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2-16

  人民日报:上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首提地。在上海立法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提升立法民主性?

  陆卫东:市司法局在立法工作中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确保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

  首先,保证人民群众全链条参与立法各环节。立法工作包括立项、起草、审议、论证、评估以及通过等诸多环节。我们创新立法方式、改进工作举措,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参与。比如,在立项环节,我们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发布征求规章立项建议的通告,欢迎社会各界和市民提出立项建议。在审核环节,除向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完成两轮意见征求工作外,还会邀请行业协会、管理服务对象召开座谈会并赴立法联系点听取群众的意见。

  其次,保证人民群众多种途径参与立法工作。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向市司法局提出立法方面的意见建议,也可以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反馈立法方面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网站发表对法规规章的修改意见,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参与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意见征询。对新技术不太熟悉的年长者,我们也欢迎通过写信等传统方式表达立法诉求。

  再次,保证人民群众多场景参与立法工作。人民群众既可以在立法座谈会上发表立法意见,也可以在立法听证会上陈述意见,还可以列席法制审核会议发表审核意见。开展立法调研时,我们曾经赴田间地头听取农场主对家庭农场法规的意见,也曾经赴科技公司听取对数据治理的意见建议。你走在大街上,也有可能收到我们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的问卷调查。

  最后,我们还注重打造立法民主平台。市政府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一创新举措,搭建起了反映民情、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直通车”,强化了基层群众对立法工作的直接有序参与。今后,我们还将在立法工作中继续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立法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使政府立法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法制日报:今年在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向卓越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进军方面,立法项目上有哪些考虑?

  李平:2022年是上海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从制度供给层面持续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除拟提请市人大审议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规定草案之外,我们还将根据金融改革最新要求,服务保障“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起草《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

  在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一是围绕服务保障进博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进博会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指示要求,发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将推动出台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二是围绕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加快制度型开放,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服务长三角区域协同开放,促进“一核两带”联动发展,我们将推动出台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

  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今年安排了一件立法预备项目,拟根据成熟度情况,适时提请市人大审议民用机场地区管理条例草案,准备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本市航空枢纽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

  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一是将继续配合市人大审议通过科普条例;二是为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将推动出台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三是开展信息基础设施立法,强化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文汇报:刚刚在介绍中提到这两年立法项目数量逐年上升,请问立法数量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立法质量?

  罗培新:近年来司法局承担的立法项目一直在高位运行。保证立法质量是立法的生命线,市司法局一直在以此为目标作努力,从十个方面保证立法质量。

  一是更为广泛听取民意。除了刚才提到“全过程民主”的做法之外,我们还通过12345市民热线精准发现立法需求,前期到12345市民热线做工作对接。今年是他们的十周年,10年来他们接了3000万以上的工单,每个工单背后可能都蕴含一些法治需求。有的是立法的、有的是执法的,我们要仔细研究,今年要重点做这项工作。 

  二是健全立法计划编制制度,2021年首次将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纳入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三是构建长三角政府立法协同机制。我们和长三角相关立法部门签订了协同立法的协议,明确了长三角政府协同立法的基本原则、合作重点、组织保障等事项,并且将在乡村振兴等若干领域展开立法协作。

  四是完善听取专家意见机制,通过广泛遴选建立了上海市政府立法专家库,首批聘了30位立法专家,覆盖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

  五是完善与市人大、市政协立法协作机制,我们与市人大、市政协分别签订了相关工作备忘录,推进建立立法意见的听取和沟通机制。

  六是构建立法风险防范机制。印发《关于开展立法项目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在部门起草和立法审核阶段,全面排查立法项目风险点。

  七是牵头组织起草重要立法项目机制。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相关要求,近两年连续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起草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等社会关注度高、综合性强的立法项目,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八是强化审核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定发布《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办理程序规范》《上海市司法局法制审核会议办法》,健全、理顺立法各环节。

  九是提升立法文本起草的专业性、规范化。印发市政府规章立法技术规范,并为起草部门提供权威、规范的范本。

  十是建立法规规章解释机制。我们发现,实践中有时对于法规和规章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研究制订了相关制度文件,建立健全了工作流程,填补了立法解释制度的空白。

  总之,立法任务虽然重,但立法质量底线我们会全力以赴守好。

  解放日报: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了重要作用,请详细介绍立法联系点建设情况?

  罗培新: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政府立法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经常说,民之所望,立法所向。历史也一再证明,立法依靠基层、为了基层才有生命力。我举个例子,2020年家政服务条例立法,我们在立法调研过程中,老百姓反映说,他家一位保姆居然趁他上班的时候在卫生间里抽烟。他说如果我知道这个保姆有吸烟的习惯,绝对不会聘用,因为小孩才3岁。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家政人员应当主动披露什么信息?在哪里披露?不披露有什么后果?我们向12345市民热线进一步了解,看家政服务人员经常被投诉的问题有哪些。后来我们在相关条例中写了一款,上海市要建立一个全市统一的家政服务管理平台,归集家政服务机构和家政人员的基本信息,还有服务和评价相关信息以及信用信息,并且依法与“一网通办”以及信用平台共享,保证了用户的必要知情权。

  再举一个例子,《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起草过程当中写了一条,不得扬言伤害或者威胁伤害医护人员,我们觉得写得还不错,结果好多医院医生护士向我们反映,说“扬言”这个词写得不好不具体。

  我们说立法讲究高度抽象。他们说这不行,医生护士看不懂,我们以为只有到医院里面跳着脚大吵大闹才叫扬言,如果一个人给医生护士发短信说我知道你小孩在哪里读书,但好像这还没有采取公开喧闹的方式来达成,但实际上医生护士很受打击。我们后来调整表述,在第三十二条写了“不得恶意拦截、尾随医护人员,也不得以文字图像等方式扬言或者暗示暴力伤害医护人员”。他们说这下看明白了,家属和患者也可以看明白,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这提醒我们,立法智慧经常在基层,虽然专业方面我们比较靠得住,但有时候不太接地气,我们要紧密依靠立法联系点。我们有25个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16个区,涵盖“五个中心”建设和“三项重大任务”建设,以及街镇、村居委都涵盖了,代表性比较强。去年有数据显示,25个立法联系点共参与立法项目93件次,反馈意见建议611条,其中50条被采纳,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举个例子,搞“一江一河”条例时,有联系点找老百姓开会论证。对于能不能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一边走一边抽烟,欣赏沿岸美景,享受美好生活,有人说可以,因为是开放空间,有人说不可以,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手放在屁股位置正好对着小朋友高度,脸会受伤。我们综合双方意见,规定在固定吸烟点吸烟。遛狗也是这样,特定时间和区域可以遛狗,做了一些限制性规范,诸如此类的意见听取,我们一直在进行,希望今后立法联系点继续向我们贡献宝贵的智慧。

  新民晚报:为加快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全国人大授权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请问今年市政府拟提请市人大审议的浦东新区法规方面有哪些重点项目?

  李平:去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这是全国人大首次在非经济特区授权可以“比照经济特区法规”来制定地方性法规。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6部浦东新区法规。其中,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是本市第一部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浦东新区法规。

  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围绕促进浦东新区高质量发展,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相关浦东新区法规:一是围绕绿色金融发展,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浦东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提请制定促进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围绕提升仲裁行业国际经贸争端处理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级,推动上海加快建成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将由我局组织起草浦东新区促进仲裁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进行审议。

  日前国际仲裁权威研究机构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发布的《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国际仲裁地,位列第八。相信浦东新区仲裁法规的制定出台,对于推动仲裁行业提升处理国际经贸争端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级、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一定会有积极作用。

  三是围绕将浦东新区打造成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高地,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产业融入世界,促进更多文物艺术品交易、能级提升和繁荣发展,拟起草浦东新区促进文物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草案。

  总之,推动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是我们政府立法的重点领域,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好相应的立法审核和保障工作。

  上海电视台:在提升精细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和民生福祉方面,今年的立法计划有哪些亮点?

  罗培新:近年来,“人民城市”理念深入人心,立法在保障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也应当有所作为。今年我们在民生立法方面,有这样几个设想。

  第一,关于出行。出行也是重要的民生,以往上海的出租车以及相关服务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非常温馨。现在随着网约车的兴起,这种状况面临一定问题。我们要审慎研究,网约车和传统巡游车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怎么平衡当中的利益?

  举个例子,关于价格。巡游车是政府定好价格,网约车是市场调节价。大家都有体会,在高峰时段下雨天打车比较困难,有些人还是不停加价,价高者得。调研过程当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市场行为,由市场说了算,竞价方式没问题;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政府可以介入的民生立法,政府应当有所作为。比如,可以考虑是否就网约车特定时段提出指导价格,在价格合理区间采取时间优先原则,谁先叫谁先得到。这个我们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来做出判断。

  第二,就业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今年立法项目当中,市政府拟提请市人大修改《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就业举措,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面向“最柔软也是最应当得到保护的群体”,今年我们将通过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的地方立法,聚焦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托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科学育儿指导精准全覆盖。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事业从“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提升。

  第四,在优化城市环境方面,市政府拟提请市人大修订《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领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让市民能够感受到市容市貌常新、景观靓丽常在、城市温度常留。

  第五,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方面,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工作,今年将制定上海市消毒管理政府规章,加强相关行业和社会面的消毒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市超大城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将推动修订《上海市社会消防组织管理规定》,强化社会消防工作保障,完善相关组织形式。大概说来,今年在上海的民生立法和城市安全管理方面,我们有这五方面的考虑。

  新华社:群众法治意识现在越来越强,对于依法行政跟公正执法要求越来越高,2022年的立法计划里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正式立法有5件,占比比较高。请问下一步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有什么期望和打算?

  陆卫东: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今天介绍的政府立法工作,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今年本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还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本市各区将全面对标国家法治政府示范创建100项指标要求,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补短板、锻长板、见实效;各部门将进一步落实好主体责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提速换挡、提质增效。

  二是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履职高效尽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简政放权力度。制定年度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确保重大行政决策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实施,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在依法决策工作中的作用。持续加强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管理和监督工作,着力为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加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落实好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制度高地”。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和限制竞争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在更多领域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出有关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企业以信用报告替代合规证明等制度举措,切实减轻群众企业办事创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加强执法重点工作,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本市将制定发布第二批街镇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持续为基层执法赋权增能。继续推行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工作。积极创新执法方式,大力推行智慧执法、精准执法、非现场执法,注重运用教育劝导、提醒建议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柔性执法方式,全面实施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让执法更加精细、更有温度。

  五是完善政务公开和复议应诉工作,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开放月等政务公开工作,以公开促规范。持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切实发挥好行政复议集中管辖优势,发挥好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做好各级行政复议机构的“开门复议”和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应诉工作,在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的同时,加大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工作力度。

  第一财经:今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第四年,请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合作重点和相关组织保障工作?

  罗培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去年12月24日,上海市司法局会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司法厅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司法厅(局)区域协同立法合作框架协议》,我们想达到1+1+1+1>4的效果,相比各自分头立法,会有倍增效应。

  我们的目标是降低要素自由流动的成本。根据三省一市司法厅的协商,我们将在乡村振兴条例、野生动物保护、长江船舶污染防治,以及居民服务一卡通、饮用水水源保护这些方面展开立法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是联合调研、联合起草、分别审议、协同推进。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条款,比如会带来要素自由流动障碍的条款,各家要一起坐下来攻关,避免各行其是而带来更高制度交易成本。

  我们也和相关起草单位,比如和有立法任务的委办局进行沟通,也请他们和其他省市相关立法起草单位保持协同,达到立法起草和审核一体化,来达到我们所说的倍增效应。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