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人民日报:金山是上海农业大区,怎么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金山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另外,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了哪些实惠?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胡卫国:金山是上海农业大区,人民城市人民建,乡村振兴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在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中,我们对示范户每年有1000元的奖励,村级组织还通过积分制、荣誉墙等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逐渐实现了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转变。全区参与创建农户从2018年的1.4万户跃升到2019年的4.4万户。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金山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腰包更鼓了。近年来,我们抓住“让农民更富”这一核心,坚持做好提高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政策性收入4篇文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如,朱泾镇待泾村过去用当地老人的话说,“村里的人飞出去,村外的人不愿来。”近年来,这个村借助“花开海上”生态园项目,鼓励农民将闲置农房以出租变现或加盟入股等方式,与引入的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精品民宿,农户每年租金收入4至6万元。同时,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集体、停车位的全部收益归村集体、流转土地费用比同类土地费用高5%、生态园招工优先招录本村人,真正实现了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门票收益有股金。

  二是居住的环境更美了。我们树牢“美环境、种风景、植文化”导向,优化乡村风貌建设导则,编制农房设计方案,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生活服务设施,乡村颜值气质明显改善。大家普遍感到,金山的天越来越蓝了,空气越来越好了,水里的鱼虾也变多了。比如,漕泾镇的水库村,围绕“水”想办法、做文章,在保留原有生态肌理的基础上打造“微田园”、布置“微景观”,培育“一步一景、别具趣味”的宅基环境风貌。

  三是老百姓说话更管用了。我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完善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等,确保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尤其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在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中,我们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确保项目是群众所需所盼,建设成效能够得到群众认可。枫泾镇的新义村,在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中,探索建房施工单位路演形式,让农户投票选择施工单位,将选择权交到村民手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说到金山,大家都会想到廊下、枫泾,都是大家热衷的休闲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问刘区长,您觉得金山的生态环境能打多少分?针对禽畜养殖污染、农村环境整治这些问题,金山是怎么做的?

  刘健:金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也有多采的自然风光,如果要问我这些年金山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我觉得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上。2015至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上升1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38.98%。今年1-8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3%,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劣Ⅴ类河道整治765条,全区劣Ⅴ类水体占比从32.2%下降至0.2%,河道恶臭已全面消除;绿化面积249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9平方米。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从2015年的63.48分上升到2019年的78.98分,并获得过一次全市第一、一次全市第二。

  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三强化、三注重”。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实行区委书记、区长“双主任”制,同时,还设立了区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并实行挂图作战、销项管理。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我们改变以往相对单一的处罚、监管,实行“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执法。我们打出组合拳,总结探索出“环保五步法”,即“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突出慎罚、重改,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三是强化项目推进。2015年以来的两轮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亿元,推进整治项目735个,涵盖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废气深化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第二轮已完成整治项目197个,完成率87.9%。在确保第二轮按时收官的同时,我们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开展第三轮环境综合整治。

  四是注重科技赋能。今年以来,我们把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应用场景作为全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五大重点开发应用场景之一,依托环境空气质量分区评价监测网、特征污染监测网等七大物联感知单元,着力打通数据的“采、管、控、用”,努力推进源头可追溯、指标可考核、结果可应用的全过程智慧管理。

  五是注重联动共治。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两山”议事堂等措施,与嘉兴市、平湖市等周边地区以及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两大化工基地,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注重数据信息互通应用,强化检测、执法和应急联动,开辟生态环境共建新路径。

  六是注重全民行动。我们组建了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了环保“公众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并通过有奖举报、市民巡访团等多种方式引导市民参与环境质量监督。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我们开展了“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丽家园”对话区长节目,吸引社会力量和广大市民参与。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未来的金山,蓝天白云美不胜收,水清岸绿俯拾皆是,绿水青山会真正地成就“金山”。

  解放日报:胡书记刚才提到了打好“三张牌”,我比较关心其中的科技创新牌。请问金山区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未来还有怎样的特色和亮点,值得我们期待?

  朱爱萍:金山区紧密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金山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举措:

  完善一个体系。我们出台了《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配套政策,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专项方案,既着眼当下重点项目建设,更面向未来全局发展,政策覆盖面更广、精准性更强、支持力度更大。

  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抓住企业主体这个关键。我们加快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比如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和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相关企业数量比“十二五”末翻了两番。二是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我区“刚柔并济”强化人才引留力度。一方面,刚性引才,在薪酬扶持、特殊人才推荐等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柔性引智,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智慧城市专委会、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发展专委会、产学研用合作等方式,集聚和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搭建三类平台。一是产业发展平台。比如,推进长三角科技城、湾区科创中心等重点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华东无人机基地多功能产业生态圈。我们联合东华大学、上海石化、上海电气等共同组建上海市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加快推动“碳谷绿湾”特色产业园建设。二是资源集聚平台。成立由公卫中心等医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和我区企业共建的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平台,推进产业应用研究与需求的充分对接。成立金山区工业互联网联盟,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转型升级。举办创新论坛、金山智慧论坛、金山区科技节等交流展示活动。三是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加强我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创客赛、挑战赛,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吸引近万名海内外科技人才参加。

  下一步,金山将围绕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目标,聚焦“一带一湾一港”科创布局,做强“一带”,集聚双创要素,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技术装备等产业生态圈,着力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带;做深“一湾”,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以上海湾区科创中心、金山第二工业区“碳谷绿湾”为重点的科创湾;做优“一港”,以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打造“田园五镇”为核心区域的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港。

  东方网: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家特别关心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金山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前的进展怎么样?上海有不少三甲医院在金山建立了分院,医联体建设方面下一步的计划怎么样?

  吴靖平:近年来,金山区加大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投入,金山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群众感受度日益增强。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方面。一是健全体系。实施4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由专业机构、综合医院、基层单位组成的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对标最新标准优化升级区疾控中心迁建方案。二是畅通机制。深化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与两大化工基地、市公卫中心分别建立联动沟通机制,完善“金嘉平”联防联控机制,金山医院核化伤害救治平台辐射服务周边地区。三是及时响应。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区内“2+5+14”通道开展值守排查。发挥相关产业链优势,推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和技术升级,组织做好本市农副产品保障供应。精准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100%复工。

  下阶段,金山将按照本区“1+X”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政策体系要求,不断深化“六系一体”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基层防控能力、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提升市民群众“医疗获得感”方面。一是提升服务品质。4家区属医院分别与中山医院、市六医院、龙华医院、同济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全面启动金山医院创三甲和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聘任专家学者,引进高端人才,连续4年实施“市级专家在金山”品牌项目,每月有100余位市级专家来金开展服务指导。二是改善就医条件。实施金山医院新住院楼、市六医院金山分院门急诊楼、区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等项目,新配置PET/CT等大型医用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综合服务区,19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上线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了医保脱卡支付。三是方便居民就医。率先与浙江平湖、海盐实现医保实时异地结算,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为居民提供上门随诊、代配药、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村卫生室配备不少于150种药品,在撤制村设立健康驿站47个,方便居民就近就医用药。

  新华社:关于金嘉联动,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两地联动发展的特色亮点是什么?重点聚焦在哪些领域?

  胡卫国: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年来,我们深入落实金嘉联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了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重点合作领域专题工作小组,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各个层面一共签订了88个框架协议。金嘉联动发展呈现出全面开花、向上向好的态势。我们聚焦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大力打造“民生共同体”,切实让金嘉两地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

  一是交通网络全面对接。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坚持“能通则通、应通尽通”的原则,着力打通省界“断头路”,积极拓展公交化运行网络,较好地解决了金嘉两地群众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金嘉已连通公交化省际客运班线1条、毗邻公交线路6条。下一步,我们将实现毗邻地区28条主要道路的全面对接,目前已建成17条,剩余11条将分3年分期建设。

  二是医疗资源实时共享。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金嘉两地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2017年,我们率先开展跨省异地点对点医保联网实时结算。目前,区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已经纳入了长三角异地结算范围,并开通了实时持卡结算业务。

  三是文化教育深入融合。金山与嘉兴地理相邻、文化相连、习俗相通,语言差不多。一直以来,两地在文化教育方面始终保持着友好交流和密切合作。我们着力打好“文化教育”这张牌,大力开展文化走亲、校际合作、体育赛事等活动,两地联动发展更加走心、更加有情。比如,金山、嘉善、平湖三地26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适时举办教学研讨等活动,相互学习借鉴教育经验。我们大力打造文化和旅游合作平台,组织沪浙乡村半程马拉松赛、端午龙舟赛、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论坛等活动。

  最近我们要和嘉兴市委市政府在进行一些深入的研讨,未来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怎么样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合作,真正体现一体化共赢发展,共同打好“民生”这张品牌。我们再做探讨研究,确定一些实体性的项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金山区拥有上海独有的城市黄金海岸线,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如何进一步激活这条黄金海岸线的生活、生态、生产功能?另外,能否透露一下金山未来在打造旅游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刘健:以前提到金山更多的是“化”,即化工的化,那么经过这些年的转型发展,金山已经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地,转变为另外一个“画”,也就是画卷的画。概括起来,就是“金山如画”“三路齐发”“五彩缤纷”。

  “金山如画”,即打响全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区域文旅品牌——“金山如画”,不断丰富“滨海如画、田园如画、人文如画”的品牌内涵。

  “三路齐发”,即打造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南线滨海休闲游,可以望海岛、玩海趣、游渔村、洗海澡、品海鲜。中线乡村生态游,廊下郊野公园、吕巷水果公园等田园景色供游客踏青、赏花、采摘、健步、骑行。北线民俗文化游,枫泾古镇、农民画村、东林寺、名人故居等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既可以细品沪上新八景、领略现代民间绘画,又可以品茶悟禅、焚香祈福。

  “五彩缤纷”,即打磨盘活五种旅游资源,以金山卫抗战遗址、朱学范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旅游资源;以城市沙滩、金山嘴渔村等滨海景区为代表的浪漫海岸蓝色资源;以廊下生态园、滩漾百岛、花开海上等田园风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绿色资源;以东林、松隐等特色禅修文化为代表的人文金色资源;以及以石化、无人机、生物医药等工业旅游为代表的黑色旅游资源。

  我们将重点围绕海岸线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让海滩休闲、海岛浪漫、海渔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别样的海上风景线。其中,将着重打造三大板块。

  第一个,开发建设3.08平方公里围填海区域。我们将以“爱的港湾”为主题,围绕文化娱乐、会展、商务、渔港、湿地、文创、度假等实施7大项目,建设一个舒适宜人,可以慢慢走、细细品的城市休闲景观空间。

  第二个,优化提升城市沙滩等滨海景区。近年来,沙滩成为了各类大型文旅活动的集聚区。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诸如国际烟花节、音乐艺术季、啤酒文化节、沙滩马术、铁人三项等多形态、具有影响力的文体旅活动。

  第三个,提质丰富金山嘴渔村景区。我们将瞄准精品化、特色化,进一步提升民宿、餐饮、休闲娱乐品质,彰显海渔文化特质,打造一个精致浪漫并富有人文底蕴的休闲渔村。

  此外,过程当中我们还要不断的优化交通、住宿等方面的配套配套,提升整个地区的环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