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上)

2022-09-06

凤凰卫视:上海提出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请问主要有哪些考虑,特别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举办本次大会对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会有哪些促进作用?

张为:设计作为产业链极具增值效应的关键环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国际上各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在新发展阶段,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推动设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制定发布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生态活跃、氛围浓郁的“设计之都”;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主要的发力点就是充分发挥上海产业要素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将设计全面融入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五个维度。

一是以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是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和绿色设计的应用,赋能三大先导产业,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设计能力全面提升,提高广告、会展、咨询等业态创意设计水平。

二是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我们将发挥上海建筑设计优势,鼓励支持自主原创设计,精心设计中心城区、五大新城、一江一河等区域的城市地标,打造美观实用的“城市家具”。

三是以设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充分运用服务设计的工具方法,进一步提升政务、交通、养老、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级。

四是以设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我们将通过时尚设计提升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文化娱乐内容原创能力和设计水准,焕新国民经典品牌,打造行业领军品牌,引领潮流、绿色、健康、智能和个性化消费。

五是以设计共铸上海城市品牌。我们将持续发掘推广“上海设计100+”优秀成果,提升“设计之都”建设能级水平,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更好彰显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本次大会是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我们将着力发挥好大会开放融通、共创共享的平台功能,营造活跃的设计生态和浓郁的设计氛围,进一步提升对设计的全民认同感。

本次大会对“设计之都”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会聚人,依托 “创意城市网络”,推动“世界设计走进来,上海设计走出去”,集聚全球设计人才。

二是以会兴业,加大高端设计供给,打造国内外优秀设计首发高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产业高地。

三是以会促产,加强设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推动江南智造国际设计港等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总的来看,我们的期望是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展现上海理念,扩大上海影响,同时更好推动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新闻社:自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之都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成效?

吴金城:近年来,上海坚持以“设计之都”建设为牵引,设计与城市发展并行,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设计企业、设计人才加速集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10%,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点产业能级持续提升。聚焦工业、建筑、时尚、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推进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培育,以设计驱动产品迭代、品牌建设,目前已累计培育90多家市级设计引领示范企业,涌现出了联影医疗、晨光文具、润米科技等一批优秀企业代表;累计认定124家市级设计创新中心,其中13家被评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21年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达到了1.6万亿元。

二是设计空间载体建设壮大。依托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平台机构等资源优势,上海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设计空间载体,比如黄浦江南智造、静安昌平路创意设计集聚带,环同济建筑和创意设计、环东华时尚设计、环交大数字设计、环华理工业设计等高校设计集聚区;共认定149家市级文创园区(含25家示范园区)、16家示范楼宇和28家示范空间,“上海设计”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品牌更加响亮。

三是设计创新生态更加优化。今年1月,市经济信息化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汇聚各方资源力量。连续举办上海设计周,“上海设计100+”海内外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提升,一大批优秀设计成果相继涌现、全市设计氛围愈加浓厚,深度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市场活跃、跨界融合、合作广泛的设计创新生态圈初步形成。这三个方面都体现了我们设计之都取得的一些非常好的成效。

新闻晨报:本次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是“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请具体解读一下?大会今年首次举办有哪些亮点?市民是否可以参与体验?

阮力:对于“设计无界,相融共生”,我想可以这样理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设计呈现了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各类设计的边界在持续扩展,跨界合作不断碰撞出了新的灵感火花,构建了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桥梁。同时,设计不断融入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服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设计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良好的沟通媒介,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向往,我们将以设计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融入全球叙事网络。

对于大会亮点,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本次大会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度。我们采用了线上直播和线下展览相结合的形式,线上我们打造了元宇宙同步会场,全程直播,让公众更有参与感;线下我们将设于船舶馆的主展览展现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五维架构,在外广场布置了设计梦想等景观装置,开辟网红打卡地。

在设计新品首发首秀环节,本届 “上海设计100+”准备了2022份设计奖品提供给市民,其中最具慧眼大奖是一辆最新款纯电智能SUV。同时,我们组织了三场时尚秀演,分别是“虚实共生 海上花开”、东华大学“衣尚东方”和上海高定周“东方美学”特别场,在线下和元宇宙线上会场同步开启。

我们也将启动全城设计嘉年华活动,各区、各文创园区和行业协会会推出精选的特色设计类活动,营造全城设计氛围。此外,我们还将与国际时尚跨界共舞,12家来自东方美谷的上海美妆品牌将走进2022米兰时装周,与意大利一线时尚品牌跨界合作,在时尚之都米兰联合演绎上海美妆产业风采;百雀羚、回力、上海牌手表等将与来自上海的优秀设计师一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展示推广。

我们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们通过大会的官方微信小程序(搜索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或WDCC),进行分时分批预约参观;对每场论坛,我们都会保留一些名额对公众开放提供,希望大家积极秒杀,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积极参与到大会中来。大会主场和相关联动活动将严格执行各项防疫要求,也请大家遵守、配合。

上海电视台:同济大学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作为设计领域专家,对于上海如何培养设计方面的人才有哪些建议?

娄永琪:同济大学主要为大会提供学术支持,负责大会的国际学术资源整合和创意设计的协调工作。

第一,策展大会“主题展区”。我们和著名策展人陈伯康教授、奥雷伯曼教授等,完成了主题展区设置,向全球提出上海对设计的前瞻思考,力求在设计理念和学术上实现引领,体现全球视野。主题展区将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切入,展示对“食物、健康、信任、环境、科技、繁荣”六个全球性设计主题的思考和行动,演绎大会主题“设计无界,相融共生”,提升大会的全球影响力。

第二,组建“百人智库”。我们邀请了国内国际重要的设计思想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为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建设持续地提供智力资源,首批智库名单届时将在大会上发布。15日下午,还将举办“国际设计百人”尖峰论坛,就设计如何更好地服务城市、赋能产业、洞见未来展开讨论。

第三,遴选“前沿设计创新奖”。我们邀请了来自罗德岛、帕森斯、麻省理工、皇家艺术学院,以及国内清华、东华、上大等一流设计学院的掌门人共同组成了专家委员会,评审出了“设计贡献奖、设计创新奖和未来创新奖”3大奖项,集中体现上海对设计未来的认知。此外,同济大学参与的工作还包括:主持设计了大会的视觉形象系统,负责了大会的总体场地规划并策划了多场学术论坛和展览。

关于设计人才培养。毫无疑问,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必须有世界一流的设计教育。这关乎到一流设计人才的供给,更是上海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应有之义。上海早在2016年就通过IV类高峰学科计划,布局设计学科的一流学科建设和同城协同。同济、东华、上大、交大等高校的设计学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发展最快的已经进入世界一流设计学院方阵。

于此同时,上海前瞻性地建设了“上海市青少年设计创意院”,实现了设计教育向前融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不少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产学研用和创新创业设计教育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上海设计教育的生态,这些举措对提升上海的设计人才供给,加强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东方网:黄浦区作为这次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请问为这次大会提供了哪些保障支持?另外在未来设计之都建设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王鼐:黄浦区是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主办地,在“设计之都”建设上具有良好的基础,设计产业生态相对健全,有“江南智造国际设计港”等一批优质产业园区载体,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创意、数字文创等方面集聚了一批知名企业,不仅有马兰戈尼等设计培训机构,还有当纳利、华建集团、老凤祥、索尼等行业内的佼佼者。

作为主办地,黄浦区高度重视大会的服务保障工作,围绕安全、卫生防疫、场馆服务、环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一是落实场馆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现场安全保障、周边区域治安、交通以及现场秩序维护。配合主办方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

二是协同做好卫生防疫保障。加强疫情防控,协调做好大会期间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工作,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三是优化完善场馆服务。增设临时发电、安防和网络设施,确保设施运行平稳。

四是加强现场环境治理和景观管理。包括环境清洁、预防消杀、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及处理等。

下一步,黄浦区将在建设“设计之都”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产业区域布局。结合黄浦区城市更新和区域转型,持续丰富特色载体,并推进存量载体品质提升,着力打响载体品牌。

二是加快设计赋能转化。依托黄浦区发展要素资源集聚、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快推进创意设计与产品研发、工业制造、品牌创新、展览展示、服务贸易等方面深度融合,发挥设计在产业链中的赋能作用。

三是保障专业人才建设。加强产教联动,不断培育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等中坚力量,积极吸收广大青年设计师扩充人才梯队,努力构建创意人才集聚区。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用好用足服务业发展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企业技术中心等专项政策,加大对设计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黄浦区将以优化完善设计创新生态体系为支撑,把设计理念和服务全面融入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和民众生活,努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示范区”。

新华社:建设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上海将采取哪些举措引领全球设计领域的人才?

吴金城:人才是上海设计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要素。我们将面向全球,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交流、兴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以“国际设计百人”和院士、大师领衔,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为中坚,广大青年设计师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为设计之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搭建人才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依托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等重要平台,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上海原创设计参加国际知名设计奖、展、节、周,设立一批上海创意设计、时尚消费品海外交互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全球布局设计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设计精英。

第二,壮大人才就业兴业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大型企业建立设计研究院,中小企业成立设计中心或设计部门,跨国企业、品牌企业在沪设立设计中心,加大对国际国内一流设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设计+”新业态新模式,让设计人才有更多“用武之地”。

同时,完善人才引进培育的支持保障。在产业菁英人才选拔等政策中,加大对设计领域的支持力度,开展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推进计划。支持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持续推进设计学高峰学科建设,培育高水平、复合型青年设计人才。刚才娄校长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鼓励社会力量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兴办设计学院和研究院,推进产教联动和人才实训,培育壮大产业实践的主力军。

香港镜报:这次设计大会在发挥高校在设计推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请详细介绍下情况。

阮力:本次大会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三所高校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和重要的承办单位。这三所大学全程参与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在邀请重量级嘉宾、推荐、遴选“设计百人”,组建设计百人智库、参与评选前沿设计创新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主展示区专门设置了高校板块“设计洞见未来”。

关于同济承担的相关工作,娄校长已经做了全面总结和介绍。除此以外,东华大学以“经天纬地”为主题,在“设计洞见未来”展区展示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的获奖作品,将以“衣尚东方”为主题,发布新锐设计师创意时装作品,展现时尚与科技领域的革新前景与无尽前沿。

上海大学立足“设计新海派”文化内涵,布置了“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等四个展区,展品分布在船舶馆室内外空间,通过青年设计师作品展等七大展项,呈现设计学科助力城市、服务人民的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也非常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在集聚创新元素、培养设计人才、开展前瞻研究、加强智库建设、加快产教融合等领域的优势和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发动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高校一起加入,荟萃设计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能够对外输出优质产学研设计成果,助力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