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3-10-16

新华社: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交易是经济的“晴雨表”,与经济关联紧密,请展望一下今年交易周的表现以及交易周对于上海建千亿级艺术品交易市场有何作用?

方世忠:艺术品行业与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艺术品作为一种财富存在方式,被普遍认为是“可移动的不动产”,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无限。观察全球城市,我们将会发现,全球城市都在全力打造进入“全球艺场”排期的艺博会,都在努力集聚全球资源,都在扩大艺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说这是一座城市艺术品行业发展壮大的底层逻辑。

2019年以来,上海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成功举办四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有力推动了上海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五年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按照“四个集中”(政策集中、主体集中、交易集中、效益集中)的总体策略,从徐汇扩展至浦东、黄浦、静安等区,汇聚重量级的艺博会和拍卖会,吸引中外艺术机构及艺术人群争相赴约,2022年第四届交易周宣传海报首次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5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争相刊登报道,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已成为继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艺术品交易排期的重要节点。

二是建立了融入双循环的“上海平台”。五年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坚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强化全球艺术资源配置能力,已经形成超百亿货值规模。在交易周带动下,2022年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达128.53亿元,文物艺术品进出口总额102.76亿元,上海已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进出境的首选口岸。

三是创立了制度型开放的“上海方案”。五年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成为文物艺术品领域改革创新政策发布的重要时间窗口,全球瞩目,万众期待。上海聚焦文物艺术品交易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规范和繁荣文物市场的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首创实施了进博会文物艺术品“5件免税”政策,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创制性立法,为文物艺术品交易营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最优营商环境。

我们坚信,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一定会越办越好,上海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必将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导报:上海海关在推进上海文化艺术品便利化通关、促进上海文化贸易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本届交易周有什么支持举措?

张翼:感谢您的提问。一直以来,上海海关主动顺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海关职能作用,聚焦文化艺术品进出口环节难点、堵点问题,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优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为上海文化贸易发展创造更为便利、宽松的发展环境,助力国内外优秀文化双向合作交流,促进上海文化艺术品市场发展繁荣。主要有三方面工作:

一是简化审批及监管手续。以自贸试验区为试验田,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取消了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进出境美术品相关批文的签发、验核手续,允许二线进出区一证多批使用,引导企业叠加运用“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自贸区海关创新制度,持续提升文化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文化艺术品进出境快速通关通道,设置文化贸易企业专窗,为重点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和专人专岗、预约通关等便利措施,为高价值文化艺术品提供上门查验、远程查验,为国内企业出境参展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全方位提升文化艺术品通关速度和企业感受度。

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文化艺术品价值昂贵保管条件严苛等特点,上海海关指导企业建立文化艺术品专用保税仓库,用好保税仓储功能,降低运营成本。对接文化艺术品“以展览吸引买家、以交流促进交易”的贸易特点,依托“保税展示交易”创新制度,给予保税状态下的文化艺术品最长 2 年的出区展示时间,允许展示期间成功交易的艺术品集中申报、先销后税。今年以来,相关企业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本市开展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业务涉及货值约 20 亿元,进一步丰富了上海文化艺术品市场。

三是支持文化艺术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上海海关跟踪文化艺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探索与之适应的海关监管服务新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优势,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十年来,该中心文化艺术品进出境货值年增长速度超过 10%,累计货值已超 800 亿元。另一方面,指导建成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等中心城区高端艺术品专业化贸易服务平台。自西岸保税仓库运营以来,上海海关已为近 4 万件艺术作品办理进出口手续,保障大型展览 60 余场,总货值达 170 亿元,有力助推优质国际文化资源集聚上海。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一,上海海关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届艺术品交易周各项活动。在通关保障方面,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简化艺术品通关流程,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打造快捷、高效的艺术品进出境通道。同时创新探索,不断完善保税展示交易流程,提升国内外艺术品仓储、展示、交易等功能,快速响应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品消费和鉴赏的多样化需求,放大上海作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品牌效应。

文汇报:近年来,浦东在进博会设置了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的设立,对于国内以及国际艺术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哪些效应?

张娣芳:浦东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届在进博会打造文物艺术品板块,这是持续推动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来激活文化贸易的生动实践。这个板块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期间重要的招商及客户服务活动内容,以不断助力国际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总体来看,形成了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推动国际文化艺术产业规模化的集聚、二是推动上海文物艺术品交易“主阵地”的打造、三是推动社会“大美育”的形成,具体如下:

第一是推动国际文化艺术产业规模化的集聚,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通过进博会所展现出的持续开放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制度,持续吸引国际性市场主体和产业资源集聚。全球三大拍行均落户上海自贸区,引进30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机构集聚浦东。还为余德耀美术馆、宝龙美术馆等全国大型美术馆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再如:英国HENI等国际艺术机构,在进博会实现展览、销售、文化交流,增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信心。再比如,苏富比拍卖行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注册落户,并拓展“即时收藏”业务,未来他们将持续扩大包括拍卖及其他收藏形式在内的业务,实现展商变客商这一进博溢出效应。

第二是推动上海文物艺术品交易“主阵地”的打造,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我们充分用好进博会“5件免税”政策、我们出台了首部文化领域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我们已经成立了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些政策、制度设计及平台建立,为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夯实了基础。2020年至2023年9月,自贸区累计操作文物进出境超过1万件(套),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累计货值约86亿元。张大千的《惊才绝艳》、常玉的《黄桌上的菊花瓶》等难得一见的精品也通过进博会平台回到了祖国。

第三是推动社会“大美育”的形成,放大进博会公益展的溢出效应。我们自2022年开始连续两届在浦东碧云美术馆举办进博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让大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中外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第二届公益展,集结了第四、第五届进博会展品,包括了常玉、张大千、齐白石等在内的12位知名艺术家的28件艺术品。两届公益展吸引了大量的市民观展,让大众感受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基于自贸区十年建设的丰富经验,浦东持续为今年的进博会提供文物艺术品板块的全流程运营服务,让全球文化与艺术近悦远来。下阶段我们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目标,更好发挥制度创新优势,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各项功能,在文化贸易领域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浦东样本。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刚介绍到上海正在打造艺术集聚区,我们也注意到黄浦区在建设“艺术外滩”,想了解下进展情况如何?

徐知:黄浦区从去年开始启动“艺术外滩”的建设,上个月,我们举办了“全球艺场-艺术外滩”建设发布会,同时拉开了今年外滩国际艺术节的帷幕。在上海艺术品交易周活动中,黄浦将在“艺术外滩”范围内,联合32个场馆举办58场各类艺术品的活动。

黄浦打造“艺术外滩”建设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基础:一、外滩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二、这几年来艺术品交易机构和艺术品产业在外滩地区的自发集聚;三、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文、旅、商融合发展和引领趋势。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在推进“艺术外滩”建设 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推进:

一是明确目标引领。今年我们制定了《艺术外滩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了将“艺术外滩”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引领中国特色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全球艺场”的总目标以及“5个更”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将在六大行动,即城市空间优化行动、产业能级提升行动、产业融合引领行动、品牌影响提升行动、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保障体系建设行动的引领下,将建设任务具体细化为若干个重点项目,紧抓每个项目的落地执行,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艺术外滩”建设目标。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在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引下,聚焦艺术品企业发展的需求和瓶颈,我们制定了《关于艺术外滩建设的指导意见》,包括6大方面15项具体措施。比如,依托区文旅产业资金对艺术产业项目进行支持,及继续深化与上海海关的战略合作等。全方位支持区域艺术品产业集聚和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艺术外滩”建设的政策和服务保障。

三是引导各方联动。今年“艺术外滩”建设发布会上正式成立了“艺术外滩”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目前有66家初始成员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负责制,设有秘书处和5个专委会,搭建了协调服务、艺术交易、艺术培育、产业融合、物业资产五个专业平台。依托联席会议,实现市区联动、政企联手,推进企业集聚、交流合作、项目共建,共同推动“艺术外滩”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吸引、集聚和联动国内外艺术机构,大力推动艺术品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艺术赋能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软实力提升,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诚挚欢迎更多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机构和人才落户黄浦,与黄浦携手奋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澎湃新闻:今年7月份静安区设立了“艺术苏河”品牌,能否介绍这个品牌的背景,未来将有什么打算?

龙婉丽:水岸经济一直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动力来源,静安苏河湾地区是上海中心城区独有的“一河两岸、中西合璧”滨水活力中枢。6.3公里的滨水岸线,串联起总量5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17个风貌保护街区,170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新空间。

静安区提出“艺术苏河”的发展定位,通过提升苏河湾地区艺术资源禀赋,挖掘历史建筑价值,增加公共文化配置,举办文化节展赛事,吸引高端艺术产业,逐渐形成苏河湾文化艺术生态,致力打造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区、世界级滨水艺术区和艺术文创融合区。近年来,我们举办了Art021艺博会、影像上海、冉起当代、设计迈阿密等一批国际性艺术博览会,尤其是Art021艺博会推动千亿级产业规模,为上海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夯实了基础。

吸引佳士得、苏富比、中贸圣佳等全球头部拍卖机构,上海苏富比空间、静安尤伦斯美术馆、亚太首家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苏河皓司、没顶画廊等一批头部艺术机构、美术馆、画廊在苏河湾区域形成了艺术联盟和产业平台。举办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苏河艺术双年展、全球最大潮流展BTS、苏富比拍卖系列、奔流计划—苏州河对话塞纳河等高端艺术文化节展,首届静安国际光影节全网总点击量超20亿。今年艺术品交易周期间,我们将举办Art021艺博会、苏河艺术季、马蒂斯艺术展等极具影响力的展览和艺术活动,进一步打响“艺术苏河”品牌。

未来,静安将持续聚焦上海“一江一河”重大布局,搭建国际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推动更多国内外艺术展览展示、文化生态元素在苏河水岸集聚,锚定全球艺术产业价值链高地目标积极作为。在区域布局方面,释放更多公共空间、产业空间,推动艺术与科技、影视、电竞、设计、时尚等跨界发展;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历史建筑等资源,打造绿色低碳的艺术空间,实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吸引中外游客的文化体验。

在区域开放方面,对标国际最好水平,大力支持艺术的创作与创新,吸引头部艺术产业,植入现代服务业业态,打造文化创意、艺术展览、高端商务时尚地标,实现产业增值、人文增值与创新增值。在区域格局方面,一方面,致力于做好艺术普及与公众参与,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工作坊、艺术讲座等,营建艺术大美育氛围;同时,以文化艺术为内容切口,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使“艺术苏河”品牌成为全球艺术产业的独特标识和经典名片。

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专业的服务,热忱欢迎更多艺术机构、平台、项目走进苏河湾,与静安携手共创未来!

第一财经电视:今年是徐汇区第四次作为交易周主会场,围绕本次交易周,徐汇区有哪些新亮点和新突破?

王志华:从2014年举办首届西岸艺博会开始,徐汇滨江致力于发展文化艺术已有十年。西岸艺博会与全市艺术机构同期举办的精彩展览共同构成了上海丰富的艺术版图,让十一月的上海成为了全球艺术日历上的重要一站。

十年来,在艺术品展示交易的形式、规模和品类方面不断突破。今年举办的“艺术西岸”活动,在规模方面,本次西岸艺博会确定参展的国内外优秀画廊超过125家,展示面积超3万平方米;在技术方面,将深化科技赋能,设置AI艺术品展区;在展示形方面,将联动各大知名品牌,呈现更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消费的结合。

今年徐汇将把第五届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和第五届城市空间艺术季进一步整合,通过最大规模区域联动和重点企业优势资源集聚,打造首届西岸ART WEEK,营造联动徐汇滨江全域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交易周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和品牌影响力。

一是区域广泛联动。参与活动的场馆范围从传统的3公里美术馆大道向南延伸,到徐汇整体11公里滨江岸线,在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五大馆推出14场重量级展览和活动;二是艺术空间联动,我们将结合乐游上海美术季,国际艺术节交易周、城市空间艺术节,推出区域艺术联票,设置公共艺术装置和公众活动,让艺术全方位融入市民生活;三是产业发展联动,我们将发挥徐汇产业特色,邀请米哈游、网易、恒基、置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参与,共同打造穹顶艺术中心、星扬西岸中心、星瀚广场等多处合作空间,合力打造一场“艺术+科技”、“艺术+消费”、“艺术+未来”的创新、融合、共享的秋季文化盛会。

人民日报:能否介绍一下,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在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的意义?

方世忠:经济发展有三大动力: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对上海经济GDP的贡献已经排名第一,文物艺术品实际上是一个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它将会推动城市消费向更多元、更时尚、更高端进行迭代升级,而且这也是一个蓝海。大力发展文物艺术品产业,既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更有利于助推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全球来看,这也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和重要方向。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打响“艺术上海”品牌,做强城市消费新地标。我们这几年一直坚持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为牵引,在“全球艺场 艺术上海”的总体框架下,市区联手做强上海四大重点艺术消费集聚区,打造“全球艺场”的“上海地标”。其中,“艺术西岸”重点构建全要素文化艺术产业生态圈,打造对话全球的产业平台;“艺术外滩”通过艺术、时尚、商业的跨界融合,带动外滩及城市核心商圈的转型升级;“艺术苏河”希望致力于打造苏河湾“艺术生态高地”,凸显更具海派味、烟火气的商业文化特色;“艺术自贸”重点打造面向全球的文化艺术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运作平台,更深层次赋能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做足“城市美育”文章,激活城市消费新需求。我们立足人们崇尚美、向往美、追求美的新需求,这几年正在全面深入实施上海“大美术馆计划”“大博物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大力推动“交易周”与“美术季”联动融合。通过艺术交易与城市美育的叠加效应,营造全城覆盖、人人共享的艺术氛围,我们希望一方面提高全民美育素养,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激活城市消费的新需求。

三是抢占“数字艺术”赛道,引领城市消费新潮流。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上海正在深入实施打造文旅元宇宙行动方案,加快推动文旅经济数字化、文旅生活数字化、文旅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别是希望依托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这一平台,积极打造文化艺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内容、新场景、新模式,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推动城市消费增量扩容、提质增效。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上海将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此,我也想借媒体平台,真诚欢迎文物艺术品领域的中外领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落户上海、投资上海,携手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共同分享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红利。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