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1-12

 新华社:《上海市数据条例》的实施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有哪些促进作用?

  吴清:上海作为超大城市,要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既要靠法律、制度,也要靠数据技术。制定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就是要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1+1+3+3”政策框架已初步建立前面两个“1”,一个是2020年底出台的数字化转型意见,另一个是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后面第一个“3”是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第二个“3”中有一个就是数据条例立法,另外两个是促进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数据交易所基础设施),将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资源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将为上海全面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按下“加速键”。《条例》的总体定位是一部促进法。一是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将注重保护市场主体在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财产权益,鼓励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同时,支持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产业功能布局,推动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对数据进行立法,就是要优化完善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发挥效率倍增作用。《条例》明确提出要建设上海数据交易所和国际数据港,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揭牌成立,国际数据港建设也有新进展。作为上海数据要素市场的两大重要载体,将加快推动上海成为国内数据要素资源集聚地和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

  三是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条例》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将促进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服务业、政府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加快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实现高效能治理,助力上海在数字时代跑出“加速度”。

  另一方面,将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系好“安全带”。加速键很重要,安全带也很重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网络和数据安全领域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也为地方层面的数据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条例》既是对上位法精神和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是对上海改革创新经验举措的提炼固化,还是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发现的瓶颈、盲点的查漏补缺。

  主要是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权责清晰。强调保护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建立一整套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二是规范利用。《条例》围绕市民群众切身利益,鲜明地对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些负外部性行为进行了规范,如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过度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滥用大数据杀熟等,相信有关举措落实后,将有效保障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三是公平普惠。《条例》考虑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数字鸿沟”问题,要求专门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公平、普惠。我们也正在大力开展有关工作,尽可能弥补数字鸿沟,保障数据红利惠及所有群体。下一步,上海将加快推动《条例》及配套政策措施实施,确保《条例》立法精神落到实处,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请问当前上海市公共数据的治理和应用总体情况怎么样?在《条例》出台后,下一步对数据治理应用的计划和安排是什么样?

  朱宗尧:数据是现代城市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公共数据在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激活数据要素市场具有牵引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数据的治理和应用工作,我们围绕公共数据的“聚、通、用”,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数据供给,促进公共数据的流通利用,逐步打造科学、高效、协调、联动的公共数据的治理体系。 

  一是夯实数据治理的底座,使数据连起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在打造以大数据资源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抽取、数据的治理、共享交换、质量检测、安全防护等市区两级的一体化的基础能力。建立全市公共数据的资源目录体系,要摸清数据的家底。截至目前,一共编制了目录1.8万余个,累计汇聚的数据超过1344亿余条。开展了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三大综合库的建设,推动各领域公共数据的有效整合,建成37个专题数据库。

  二是深化数据高效共享,让数据动起来。我们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以不共享为例外”,构建以应用场景授权的共享机制,打破市级部门间点对点共享比较慢、共享比较难、渠道比较多的局面。截至目前,已完成市级跨部门共享调用超129亿次,向基层共享数据超605亿条,上海调用国家数据资源超42亿次,形成畅通、协同的国家、市、区三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积极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与长三角共享数据超2.9亿条,特别是长三角疫情防控相关数据,实现三省一市公共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

  三是推动数据精准赋能,将数据用起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两个“牛鼻子”工程,一个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另一个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无论是“一网通办”的“通”,还是“一网统管”的“统”,关键都在于海量公共数据的有效赋能,并形成各领域、各场景创新应用。

  四是保障数据安全规范,把数据管起来。2019年底,我们成立了“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公共数据标准,最近,我们将其更名为“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续将进一步统筹各行业领域数据标准化建设。此外,我们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大数据资源平台安全能力建设,制定《公共数据安全分级分类指南》,开展数据安全分级管控。同时,完善“人员、场地、终端”安全动态管理,对“云、网、数、用、维”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筑牢“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

  《上海市数据条例》将过去公共数据好的经验做法作了提炼总结,针对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制度加固,并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目标,做了制度创新。今年,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一步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一是完善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规范,我们计划在公共数据的收集、归集、共享、质量管理、分层分类管理、安全保障等主要环节出台具体管理规范,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数据多头收集、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创新数据便捷共享制度,逐步实现“申请快速授权,事后持续监督”,进一步提高数据在政府体系流转效率。

  二是做强数据底座,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建立健全以“目录+清单”为核心的一体化公共数据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大数据资源平台能力;依托主题库、专题库等,加强关联领域数据融合;制定不同类型公共数据差异化管理措施;建立公共数据异议核实与处理机制,让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数据质量管理。

  三是加快公共数据流通利用,发挥要素作用。《上海市数据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制度框架,引入市场力量,架通公共数据供给端与社会需求端的桥梁。当前,我们正开展试点,探索数据供需对接模式、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路径、开发利用与安全保护平衡、公共资源管理与市场化服务衔接等关键问题,年内陆续出台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这项创新工作在上海率先落地。

  文汇报:目前本市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情况怎么样,《条例》要求加快培育统一数据要素市场,如何具体推进?

  张英:上海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具体表现为“三个领先”。一是数据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全市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复合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数据流通活跃度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政务数据近6000项,普惠金融等应用成果显著;流通交易规模全国领先,交易规则和机制持续探索创新。三是数据价值转化能力全国领先,自2021年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数据要素全方位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在数据条例的贯彻落实中,我们将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一是繁荣市场主体,加大全社会数据供给。培育一批标杆企业,鼓励开展数据的实质性加工和创造性劳动,打造高质量、创新型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加大全社会有效数据供给;细化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规则体系,组织实施一批公共数据开放的示范性项目;大力发展“数商”新业态,涵盖数据合规评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经纪、数据交付等流通全过程。

  二是促进市场规范发展,实施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两项重点工程。研究起草促进本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数据创造、流动、交易、消费的市场体系,推动数据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国际数据港规划,实施2+3+1重点任务(2是指推动建设临港国际数据港先导区、虹桥全球数字贸易港;3是指打造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标杆载体、生态支撑“三驾马车”;1是指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合作示范);推动上海数据交易所能级提升,持续优化“全时全域全程”的数据交易系统,深化“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上海交易模式”,后续还将完善数据交易服务的一系列配套规则。

  三是加快标准建设,布局前瞻研究,重点围绕数据流通交易的各个环节,统筹制定相关数据标准,开展试点示范;聚焦统计核算制度、数据价格机制、数字信任体系等前瞻性方向,开展研究探索。

  四是推动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聚焦5个中心建设打造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制造等行业数据枢纽节点,增强对全球数据资源的链接、配置能力;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布局数据要素创新实践区、数商经济集聚区、数字信任试验区。出台资金支持、试点示范等政策,推动数据更好赋能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新闻社:现在社会公众对于数据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上海在推进条例落实时,会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保障数据安全?

  杨海军: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保障是上海推进数据条例落实工作的重要一环,刚才吴市长已经做了总体介绍,下面我作一下补充说明。

  总体来说,我们将按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上海市数据条例》要求,加强数据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原有网络安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管理统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顺畅的数据安全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出台数据安全领域“1+5+X”政策性文件,“1”即《关于加强本市数据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5”指发布5个基础性规范,包括数据信息备案、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评估指南、重要数据目录、数据交易安全规范,形成上下衔接、层层落实的制度体系。此外,还将推出若干制度文件,开展试点工作。

  从具体举措来说,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数据安全体系能力。制定数据安全备案、分类分级保护、监督检查、安全评估等地方标准并开展贯标试点及推广;在数据专家委员会下设立数据安全专家委员会;建设“上海市数据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开展数据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将其纳入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攻防演练。

  二是强化数据安全专项治理。开展数据摸底调研,切实掌握我市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数据处理者主体信息及收集使用数据情况,并适时开展数据安全信息备案工作;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型商业平台开展数据安全专项检查;以公共数据或行业数据为突破口,推进数据安全评估试点工作;以App和小程序为重点,对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平台开展安全检测评估;加强对数据安全保护工作的行政执法。

  三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金融、医疗等产业和行业为切入点,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开展低风险数据目录制定、数据跨境检查评估试点等工作,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四是营造数据安全健康生态。依据《上海市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发展,推动建立《数据安全技术创新国家和本市重大项目支持清单》;在数据安全专业教育方面,推动数据安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数据处理者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全民防护技能提高方面,通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及依托官方媒体、新媒体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安全意识。

  解放日报:海量的公共数据存储、传输、计算、加工都需要依托政务云和政务外网,上海如何加强云网的建设?

  朱宗尧:确实如刚才记者朋友所言,公共数据的绝大多数处理活动,包括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开发利用等,都紧紧依托政务云、政务外网。我们可以把政务云、政务外网简单比喻为数据处理活动的“生产车间”和“高速公路”。

  首先,政务云和政务外网已成为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大基座”。“基座”足够扎实强大,才能更好地承载应用。近两年,上海致力于打造基于“1+16”总体架构的“超级计算一朵云”“互联互通一张网”。目前,全市包括市区两级4600多个业务系统“一云承载”,超过1.3万个节点“一网贯通”,可以说,除了涉密业务,上海超过9成的政务业务都跑在这朵云、这张网上。市级政务云资源体量达到vCPU43.5万核、内存1142T、存储107PB。根据需要,政务云可以动态适应和满足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政务外网实现了上连国家,下达村居、医院、学校、园区和企业,联通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市网络光纤总长超过36000公里。

  第二,政务云是数据治理和应用的“生产车间”,也是解决数据“汇聚难”“利用难”的重要工具。基于政务云汇聚数据,首先解决了“汇数难”的问题。同时,政务云不仅可以为云上数据提供存储空间,还可以提供数据清洗、整合等共性工具,区块链、“沙箱”等数据开发利用的工具,基于共性应用场景的算法模型,还可以按需提供AI等算力资源,成为全市公共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解决了云上用户“用数难”的问题。

  第三,政务外网是打通海量应用、传输海量数据的“高速公路”,也是解决数据“共享难”的重要支撑。“网络通”才能实现“数据通”,“数据通”才能支撑数据场景应用。为了促进公共数据的共享利用,上海这两年一手抓“专网整合”,一手抓“能级提升”,成效明显。目前,本市已经全面完成14条部门专网的整合工作,贯通了数据公路,今年还将实现更大程度整合。同时,本市全面完成了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市区两级“千兆对接、万兆扩展”的光传输网络通道,网络核心带宽达到100G,并支持向400G更高带宽平滑过渡,可以满足各类高带宽在线应用的支撑需要,如医院影像数据等。通过统一IP地址、统一技术架构和运维安全体系,实现跨层级业务的“无感”协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数据条例》要求浦东新区要打造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平台,浦东新区将如何落实有关任务要求,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支持政策?

  吴强:上海数据交易所已于去年11月25日在浦东张江正式揭牌,建设上海数据交易所,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上海市数据条例》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浦东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助推浦东充分发挥要素市场辐射功能,以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契机,聚焦金融数据港、临港信息飞鱼、浦东软件园、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等特色园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梳理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加工、流通等全流程业务,引进涉及数据交易审计、评估、撮合、公证等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数字赋能智造、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文创、数据流通等新动能。

  浦东将从企业发展、研发创新、融资服务、人才支持、知识产权五个方面出台政策。企业发展方面,大力支持产业生态塑造能力强、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重大功能性平台等集聚。研发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支持企业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示范。融资服务方面,对于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股权投资,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资助。人才支持方面,在张江科学城区域进一步缩短人才落户年限,对聘用顶尖专家、杰出人才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高价值专利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服务。

  此外,浦东正在研究促进数商集聚的政策,将重点围绕数商发展、产业跃升、标杆引领、生态营造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浦东将充分利用《上海市数据条例》出台契机,全力支持数据交易所建设运营,大力推进基于数据信任的数据交易,打造国际数据汇聚流转枢纽平台,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欢迎更多企业汇聚浦东、成就事业。

  新民晚报:数据交易所已在前段时间揭牌成立了,围绕后续数据交易所的运营,有哪些政策考虑?

  张英:上海数据交易所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13号文,支持浦东建设社会主义引领区的重要举措。其设立是为了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核心是构建“1+4+4”体系(即紧扣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一个定位”,突出准公共服务、全数字化交易、全链生态构建、制度规则创新“四个功能”,体现规范确权、统一登记、集中清算、灵活交付“四个特征”),数据交易所挂牌以来,同步上线了全数字化交易系统,当日挂牌数据产品20个,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八大领域,首批签约数商达30家,涵盖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交易主体,以及合规评估、资产评估、数据交付等专业服务机构。

  后续我们将着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监督指导框架,发挥好数据交易指导委员会的机制作用,优化对数据交易所进行联合指导和监管,推动相关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依托数据交易专家委员会,聚焦数据流通交易的关键共性问题加强攻关,推动理论与实践并举。

  二是开展平台和交易规则试运行,集中开展“全数字化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压力测试,验证和优化交易所运行规则体系,同时加快完善集中清算机制。

  三是做好数据挂牌和数商培育,在工业、社会信用、金融等八个领域加强数据高质量供给,推动包括国资国企、民企、外企等多元主体更多参与数据挂牌;积极对接全国范围内数商机构,创新数商沙龙等在内的工作机制;

  四是开展政策配套和前瞻研究,加大对数据流通交易领域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政策支持,鼓励通过数据交易所进行数据流通交易,同时开展数据资产化等相关前瞻研究。推动数据交易所有序、合规、高效地运营。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