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上海一直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请问“十四五”期间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吴清: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强化“四大功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下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上海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一是把握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重大机遇,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举措。
二是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市场等对外开放加快,“沪港通”“债券通”平稳运行,推出“沪伦通”“中日ETF互通”。上市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原油期权等国际化产品。
三是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集聚,“首批”“首家”示范效应明显,如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保险)、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等。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来说,主要聚焦四个方面:
一是聚焦制度创新,探索金融高水平开放新路径。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意见,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在临港新片区开展外汇管理高水平开放试点,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为上海对接国际高标准的金融规则体系开展立法探索。
二是聚焦重大平台,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国家级大型场内贵金属储备仓库等。加快推进包括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内的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黄金国际板建设,推进期货市场开放。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
三是聚焦机构集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效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来沪设立或参股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等。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开展业务经营。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
四是聚焦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间的股权和业务合作,推动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支持来沪发行债券等金融产品。推动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外国央行代表处、国际金融行业协会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上海。完善上海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机制,支持金融领域国际性会议在沪举办,将“陆家嘴论坛”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高端论坛之一。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前,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科技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请问上海在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十四五”期间上海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解冬: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最新一期GFCI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二位。具体来看:
一是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加速集聚。建信金科、中银金科、交银金科、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汇丰金科等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银联、支付宝等支付领域头部企业纷纷落沪。
二是金融科技创新研发深入推进。2020年底,按照人民银行部署,上海启动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落地多个全国首单、首次创新特色场景,并在用户数、场景数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一批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科技企业汇聚上海,带动提升了金融科技研发水平。
三是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提升。结合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运用。根据人民银行等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的部署,已经在上海开展了23项试点项目,全部完成测试并上线运行。
四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高效推进。目前已正式对外公示三批共16个项目。同时,上海正在根据证监会部署,积极准备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五是金融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和智能投研技术联盟,促进行业协同创新发展。举办外滩大会、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等活动。
“十四五”期间,具体来说,我们将主要把握五个“重点”:
一是结合重点工作,强化金融科技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结合力度。一方面,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在核心技术攻关、功能型平台建设、数据资源开放等方面形成合力,更好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以丰富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内涵为抓手,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出更多标杆应用场景,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推动全市经济民生发展。
二是建设重点平台,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应用。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加大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提升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的创新支撑能力。
三是聚焦重点企业,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更多的金融科技主体在上海集聚发展,对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的意义和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支持人民银行整合在沪金融市场科技力量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同时也欢迎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在上海展业。
四是推进重点项目,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更具包容、审慎、专业的新型监管方式。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协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五是围绕重点领域,营造金融科技发展良好环境。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依法有序丰富金融科技数据资源。推动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构建。培养引进金融科技高端人才,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的地位,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请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孙辉:“十四五”期间,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采取一些十分重要的举措。
一是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重点突破。坚持市场驱动,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更好推动“本币优先”理念落地。完善制度,形成规则明确、条文规范、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落实“凡是外汇能做的,人民币都能做,而且更为便利”。
三是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继续坚持市场化导向,坚持服务于投资贸易便利化,不断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
四是加强政策传导落实,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感和体验感。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形成政策合力。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贴合市场需求,积极创新人民币国际使用新产品、新工具,切实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重点国家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和业界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培训和技术援助。
上海证券报:此次《规划》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作为重点推进的任务,请问近年来上海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展望“十四五”,下一步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程合红: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作用。中国证监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和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这里有一组数字:截止到今年8月20日,上海共有上市公司372家,其中除了主板外,科创板公司有49家,创业板公司有62家;另外,新三板公司有553家。
今年以来,上海新上市IPO公司有31家,涉及金额307亿元。今年1-7月,上海企业股权再融资达到306亿元。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2020年以来涉及金额达到800多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2242家股权、创投私募基金,为有关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融资3600多亿元。
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一步,上海证监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要求,继续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发行融资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结构,通过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看门人”的作用,也就是让更多的资本市场的“好钢”用到支持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另一方面,按照“零容忍”要求,对发行融资过程中出现的欺诈发行和中介机构失职等证券违法行为,依照法律严厉惩治,从而确保在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能够做到依法合规、准确高效的对接,保证市场中珍贵有限的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所迫切需要的领域。
上海电视台:“十四五”期间,上海银保监局统筹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刘琦:上海银保监局将按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上海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支持上海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是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资金、人才和风控优势,深入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更好对接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着力营造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生态圈。强化重点产业金融支持,有力促进上海“五型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满足经济民生多样化需求。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质效。积极发展巨灾保险、责任保险等,服务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在资金支持、风险承担、服务保障上,深度参与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丰富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对接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及绿色生态城区等建设需求,提升保险风险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引导企业践行低碳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市场发展。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监管联动,在推动信贷等金融资源跨省畅通流动方面,提供更大政策支持。进一步用好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推进相关试点工作,探索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提高再保险市场创新、承保能力及服务水平,支持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
五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夯实金融稳定基础。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等方面的跨部门协作,提升风险应对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探索建立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为经济金融稳定保驾护航。
解放日报:《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跻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前列,请问在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解冬: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区及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纷纷推出落实举措,如陆家嘴金融城发布了《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若干举措》,并启动陆家嘴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等。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资产管理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上海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1/4左右,其中保险资管、公募基金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上海资产管理领域具有资管机构多元、大类资产齐全、交易市场完备、国际化程度高、产品服务创新强、金融科技含量高等特征。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扩大开放,上海资产管理领域诞生多个全国第一。
有7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近50家参与QDLP试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29家落户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资管机构已有17家在沪设立主体并展业。
下一步,上海将紧紧围绕“1234”继续加大全球资管中心的建设。“1”就是构建良好的资管行业发展生态系统,“2”就是紧紧抓住对外开放深化和金融科技应用两大发展机遇, “3”就是加强金融法治、行业自律、政府服务这三项有力保障,“4”就是资管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机构、产品、市场、人才。
我们会着力完善多元化资管机构体系,创新更多资管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资管领域国际化水平;着力加强资管人才引进培育,优化资管发展环境。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建设成为资产管理领域机构、产品、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度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资产管理规模显著提升,打造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跻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新民晚报:“十四五”期间,上海如何推动金融在稳投入、促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王华杰: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注重发挥金融在稳投资促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坚持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求,更好发挥金融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等领域投资的支持作用,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多措并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一方面,要用好地方政府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本市的政府专项债券主要投向轨道交通、旧区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今年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2%,这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期,我们根据各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建立了全市的专项债项目储备库,当前重点是提前做好明年专项债项目梳理申报工作。此外,我们也将继续用好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积极向国家发改委推荐申报项目。
另一方面,要用好基础设施REITs等金融创新工具。这是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抓手,也是盘活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资、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REITs项目储备库建设,推动张江REITs项目成功入围首批试点,并在首批公募REITs上市当日发布了“上海REITs20条”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把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EITs发展新高地和REITs产品发行交易首选地。
二是要多管齐下强化金融对重点产业投资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要持续加强产融对接,引导银行信贷资源进一步向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倾斜。同时,“十四五”期间,我们也将聚焦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大新城等重点区域,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用好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是连接资本、技术、人才的重要纽带。本市已先后设立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两支引导基金。“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推动引导基金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相适应的科创投资品牌。
文汇报:《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这一目标的实现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采取哪些举措?
孙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我们立足上海,着眼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统一长三角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实现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支持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近年来,上海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很快,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市全部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511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0%,增幅比同期全部贷款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目前存续绿色债券36只,存续规模560亿元左右,排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继续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为指引,将绿色金融发展理念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构建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即将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作用,将《绿色信贷指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纳入信贷政策,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协同,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项目申请信贷补偿和信贷奖励。
二是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环境信息透明度。编制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模板,研究信贷等金融资产碳足迹测算的科学适用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扩大环境信息披露,做好碳中和敏感性压力测试,支持各金融市场研究推进上市公司和交易产品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数据统计试点,研究建立碳市场综合统计监测制度。
三是引导金融市场强化对绿色转型升级的服务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支持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等方式,降低绿色低碳企业发债难度和成本。支持境外金融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碳中和指数等绿色指数产品,支持发展绿色供应链票据融资,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发展碳金融市场。
四是完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低碳的治理结构和考核机制,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运用多种工具率先实现自身碳中和。鼓励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绿色认证、环境咨询、绿色资产评估等绿色金融中介机构。支持投资绿色领域的机构申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RQFLP)。支持建设绿色项目库,完善绿色金融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
五是促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支持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国际可持续发展金融中心联盟等国际绿色金融组织在上海落地发展,推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为国内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服务,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加强合作,鼓励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引入母公司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技术和做法,为上海发展绿色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