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上海正在加速绿色低碳交通转型发展,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为:加速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打造,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城市发展的底色,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十四五”期间,要从结构低碳、节能降碳、协同治污、生态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水平。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完善海空枢纽集疏运体系,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2025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翻一番。加快构建多模式轨道交通主导的交通设施功能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打造便捷和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持续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

  二是加快交通能源结构转型。截至2020年,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2.6万辆,“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持续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推广,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96%。开展氢燃料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港区和机场内设备的能源结构转型。

  三是挖掘交通节能降碳潜力。航空方面,优化机队结构,淘汰老旧高能耗飞机;航运方面,持续开展航运企业节能技改,进一步提高港口自动化作业效率。公共交通方面,提升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综合节能率,全路网推广实施节能运行图;优化公交线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公交运营组织效率。加强交通节能降碳能力建设,构建交通碳排放管理体系。

  四是强化交通污染排放治理。“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交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展,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增幅放缓,港区二氧化硫水平持续下降。未来五年,继续深化高污染燃油车辆排放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强化航运污染排放治理,完善港口岸电扶持政策。继续提高机场桥载电源使用率,加强对柴油车、船舶尾气等排放监控等治理措施。

  解放日报:交通的精细化治理是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服务民生方面的重点工作是什么?打算怎样推进?

  于福林:精细是上海的特点,交通又是上海这样超大城市突出的难点,对于上海交通的治理如何体现精细化是必须做好的工作。2018年,上海启动了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共享停车位建设、路面设施整治等民生实事项目,不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

  停车管理方面,“十三五”期间,上海积极推进停车资源共享利用项目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共完成660个停车资源共享项目,提供约3.13万个共享泊位。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又将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正式纳入16个民心工程之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聚焦老旧小区、医院在特定时间的停车难问题,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周边各种停车资源等等进行开放共享。截至2022年底,累计推进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万个公共停车泊位。

  交通数字化治理方面,我们将重点加强数字治理能力的建设,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夯实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积极推进平台和系统的建设。比如重点推进交通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以及交通工程建设数字化监控体系,构建危化品数字监管体系等等。在设施管理方面,要重点推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推动道路设施的数字化管养,优化养护管理体系。今年4月份,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2021-2023年)》,从今年到2023年,实施意见明确了3大类、20大项以及60个具体的工作项目,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为上海交通数字化转型提出积极的建议。

  出行服务方面,市民出行前,可以通过公交实时到站预报,查询附近公交车到站时间,通过出租车预约服务平台、上海停车等,提前做好出行规划。2019年起至今,上海已有23条公交线路(约300辆公交车)试点预报车厢舒适度。乘客只要在候车时,查看站台的预报显示屏,就可以知道下一班车的车厢舒适度,及时引导客流,避免客流过多集中于一辆车,改善公交服务。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极大程度上提升市民出行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加强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交通管理升级。融合多源数据,结合新一代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道路交通全方位管理。我们要加快出行信息融合,提升信息服务准确性、即时性;实现实时、全景、全链交通出行信息数据共享互通,融合地图服务、公交到站、智慧停车、共享单车、出租车统一预约服务平台、市级充电服务平台等既有出行服务系统,推进出行即服务系统(MaaS)建设。

  交通设施方面,2018年起,上海持续打造了226条精品示范路,围绕每条路的路域环境全要素,从历史文化、环境友好等方面挖掘道路特色。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完成了400多个交叉口渠化、可变车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等道路交通缓拥堵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四五”期间,我们除了继续做好这些工作,还将通过优化快速路系统节点、综合运用单行道、调整信号相位、车道改造等手段,深挖周边路网分流潜力,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组织效率,缓解道路资源供需矛盾。我们要强化设施的服役能力,重点推进内环年轻化等整治工程,开展重大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监测。同时,我们将推进全周期设施管理,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利用各类新技术为科学养护、精准养护、自动养护提供决策支持;逐步建立覆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运营全要素全周期的闭合管理。

  上海广播电视台:此次规划中提到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要支撑上海长三角龙头带动作用的提升,要实现区域一体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全国领先。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将开展哪些工作?

  李俊豪:国家“十四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所以,在未来五年,上海更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助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沪苏通铁路已于2020年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也已开工建设,为长三角交通圈的扩容再添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建设沪通二期等项目,推进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此外,还要推进嘉闵线北延伸、沪苏嘉线(示范区线)、金山至平湖铁路(沪平线)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

  第二,深入探索跨区域机场合作机制,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航空方面,巩固提升上海航空枢纽核心地位,支持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研究上海机场在苏州、嘉兴等地建设虚拟航站楼。航运方面,推进长三角地区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持续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格局。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外国省干道功能,促进跨省界地区路网融合。第一批省界断头路中,已有7条建成通车。“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建成G15嘉浏段,加快推进G318等拥挤路段改建,新建G228、G320等国道出省段等。继续推进省界对接道路规划建设,提升近沪地区路网通行能力。

  界面?财联社:上海正在推进五个新城建设,请问规划对于五个新城综合交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

  许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把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在此过程中,综合交通系统的功能提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方面,通过综合交通赋能,锚固新城作为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点。各新城将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通过打造“一城一枢纽”,确立新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汇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线、市区线等系统,锚固对外交通枢纽节点功能。优先建设实施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外向度和联通性。重点增强新城与近沪城市、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重大交通节点间联系。加强站城融合,优化枢纽布局,提升枢纽能级,通过枢纽整合新城交通方式,提升内外交通转换水平,围绕枢纽开展综合开发,充分践行TOD理念,加快推动站城融合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聚焦新城内部交通体系,切实提升新城居民的便利度和获得感。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新城公交网络,形成多层次公交服务,提升公交吸引力。加快优化新城内部路网结构,进一步研究新城内部快速路网系统,实现过境交通分离、到发快速集散的功能。提升新城内部交通品质,结合新城景观风貌、功能活动区等构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城市更新及综合治理挖潜停车资源,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推进新城公共停车场建设。

  新华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发展交通配套设施和提升交通服务方面会有哪些具体的安排?

  王华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我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统筹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示范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汇点,是一系列跨区域共建、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这里将以优化交通模式、改善交通条件、强化互联互通、提升建设标准为重点,打造绿色、高效、多样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先导性、服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首先是重点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国铁干线沪苏湖铁路已启动建设,市域(郊)铁路沪苏嘉线(示范区线)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这些项目将带给示范区“高效快捷、直连直通、舒适经济”的出行条件。同时,这里将构建示范区中低运量公交系统,直连主要交通枢纽、就业中心和重要景区,实现公交网络一体化,为示范区提供个性化、响应式、便利化的公交服务。此外,我们还将联合苏浙,打造一体化换乘枢纽,增强示范区路网联通水平。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中心和经济地理中心,“十四五”期间,这里将重点实施一批高能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外交通方面,依托沪乍杭铁路等国铁干线项目,将进一步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扩大虹桥枢纽辐射范围。正在建设的市域(郊)铁路机场联络线和加快启动的嘉闵线及北延伸、17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将进一步增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服务能力。内部交通方面,虹桥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区,将重点构建商务区“大运量轨交”+“中运量公交”+“地面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体系,继续推进一批区区对接道路建设和枢纽西交通平台的改造工程等,持续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本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实施,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加快项目推进,加大支持政策保障力度,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东方网:“十四五”期间,城投集团承担了哪些交通建设任务,会有哪些重大项目竣工通车?

  陈庆江:“确保重大工程建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赋予上海城投的使命职责。“十四五”期间,城投集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续建、新建一批前瞻性、带动性重大交通工程,预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计划建成竣工32个重大项目,其中,作为上海东西走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北横通道西段今年6月份将开通,东段2023年开通;作为市域高速干线“一环”的闭环部分,沿江通道浦东段计划2024年底竣工;S3计划明年竣工。这些重大交通设施工程的投入运营将有效改善本市和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环境。未来五年,城投将立足“两个确保”,从“助力战略规划落实”“提升运行保障能级”两方面发力,协力打造1.9万公里的道路网和“一环十射”的航道网。

  首先,积极助力国家战略及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落实落地。

  在服务国家、本市战略方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G318、G228省界干道建设,提升近沪路网通行能力;积极投入“五大新城”建设,参与道路公路420公里,航道66公里,建成S3沪奉高速、S4奉浦东桥、嘉松越江大桥,推进沪嘉高速、浦星公路、沪松公路功能提升,有效提高新城通行效率、交通品质。

  在骨干路网建设方面:全力提高中心城区路网容量,建成北横通道、军工路、漕宝路快速路等骨干道路;积极推进郊环线成环,建成沿江通道西延伸和浦东段;深入打造机场集疏运体系,建成国展中心和虹桥枢纽快速联系工程,规划改造G1503公路浦东枢纽段;大力提升浦江两岸一体化,建成江浦路、银都路等越江工程,推进真光路、安远路等跨苏州河桥建设。

  在内河航道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一环十射”骨干航道建设,建成平申线、大芦线、苏申内港线西段;加快推进河海联运、江海直达项目落地;积极参与内河港区建设,推动公路网与内河航道网“两网融合”,助力洋山港集疏运体系构建。

  其次,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运行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城投将全面推广“装配式”“清水混凝土”等先进施工工艺,路桥隧装配率提升到90%以上,持续打造“绿色低碳”、“低影响快速”建造两大体系,全面降低灯、光、尘、噪对市民的影响,持续升级文明施工品质。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构建大数据云控平台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高速公路运维、管控模式,实现数字化管养转型,降低安全事故,提高处置效率,提升服务品质。以S32申嘉湖智慧高速公路为试点,打造上海“智慧公路”样板。

  新民晚报:为进一步提升上海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会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俊豪:对于超大城市来说,提升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也是我们永远要努力的方向。我们觉得,要维持、改善道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就要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基本理念。让更多的市民使用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完成出行,这是解决超大城市交通问题更合理的方式。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我们将全面建成14号线、18号线一期、13号线西延伸等轨道交通线路,同时新开工建设18号线二期、23号线一期等一批轨道交通线路。在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的同时,也要打造优质、可靠的地面公共交通。“十四五”期间,我们还要完善中运量及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系统,构建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三级线网,形成网络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推进“20+8+X”骨干公交通道建设,优化区域线网。推进两网融合,80%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内有公交线路换乘,接驳公交与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时间衔接更加紧密。

  其次,要充分利用既有道路资源,提高设施管理效率,优化交通组织,提升路网通行效率。从2018年起,“推进50处道路交通拥堵点改善”连续三年被列入了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我们也在道路空间的使用上做了一些试点, 2020年,沪宜公路设置了上海市第一条合乘车道(HOV),在早晚高峰时段内供公共汽(电)车、载客2人及以上(含驾驶人)客车专用行驶,设置合乘车道可提高车道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促进多人共乘,减少单人单车出行比重。未来五年,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聚焦交通拥堵地区,特别是在出行需求较大的通勤走廊,采取潮汐车道、路口渠化改造等措施。继续通过道路设施改造、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和优化信号控制三位一体同步改造,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第三方面就是持续推进道路网络的建设。我们要从高快速路、主次干道、越江通道等各方面来推进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和功能是“十四五”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将建成S3一期,S4奉浦东桥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我们还要完善骨干路网,建成北横通道、军工路以及漕宝路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同时我们还将推进实施外环西段功能提升、长江西路快速路东段、沪嘉-嘉闵联络线、南北通道等一批重要的道路工程,整体路网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除了刚刚讲到的这些骨干道路工程,我们还将结合城市更新,打通道路微循环,加强公共通道空间利用,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连通度,希望通过努力,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这两天正好高考,上海在交通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

  李俊豪:高考期间,上海交通行业通过减少噪音影响、强化现场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为学子营造良好环境。

  轨道交通方面,列车在高架车站及考场附近车站运行时,司机驾驶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鸣笛,高架、地面车站控制车站广播音量。列车在有限速要求的相关区段运行时,严格执行限速要求。同时,为了不影响考生复习和睡眠,地铁运营方停止夜间居民密集区附近的地面、高架线路试车和高噪音施工,为考生营造一个相对安宁的休息环境。乘坐地铁的考生可凭准考证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进站。服务方面来说,乘坐地铁的考生可凭准考证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进站,此外,上海地铁还加强部分毗邻考场地铁的车站的现场客服力量,现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届时将全力做好指路问询,方便考生出行。

  地面公交方面,本市公交车已提早对营运车辆开展了全面彻底的例行检查,确保车辆技术性能符合标准,避免故障车辆投入营运。同时,各公交企业出足出好班次车辆,途经考场线路车辆一旦出现缺车、缺班次情况,将及时调度确保营运秩序正常;此外,途经考场路段的营运线路驾驶员严格遵守机动车禁鸣喇叭交通法规规定,确保文明驾驶和安全行车。

  出租汽车方面,从5月30日零点起,本市强生、大众、锦江、海博四大出租车电话调度中心就开始接受出租车接送考预约。目前今年的高考预定备车约3200辆,同时配备一部分应急备车用于承接临时订单。没有预订到车辆的考生可拨打各出租公司订车电话,各出租公司电调中心优先调度高考用车。

  交通建设方面,督促各交通建设单位在考试时段本市范围内禁止涉及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夜间建筑施工作业;高考考试时段,禁止考场周围100米内昼间建筑施工作业。同时,通过短信平台向所有市管交通建设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群发工作短信,提醒并督促各相关单位落实好高考配套保障工作。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