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上海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周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有哪些带动和促进作用,能否结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具体介绍一下?
吴金城:举办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办会,更是为了打造一个重要的平台,让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生态的共同参与者能够汇聚在一起,交流技术、交流创意、交流产品发展方向,携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周是助力优化上海乃至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能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以会集智强链,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研发链韧性。本届产业周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设置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四大环节的主题论坛,深入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赛道。前期上海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高端原料药、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等支持举措,促进创新药械加快研发、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周进一步集聚产业链各方力量,瞄准新型小分子药物、新型疫苗、新一代抗体药物等重点赛道,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重磅产品带动产业链式发展,力争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体系。
二是优化载体平台,助力领军企业、重大项目加快落沪。上海今年出台了2022版产业地图,进一步优化了“3+6”新型产业体系布局。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推出了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等7个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可供产业用地1.2万亩,可租售物业面积570万平方米;特别是生命蓝湾近两年集聚了全市40%的生物医药项目。去年生物医药产业周上签约的86个重点项目,加快在这些优质载体空间上落地,实现了“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本届产业周,创造生物医药领域更大的投资机遇和合作空间,吸引集聚全球领军企业、核心团队和优秀人才落户上海,相关部门及机构将做好专业对接和服务保障,助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是打造一流环境,实现产业创新发展、开放共赢。上海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很多企业和机构都表示有很好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我们以产业创新为引领,从注册指导服务、药械特许使用、特殊物品出入境监管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正在加快推动产医融合加速器和创新基地建设,加速生物医药产品创新、验证、改良和示范应用,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上市,拓展金融支持产业渠道,建设上海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创新高地。我们也期望,通过进一步放大本届产业周的溢出效应,加强更加开放的全球优质资源链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合作发展,聚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电视台:两天前,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一款上海研发的1类创新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取得新的突破,能否介绍一下目前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刘平:一直以来,上海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经信委积极协同各兄弟部门制定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举措,深入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战略,营造一流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前天获批的这一款新药就是最新的例证。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向大家重点介绍今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是创新研发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今年已新增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除了您刚才提到的璎黎药业于9日获批上市的抗癌新药林普利塞外,此前还有复宏汉霖的抗癌新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乐普生物的抗癌新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华领医药全新机制的糖尿病治疗原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在医疗器械领域,上海有6个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分别是:微创心脉的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安翰医疗的消化道振动胶囊系统、联影智能的颅内出血CT影像辅助分诊软件、联影医疗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艾普强的质子治疗系统),实现多个“全球/全国首创”。
二是重大项目推进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本市新开工重点项目32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其中包括碧博生物的大规模CDMO综合平台二期,伯杰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和黄药业研发能力和生产改造项目等,这些项目预计未来可新增超200亿产业规模。今年6月,在全球投促大会上签约生物医药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额368亿。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进博会期间,又新签约一批重大项目,如博锐生物投资20亿落地闵行,乐土生命科技在宝山投资建设30万升的CDMO生产基地。接下来,在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各区、特色产业园区还将签约落地一批生物医药重点项目。这一批批项目的陆续签约落地,既彰显出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劲,也显示出海内外投资者持续看好上海这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沃土。
三是产业融资取得新突破。今年以来,本市生物医药领域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涉及创新药研发、CXO、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并创造了多项“第一”:如,细胞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超级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医疗器械第五套标准第一股微电生理、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等。值得关注的是,联影医疗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500亿,成为2022年科创板最大IPO。同时,近两年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PE/VC总融资规模达549亿元,全国占比超1/4,位居全国首位。
四是产业规模实现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制造业产值达1345.45亿元,可比增长5.5%,与1-8月份相比,累计增速又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以上这些数据展现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方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更多优异成绩。
新闻晨报:科技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的动力和源泉,请问科技在支撑引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朱启高:上海高度重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2017至2021年,上海共有15个创新药获批上市,440个III类医疗器械首次获得注册证,48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2022年,上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力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目前,上海共有4个I类创新药获批上市,15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和本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截至今年10月,上海共有143个I类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另一方面,产业创新政策制度环境日益优化。《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昨天正式发布实施,明确了上海建设细胞治疗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新高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线图。上海市浦东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服务站即将揭牌运行,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市人类遗传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布局实施糖类药物、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药物、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重要器官精准蛋白质图谱等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前瞻布局细胞治疗等创新药物、高端影像设备等医疗器械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持续推进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等25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推动上海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是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全力支持临港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若干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谋划筹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四是持续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继续实施启明星等科技人才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持续推进创新氛围和环境建设。持续办好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BIO-FORUM)、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等品牌活动,推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助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最后,向大家通报近期的几个重要活动。11月17日,将召开第15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暨2022长三角天然药物化学研讨会,期待海内外专家共同参与,谋划推动中医药和天然药物创新发展。上海市浦东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服务站也将在产业周里揭牌运行,期待这个服务窗口能更好为企业、医疗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联动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加快挖掘和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实施意见》强调了南北地区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快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请问有哪些具体考虑和政策举措?
胡鸿毅: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工作,我委围绕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展目标,加强医学前沿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医学科创水平,同时积极搭建医疗卫生行业与生物医药产业联动发展平台,营造临床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一、完善新型医学研究机构布局。2020年以来,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上海市病毒研究院等新型医学研究机构建设,瞄准重大需求并聚焦重点任务,构建“基础-临床-产业”全链式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平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二、探索建立卫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据统计,全市三甲医院 2017年获授权专利788项、成果转化数量15项,2021年获授权专利 2536项、成果转化数量增长到311项,发明专利在成果转化中的占比超过一半。2019年以来,专利转让金额超过千万的有19项,最高的一项达到2.19亿元。为进一步发挥卫生系统资源优势,推进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我委依托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上海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助力有转化需求的医疗单位与具有技术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赢,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三、加强医学创新人才挖掘培养。为进一步发现培养医学创新人才,促进医学创新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在市人才办指导下,今年我委发起并联合市科委、市经信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药监局共同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通过构筑医疗卫生机构与生物医药产业沟通桥梁,推动创新成果从研究到研发,从专利到产品的跨越。11月17日下午(产业周期间)将举行“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颁奖暨上海医学创新高峰论坛。
总体来说,我委的举措是联合多方力量,打组合拳,全方位地为创新人才保驾护航。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个研究专项”,在传统的临床研究项目以外增设医学创新人才研究专项,鼓励医务人员从事临床应用研究;“一场创新赛事”,今后将每年定期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搭建医学科研成果展示平台;“一个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海上医昇”创新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对接企业孵化成果;“一个服务平台”,与市科委下属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合作,共同打造上海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医企互动渠道;“一套扶持政策”,与多部门合作逐步制定出台针对成果作价投资、转化现金奖励、国有资产管理、赋权改革试点等难点堵点问题的配套政策。与我们正在开展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同步共振。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上海医学科技竞争力和创新策源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高地,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昨天科技部八部门展开了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试点,上海也是位列其中,请问未来有没有进一步详细的举措?
朱启高:科研人员高度关注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国家科技部等部委根据中央部署,开展了人才评价等改革工作,也就是“三评”改革。上海也在积极研究和落实中央部委的政策。后续我们有最新的进展会向各位通报。
新民晚报:今年“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的同期活动安排情况?
吴强:根据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浦东新区将举办“2022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系列主题活动。
2022张江生命科学峰会的主题为“聚势而立•链接全球”。这里,“张江”是个创新的标志,并不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浦东全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盛会。“聚势而立”是指浦东新区始终坚持汇聚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快速成长的沃土;“链接全球”则体现了浦东新区坚持开放创新,面向国际市场,对标国际规则,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的整合。同时,鼓励支持创新企业、创新产品、技术“走出去”,为全球贡献更多“张江智造”、浦东力量。
张江生命科学峰会主要内容:一是主论坛。集中展示发布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决策咨询、规划引领、国际合作、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产医融合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布局安排。主要包括:一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发布;与德国医谷、新加坡科技局等6家构建 “张江生物医药开放创新全球战略合作平台”;发布体现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力的“张江生命健康产业10大年度新锐人物”与“年度10大新锐企业”;布局新赛道,发布《浦东新区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强化产医融合,《浦东新区产医融合促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政策发布,向前推进“临床研究一公里”,向后推进药品入院最后一公里;正式成立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
二是浦东生物医药特色园区战略推介活动。集中宣介浦东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特色园区规划以及空间保障情况。同时,举行一批重大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签约与启动等活动。切实保障在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空间的供给,真正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三是举办20多场平行论坛。主要包括“创新策源•共享开放”两个板块。重点围绕“创新药、 创新器械、细胞治疗、AI+ 、中药创新”等产业领域,举办“前沿技术”“AI智药”“医疗器械创新技术”“合成生物学”等系列主题论坛,汇聚政府、科技、教育、产业、资本等各界智慧与力量,共同研究把握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谋划布局产业新赛道新方向。同时,峰会期间,还将举办生物医药人才发展趋势论坛、市区两级医院与创新药械企业的产医融合座谈会。
2022张江生命科学峰会主要亮点:一是内容丰富。张江生命科学峰会期间举办“1+X”的各类活动合计近30场,前面已经做了介绍。在活动安排方面,注重从产业发展中的“全链条”(基础研究、新药发现、临床研究、生产制造等环节)、“全领域”(创新药、创新器械、CXO等的成熟赛道、未来方向)、“全要素”(规划、政策、人才、资本)邀请各界人士,共谋发展。
二是注重成效。主要表现为“八个集”,包括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产业政策集中宣传,特色园区集中推介,重大项目集中落地,未来方向集体谋划,新锐力量集体亮相,规划布局集合发布,产医融合集中对接等。
东方网:今年生物医药产业周宝山有哪些活动安排?生物医药也是宝山大力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翟磊:生物医药是宝山奋进“北转型”、建设“主阵地”的重要发力点。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以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主要承载空间,从产业链、创新链发力,瞄牢赛道、构建生态、加速成势。今年1-9月宝山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7%,增速位列全市前列,两年来产值年均增速71%;去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400%;从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企业不足百家,到截至目前近400家,数量每年翻番。具体来说,可以概况为四句话:专业化招商锻新板、平台化赋能拉长板、链条化服务固底板、集群化发展装跳板。
第一,专业化招商“锻新板”。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我们在项目集聚和招引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专业化和精准化。组建生物医药招商专班,覆盖生物医药、金融投资、工程建设、环保规划等专业领域,靶向聚焦企业个性化需求、精准发力破解痛点堵点,迅速集聚了一大批头部企业。比如,药物研发与生产领域,复星、上药等龙头企业加大布局,上药康希诺的吸入式新冠疫苗率先上市,宝济药业、药物牧场等重量级“新势力”企业稳健发展;还比如,mRNA和CAR-T领域,头部企业艾博、蓝鹊、汉氏、优卡迪相继落地扎根。在“2021中国新技术药物企业创新力TOP30排行榜”中,宝山企业占据4席。
第二,平台化赋能“拉长板”。从源头创新到落地生产、从原材料供应到第三方服务、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我们着力搭建多元化平台、集聚产业链关键要素,为落地企业提供诸如药物筛选、药学研究、制剂研究、中试放大等专业服务。比如,布局一批公共平台,探索打造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公共平台、高端药物研发仪器公共平台,落地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与检测中心。此外,还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初步构建起创新生态体系。还比如,建立创新药、医疗器械“企业库”和“医院库”两个库,将企业需求分门别类,精准对接合适医院,高效匹配临床资源。
第三,链条化服务“固底板”。我们不断构建起对落地企业的伙伴对接、资金争取、贷款担保、人才招聘、土地供给、装修环评申报、临床申报、GMP核验、环保处理等全领域全链式服务体系,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全要素保障。先后推出“拿地即开工”、“单体竣工验收”、土地管理“并联服务100天”、“先投后股”、“首席代办专员”等创新举措。特别要说的是,在去年“科创30条”产业扶持政策基础上,重磅推出生物医药专项政策2.0版,从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扶持。
第四,集群化发展“装跳板”。瞄牢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创新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在空间布局上,为集群化发展夯基础、强配套。产业承载空间是宝山的一大优势,也是宝山承担“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底气。6平方公里的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全市“1+5”特色产业园之一,今年获批全市唯一“上海创新型疫苗科技园”。初具规模的医疗器械片区,正在打造“上海高端诊疗设备产业创新基地”。国盛宝山药谷、天瑞金MAX科技园、北郊未来产业园等一批新的专业载体又将释放近百万方产业空间,可以说宝山生物医药产业极具想象空间。
结合今年生物医药周,我们重点安排了两场活动。一是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意在强化投融对接,引导资本等创新要素服务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二是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以“全球链接,产业慧聚”为主题,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等共论发展、共话未来。此外,12月份还将举办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高峰论坛。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