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农民日报:现在市民都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都希望能吃到绿色的农产品,刚才您也提到了绿色农产品认证率的事。请问目前上海绿色食品供给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推进举措?

  张国坤: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也是农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资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当前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

  目前,全市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地产农产品总产量达24%,绿色食品企业875家、产品1573个,总产量达到120多万吨。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我们希望到2022年,实现认证率达到30%的目标。我们做了几项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以标准引领,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构建以安全标、绿色标、优质标为梯次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形成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及相应配套的标准,为绿色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制定了《上海市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管理规范》,从基地建设、生产管理、污染防治、监测评估、管理制度等方面规范基地建设。

  同时,将绿色生产基地创建与各类标准园、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区及“三园”工程工作要求相结合,落实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相关技术和设施水平,使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逐步成为集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的示范基地,也为绿色产品认证夯实基础。

  二是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和认证过程中,发挥示范效应,实现应绿尽绿,以绿色生产基地为抓手,实现全基地、全品种、全季节管理,分级分类推进农业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

  对一些有认证积极性,但是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基地,通过绿色生产基地创建工程他给一个时期,创建引导他们在提升规范化生产水平中逐渐达到绿色标准。对部分产品获证基地,通过绿色基地创建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由此形成全产业、全区域、全主体绿色生产格局,整体提升绿色生产能力。

  三是创新管理手段,打造智慧监管。依托“一张图”“一个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监管”,全面应用网格化监管系统APP,实现对主体信息及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产品抽检信息的痕迹化管理。

  同时,在“一张图”的基础上,为各生产主体建立监管档案,将监管信息与主体、地块一一对应、动态展示,形成数据可定位、源头可追溯的“智慧监管”网格,从而提升对地产农产品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标国内国际一流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生产装备,2021年将会有部分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蔬菜生产基地,到时候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个温室相当于人民广场这么大,全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大不是关键,关键是通过装备智能化、智慧化提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争取让市民吃到更放心的菜,更健康的菜。

  东方城乡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请问本市在培育和吸引高素质农民队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陆峥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把农民素质提升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经理人2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2万余名,到2025年,计划累计培育农业经理人500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万名。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以农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综合培养,构建人才通道。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技能提升、学历提高和职称评定,目前,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扩招106人,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447人,3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中级及以上农业类技术职称,9名农民首席技师首次获得市人社局资助。通过构建“技能提升+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全方位的人才成长通道,拓宽高素质农民发展路径。

  二是精准施策,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850万元用于支持高素质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技术研究或示范项目立项。同时,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农业信贷担保力度,2019-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合计约106.49亿元,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合计约1.63亿元。各涉农区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各类扶持政策。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化解高素质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是加强保障,稳定农民就业。2015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畅通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通道。目前,全市80%的涉农区相继出台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特别是职业农民的参保缴费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从700元/月/人至1500元/月/人不等。通过打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灵活就业参保通道,将高素质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解放日报:近期本市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里面提到数字化在各行各业落地。上海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发展规划?

  张国坤:数字农业是国家发展“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我们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这条主线,按照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的要求,本着为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服务这一宗旨,全力打造“一网、一图、一库工程”。就是将农业农村的所有生产、管理、服务等信息汇聚到一个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构建农业农村一张地理信息GIS地图,一目了然的掌握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应用“一库”、“一图”,用数据将业务串联起来,构建农业农村一张综合管理信息网,最终实现“一库汇所有、一图观三农、一网管全程”。

  打造数字农业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为更科学的管理决策服务,二是为更精确的指导生产服务,三是以更高的标准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

  以绿叶菜为例,上海人对绿叶菜的需求比较恒定,几乎天天买绿叶菜。如果没有数字化平台,很容易产量多的时候价格下跌,损耗很大,少的时候价格又上去。有了数字化平台,不需要政府指导播种多少,我们只需发布每天产出量对应的生产面积是多少,菜农自己可以决定哪一天播种。这样不仅可以平稳市场价格、保障菜农收益,还可保障市民享受到价格稳定的蔬菜。

  2019年,我们对全市农用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大摸底,按照最小单位将全市农用地进行了划分和统一编码,每块地都有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基本摸清了农业生产现状用地这个底数,解决了这块地到底是谁在种的问题。

  2020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9个涉农区在粮食、蔬菜、瓜果、水产领域全面应用生产作业信息系统,有近6000家经营主体入网直报,覆盖面积超70%,基本解决种的是什么的问题,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市民吃到放心菜打下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近期,我们围绕“绿色田园”建设,为让好人不吃亏、让我们的市民有口福、让管理更轻松、更精准,正抓紧建设多套信息系统。如围绕畜牧产业,构建一套集生产、防疫、检疫、屠宰等为一体的畜牧全产业管理系统,让我们的畜牧生产更安全,让市民买到又好又安全的畜产品。为保护长江生态资源,打击非法捕捞,应用北斗、AIS、视频、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将技防与人防相结合,构建长江口禁渔智慧监管系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谋福。在农机管理上,在农机装备上应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农机实时调度、作业实时跟踪、数据实时统计,通过自动采集技术逐步替代人为填报,让数据更准确、更可靠。

  最后,“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果园、智慧菜园、智慧稻田、智慧蟹场、智慧猪场等数字农业试点示范,逐步搭建病虫害诊断、水肥药投入、无人驾驶、冷链物流、加工仓储、安全溯源以及体验销售等数字农业领域的AI场景应用,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

  城市导报:《行动方案》中有关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下一步如何推进片区建设?

  陆峥嵘:这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都是本市资源禀赋好,产业发展有特色的农业地区,“十四五”期间要全力打造,使之成为规划定位明晰、资源要素集聚、品牌优势突出、生产方式绿色、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高峰高原”,示范引领全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高质量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综合统筹的作用,高起点、高质量开展先行片区规划编制工作。

  前期,我们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在宝山区罗泾镇开展了乡村康养产业片区规划试点工作,充分总结经验,制定了《上海市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编制要求》,明确了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路线,指导全市13个先行片区统一手势开展规划编制,同时规划要建立与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的衔接机制,做好土地使用等关键问题的前期统筹,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打好基础。二是锁定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我们已经将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2021年度乡村振兴任务清单,锁定目标、锁定内容、挂图作战。要求各涉农区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前谋划并安排好2021年度都市现代农业和科技兴农项目计划编制申报工作。三是研究制定标准,定期开展监测评估。要研究制定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发展的监测评估办法,形成一套监测评估体系和测评标准,2021年底前启动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的监测评估工作,持续跟踪13个先行片区的规划建设情况,确保片区建设成效。

  东方网:关于13个先行片区支持政策上,市规划资源局有没有什么措施?

  王训国: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保障先行片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从规划上怎么支持,从土地上怎么保障。

  规划上,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下发了18号文件《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监督实施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很重视,2020年下发了13号文件,《关于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根据这两个文件,结合上海乡村管理实际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我们构建了上海特色的乡村规划体系,从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第二层面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到第三层级村庄设计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已经完成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完成了84个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实现了目前上海乡村地区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可以有效指导全市乡村地区开展所有建设活动,包括空间保护生态修复、一二三产业相关介绍活动。

  为了支持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在农业先行片区编制规划过程中,和农业农村委协同无缝对接,建立工作机制,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大的规划下,把所有其他专业规划整合在一起,把先行片区规划整合在一起,重点做好前期在项目策划、土地使用等关键性方面的统筹研究,把规划要调整的同步进行调整,研究协同后形成的结果同步纳入到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把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作为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把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项目,各类生态保护,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等等,做好基础性的指导作用。

  土地层面上,主要通过两类用地,建设用地、实施农用地两个运行结合方式,保障农业先行片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用地需求。鼓励盘活乡村闲置用地、闲置用房,在保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用地指标上,以不少于减量化5%的指标向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倾斜。通过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村环境建设需要的用地。

  保障先行片区实施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用地的需求。农业生产都要有一些配套设施,粮食要烘干,农机要有仓库,畜禽养殖要有农舍。去年12月31日,我们和市农业农村委、市容局三家印发了《完善农业用地促进实施农业发展的通知》,把实施农业地的规模、标准、管理等等建立一系列的规定形成长效机制,以保证农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在实施农用地过程中,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尽量不将其转到其他用地。

  新民晚报:种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源头,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能否介绍一下上海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具体情况?

  陆峥嵘:农业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 进一步确定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地位。明确要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

  目前,上海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建立了包括长期库、中期库、超低温库及种质圃的综合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库;建成畜禽保种场8个;建成水产保种场11个;初步建立了果树、花卉等作物种质资源圃。农业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初具规模。收集保存农作物、果树、花卉、微生物、畜禽、水产等地方种质资源1万份,遗传材料21万余份。拥有一批优质地方畜禽水产资源,其中梅山猪、浦东白猪、沙乌头猪、浦东鸡、申鸿七彩雉等12个品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华绒螯蟹,长吻鮠,淞江鲈等31个品种列入地方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但是我市现有种质资源库、圃主要依托相关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建立,种质资源库库容量相对不足;种质资源圃散而小,且不稳定;种畜禽保种场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备份场。大多种质库、圃、场缺少专项资金的稳定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我市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和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统筹布局本市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提升完善市级农业种质资源综合保存中心和分中心硬件设施,保存能力达50万份。建成农作物综合种质资源圃3个以上、专类圃5个以上,畜禽资源保种场10个,水产原种保种场2个,推动畜禽水产保种备份场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2020年上海郊区乡村游很火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刚刚行动方案里提出未来五年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打造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请具体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张国坤:2020年疫情期间,本市郊区乡村游需求旺盛,特别是在节假日,很多地方出现一票难求、一房难求的现象,充分体现了郊区休闲农业的潜力和价值。

  为缓解供需矛盾,2019年11月,我委与市文化旅游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2020年9月15日,与市文化旅游局、市交通委共同推介了9个涉农区的18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市民反响良好。

  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行动方案》提出未来5年聚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集中区域,以点线引领发展、片区特色发展、空间集聚发展为导向,重点打造沪青平公路-朱枫公路、北沿公路等10条精品线路,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和管理升级,加快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服务,鼓励和引导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0条精品线路将集成现有的农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具备旅游观光、乡村美食、研学教育、休闲体验、农产品购物等功能。每条线路中包括游览点、美食点、住宿点(特色酒店或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点,优先安排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休闲乡村、郊野公园、星级景点等重要点位。精品线路涉及的主要游览点应配置与服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包括游客服务点、停车场、公厕、各种引导标识、农产品销售等设施。

  相信随着10条精品线路和更多特色线路的推出及服务设施的不断优化,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会更好地拓展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