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10-11

界面·财联社: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大任务。上海银保监局在助力这三大任务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成效如何?

刘琦:近4年来,上海银保监局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指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有力服务三大任务的顺利实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以高标准功能打造为着力点,加快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我们支持扩大对外开放标志性项目落地,实现全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成功落地。持续完善不同类型机构集聚,批准中外资银行分行在临港新片区开枝散叶。推动临港新片区建立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进一步发挥保险科技创新的支点作用。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保险共同体及创新实验室,为半导体产业提供高质量风险保障方案。与临港新片区共建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助力临港提升更加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以专业化服务创新为着力点,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制定差异化业务战略、建立专营组织机构、培育专业人才、提升专业化能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加强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等,做好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1.8万户,贷款余额超过650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32%和44%。指导在沪保险机构持续推进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贷”“微贷通”等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累计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3500家次,支持贷款金额超过130亿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助力72家上海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成功对接。

第三,以一体化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助力长三角金融资源畅通流动。我们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宁波四地银保监局制定印发跨区域协同授信业务指引,会同江苏、浙江银保监局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就推进银行机构同城化建设、绿色保险共保等出台政策。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办公室及相关单位,出台金融业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推出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并在G60九个城市扩大运用。引导督促市场主体在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重点项目建设、供应链畅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银行机构采用跨省行内联合贷款与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融资支持效率,目前辖内银行以联合贷款和银团贷款方式向三省投放贷款余额近千亿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上海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信亚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上海金融系统着力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些成效。概括为三个支持。

一是支持企业纾困稳增长。面对疫情冲击,加强同国家和在沪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市政府出台的抗疫助企、经济恢复重振以及新一轮稳增长政策中,涉及金融支持政策有30条,包括加强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实施困难企业贴息政策等,及时将国家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据统计,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比如,今年8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8%,比上年末下降44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二是支持科技创新。一方面,发挥好科创板“头雁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科创企业培育和服务机制,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形成百家重点科创板预备企业、千家科创培育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百、千、万”后备企业资源体系。目前,上海科创板企业募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的系统集成,充分发挥上海高新技术优势,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制造的强大实力,坚持金融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双轮驱动,助力上海科技金融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绿色金融为关键支撑,推动绿色转型。去年,市政府发布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们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比如,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一批重大平台在上海落户;推动首单低碳转型绿色公司债、首只碳中和主题投资指数、首个标准化绿色担保品池等多个产品和业务在上海落地,为绿色转型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的自主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服务,更好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近年来,上海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信亚东:事业呼唤人才,人才引领事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培育、吸引、集聚了大批人才,同时,人才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十年来,上海金融人才规模从2012年末的3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7万人,年均增幅约4.6%。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管人才,遵循金融行业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市场专业机构和金融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构建起党委牵头、央地协同、政企社互动,具有金融行业特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以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为导向,完善人才服务,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我们连续发布“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金融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聚焦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年轻化开展金融人才评选,让用人的“东家”来推荐,让懂行的“专家”来评价,累计选拔出上海金才近700名,现在都在各金融单位挑起了大梁。建立了58家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吸纳金融人才开展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设立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金融前沿专题培训。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备较高水平,拥有丰富经验。举办“金英汇坛”、海外实训等活动,提升金融人才实践技能。同时,注重加强对金融人才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和金融报国理想。

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上海金融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本科以上占83.4%,硕士以上占25.2%,分别较“十二五”期末提升6.4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增长也很快,专业化水平总体较高,持有国际国内资格认证(CFA、CPA、CFP、FRM、ACCA等)证书达到4万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相信,上海这座散发着东方魅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落户上海,成就事业,追逐梦想!

上海证券报: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在机构集聚和创新发展方面表现突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行业机构在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王登勇: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已经成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机构数量看,全国“高地”效应明显。目前,上海共有证券公司31家、期货公司36家、基金公司62家,十年来分别增长55%、20%、68%,其中有2家外商独资、4家外资控股和26家中外合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占全国近半数。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入驻上海开展业务。此外,上海还有各类证券基金期货分支机构115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4473家。机构种类齐全、境内外机构集聚,为提供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水平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从产品业务看,创新步伐走在全国前列。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引领全国多项首单、首例开放创新产品和业务,并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针对性设计推出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陆续推出市场首单信用保护工具、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项目、首只上交所沪港ETF互通产品,推出首单长三角一体化ETF、张江ETF、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基金等。在全国首批科创板做市商、首批“硬科技”ETF、首批“碳中和”ETF、首批公募REITS中,也都有上海证券基金机构的身影。

上海行业机构双向开放也取得较好成效。十年来,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设立境外分支机构逐步从美国等地拓展到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并积极开展QFII、RQFII等跨境业务。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平稳运行。首单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业务落地上海。中国太保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伦交所沪伦通板块挂牌交易。华安、华泰柏瑞等一批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中日、中法、沪深港等跨境ETF。境外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已超过1100亿。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资产规模、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不断推进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孙辉:基本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阶段性目标,在2020年已如期实现。下一步,在提升能级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制度性创新。

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市场提供进一步便利。

另一方面,推进重大金融改革创新,特别是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创金融改革力度,构建一个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再上新台阶。支持上海申报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金融支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同时,进一步完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国际影响力,建设覆盖全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库,深化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推进金融科技监管试点等。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