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近年来青浦为老百姓民生方面做了不少事情,请您谈谈让您感触颇深的是什么?

  赵惠琴:这些年青浦在为老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作了很多努力,我们觉得主要有三件事印象最为深刻。一是动迁安置基地。我们坚持拿出最好的地块用作动迁安置基地,努力把保障房打造为景观房,完善小区配套,提升周边环境,让群众更好地共享青浦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公共服务品牌。近年来,我们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的教育、卫生、养老等资源,特别是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下大力气引进了一批沪上顶尖的学校,努力把青浦建设成为“服务示范区、引领长三角”的教育服务高地。

  三是环城水系公园。我们立足青浦的自然禀赋,沿淀浦河、油墩港、上达河和西大盈港四条骨干河道,打造了环城水系公园。公园全长43公里,有3000亩滨水开放空间,35 处休闲运动健身场地,18座码头,勾勒出了青浦新城核心区的轮廓,为群众增添了“生活秀带”,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了群众宜居环境,彰显了独特的江南文化。特别是打造了水城门、青溪知道书院、上善广场等网红打卡点,非常欢迎市民朋友们前来参观和游玩。

  文汇报:青浦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请问接下来示范区还会有什么新的举措?

  余旭峰:示范区建设是大家非常关心、关注的,也是青浦当前最大的机遇,所以这一年多来我们全力以赴,应该讲近年来示范区建设推进总体顺利,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8月底国家会展中心召开示范区的开发者大会,这个会上对示范区建设一周年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回应,也有一些成果的展示。比如,制度创新形成了一些创新性的制度,规划体系形成了“1+6”的规划体系,示范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下月底,示范区还会召开示范区一周年的现场会,在这个现场会上会对一周年整个示范区建设的成果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展示,到时候非常欢迎大家去报道。刚才问到最近下一个阶段青浦有些什么新的举措?我想围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围绕项目化带动一体化选一些重要的做简要介绍。

  一是着力推进“一线一厅一中心”。“一线”就是轨交17号线西延伸,这是示范区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线、经济线,目前到了东方绿舟,接下来想进一步延伸到西岑、金泽,大概延伸13公里,目前整个方案也都基本确定了,我们力争明年能够开工建设。“一厅”是大家一直在讲的江南水乡客厅,处于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交界地,大概在35平方公里,目前在进行国际方案的征集。这个区域今后的目标是要打造成为具有江南韵味水乡特色创新集聚的人居环境的典范,相信这个项目明年会有一个初步的显示度。“一中心”就是西岑科创中心的建设,就是华为研发中心所在区域,很多媒体做了报道,华为研发中心有好消息,9月29日全面开工,也是大家翘首以盼的。我们想在西岑这个区域围绕华为打造一系列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一个科创产业集群,打造一个科创中心。

  二是要着力深化“一环一链一古镇”。“一环”就是环淀山湖区域,淀山湖岸线总的大概60公里,一大部分是在青浦,通过前些年的努力,有一部分我们已经实现了岸线的贯通,还有一部分还没有完成。我们想接下来在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把这些岸线未贯通的能够实现全线的贯通。同时我们想在市国资委的支持下,会同长三角投资公司,大家一道来推动这个区域的创新转型,能够打造一个科创经济的集聚带。“一链”就是蓝色珠链,蓝色珠链是今后连接江南水乡客厅和西岑科创中心一条非常重要的一个水系,大概有7个湖一条河组成,区域面积在30多平方公里,我们想接下来重点加强规划研究,把它打造成为能够体现生态和历史传承以及江南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一古镇”就是朱家角特色小镇,朱家角很有知名度,是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核心区域0.64平方公里,还有2.22平方公里的老镇区,我们想整体考虑,提升朱家角的现有功能,在保护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做一些功能的植入、叠加,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最具江南文化特色的镇,凸显影响力。

  三是着力打造“一园一域一走廊”。“一园”就是绿色金融产业园,刚才赵书记提到了,青西这么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发展绿色金融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有100多家基金企业已经准备入驻,11家企业已经完成,包括比较知名的IDG的私募等。我们预计到今年年底,整个绿色金融产业园管理的基金规模可以达到500多亿,这也会继华为、集成电路、芯片产业之外,能够成为示范区第二个也是有一个新的亮点的产业。“一域”就是先行启动区内的广大农村区域,大概200平方公里,保留保护村40多个,我们想系统整合农林水田,打造示范区生态绿色最亮丽的底色。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把这个区打造成为全美丽乡村。“一走廊”就是太浦河清水绿廊,连接了青嘉吴三地,是示范区生态格局之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的链接,我们想会同吴江、嘉善我们三地一道,来打造绿色的清水走廊,使它成为示范区非常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地合作的一个典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这些年有不少优质项目、知名企业落子青浦,上个月,媒体报道54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的项目在青浦工业园区集中签约,想问问园区负责人,下一步有什么新打算?

  陈晓荣:我们园区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发展成"百亿级税收、千亿级产值"的一个产业园区。在两大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如何进一步实现园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在"四个+"上下功夫。

  一是"生态+"。我们将以今年引进的中石化氢能(上海)总部项目为契机,重点布局打造"氢能特色产业园",向"绿色"要效率、向"生态"要效益。加快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导入一批氢能制备、储运、装备制造及氢能规模化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为青浦区内"三通一达"等物流企业率先提供氢能运输车。致力推动氢能技术研发,在未来为企业、商办、住宅等提供氢能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氢能经济生态圈,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二是"技术+"。重点引进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布局新基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8月18日,54个总投资逾34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我们园区集中签约、集中开工,主要涵盖了以优刻得、大美时代、苏文电能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以启迪、百中物联等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及一批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领域优质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新动能。

  三是"功能+"。目前青浦新城的边界与工业园区的边界已经重合,这对我们工业园区来讲提出了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如何打造一个高能级的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提出了希望和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所以我们在紧临主城区北侧规划了约3828亩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引进集聚智能制造、芯片半导体、科技金融、前沿医疗特色产业以及高等教育等五大核心产业,打造集聚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人才创新的长三角动力谷,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打造"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产业社区。

  四是"服务+"。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会同区有关部门,联动园区属地街镇,创新一体化联动治理的经济治理新模式,推动了我们工业园区作为全市首个以开发区身份出现的我区第12个城运管理网格平台,积极推进"一网通办",落户园区企业办理事务可以足不出园,轻松办结。服务企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今年中央提出了大循环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进一步对接落户企业的上下产业链,推动企企互动、协同发展。比如,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们与落户园区三家企业协同发展,完成了口罩生产全产业链的闭合。三家企业强强联手,一周内完成了从原材料到生产到最后的产品,口罩全产业链的全生命的循环,及时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合格的口罩产品,这是一个生态全产业链内循环的案例。

  我们也积极为园区企业互相搭桥,打造部分产业链的小循环。这些企业是得到了实惠,作为我们产业“店小二”来讲也尝到了甜头,最近我们也在做一些事情,也是我们作为服务企业的梦想,我们引进了一家专业的做工业互联网的公司落户园区,让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我们设想首先落户我们园区近3000家企业上下产业链能够打通,取得成功经验以后将与全市其他开发区项目合作,乃至以后推广长三角区域,我们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覆盖整个国内的制造业企业,这样能够为落户我们园区的企业全产业链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快捷的产业链、工业链,从而更好地服务落户我们园区的企业,助力园区企业健康发展。我们必将朝着这个梦想不懈的努力,期待着我们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这几年咱们青浦有个新的概念提法,上海之门,这是一扇怎样的门?内涵是什么?

  赵惠琴:近年来,青浦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从上海之源走向上海之门,二是从远郊农村走向城市副中心,三是从追赶发展走向跨越发展。

  上海之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城市品牌的新形象,展示上海发展和示范区建设成就和形象,主要是包括通达包容的开放之门、活力无限的创新之门、追求卓越的服务之门和精致厚重的文化之门。

  二是门户枢纽新功能,积极承载“四大功能”,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示范区建设的大框架,联合周边地区,共同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龙头区、协同创新核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江南文化示范区和社会治理样板区,通过“五个新区”,凸显门户新功能。

  三是全面跨越新决心。通过上海之门的打造,努力把青浦建设成为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城市。

  “上海之门”的提出,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总体上我们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来落实,出发点是代表上海引领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及参与对内对外两个开放门户的建设。借助大虹桥,打开面向世界的开放扇面,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长三角,打开面向国内的开放扇面,服务国民经济大循环。

  界面·财联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涉及三级八方,青浦在推进这个国家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机制上的创新?

  薛锋:我们的区域发展办公室是青浦的特色部门,主要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青浦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紧抓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机遇,通过机制创新来推动工作开展,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加强服务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青浦区在2018年底出台了《关于青浦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初成立青浦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领导小组,来实质性地推动相关工作。

  二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落实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2019年初青浦区在机构改革中因地制宜设立区域发展办公室,全市独有,充分体现了青浦区委、区政府对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视。目前,区域办是青浦区政府唯一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办公的政府组成部门,全方位对接示范区执委会,在现场踏勘、研究讨论、项目推进、媒体宣传和重大活动举办等方面共同与示范区和吴江、嘉善两地开展工作。

  三是通过党建引领来推动示范区建设。比如,青吴嘉三地通过共同举办庆祝建党活动等形式,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各领域共建共享,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奋力推动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建设。去年在青浦区举办,今年是在吴江区举办。

  四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来保障国家战略的落实。今年6月8日,青浦区召开2020年人才大会,大会以“青峰聚英才共创新未来”为主题,站在新起点上谋划青浦区人才发展,吹响广开进贤之路的集结号,向国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请,为实现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强本赋能。近期,青浦区面向两区一县干部推出“示范区大课堂”,总共6周,通过开设高端课程,全方位改善干部队伍的战略视野、知识结构和能力储备。

  五是通过统筹发展的方式,在行政区内实现从镇域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青浦区一城两翼的布局,三大板块各有特点,承载着两大国家战略。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青东五镇联动发展并开展了青东办的实体化办公。近期,青浦区成立了青西三镇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启了青西三镇协同发展的工作,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东方网:今年5月青浦成立了青东办,这个办的设立打破了行政边界,能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新部门,具体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朱永强:青东联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全面落实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青浦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享有进博会“主场效应”,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青东地区应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中当好示范引领的排头兵。

  二是主动融入和深度对接虹桥城市副中心。青浦定位高能级“上海之门”,青东地区要发挥好紧邻虹桥城市副中心的空间区位优势,进一步抓住“三区一平台”建设机遇,推动青东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青东联动发展将以协同共享为战略目标,重点从五个方面加强地区联动,实现地区联动共赢。一是产城互动,协同共进。统筹利用地区资源,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西虹桥商务区、6+365、国家物流枢纽、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区域品牌。同时提供租赁住房、普通商品房等多样化的住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交通互联,一体共建。打通跨界交通瓶颈,实现城镇道路和乡村道路“两网融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构建多模式交通系统,让青东地区五镇之间、城乡之间、重点功能区之间实现从“有界”到“无界”的转变。

  三是设施互补,跨界共享。切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对标虹桥主城片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各镇差别化配置资源,打造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家门口的好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城乡互通,和谐共生。充分发挥青东乡村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大都市近郊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强化跨镇统筹乡村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为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五是城景互融,古今共鸣。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彰显“上海之源”文化底蕴,优先建设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等一系列市民感知度较高、喜闻乐见的项目,提升地区空间特色和文化吸引力。

  首先,青东联动发展将会实现地区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也就是要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从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走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跨越,整合各镇资源,提升整体实力。

  其次,青东联动发展将会显著提升青东地区发展能级,实现“五个率先”。青东地区将率先跨入经济第一梯队,率先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率先建成国际枢纽城市,率先成为人居品质高地,率先打造社会治理样板,构建长三角国际贸易龙头区、协同创新核心区和世界一流中央商务区。

  人民日报:我们对青浦农村印象很深,近些年青浦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进展如何?你们”上海之门”在新形势下接下来怎样推进?

  余旭峰:我们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考虑概括来说是“点上示范、由点及片、以片带面”。具体来说:一是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我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推进路径可以概括为“1+3+4”:在第一批莲湖村试点经验基础上,第二批重固徐姚村、朱家角张马村、练塘东庄村3个示范村阶段性建设任务已完成;目前正在推进第三批赵巷和睦村、重固章堰村、朱家角林家村和练塘徐练村4个示范村建设,明年6月份前全面完成建设。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示范村再建设22个、累计达到30个,形成点上示范。

  二是着力打造“三片一链”乡村振兴示范格局。在点上示范基础上,统筹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即重固镇S26北部5村、朱家角镇沈太路7村和练塘镇朱枫公路7村及1条蓝色珠链建设即金泽镇西岑科创小镇4村串连,重点推进市政道路和农林水田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及农村产业联动协同。三个片区我们计划“十四五”期间全部完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示范区建设,再谋划打造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三是全面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目前,青浦区已累计创建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今年申报市级美丽乡村30个、目标创成10个。力争三年内实现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42个村区级美丽乡村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创建区级美丽乡村45个、累计100个,占145个规划保留保护村的69%。

  四是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全区184个村要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整治验收,成为人居环境先进村,农村环境面貌将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区已有182个村通过了人居环境整治考核验收,未完成的今年将全面过关、全面验收。

  下一步,青浦将在现有基础之上,坚持产业发展优先,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特”的思路,发挥好多方主体协调联动作用,进一步凸现乡村振兴示范区集中度显示度。

  一是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对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将产业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更普惠的招商和服务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通过壮大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农村环境风貌、促进农民增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坚持发挥多方主体作用。在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产业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村委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作用。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

  三是坚持“一村一策”建设思路。全区184个村发展现状不一样,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我们将围绕“整洁、有序、美观”的总体要求,推动各村在严格遵守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标准底线要求基础上,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叠加高能级产业和高品质服务,因地制宜推进特色村建设。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