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上海广播电视台:刚刚提到还有一批一体化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中,能否透露一下具体有哪些方面内容,同时制度创新成果发布后落地的情况,我们会有怎样的计划?另外目前示范区今年项目建设情况推进如何?
张忠伟:刚才讲到,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使命,也是执委会工作的发力点、着力点,这就像在“无人区里闯新路”,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需要示范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半年以来,已经出台了18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我们还在抓紧研究大概17项左右的制度成果,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这些制度成果包括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统一的规划建设导则、示范区第二批公共服务建设共享清单等,这些都是属于各方关注度高、难度比较大的制度,我们预计在今年10月底左右能够拿出成果来。
同时,制度创新要形成制度红利,要从“纸上”落到“地上”,推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所以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用项目来为制度提供生动的实践案例和应用场景。在项目方面重点围绕“一厅三片”重点区域,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个板块。今年示范区推进了65个重大项目。比如元荡生态岸线的修复及贯通工程,今年总投资9.56亿,建设长度8.1公里,到今年10月底二期将实现竣工,届时元荡生态岸线长度将达到10.5公里。祥符荡生态圩岸示范段,总投资1.1亿元,全长2公里,已于5月开工,到10月初基本完成。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已于6月28日开工,投资约37亿元,建设长度6.6公里。嘉善沉香村共同富裕示范村,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示范点,一期项目建设投资4亿元,预计今年10月底前建成。同时,华为研发中心、中车智能制造星舰项目、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谷、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二期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刚才讲到的这些项目,都体现了一体化和高质量的要求,对于增强区域的服务功能至关重要。通过制度创新+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示范区将能够形成更多的应用型成果,复制推广到更大的区域范围。
我们正在筹备今年8月中旬举办第二届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大会之前,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将进一步扩围,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来为示范区赋能,他们都要带着项目来。所以以后示范区的应用场景和项目建设会有更多的显示度。也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示范区这块国家试验田亮点不断、热度不减。
新民晚报:区域就医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请问两省一市的医保部门在推进群众就医便利性方面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曹俊山:上海医保部门会同示范区执委会,江浙两省及青吴嘉三地医保部门,从示范区成立伊始,聚焦老百姓需求度高、体验感强、获得感大的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概括为“区域就医免备案、电子凭证一码通、经办服务一站式、网上医保在线付、异地审核协同化”。
今年以来,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实现示范区内异地结算免备案,群众就医更便捷。今年5月28日,在去年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基础上,将免备案范围扩大至住院、互联网+异地就医结算等,实现“示范区异地就医结算全领域免备案”。示范区参保人员从原来需在当地备案方才能异地结算,改变为在区域内医疗机构合理就诊,直接结算无需办理备案。目前,此政策已惠及示范区230余万参保人员,并覆盖示范区内所有85家医疗机构。
(二)实现“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群众就医更优化。医保电子凭证是由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统一签发,参保人办理医保业务的身份凭证,只需在手机上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就能实现“不带卡看病”。6月8日,示范区全面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参保人员在示范区内医疗机构就诊,可直接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无需携卡即可结算,实现脱卡结算便利共享。此举大大减少了窗口排队、和老百姓反复跑腿,优化了候诊查询、就诊、缴费、查报告、取药等就医全流程。
此外,我们还不断完善相关服务,一是推进实现示范区内医保服务事项统一,青吴嘉三地建立了统一的医保服务清单及办事指南,按照“六统一”(统一事项名称、统一事项编码、统一办理材料、统一办理时限、统一办理环节、统一服务标准)要求,把原来三地分散的医保服务事项,整合成统一的医保服务清单,实现经办服务便利共享。目前,已上线服务事项12项,包含三地一站式联办事项5项。
二是实现示范区“互联网医院”医保异地结算,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朱家角人民医院)已成功实现异地网上在线结算。示范区参保人员在当地通过关注医院公众号等,实名注册并认证后,就能实现网上复诊、网上配药、网上医保结算支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实现示范区内跨省异地医保基金联审互查,统一标准、统一审核流程,做到对示范区内异地就医费用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实现基金监管同城化。目前,已实现智能互查8046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945.7万元;现场联审71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97.6万元;查实医保违规行为27人次。
目前,互联网医院异地在线结算,跨省统一经办服务清单,全方位异地监管等均已开展长三角面上试点,从而形成“点上实践、面上推广”良性循环,方便更多长三角群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我们关注到今年5月示范区发布了一个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的工作方案,请问执委会,示范区怎么打破行政边界,推进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的落地实施?
李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要求在2021年底前实现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三个事项“跨省通办”。
今年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牵头,会同上海、浙江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示范区执委会共同推动了长三角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工作。在前期调研基础上,5月份我们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工作方案》。因《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所以这项工作的难点和目标就是要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下,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工作方案》明确了三项任务:
一是优先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在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已有“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利用人脸识别、视频问询、在线支付、电子签章技术,提供“线上申请、信息共享、联网审核、网上反馈、线上缴费、电子证照”全流程线上服务。
二是探索跨省“金融信贷+不动产抵押登记”的实现模式。在确保产权人财产安全和金融安全基础上,通过线上不动产抵押登记办理,促进金融资本在长三角区域内畅通流动,优化登记财产营商环境,便利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三是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设置“跨省通办”窗口。对自助使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存在困难的群众,由“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指导办事群众上传申请材料,寄送纸质材料。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推动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
一是时间安排上进一步指导三个地方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加大对三地不动产登记服务内容和办事流程的宣传推介力度,在9月底前积累更多实践样本,提前完成跨省通办的任务。实际上在今年1月份我们已经有跨省不动产登记第一本证,苏州吴江区发出了第一本证,吴江工作的群众将自己在嘉善的不动产抵押给了吴江区的贷款银行。
二是在业务广度上,我们将率先实现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三个事项的“跨省通办”。待相关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查解封登记和转移登记等业务的“跨省通办”。
三是在工作范围上,努力将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打造成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样本,争取在年底前将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推广到长三角全域,让改革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经济日报:一体化示范区重要水体协同治理与保护方面,两省一市在去年出台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方案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哪些新举措?水污染防治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朱石清:为进一步协调示范区核心水体——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一河三湖”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明确“一河三湖”保护机制,加强示范区重要水体污染防控制度建设,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水利部太湖流域局以及示范区执委会等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印发。
《总体方案》强调坚持“三水统筹,协同一致;共保联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基本原则,系统考虑并确定了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协调统一了“一河三湖”的功能目标。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协调明确了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到2025年的主要功能目标。以纵跨沪苏两地的淀山湖为例,上海境内湖区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而江苏境内湖区定位为农业渔业用水功能;《总体方案》中,将两地的功能目标进行了整合,统一了水质目标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目标,使淀山湖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两地共同保护、协同发展。
二是提出了共同落实联合污染防治机制的工作要求。重点围绕夯实“一河三湖”联合河湖长责任、明确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深化协同监测共享、完善共同执法会商、细化协作应急处置、建立科技创新联合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类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三是创新明确了协同开展“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及污染防治工作的年度评估模式。重点围绕“一河三湖”功能完成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年度执行情况,以及各地、各部门亮点特色工作等方面开展评估。近期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先行试点,未来将结合试点的效果逐步与国家现行考核体系衔接。
去年发布的《联保方案》跟这次的《总体方案》有着紧密联系,但又各有侧重。简单来说,《联保方案》是弥补原先因行政边界而存在的薄弱或缺失的环节,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总体方案》是以明确功能目标为前提,以“一河三湖”保持水质稳中向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稳中有降、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为目标,落实污染防治机制和措施,可以说是能做到真正“有的放矢”。
人民日报:示范区挂牌一年半了,一系列的一体化举措让青嘉吴三地看起来越来越像一家人,特别是在民生、环保领域,责任共担,配合越来越默契。都说亲兄弟明算帐,那么对于三地来说,在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共享上,目前有何探索?有何打算?
张忠伟:区域发展上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大就是美”,也就是说打破了行政壁垒以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会产生一体化的溢价。这个溢价是来自于行政壁垒消除以后,要素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起来,会重塑经济地理。从国际上看,像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汉堡都市圈等,这些区域实际上都拿到了这种溢价,这是先行区域的经验。长三角一体化也会拿到这种溢价,而且我觉得这种效应正在显现出来,可能具体有几个方面:
第一,产生了空间的红利。一体化会拓展长三角的战略纵深,大家各扬所长,会把三省一市各自的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为共同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攥指成拳”。比如示范区在编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会统筹生产力布局,会释放出空间绩效。比如我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会产生很直接的红利。我们有的道路建成以后,通勤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示范区的长途费用从原来10块钱变成了跨域公交2块钱,降低了出行成本。还有现在示范区内省道的省界收费站被取消了,这一系列的案例说明了什么?就是一体化会降低我们通勤的成本,提高通勤的效率,这个红利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释放了制度红利。比如上海牵头修订了《上海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把在吴江和嘉善认定的海外人才视同为上海市的海外人才,享受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这个政策对于吴江和嘉善来讲非常重要。现在是企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孩子走,这个对吴江和嘉善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比如刚才上海医保局介绍到示范区的“医保一卡通2.0版”,这个政策不是通过建新的医院,而是通过推进医疗保障的同城化,把三地能够共享的医疗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进行了共享。这些就是制度的红利,老百姓的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
第三,激发了市场红利。要素流动起来了,会增强吸引力。前段时间我碰到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个镇的书记,他们都在讲示范区成立以后,好的企业纷至沓来,他们是在选择项目,选择更好的能够体现环境友好的项目,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
示范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建设开始到现在还是非常非常明显的。具体来看,比如嘉善是示范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2020年嘉善经济增长是8%,这个很厉害,因为去年疫情非常严重,规上工业增加值是20.9%。这两项指标是浙江省全省第二,嘉兴市排名第一。这个势头是非常好的。今年一季度嘉善经济增长是24.3%,去年因为基数低,这两年的平均值是11.8%,还是嘉兴市全市第一。我们一直讲一粒沙里见世界,这是示范区的情况,实际上从长三角大的区域范围来讲,2019年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是23.9%,去年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24.1%。因为我们长三角一体化设计了很多制度,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的贯通是率先复苏的。
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占全国的经济比重提高到24.6%,这几个数字的变化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带来的红利,对长三角在全国能够发挥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讲了刚才这些体会,我觉得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实践,我们走了21个月到现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实现多赢。而且这些红利不一定通过政府财政的二次分配来体现出来,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直接惠及百姓和企业。刚才介绍的那些例子其实就是制度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治理机制,让老百姓和企业直接受益,不用通过财政集中再转移支付,这个就是大账、长远账和战略账。
同时,示范区正在研究探索跨域共建共享的机制。我们将在“水乡客厅”进行集中探索和尝试。示范区会把“水乡客厅”作为长三角的公共空间,进行共投共建共享的制度探索。两省一市成立了长新公司和水乡客厅公司,就是运用市场化、专业化的平台来建设项目,开展制度创新。当然这个制度创新里面也包含了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制度,要对这个制度进行探索,这是结合“水乡客厅”的实际建设来开展的。我们可以预见,在“水乡客厅”区域会产生更多鲜活的制度创新成果,还有更生动的项目案例。
有句老话说,要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必须在春天种下种子,而且要辛勤地劳作。示范区的建设现在刚走到第二年,我们现在正处于辛勤劳作的阶段。示范区人会只问攀登不问高,我们和两省一市部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价值,也会共同分享价值。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要让示范区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