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新华社:目前到松江轨道交通只有9号线,未来交通问题能不能得到改善?松江对接市区、长三角互联互通未来有没有计划和战略?

  李谦: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把松江定位为长三角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也是上海对接长三角其他地区的重要桥头堡。立足于这样的城市发展定位,我们正在加快构建“四网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以高效便捷的交通支撑城市发展能级提升。

  最核心的一张网是高速铁路网,打通对外通道,深度融入长三角。结合2020年6月5日沪苏湖铁路项目的开工建设,松江区同步推进松江高铁南站转型升级和沪昆铁路松江段改线两大任务,打造9台23线规模、年客流量2100万人次的“松江枢纽”。松江枢纽站本体及周边路网专项规划方案正在加紧完善。项目前期动迁腾地工作稳步推进。

  最关注的一张网是轨交地铁网,联通中心市区,分流高峰客流。由于境内交通大动脉轨交9号线已经是满负荷运载(客流量全市前三,泗泾站高峰进站客流全市第一),我们于2017年启动轨交12号线西延伸专项规划编制,目前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并进行线位预控,正向市里争取将其纳入全市轨交近期建设规划。此外,为服务松江枢纽、南部新城等区域的发展所需,正争取轨交23号线等更多线路接入松江。

  最创新的一张网是中运量公交网,促进产城融合,丰富出行选择。松江区有轨电车1号线、2号线于2019年底全线开通,是全市的有轨电车示范线,全长31.2公里、设45个车站、日均客流量1.7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3.5万人次,已经成为许多上班族的出行首选。接下来,我们将从服务重大产业项目、西部工业园区的角度出发,对T2西延伸、T4线(广富林路至荣乐路段)开展方案初选研究,线路初选方案基本稳定。

  最亲民的一张网是地面公交网,优化线网配置,提升乘客感受。目前已建成启用金山铁路支线春申站、车墩站和小昆山翔昆路公交枢纽,推动公交线路进一步向街镇延伸。聚焦大居、大学城、度假区、新闵地区的公交出行需求,新辟20余条公交线路。公交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松江公交所有线路实现实时到站信息查询,乘客可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并在全区建成178个配备电子显示屏的公交站台。

  上海电视台:之前市级重大项目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松江开工了,那么未来合作的方向有那些?这个项目给松江区乃至长三角带来哪些方面的红利?

  赵宏卫:这个项目重点打造新产业、新技术、新应用、新生态等四个方面。对长三角来讲,最大的特点是建成长三角科技的坚实底座,面向长三角实现先进技术的枢纽,同时面向长三角建设示范应用基地,从而把腾讯AI产业基地建成面向长三角的生态产业基地。

  第一,聚焦新基建,打造科技底座。腾讯AI超算中心已经在松江拿了236亩地,提供AI超算中心以及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工程计算和科研计算的相关计算能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及高性能计算开发中心和云计算的服务中心。

  第二,依托腾讯先进技术,建成先进技术枢纽,在四个方面把腾讯先进技术带到松江,带到长三角。一是能耗比,比全国一般节能30%。二是算力,建成AI超算中心综合体有八栋相关超算中心的体量,单体一个超算中心能够拥有将近十万个GPU的能量。第三和第四个是引进网络安全方面的先进科恩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方面优图实验室,建立先进的枢纽。

  第三,推动技术和产业的融合,推进典型应用。主要是引入腾讯先进技术和传统产业进行结合,特别是引进腾讯相关生态伙伴,打造“1+1+N”的合作模式,能够助力松江区乃至长三角和G60科创走廊相关城市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智慧化的转型,能够帮助松江区建成智慧、高效、安全和便捷的智慧政府的示范应用。

  第四,依托引进腾讯核心资源,建成超算生态。我们会引入不少于一百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企业,同时依托腾讯的AI加速器,把相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企业孵化成功,希望依托于G60科创走廊平台,能够建成汇聚长三角数据,以及汇聚长三角网络骨干的科技特区。

  上面讲的跟腾讯四个方面的合作重点内容,整体就是依托腾讯头部企业发挥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进松江G60科创走廊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在科技产业开路先锋的作用。

  解放日报:疫情对各地经济影响比较大,制造业尤其冲击较大,松江区作为制造业大区,是如何破局破题,如何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硬核实力?

  陈容:松江是上海的西南门户,是上海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松江坚持把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是通过科创驱动推进“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在G60科创走廊发展战略确定之初,我区确定“6+X”产业发展定位,其中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纳入了上海市产业地图,通过这几年努力,产业集群加速成型,集聚了一批前沿企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中小创新企业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做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增量新项目的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链进行研判,做好产业链强链补链,对产业链上缺失的一些环节和企业进行了聚焦招商,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拉长。二是做好存量项目盘活提升。为做好这篇文章,对存量优质企业的转型提升,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扶持。

  在制度供给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存量企业转型提升和增量新项目到松江落户,在G60科创走廊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对优质存量先进制造业企业提高容积率予以增容费减免支持。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加大现代化装备的投资,出台了支持企业技改的政策等。在项目落地方面,加强了服务供给,建立了一支“店小二”代办服务员队伍,通过对“店小二”进行综合培训,由“店小二”替企业跑腿,加快了项目落地。在日常服务方面,建立了区镇两级联系服务企业的制度,尤其在今年抗击疫情期间,对外资跨国总部、研发中心、工业规上企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研走访,帮助企业协调防疫物资,做好复工复产指导服务。通过我们的努力,今年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六稳”“六保”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区经济数据实现了良好的增长。

  松江区产业集群外向型经济特色比较明显,今年以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外资外贸企业实现了比较好的转型发展,在当下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外贸和内贸双轮驱动的趋势已经呈现。从我们这段时间开展的工作和成效来看,我们是在实践一条以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创新道路,依托松江区比较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软实力”,打造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硬实力”,推进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松江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区,疫情期间,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情况下,松江区有新的项目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开幕,未来还会有哪些新项目或者新景点开放?在现有景点中有哪些最具特色的景点,有哪些松江经验可以分享?

  金冬云:松江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全力凸显“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新篇章,力争使松江全域成为处处可游,时时宜游,人人乐游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五谷丰登”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三农+旅游”的泖田谷产品。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零公里所在地在松江石湖荡,因此松江有浦江之首的美誉。位于浦江之首的浦南四镇各具特色,新浜的牡丹、荷花,泖港的菊花、五厍田园的采摘,叶榭的羊肉、大米,石湖荡的大闸蟹、江南第一松等,都是必游必看必尝的好地方。比如位于叶榭镇的八十八亩田,是开在稻田里的鲜米铺,大家可以体验乡野民宿和农耕文化,还可以亲手制作、品尝诞生于1573年的非遗美食叶榭软糕。

  二是“工业制造+旅游”的科创谷产品。上周末松江旅游节开幕式上,我们发布了“美食赏味之旅”“科技影视之旅”两条工业旅游线路。比如来伊份零食博物馆,博物馆里不但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上千种零食,更是集科普教育、亲子娱乐、互动体验和美食餐饮的最佳目的地。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的人文谷产品。松江一古一今有广富林、佘山天文台这两个全国文保单位以及唐经幢、方塔、照壁、元代清真寺、清代醉白池等303处文物遗址,演绎着“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文博大观,处处值得看。比如新晋网红地广富林文化遗址,广富林文化上接良渚下启马桥,南北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上海城市之根。水面上的三个大屋顶以及朵云书院都是游客们必去的网红打卡点。集中展示广富林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即将开放,敬请期待。

  四是“会务休闲+旅游”的会务谷产品。无论是会务活动,还是亲子休闲,无论是住在山间湖畔,还是商圈街区,都是理想的选择。比如全球网红地佘山世茂洲际酒店,这个海拔-88米的酒店依附深坑崖壁而建,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也是生态修复+旅游的典范之作,创造了全球人工海拔最低的酒店世界纪录。近期上海市旅游节将其作为“2020年上海文化旅游推广窗口”,成为上海新地标。

  五是“休闲娱乐+旅游”的欢乐谷产品体系。都市开心地的上海欢乐谷、玛雅水公园以及上海影视乐园、天马赛车场、世茂深坑秘境、辰山植物园、月湖雕塑公园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还有今年疫情期间开启的蓝精灵乐园,包含格格巫的家、蓝精灵村庄两大区域,带领大家进入梦幻蓝精灵世界,是低龄亲子游的必选项目。

  下一步,松江还有许多新景点新项目值得期待,一是位于松江区新浜镇奥园项目,超五星级酒店即将开工建设,位于乡村振兴,注入休闲娱乐集市等元素的项目,将成为上海乡村旅游新地标。二是松江老城的云间粮仓,原是一处荒废多年的粮食仓库,如今已摇身一变,一期的“云间艺术季”、王汝刚艺术工作室等项目已对外开放,未来将糅合八大筒仓、粮仓码头、院士楼等,打造成为集科创、文创、旅游于一体的人文松江新地标,值得期待。三是位于松江小昆山的二陆读书台项目,松江人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被称为祖帖,所以松江小昆山也有祖帖故里的美誉。二陆读书台项目方案也在高质量地规划设计中,未来可期。

  今年松江在旅游节期间发布了松江区旅游全景全域地图,推出了五谷丰登110个旅游目的地、35项节庆活动和6条文旅线路,一个地图在手,深度游松江不是问题,欢迎大家到松江来、放松去。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如何更新?如何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和门户枢纽功能?

  沈雪峰:松江新城自1997年规划建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由最初的21平方公里拓展到158.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增加也近4倍,从30万人增加到110万人。新城老百姓对城市功能、环境各方面的认可度、满意度,在全市较高。

  “十四五”期间怎么让新城更新?我们将继续秉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特别是聚焦“松江枢纽”建设,通过强化创新引擎功能、门户枢纽功能、生态宜居功能,着力将松江新城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重点做好百姓关注度较高的民生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交通,“四网融合”是松江的特色,“十三五”期间,松江281个政府投资项目中涉及到交通项目69个;281个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408.73亿,其中交通项目有269.5亿,占到60%,交通方面,松江对新城的投资非常大。“十四五”将聚焦南部新城高起点规划布局,形成集交通、商务、创新和公共空间为一体的“城市客厅”,发挥高铁时代“同城效应”,打造覆盖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全面增强“松江枢纽”辐射带动效应,推进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流动、共享。

  生态,目前松江新城绿化覆盖率36.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4平方米,这些数据在全市走在前列。我们将在“十四五”加快公园绿地系统和城市绿道建设,提高居民的绿色生活,基本形成“园城相嵌、林城相拥、水城相融”的生态网络体系。

  教育,“十四五”期间继续导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十三五”松江新城已建成46所学校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将继续新建扩建62所学校。目前,松江大学城有5所高校在松江合作开办了6所附属中小学,即将开工的云间中学将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将重点培育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育方面,我们着力打造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

  医疗,今年在松江中心医院顺利升级三级医院基础上,接下去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加大跟交大医学院各个项目的合作和建设,二是推进和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的建设,三是推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建设。

  “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将持续加大民生投资,不断提升松江新城品质和魅力,让新城更宜居、更生态、更便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旅游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比较关心就业,松江在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松江有上海最早的大学城,未来松江在教育资源布局有哪些考虑?

  李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六稳六保”的关键,疫情以来我们积极应对、综合施策,现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稳企业主体,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比如在市级失业保险50%稳岗返还政策基础上再叠加了25%区级补贴资金,区级配套资金达到1亿元。二是通过大数据,建立用工对接平台,运用更多市场化手段把供需方撮合起来。到目前为止,为 2277家企业的19000多个岗位和将近5万多个劳动者“牵线搭桥”。三是加强就业援助,重点帮扶支持残疾人、农村长期贫困户、长期失业青年等困难群体。

  下一步还是从三个方面发力,最核心最关键的是稳基础、稳基本盘,松江有超过15万的企业主体,稳住这些企业主体,某种意义上就业的基本盘就能稳住了。二是抓增量,松江近年来积极招商引资,百亿级工业项目陆续开工,精准摸排。三是对症下药,松江区专门出台了稳就业促发展的八条政策,就是针对困难群体。比如大学生就业补贴、农民失业、供需单位的用工补贴,包括灵活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撑。

  第二个问题,近年来松江教育发展迅速,根据统计,2010年学生数只有11.59万,2019年达到15.69万,增幅达到35.4%,学生总数位列全市第四。随着松江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松江人入住,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这方面期盼很大,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强化教育高地建设。

  首先是加快资源建设,“十三五”以来,我们新建扩建60多所学校,2017、2018年连续两年将历史遗留的16个教育地块动迁列入全区重点工作,目前全部完成动拆迁,并启动建设。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在今年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依托独有大学城资源,比如与上外、东华、华政、华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办12所高校附校,在校学生1.8万余人。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从08年开始,已连续实施“强师兴教”行动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内先后引进了教师3959人,其中博士7位、硕士1505人,硕士以上占比38%。

  三是加强质量建设,在全区大力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组建了上外松外、东华附校、第三实验小学、民乐学校等七个紧密型教育集团,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实施“云间高峰计划”,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两年内有8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

  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未来围绕教育的“十四五”规划,我们将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资源供给,主要是引进建设优质高中;二是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基础教育品质;三是提升职业教育能级,建立更加广泛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级。

  人民日报:近年来G60科创走廊不断升级,而且越来越红火。在抗击疫情过程中,G60科创走廊对于复工复产产业链协同有过哪些突出的表现?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作为松江会有哪些举措?哪些新的作为?

  程向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服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性战略机遇,唯实唯干,拼搏奋进,在疫情防控阶段以来,在“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最近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要工作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勇做开路先锋。在这个方面,我们有一些体会与市民朋友们分享。

  第一,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唯实唯干先进制造业。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我国的先进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松江区是制造重镇,我们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供给。上海的土地资源是宝贵的,我们调整了一批房地产用地来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把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搞上去的战略定力,我们就不可能在前阶段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实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疫情发生以来,松江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物资装备的支撑,比如自主研发的可利霉素、呼吸机,包括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黏结剂等等。在大年三十,全国上下最需要口罩的时候,松江的党员干部不是在家包水饺,而是奔赴企业上了口罩生产线,让我们市民在第一时间感到防疫物资是有保障的。不仅如此,松江企业还研发设计出一分钟一千片的口罩机销往全球,等等,这也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力。

  在疫情防控阶段,我们与G60九个城市进行联动,通过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创新,有效支撑和保障了物资需求。我们形成了“全流程管控、全行业保供、全空间覆盖”的“三全”工作机制。其中,全行业的保供是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产业协作;全空间覆盖也是涵盖了九座城市,包括供应链上的通畅,既守住疫情防控的底线,也对海外装备技术、人才的进出设置绿色通道,确保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人才实现安全流动。

  第二,始终坚持科创是第一动力不动摇。G60科创走廊的功能定位是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我们吃的是制造业的饭,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如何体现科创第一动力?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创新政策,科创的成果及其转化为G60科创走廊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四年半来,松江的经济之所以保持持续的正增长和高质量增长态势,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科创第一动力,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经济的基础和命根子,按照市委定位的“一个高地三个生态”抓紧抓细抓实。同时在制造业的产业链定位“6+X”产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关键领域里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比如在一些自主可控领域,率先实施重要的项目,尝到自主可控的甜头。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呈现出抗波动性、增长性的特点,这也得益于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第三,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我们在打造长三角G60一流营商环境、多次接受世界银行测评中,感到优化营商环境是我们在市场配置资源前提下的实招、高招,必须抓实。我们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作为推进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上海和中国营商环境的提升做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应有的贡献。在策源并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唯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做好应对较长时期外部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现在还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思想不能麻痹,要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勇做开路先锋。同时注重学习浦东新片区的改革举措以及速度和质量,还有示范区、兄弟省市的经验。我们将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唯实唯干、拼搏奋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