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04-11

凤凰卫视:第二届应急博览会27天后马上要举行了,大家都非常期待。可否介绍一下,相比首届博览会,第二届有哪些新的亮点,有什么明星展品或者黑科技?普通观众如何参观?

马坚泓:在量的方面,我想用几组数字来回答博览会的变化。

首先,是展出面积扩大了一倍,本届博览会面积将达到10万平米,首届是5.2万平米,直接面积翻番。

第二,是参展企业数量增长了近一倍,这一届目前报名参展的企业已经超过了800家(首届是435家),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的参展单位和企业占比近5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应急产业集群成果。

第三,是同期活动举办数量增长也超过了一倍。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市政府、上海理工大学以及长三角地区消防救援、地震、气象、卫健、总工会、红十会等单位积极参与,组织举办超过30场同期论坛和科普活动。

第四,是参观人数,展会办得好不好,专业观众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本届博览会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社会知晓度以外,还增加了定向邀约、云上展览等途径吸引专业观众,力争专业观众突破10万人次。本届博览会观众组织工作已于3月15日开启,大家可以关注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实名制参观登记并携带身份证原件入场参观。

在体现技术含量和质的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中电科、中国联通、徐工集团、隧道股份、申能集团、詹阳重工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将携新款及爆款产品亮相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例如中国电科自主研发的前突侦查车、与应急部大数据中心联合打造的“战鸿”空中应急指挥机;徐工的“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达到20吨级,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上海隧道股份集团相关的应急智载无人机和现场抢险车辆等等很多产品都是首秀或者首发。

人民日报: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特大城市,上海应急管理工作一直备受大家关注,上海在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发力或者创新工作?未来工作的打算有哪些?

马坚泓:今年,是上海应急管理系统正式组建的第五个年头,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基本构筑起与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应急管理体系和体制机制,实现了“五个新”。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完成了市区两级综合执法队伍的组建,2022年全年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4832家次。此外,创新设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等3个平战高效转换的专委会。明确海上风电等新领域安全管理职责。

二是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督促整改隐患170万项、突出问题232项,出台制度措施715项,有效化解一批重大风险隐患。

三是自然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出台首个省级层面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浦东、黄浦、松江完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试点阶段性任务。

四是综合救援能力取得“新提升”。推动街镇应急预案全覆盖,指导开展30多项海陆空实战演练,联合救援模式得到优化提升。

五是应急支撑保障取得“新成果”。印发了分类分级执法、行政处罚裁量、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规章制度。试点推进危化品安全生产“企业码”、安全风险数字孪生,探索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在“五个坚持”上继续努力。

“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编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制定全市各级防灾分区安全韧性建设指南,出台本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和非高危行业安全培训考核导则。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滚动开展各类专项治理,出台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指导手册,制定本市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实施办法等。

“坚持”大安全大应急理念,树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构建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法治体系、“智慧应急”支撑体系、社会共治体系等5个方面。

“坚持”统筹协调,大力提高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最近,我们修订了《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组织街镇预案体系建设现场会,开展“沪应-2023”综合应急演练,承办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应急管理分论坛等。

“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建设本市国家级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指导推进“防灾减灾技术与装备实验中心”筹备建设,开展应急智能机器人、重大灾害事故现场灾情侦测、事故全息感知等应急装备研发。

通过“五个坚持”,上海在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同时,做好有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的“施工队长”,画好施工图,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汇聚成上海在高质量发展同时的美好的实景画。

江苏广电总台:去年年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决定》,请介绍一下有关《决定》的起草背景、主要内容和它的重要意义,下一步还会具体做哪些工作?

盛方龙:去年11月25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决定》。据我们了解,由省人大作出的应急管理方面决定,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高度肯定,《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媒体也作了全文刊登。这项《决定》最早是在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倡议,并且列入省人大2022年度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牵头起草了《决定》报审稿,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最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

《决定》紧扣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四大体系”,聚焦实践中仍然存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不够精准、应急指挥系统不够顺畅、应急救援力量不够专业、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完备等亟待解决完善的问题,坚持“小切口、抓关键”,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提出了感知化解、快速响应、应对处置、保障服务“四项能力”建设,对一体推进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作出较为全面的系统性、制度性安排。

例如,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逐步实施在线监测,加快国家级、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和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在多灾易灾地区设立应急救灾救援物资前置点,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创新自然灾害救助保险的险种和服务,落实灾害事故“断网、断电、断路”等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措施,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急需人才培养机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等等。

下一步,在全省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应急管理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以正在开展的基础建设强化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在深化统筹、部门衔接、协同联动、综合防控和应对处置上下足功夫,不断完善监测感知预警叫应机制、信息收集会商研判机制、响应联动处置救援机制和辅助决策服务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掀起江苏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践新的高潮。

中国新闻社:今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请问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进程中,浙江是如何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来开展工作的,有哪些工作亮点?

叶建迅:三年来,浙江应急管理部门立足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打造辐射长三角的航空救援体系。我们分别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和金华等地统筹部署8架应急救援直升机落实常态备勤,在省内建成254个临时起降点,在上海、江苏和安徽布局建设20个区域航空应急救援基地。3年来,多次派出直升机赴安徽广德、黄山和江苏苏州、江阴等地参与联合演练,跨省支援海上渔船遇险人员搜救行动等任务,初步具备了辐射长三角区域的航空救援能力。

二是多措并举建强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我们先后出台6个支持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制度规定,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直接补助和支持优秀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培育了205支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其中省级社会应急力量16支,建成了力量辐射全省,范围涵盖水域、山地、城市等多种环境的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近年来,先后多次协调组织优秀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驰援安徽铜陵防汛抗洪、郑州特大水灾等救援行动。今年年初,我省4支优秀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还走出国门,参与了土耳其地震救援,累计救援幸存者9人、罹难者15人。

三是数字赋能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质量效益。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数字应急建设。自然灾害方面,通过开发“浙江安全码”、升级打造防汛防台在线,先后经受住了“烟花”、“梅花”等台风侵袭实战考验,筑起了一道高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数字长城。安全生产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在线,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精密智控,确保危化品储存和运输安全。应急处置方面,围绕“一图研判、一键检索、一体指挥、一表对标”的“四个一”数字化协同功能,开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在线,高效有序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大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和安全生产领域协同合作,狠抓基础建设,持续深化信息共享、力量共用和平台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夯实区域协同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我省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为打造区域应急力量和物资共用共享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整体水平。持续深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时与两省一市应急管理部门共享数字化改革进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助推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一体化水平提升。

三是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发展质效。全面抓实信息共享、预警联动和资源调度工作,积极参与联演联训,强化区域重大活动安全管控联动,全面拓展长三角应急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安徽电视台:本次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首次设立主题市,安徽省合肥市作为主题市,将如何深度参与展会,展现合肥特色?

白中华:去年12月,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组委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主题市的工作方案,并明确由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组轮值省推荐一个市参展,经综合考虑,我们决定推荐合肥市参展。

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已迈入特大型城市行列,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个国家战略交互叠加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合肥聚力建设“科创名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拥有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具有较强的科创优势。合肥高新区作为我省最大的应急产业园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安全产业示范园创建单位”,具有良好的产业支撑优势。

此次合肥主题市参展设计准备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城市生命线这个主题。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实现对桥梁、供水、热力、燃气等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监测。本届博览会上,我们将通过产品展示、同期论坛等形式,全方位呈现城市安全生命线的“合肥方案”。同时还有光电沙盘模型亮相,值得期待。

二是围绕“防减救”成体系设计。精心筛选企业参展,覆盖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特种防护和安全培训等多个领域。

三是坚持高精尖科技创新引领。集中展示“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科技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智慧应急。届时,欢迎媒体、朋友们前往合肥主题市展区参观、体验,感受科创名城在科技赋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上的新魅力。

中国新闻社:请问今年的博览会国际性体现在哪里?是否会有外企参与?

周敏浩: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暨EDRR品牌博览会)是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应急管理厅(局)联合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打造的共建共享共治平台。在各方努力下,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成功举办,取得空前成果。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向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地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之最”的安全应急盛会。

(一)从四个维度更加凸显展会的专业化,一是招展的专业化,二是同期活动的专业化,我想讲一下关于招商的专业化情况,此次我们面向全球邀约安全应急各领域从业者到场参观。在境外观众的组织方面,主办方与全球20余家专业媒体和展会合作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推介活动。在国内观众的组织方面,博览会组建及运营展会媒体矩阵,包括央广网、新华网、中国应急管理报和第一财经在内的4家战略合作媒体以及百余家行业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第四,聚焦数字化赋能展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会展业的趋势所在,我们贸促会有国内唯一的“云上会展”平台,为办展数字化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也为展商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服务。

(二)更加凸显博览会国际化的属性。长三角应急博览会在上海诞生、立足长三角,奠定了长三角应急博览会向国际化展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海是两个循环的枢纽,总书记讲上海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贸促会一直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未来也会利用对外经贸服务的便利和国际资源,加速展会国际化,布局国际领域的招商招展。包括邀请更多的在沪外企参展参观,邀请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参与我们的博览会同期活动,加大力度海外推广,积极把优秀的国际资源“引进来”,同时,通过长三角应急博览会的平台,也帮助我们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国际商机。包括我们准备到境外去举办应急博览会,使展会成为安全应急知识、理念、技术、装备、产品和方案成果的国际交流贸易平台。

(三)在打造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的品牌化方面,利用贸促会“民间大使”的身份名片,架起多方交流的桥梁。通过各种论坛,路演,科普等活动方式,不断提升参与人员的体验度,加深品牌化形象。贸促会牵头联合8家单位成立上海长三角安全应急产业促进中心,除了长三角,积极开发了EDRR博览会的西部展和境外展,形成“三展一中心”安全应急综合服务平台,助推上海打造应急管理领域、安全应急产业的国际交流中心。

未来,上海市贸促会将继续发挥贸促展览优势,联合各国、各地区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相关政府部门举办更多的应急博览会,聚焦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理念,夯实展会的贸易功能,聚焦服务产业振兴,引领行业趋势,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