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新华社:旅游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未来五年上海建设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有哪些主要特点?
陈通:我们希望上海更加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我们将紧紧抓住以下特点:
第一,都市型全域旅游。围绕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我们将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例如金山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乐高乐园、临港滴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持续发展都市型全域旅游,打造更多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间,实现上海“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人人乐享”。
第二,中国风格、上海味道。旅游是促进人文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的最好方式。上海在发展旅游中,将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中国风格,呈现上海特色,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想看淡雅素描,我们有“梧桐树下老建筑”、有“老弄堂里石库门”;想看浓墨重彩,我们有“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黄浦江”、有“当代优秀建筑聚集的陆家嘴”。我们将深入推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体会到中国的真情与美好,品尝到浓郁的上海味道。
第三,数字化转型。我们将全面促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好上海旅游的互联网总入口,推动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剧院、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赋能。我们将加强上海旅游的数字化国际推广,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上海,展现可爱、可亲、可信的中国。我们将推进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更加安全、健康、温暖的旅游环境。我们还将吸引各国艺术家、设计师参与开发上海文创产品、旅游伴手礼,希望游客能把在上海的美好体验带回去分享和珍藏。
解放日报:“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力做大旅游消费的蛋糕,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尚玉英:旅游已日益成为小康生活的刚需、美好生活的必需、品质生活的标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积极顺应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既服务好境内外游客,也服务好上海市民,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
第一,扩大国内旅游消费规模。2019年上海接待外省市来沪游客1.7亿人次,与上海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空间还很大,如何做大外来消费是篇大文章。在“进得来”方面,我们将完善旅游交通保障,强化旅游集散功能,开发面向全国的高铁旅游、航空游线、房车游线、自驾游线等旅游精品线路,做好景区“小交通”与城市“大交通”衔接,科学设置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标识,合理布局重点旅游区域周边停车场和上下车点位。在“留得住”方面,我们将打好“夜间旅游”牌,将“黄浦江旅游”打造成为“必游”“必看”的世界级旅游精品,鼓励旅游景点、博物馆、艺术馆等场馆举办特色夜游活动,打造古镇夜间经济标杆。在“带得走”方面,我们将加快“上海礼物”研发,建设特色文旅休闲商圈,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第二,提振本地旅游市场活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首先应是本地市民喜爱的城市,“人民城市”既要宜业、宜居,也要宜乐、宜游。未来五年,我们将通过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形成五彩缤纷的特色化旅游新产品体系。比如,“红色”系列,打造更多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发更多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蓝色”系列,打造邮轮、游船、游艇水上旅游精品,开发苏州河等水岸旅游产品。“绿色”系列,深化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提升郊区郊野公园旅游配套服务,推动“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打造“农业地景公园”以及郊区康养旅游等。“古色”系列,由点及面,推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微旅行,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文旅融合业态。“锈色”系列,开发工业遗存,发展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市政文明、知识文明高度融合的旅游载体和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家门口好去处”。
第三,提升国际外来消费便利。上海接待的入境过夜外国旅游者人次一直位列全国城市首位,但相比巴黎、伦敦、纽约等著名城市,入境游客数量不高,许多还是商务客。未来五年,我们要在吸引国际游客上下功夫。比如,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持续释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效应,扩大即买即退实施范围,扩大退税定点商店数量、类型及覆盖地域范围。又如,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政策。针对境外游客反映的不能在中国移动支付的问题,推动通讯、金融机构开展入境游客移动支付服务落地。再如,抓住国际旅游消费“回流”的契机,发展免退税经济,争取国家出台支持市内免税店开放政策,持续做强“首发”“首店”“首演”“首秀”等首发经济,加快更多国际品牌在沪集聚。
总之,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使在上海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让我们共同努力,当好东道主。
文汇报:今年旅游节与“建筑可阅读”的大碰撞,受到了市民游客喜爱,未来旅游节还会有哪些新玩法?上海在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重点项目?
方世忠:最近,我读到一本翻译著作叫《伦敦的石头——12座建筑塑名城》,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有关建筑的故事,是审视人类历史最强大的取景框。建筑不会撒谎。被创造之初,它们是坚实和永久的信念。即便是偶然,它们也囊括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政治现实。”迈入“而立之年”的上海旅游节,首次设定“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的年度文化主题,就是要从上海这一最有资源、最有优势、最有特质的地方出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凸显“处处是景、时时宜游、行行可看、人人共享”的上海都市型全域旅游的特质和优势。今年上海旅游节创新推出的“建筑可阅读”十二时辰全媒体大直播特别节目,全网传播量超过2.2亿,“上海最受关注二十大建筑”一周的浏览量就有600万、投票数近200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让市民游客近悦远来,既看得到美丽风景,更感受到美好生活。重点将打造四大文旅融合项目集群,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新资源、新体验和新玩法。
一是打造以“党的诞生地”为地标的红色文化旅游集群。上海是红色光荣之城,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现有612处红色资源、200余处革命史迹、31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65家红色旅游景区,今年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我们将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研学活动,让人们感受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是打造以“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上海是开放包容之城,设计感、时尚潮、文艺范涌动在城市大街小巷。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持续推进“生活秀带”“人文水岸”“艺术商圈”“城市书房”等“家门口好去处”建设,营造一批小而精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文旅休闲空间,创造“建筑可阅读”更多创意的打开方式,让市民游客通过刚上线的24小时不打烊线上统一入口,更好感受上海的文化味、时尚感和烟火气。
三是打造以水乡古镇为核心的江南文化旅游集群。上海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风貌保护区、8座郊野公园。我们将依托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街巷、江南古典园林和密布水系河道,打造一批江南文化活态博物馆、生活美学旅游体验区,让人们能够望得见水、触得到绿、记得住乡愁、享得到文化。
四是打造以魔力时尚为特征的国际文化旅游集群。上海是魔力之都,拥有500余家文博场馆、剧场剧院和A级景区,每年有近4万场演出、2000场展览精彩呈现,90%的世界知名品牌集聚在上海,国际顶级的节展赛会汇聚在上海。我们将聚力上海“一轴一带”文化设施空间规划,推进黄浦江游览、演艺大世界、世博文博区、东岸演艺区和西岸艺术区等建设,强化上海的全球文旅资源配置能力和旅游开放枢纽功能,让人们通过上海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上海,发现更多、体验更多。
旅游时报:"十四五"时期上海在扩大、促进旅游投资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陈石燕:为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围绕“十四五”《旅游规划》提出的打造旅游投资门户的发展目标,本市将积极布局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发挥重大项目对区域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高品质打造旅游度假区,形成引领支撑。进一步提升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东平森林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快金山滨海、宝山邮轮、环滴水湖等一批度假区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如,以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能级和开放水平,加快度假区南片区、西片区等开发建设,力争在“十四五”进一步出形象、出功能;将邮轮旅游度假区和滨海度假区建设作为宝山、金山“南北转型”的重要牵引,积极推进邮轮旅游中心区、特色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品牌鲜明、要素齐全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是着力打响新城文旅品牌,拓展新增长极。立足于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加强五个新城文旅资源的建设投入。一方面,集聚布局一批重大文体设施,持续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功能;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新城独特的文化基因,加快导入优质文旅资源,推广品牌活动。围绕嘉定新城汽车文旅、青浦新城江南水乡、松江新城上海之根、奉贤新城东方美谷、南汇新城未来之城等特色品牌,推动旅游软、硬件投资落地,不断提升新城的吸引力、影响力。
三是推进城市更新和景区升级,加快创新转型。积极将城市更新和文化旅游开发有机融合,丰富提升“一江一河”旅游休闲功能,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工业遗存等资源,拓展全域旅游新空间。同时,根据国家有关部署,组织各区梳理一批景区提档升级重点项目,推进现有旅游景点设施功能提升,完善交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行业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上海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请问未来几年上海要怎样运用红色资源这个大IP带动红色旅游常做常新?
陈通: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发源地,红色资源是上海旅游独特的资源禀赋。上海已认定612处红色资源、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初步构建起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红色资源最大限度、最好水平向大众开放,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最新认定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每一处红色旅游景点,都是常到常新的生动课堂。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进红色景点,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中共一大纪念馆从今年6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到9月23日,在预约限流的情况下,接待游客接近85万人次。近期,上海印发了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加大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供给。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实施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红色旅游景区能级,加强红色旅游宣推,研发精品线路,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打响上海“红色旅游”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约20个,建成国家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30个,培育市级红色旅游基地40个,研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0条,全市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次达到4000万,推动上海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高地。
上海日报:旅游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保障,请问未来5年上海在构建便利顺畅交通网络运输方面有什么举措?
董爱华:未来五年,上海在加强国际交通连接、强化旅游集散功能、构建便利顺畅的旅游交通网络方面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航空网络方面,在国际入境旅游第一站,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重点是推进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新建T3航站楼等项目。深入探索跨区域机场合作机制,建设异地城市航站楼,全面实施“通程联运”。打造高效便捷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2021年启动建设两港快线、21号线等多层次轨道交通,提升连接市区、服务长三角的能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全力拓展洲际航线,巩固亚洲航线,发展高品质国内航线,全面推进“平安、智慧、绿色、人文”四型机场建设。
铁路交通网络方面,加强铁路对外通道建设。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建设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推进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市域铁路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推进嘉闵线北延伸、沪苏嘉线(示范区线)、金山至平湖铁路(沪平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完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推进上海东站、松江南站、宝山站等铁路客运站建设,加快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站格局。
城市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将全面建成14号线等线路,开工新建18号线二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等6条线路的延伸段。此外,轨道交通将持续增能提效,提升服务品质,加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交通保障,推出周末和节假日骨干线路延时运营举措,覆盖各大商圈和主要旅游景点,能够满足市民游客旅游出行需要。
地面公交首先将完善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系统。建设北横通道、临港中运量公交示范线等一批骨干公交项目,构建清晰的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三级线网,提高公共出行品质和出行效率。到2025年,初步建成“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其次推进骨干公交通道重塑,形成“轨道交通/公交骨干线+公交接驳线”的服务格局。此外,还将提升便捷换乘水平,新开通轨交站点50m范围配套建设公交站点,公交接驳线路与轨交线路首末班车相衔接。结合夜间经济发展需求,围绕轨交站点完善公交夜宵线网络。
省际客运将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优化班车线网,深化“交游融合”和“多业融合”,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近沪地区毗邻客运发展,并大力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
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建设国际旅游开放枢纽和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东方网:上海正在提出发展“五个新城”,“十四五”规划中“五个新城”规划有没有什么亮点?
许健: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五个新城”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是新城发力的重要方面。为打造“五个新城”旅游新节点,系统性谋划“五个新城”文旅资源配置,努力把五个新城打造成为新型都市旅游目的地。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塑造新城品牌,提升新城文化软实力按照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要求,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成为引领潮流的未来之城。通过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天际线等形象标识。打造具有新城特点的文化旅游新品牌,比如嘉定新城以“汽车文旅”为特色,打造长三角一流赛事中心、大众体育乐园和城市体育地标。青浦新城突出“都市水乡”特色,推进文旅融合与文创产业发展。松江新城深耕厚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培育文化、旅游、影视相融合的新业态。奉贤新城围绕“东方美谷”,延展美丽健康产业体系。南汇新城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打造海洋文化特色的文体产业。
二是重塑新城空间意象,凸显新城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挖掘新城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辨识新城空间发展的差异化特质和问题,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空间策略,整合城市功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等多类要素,重塑新城空间发展新形象,推进“一城一意象”构建,差异化的城市意象为旅游功能提供独特的空间载体。“五个新城”既凸显生态优势,注重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大生态格局,也促进和保障民生需求,促进公园绿地服务均等化,通过塑造嘉定新城“亘古通今、大气规整、双轴簇心”的城市意象,延续“十字加环”空间格局和城市文脉。通过塑造塑造青浦新城“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的城市意象,理水为要,叠合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覆盖青浦全域的公共活动网络。通过塑造松江新城“山水间、上海根、科创廊”的城市意象,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引山水入城,串联南北。通过塑造奉贤新城“森林极核、疏朗有致、九宫簇芯”的城市意象,以中央森林、金海湖为基底,聚合功能、交通、文化等要素,打造森林极核,保护中央森林的原生性和完整性。通过塑造南汇新城“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城市意象,构建海陆相汇、水绿交融的大生态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们通过塑造新城城市意象、自然山水格局的构建、“旅游高峰工程”文旅赋能工程的建设,五个新城必将为更多市民游憩提供休闲空间,为市民宜游、宜乐、宜学的城市文旅融合提供新的空间。
中国经济导报: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规划》中提出的上海旅游倍增计划是否受到影响?
方世忠:我们大家都很关心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确实疫情对旅游产生了很大冲击和挑战,但是在冲击和挑战过程中,既有危机,更有机遇。确实这场疫情发生之后,使得整个旅游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了整个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旅游是大民生,是大展示,更是大产业。在这次“十四五”旅游规划中,我们用两个关键词对上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谋划,一个词是“高峰工程”,另一个词就是“倍增计划”。“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上海旅游年收入要由2020年3139.78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7000亿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这个倍增计划是从旅游总收入切入的,就是想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确立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预期性目标。对于这个预期性目标,我们会同行业和专家做了严谨研究和动态跟踪,我们对这一倍增目标还是有非常强的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实现倍增的“三大支撑”。
第一,从需求端来看,我们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倍增计划”的“动力源”。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旅游日益成为小康生活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刚需、品质生活的必需。上海旅游具有“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特点,是都市旅游首选城市,正在成为国内游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在科学精准疫情防控条件下,在推动“预约、错峰、限流”出游的管理前提下,上海旅游确实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总体好于预期而且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1.4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24.33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55%、69%,相比2019同期分别恢复至83%、78%。特别是五一长假,上海成为全国都市旅游的首选城市。给大家报告一个最新数字,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上海接待游客达到839.16万人次,旅游拉动综合消费达到113.52亿元,已经接近于2019年的同期水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二,从供给端来看,我们加快行业转型升级,这是“倍增计划”的“加速器”。在这方面,上海主动适应常态化防控形势,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注重上海旅游跨周期发展的超前布局,将打造“高峰”引领项目,提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辐射能级,打造金山滨海、崇明生态岛等千万级流量入口。培育“新式”融合业态,推动“旅游+”和“+旅游”全面升级黄浦江游览、建筑可阅读等项目,大力发展红色游、新城游、文博游、古镇游、工业游等特色游。加快“数字”旅游建设,抓紧建设“一码畅游”等数字文旅项目,建设一批数字酒店、一批数字景区和一批数字文博场馆。
第三,从制度端看,我们加强营商服务优化,这是“倍增计划”的“金招牌”。我们将在旅游营商方面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在“加”的方面,我们即将举办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按年度发布上海旅游招商指南,我们已经按季度发布各区旅游发展指数。在“减”的方面,将对“旅行社设立许可”等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全面放开外商投资娱乐场所限制。在“乘”的方面,将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提升互联网监管能力、增强服务质量监管合力,特别是要探索对于旅游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打造更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在“除”的方面,将打破行政壁垒,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上海文旅中心建设,提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治理效能,让优质项目在上海落地、让高端人才在上海落户、让旅游方面的改革创新在上海先行先试,全力打响“上海旅游”品牌。
今天,我最后想利用新闻发布会再说一下上海文旅行业的疫情防控。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我们文旅部门为广大市民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欢迎广大市民游客在上海慢游细品,感受美好生活。同时,在这里也想通过媒体作个温馨提示,最近市文旅局更新了13个文旅行业的疫情防控指南,也发布了国庆假日出游提示,希望广大市民游客还是要坚持“预约、错峰、限流”出游方式,牢记“三件套”“五还要”,遵守上海文旅场所、文旅活动的防疫要求,自觉做好个人防护,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安心、放心、开心的长假出游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