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以评促优、以评促建。

一是巩固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力度,支持银行业扩大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完善信用融资机制。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持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二是对标先进学习借鉴经验。会同市司法局、市金融局等部门,赴细分指标领先的城市进行调研,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评估结果显示,企业对行政执法规范程度及司法保护的满意度提升较多。三是聚焦自身弱项补足短板。为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对标国家标准,开展了本市评估,聚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走访相关区,督促各区加强整改。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企业需求,加强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一是针对中小企业反映的账款拖欠问题,落实好《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条例》,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专项行动,加快无分歧欠款清偿化解进度。二是推动包容审慎监管,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扩大到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经济信息化、人社、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更多领域。三是加强精准服务,加快推出重点企业“服务包”,做强做细政策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地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同时,发挥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全市6000名企业服务专员以及企业服务专家志愿团队等公益服务、专业服务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友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保障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我们将持续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力争上海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全国始终保持前列。

上海日报:上海现在有很多外资的中小企业,上海这些新发布的政策和扶持的项目中,哪些可以是外资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的?在融资和科技赋能方面可能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戎之勤:我们的服务举措是面对全市中小微企业的。上海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服务是面对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这些服务举措是不分所有制的,对外资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有些外资中小企业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如融资方面的需求,相关部门都会有个性化的“一企一策”的服务举措。请外资企业尤其是外资中小企业放心,我们坚定支持外资企业在上海、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