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4-2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互联网医院为封控期间市民求医问药提供了便利,但大家还不太清楚,哪些医院开设了互联网医院、入口在哪里、具体怎么使用?有没有相关操作指南?

  赵丹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本市不断发挥互联网医院在服务市民求医问药中的作用。目前,全市有100余家互联网医院,其中包括了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向市民提供线上预约挂号、线上专科咨询、在线复诊、在线开方、医保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等便民服务。

  4月1日以来,本市互联网医院业务诊疗量明显增加,服务总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2倍,处方量是去年同期的11.2倍。通过互联网医院分流了百姓看病配药需求,缓解了医院救治压力,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但由于线上就诊范围限制和药品配送上的困难,离市民的需求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为方便市民查询和使用,我们在4月23日已经通过“上海发布”发布了市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名单(点击即可查看→关于就医配药,这份市级医院互联网医院日常小贴士请收藏),公布了各家互联网医院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随身办APP等登录方式,广大市民可以有针对性选择互联网医院线上就诊。

  此外,广大市民还可以在上海“健康云”微信公众号,点击“互联网医院”菜单;在“上海市级医院互联网总平台”微信公众号“便民服务”栏,选择“互联网医院”入口;在“随申办市民云”APP点击“医疗健康”,再选择“信用就医—全市医疗机构线上服务专栏”等方式登录。

  下一步,上海将发挥互联网诊疗服务优势,鼓励互联网医院开展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康复以及健康管理监测,并向公众提供新冠肺炎咨询、疫情防护科普等在线服务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药品配送问题。

  界面·财联社:请问现在“三区”划分越来越精细,杨浦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如何既精细又不放松管理?

  祁克萍:为进一步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杨浦区结合区域实际,探索推进“三区划分”精细化工作。

  第一是科学研判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根据核酸筛查结果和流调情况,综合考虑小区自然形态、资源分布、物理屏障等因素,合理确定划分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目前,杨浦新一轮“三区”涉及小区(单元)共1215个,较前两轮的划定,总数增加了215个,其中,封控区减少了112个,管控区增加了200个,防范区增加了127个。

  第二是划小单元与从严管理相结合。划小单元是为了更高效地实施社区防控。虽然单元划小了,但防疫措施决不松懈。小区的每一个分区,每一扇大门、小门,都要求严格管好,同时推进清洁消杀和保供保障工作。

  例如,四平路街道的同济新村,是一个超大型居住社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居住着3189户6000多个居民,目前只有少数几栋有阳性感染者,但整个社区作为封控区进行管理。

  同济新村居委会尝试在大型居民区中做“软分隔”,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防疫,通过原有小区道路、绿化带等自然分隔,将涉疫楼栋及附近居民楼根据实地情况“打包”成小的封控区进行严格管理,其他区域则为管控区,以更好地实现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和个性化服务。

  第三是宣传引导与多元协同相结合。争取小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告居民书、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帮助居民理解精细划分的意义,从而最大程度降低防控措施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在涉疫区域。同时,加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同,形成合力,倡导居民把安全和防疫有机结合起来,达成自律和他律的共识,积极参与“无疫小区”的创建。

  下一步,我们将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核酸检测是防疫处置的重要依据,目前核酸检测的准确率如何?一些居民认为没必要频繁做,自测抗原就可以了。能否解答一下?

  胡晓波:核酸检测主要用于判读个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一直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诊断标准。

  目前的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将样本中的病毒RNA提取出来,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将病毒基因序列扩增,这种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如果核酸检测从采样、转运、核收、检测、结果判读和报告各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理想状态下核酸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但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也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取材时受检者配合情况、样本存放的温度和时间、检测过程的规范性等等。为了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实验室会采取多种措施,例如通过设置内标来确认采样是否合格,通过室内质控来进行监控等。

  全市从4月22日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其中检测筛查行动采取了“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模式。抗原检测相对于核酸检测来讲,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的特点,可用于居家自测,但其检测的敏感性比核酸检测要低,这是因为核酸检测是一个指数扩增的过程,通过适当放大病毒片段的浓度,让病毒更容易被发现。

  所以如果一个人还在感染的初期,相关体征也未显现出来,这时抗原检测可能为阴性,就需要核酸检测来确认。抗原检测的准确性,还取决于个人操作的规范性。抗原检测不能代替核酸检测。

  近期的连续筛查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从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程来看,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同时,不同的个体差异,病毒载量也不同。当社区完成一轮核酸筛查之后,通常那些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能被筛查出来,但也有部分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会呈现核酸阴性结果。

  因此,需要通过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尽快动态发现阳性感染者,尽早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解放日报:刚刚提到了核酸检测很重要,随着“三区”划分和复工复产之后,核酸检测需求会上升。杨浦区对于核酸检测点常态化布局有哪些考虑?具体如何推进?

  祁克萍:核酸检测点常态化是当前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今后公共服务的一项基础设施。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科学规划点位布局。

  在点位数量上,根据区域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合理规划全区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首批110个,目前已陆续布置,4月底建成55个, 5月上旬实现全部开放,这些点位将满足物流司机、快递小哥等率先复工人员的检测需求。后续将持续进行点位扩容建设。

  在位置选择上,为满足市民就近检测需求,我们将打造“15分钟检测服务圈”,采样点主要选址在居民区、地铁口、产业园区、大型商超、户外广场等场所,做到均衡分布。

  在布局形态上,采取“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固定采样点以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便民采样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诊所、园区公共空间等设置。流动采样点借助专业机构力量设置采样方舱、移动采样车等。通过多种布局方式,提供快速、便捷、就近服务。

  第二方面,做好首批点位启用准备。

  采样人员准备方面,通过召集医疗机构采样人员、社会化招募志愿者、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等多种方式,提升采样能力。

  采样设备准备方面,集中采购一批采样亭、采样车等硬件设备,结合固定、便民和流动三类点位情况,逐一配置到位。

  检测能力准备方面,采用“公立+民营”合作机制,发挥第三方作用,与专业检测机构合作,提升检测能力,满足复工复产需要。

  第三方面,数字化赋能便民服务。及时向社会公布采样点位置、服务时段、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市民查询。借助大数据手段,实时分析各点位排队等情况,不断提升检测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度。

  东方网:市民反映现在“120”排队还是比较长,这方面怎么进一步加强力量,满足市民的急救和转运需求?

  赵丹丹:本轮疫情以来,我们院前急救面临诸多困难,封控后许多居家慢性病患者产生急救业务需求,此外,阳性感染者转运、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急救保障等多种急救服务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叠加,“120”业务量急剧增长,单日电话呼入量就是去年同期的12.3倍,急救服务的供需紧张使得大家等待时间有了较大延长以及呼叫应答困难。

  为了解决广大市民的急救需求,我们将指挥调度席位紧急扩容了4倍;通过内部挖潜,将所有能上岗的急救人员都召回入驻单位值守,他们每天工作强度非常大,甚至大到16小时,每天当班的救护车辆也较平时状态增长了50%,目的也是尽力增加一线的急救力量。

  上述措施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急救服务的供给紧张程度,但离广大市民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将继续通过多方协调筹措力量,如互联网医院开展就诊配药,社区安排专用车辆、交通部门推出巡游出租车、招募志愿者开“爱心车”等多种形式组建转运队伍来提供就医便捷,纾解普通就医供需矛盾,把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市民,全力缓解急救服务“呼叫难、等候长”的现象。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