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人民日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创新方式?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市民群众可以参加哪些主题教育活动?

  周慧琳:上海市委坚决把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进行部署推进。市委主要领导以上率下,通过集中自学、听取专题辅导报告、召开现场学习会、交流讨论等方式,引领全市上下坚持“实”和“活”的要求,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上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方式很多,特别是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上海自2016年开始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5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一批理论课题研究实现突破,一批活动项目蓬勃开展,一批文艺作品深入人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区两级持续深化红色资源发掘利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好党史。

  一是充分展示红色文化资源。高水准建设好红色文化场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旧址的展陈水平,创新展示手段,扩大社会影响。刚才提到的“一馆五址”、“红途”应用平台,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课堂和重要平台。

  二是全力创制红色文化精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艺术价值,完成了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六大领域的百部作品创作。五年前开始准备,现在已基本完成。聚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创产品、旅游产品,正在进行的“红色力量,城市荣光”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就涌现出不少好作品。

  三是现场生动讲述党史故事。构建“市—区—基层”三级宣讲体系,面向市民开展分众化宣讲,特别是将学习现场搬到红色遗址旧址,通过“情景党课”“VR互动”等方式,使干部群众在瞻仰红色场所、聆听党史故事中接受生动教育。

  四是持续拓展学习教育途径。结合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庆纪念日,策划开展“节日里的党史教育”;运用互联网传播途径,打造系列网络“爆款”产品;组织开展知识竞答,以赛促学、检验成效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着力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成效。

  与广大市民直接相关的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史”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读书学史、组织基层宣讲、开展学习体验、致敬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模范、红色家风传承等形式,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二是“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上海已经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前面我提到的7大类活动、136个重点项目。

  三是系列红色主题文化活动。如群众性歌咏活动、合唱大赛、红色故事大赛等,帮助市民群众在参与中感悟百年党史、增强奋进力量。全市16个区也结合实际,创新开展特色活动。

  比如,浦东新区推出“百年党史路,奋斗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巴士课堂,将中共一大纪念馆、陈毅广场、陆家嘴等浦江两岸红色地标有机串联起来。黄浦区开设“百米红径·集享新生活”红色主题集市,持续推出红色文创展示、红色线路体验等互动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上海推进情况如何,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

  孙甘霖:上海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在突出一个“实”字上下功夫,把实践活动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民心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需求、效果、问题导向,察民情访民意,找准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有力推动全市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取得实效。总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行动起来,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市各层级、各领域、各类型基层党组织围绕“我与群众面对面”“我是基层宣讲员”“我是党员做先锋”“我是党员志愿者”“我为群众送温暖”“我为群众解难题”“我为发展献一计”7个方面,积极开展系列活动。

  全市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和联系项目,开展调研;全市9.6万余个基层党支部作出承诺,每个支部年内至少解决1个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用为群众办实事的扎实行动践行初心、担好使命,带动一批、影响一片,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截至目前,参与实践活动的党员群众超过135万人次。

  二是推出实施一批惠及民生、推动发展的重点项目,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16项民心工程、30项民生实事,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集中的事项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领域,比如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形成5.3万余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量化指标、倒排工期,在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上出硬招、实招。

  三是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推动办实事,提升能级实效。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办事,把项目推进现场会开进社区活动室、开到生产工地第一线,年初确定的各项民生工作目标得到大力推进。我们有微心愿的实现,也有大民生的推动。

  新时代旧改群众工作“十法”进一步拓展,今年前4个月,已完成旧改21万平方米、1.08万户,均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30%;加装电梯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截至今年4月已完成797台,已有1478个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发布11项数字生活标杆应用,全市80万户上网困难家庭中已有超过36万户实现免费提速,让城市中每个人都能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

  凤凰卫视:我们知道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如何利用这样一个特殊的功能,让外国人更多了解中国共产党?怎样让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周慧琳:大家都知道上海这座城市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立足上海城市特点,通过多维度的内容展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多形态的传播方式,帮助外国朋友更好地观察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让历史来诉说。我们开辟了一系列包括红色遗迹旧址在内的采访线路,帮助外国朋友特别是外国媒体深入了解上海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不久后,我们将以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馆为契机,邀请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这里有着丰富而珍贵的中国共产党建党文物和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充分彰显了建党光辉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欢迎大家到现场看一看。我们上海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不仅仅限于此,我们目前普查出来的是612处,每一处都可以讲出非常鲜活的历史故事。

  二是让现实来回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机勃勃、物阜民丰、安乐康宁,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最好的回答。疫情过后,我们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上海工作、生活、学习、旅游,多到这座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看一看,多与上海的市民聊一聊,相信大家会对这座城市、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入的了解。上海也会为大家做好服务。

  三是让外国朋友来讲述。就是请外国朋友用外国人擅长的表达方式、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讲自己深切的体会,自己讲。为了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上海日报、上海外语频道、第六声等上海媒体都制作了形式丰富的外语报道,这些外语报道基本上都是外国记者在讲。

  特别是前不久,市政府新闻办和新民晚报联合推出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系列融媒体产品,100位来自全球六大洲30余个国家的人士,其中有美国公司高管、德国汽车工程师、希腊植物学家等,他们根据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亲身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很生动、很新鲜,也很有感染力。

  这些融媒体产品已经陆续在网上发布,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第二个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党史非常重要,青少年是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关注的两个关键群体之一,另外一个是党员干部。

  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不到30岁,只有28岁,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业。党的历史对年轻人有着天然吸引力,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就说明了这一点。党的事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感召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青少年群体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我们也形成了一系列举措,助力青少年深入学习党史、正确认识党史。

  一是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统筹全市各部门、各区、各条线、各级各类学校资源,搭建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平台,可以为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丰富选择、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全市已组织开展了“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百年百书阅读行”“青春耀百年·永远跟党走”主题歌会、“给00后讲讲共产党”系列宣讲、建党百年系列文艺作品高校展演、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红色文创作品征集展示等20余项主题活动,全市广大青少年普遍关注、踊跃参与。

  二是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青年人更了解青年人,推动青年人登上舞台、站到前台,用同龄人的“青言青语”宣讲党史,可以有效引发共鸣。近期,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正式成立,覆盖了全市47所高校、65支理论宣讲队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效果非常好。

  上海各高校也集结了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正在策划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课程,前几年我们有一门精品课程叫“给90后讲讲马克思”,引起了热烈反响。青年人讲党史也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B站上的一堂名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主题团课,由一位青年UP主领学,吸引了全国4800万青年参与,当天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达6.9亿。

  三是创造更多“青年化”的教育形式。针对青年人对参与、沉浸、互动等学习方式的偏好,我们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红色线路,策划推出“行走党课”“骑行党课”“情景党课”等,通过身临其境的寻访、打卡,使很多红色景点成为青少年心中的“网红”地标。

  全市各类文化机构和大中小学也创新推出了大量电影党课、情景党课、曲艺党课、戏剧党课、音乐党课、书画党课、文献党课,形成了红色文艺党课矩阵,深受青少年群体欢迎。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上海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制度优势,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

  房剑森: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这个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归纳了三个“好就好在”,强调了这个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优势。这个论断对上海开展多党合作,加强参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根本的遵循。中共上海市委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在上海的实践和发展。

  一个是加强思想引导,广泛凝聚共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发源地,还是民主党派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之一。近年来,我们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

  当前,全市统一战线正在以“三个结合”为抓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二是与学习实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结合起来;第三个是与"比学赶超"和"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结合起来。全市统战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和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大概有50多项活动。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市委统战部经商各民主党派市委、无党派人士和市工商联,将于“七一”前后举办“上海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展现广大党外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光荣传统,继续携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二是支持发挥作用,彰显履职作为。我们统计了一下,五年来,市委共组织召开了30多场专题协商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平均两个月一次。党外人士围绕着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市委连续5年委托党外人士就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2019年、2020年,李强书记分别就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两张网”建设,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五年来,上海的党外人士在全国两会期间聚焦国家和上海的中心大局工作,提交提案议案建议多达1300多件,参加大会发言多达100多人次。我们还组织动员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五年来,上海统一战线帮扶的项目达到了2700多个,投资资金达到19亿多人民币,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去年,面对疫情大考,我们深入动员统一战线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统一战线累计捐赠的抗疫物资达到了4500多万套件,捐款8.46亿人民币。13家民营企业71位党外人士被评为全国和市级抗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今年,我们还将重点围绕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落地等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党协商、专项民主监督,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在上海更好地实践和发展。

  解放日报:上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怎么用好这些资源,真正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

  严爱云:“教室”“教材”“教师”这种提法是一周前李强书记刚刚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提出来的要求,我们考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让红色地标亮起来。去年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以来,在上海市委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上海市区联手,对红色资源做了新一轮的摸底,梳理出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前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这些红色资源都是重大党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活动地,或者是相关红色资源的保管地和展示地。

  这里承载了我们党苦难辉煌的奋斗历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中还有些大隐于市,不为广大市民所知。目前,市区各部门联手,对没有标识的重要遗址和旧址开展树碑、挂牌工作。希望通过进一步保护利用,让所有这些红色党史“教室”闪亮起来,成为党员干部们重温初心、牢记使命的瞻仰参观地,成为市民群众引以为豪的红色文化打卡地。

  二、让红色文物活起来。今年,我们几家单位从全市纪念场馆、档案馆等馆藏中,精选出民主革命时期的160余份可移动文物和70余份档案文献,将与612处红色地标一起,作为上海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于建党百年之际向社会公布。这些珍贵的文物、档案,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鲜活的细节,每一件都承载着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厚重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希望,通过更丰富、更多元、更创新的全媒体传播形式,线上线下联动、研究开发新型文化产品等,充分反映这些文物档案背后的党史内涵和精神财富,让这些“教材”活起来。

  三、让红色故事响起来。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不仅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战斗,彭湃、罗亦农、陈延年、陈乔年等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在这里留下传奇事迹。他们是党史教育活动最好的“教师”,他们忠诚信仰、披荆斩棘的奋斗故事,他们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饱含深情地去讲述,去倾听。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也编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系列丛书,讲述党领导上海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我们前不久推出《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就是由80后新生代党史人图文并茂地讲述100个上海红色地标的故事。希望汇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让红色传人、先进模范、党员志愿者、青少年都来加入讲故事、演故事行列,引导人们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和崇高风范,让流淌在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东方网:上海基层党建工作很有特色,比如楼宇党建、滨江党建都很有新意,请问站在新的起点,基层党建工作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探索,走在前头?

  孙甘霖: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基层党建始终念兹在兹,从提出“不辱门楣、不负重托”到希望我们“继续探索、走在前头”,饱含殷殷期盼。上海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任务,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使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中把基层党建做实做具体,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

  全市各级党组织不断探索、及时提炼,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为了全景展现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成果,市委组织部推出了12个创新实践基地,包括物业治理、旧区改造、滨江、楼宇、高校、互联网、党员教育、党的群众工作、党群阵地、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居民区队伍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是上海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的上海生动实践。

  比如我们打造的红色物业、旧区改造等基地,就是深入总结近年来上海在宝兴里旧改、党建引领业委会建设等工作中,探索形成的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和社区治理经验。再比如我们打造的商务楼宇党建基地,就是全面展现上海楼宇党建从建支部、到优服务、到强功能、再到善治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重要要求的时代新篇。还比如打造的滨江、长三角等基地,就是持续深化上海“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对一江一河、长三角城市群等新空间、新领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谋划推进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等等。

  创新实践基地兼具三大功能,一是集中展示功能,既发扬传统优势,系统总结多年来上海基层党建丰硕成果;更与时俱进创新,充分展现上海探索基层党建新路的重要进展情况。二是实践实训功能,不是为造景布展,而是突出一个“实”字,把具有规律性、代表性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每个基地都配置了一整套课程体系,注重分层分类、实践育人,为全市各方面的基层工作所用所借鉴。

  三是理论研讨功能,把基地作为继续探索的新起点,推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将策划举行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不断加强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内涵的宣传、深化和诠释。今年6月底之前,12个基地将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欢迎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媒体朋友们前往参观考察。

  上海电视台:近年来,上海推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剧目,比如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交响乐《百年颂》等。上海今年还会重点推出哪些红色文艺作品?

  周慧琳:在五年前,就是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上海启动了“五年百部”优秀文艺作品原创工程,努力以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五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围绕党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出发这一主题,充分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加大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力度,先后推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大江大河》《特赦1959》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我们不少同志都知道,到目前《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每次演出都还是一票难求。

  今年是“五年百部”文艺创作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庆祝建党百年、全面小康重点主题创作成果的丰收年、检阅年。我们将把握节点、高开高走,在文学、戏剧舞台、影视、美术、歌曲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原创文艺新品,努力为上海和全国人民献上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持续营造“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浓厚氛围。因为作品很多,下面我把主要门类的作品借此机会介绍一下。

  电影方面,将陆续推出《1921》《望道》《无名》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及《大城大楼》《奇迹年代》《燃野少年的天空》等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其中,有4部被列入国家电影局庆祝建党百年重点影片。一是《1921》。这是上海集中力量打造的重点作品,再现了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二是《奇迹年代》。该片通过一对兄妹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成长史,展现了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机遇和小康生活。三是《燃野少年的天空》。该片描绘了城市少年参加舞蹈比赛的励志故事,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四是《无名》。该片讲述了党的隐蔽战线的故事。

  电视剧方面,有3部作品特别值得期待。《光荣与梦想》描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战略转移、英勇抗日,最后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壮举。《功勋》展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优秀品格和模范形象。《大国担当》讲述了2014年援非医疗队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

  戏剧舞台方面,上海各大国有文艺院团都将拿出看家本领,以本土新创作品献礼建党百年、回馈广大观众。大家可以重点关注歌剧《晨钟》,其讲述的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民族探寻真理,不惜牺牲、勇于奋斗,最终以生命敲响唤醒民众的“晨钟”的故事。芭蕾舞剧《宝塔山》,其讲述的是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故事。

  越剧《山海情深》,其展现的是上海援建干部帮助当地同胞自立脱贫的故事。京剧《换人间》,其讲述的是中共地下党员舍生忘死与敌特周旋,成功保卫人民财产的故事。昆剧《自有后来人》,其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前赴后继与侵略者开展斗争的故事。交响乐《中国颂》,这部作品以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融合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特点,谱写红色旋律,奏响新时代交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