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解放日报:普陀区有很多老旧住房,今年关于三旧改造做了一系列工作,今年计划以及目前完成的情况,因为今年受疫情黑天鹅事件影响,会不会影响到进程?

  曹立强:普陀区曾经是全市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老百姓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老百姓有句话,“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住房”。2007年9月4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普陀调研,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旧区改造工作,把需求和可能结合起来,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历届普陀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旧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合理运用拆改留、留改拆措施,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到2018年,全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征收全部结束,在上海中心城区里是比较早的,累计使12万户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还留下一些零星旧改地块,涉及1300多户。

  普陀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因为它是老的工人新村,在当时房子算是非常好,但是几家人家合用卫生间、厨房,有16000多户住在非成套房屋。为此,我们在2018年全面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提出“三年启动、六年完成”的目标,就是2018年到2020年全面启动,再过三年全面完成,因为改造需要周期。

  此外,七十年代以来逐步兴建的老公房,到现在小区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群众改造呼声非常强烈。

  今年我们乘势而上,全面打响“三旧”换“三新”攻坚战。到7月底,旧区改造方面,已经有10个零星旧改地块完成100%签约,共计560户,力争年内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决不让普陀老百姓拎着马桶奔小康;旧住房成套改造方面,已经有26栋房屋4.35万平方米项目进场施工,6栋房屋1.04万平方米项目已经完成居民100%签约,现在正在办手续,马上可以开工,38栋房屋5.47万平方米项目正在推进居民签约工作,关键是看老百姓,签约如果完成,今年就可以全面启动;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方面,已经新开工370万平方米,剩余130万平方米已经全部完成招投标,8月底可以全面开工。

  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前期相关部门和街镇与专业团队一道走进小区,设计师坐在居委会,面对面和居民沟通交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改造方案,既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又尽最大努力让群众得益。同时坚持为民靠民惠民,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搭建共商共议平台,让群众在参与中激发主动性、提高满意度。

  二是创新融资机制。紧紧抓住今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机遇,有2个符合政策、群众期盼迫切、自身优势突出的改造项目,获得政府专项债券26.7亿元,既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难题,又通过补齐民生短板拉动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三旧”换“三新”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支部建在基地,把党员放到一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注重统筹联动。我们理顺机制,优化流程,条块协同推进规划审批、居民意见征询、改造协议签约、工程手续办理等环节,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应该说零星的旧区改造有望在年内基本完成;500万平方米的旧住房综合修缮,年内全部启动,力争在年内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关键是征询老百姓意见,老百姓愿意改,愿改尽改。在老百姓配合下,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再争取市里方方面面支持,一定能够完成好。

  我们既注重房屋本身改造,又注重周边环境整体营造,给老房“穿衣戴帽”的同时,统筹推进小区绿化提升、道路修整、雨污水管道改接、信息线入地、充电桩安装、安防系统建设、电梯加装、楼道粉刷等,“里子”“面子”同步改善,既要“好看”,又要“好住”。坚持建管并举,在建设的同时就考虑后续长效管理问题,围绕物业考核评价、维修基金续筹等建立全长效机制,让老旧小区“老而不脏、旧而不乱”,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我们将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用“儿女之心、儿女之情”,精心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这篇咫尺之间的大文章,共圆安居梦,同心奔小康。

  新华社:去年中以创新园和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相继落户普陀,这两个金字招牌目前启动哪些具体项目,会对科创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姜冬冬: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是普陀区主动争取的两项国家、市级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普陀的“两大金字招牌”,是提高普陀区科技创新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2018年10月,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由中、以双方国家领导人在以色列共同签署的文件中予以确认,以我区桃浦地区为其主要承载地。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中以(上海)创新园已于去年12月5日开园运营,主要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三大产业,开展国际化科技合作。今年,园区被列入全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主要是智能制造方向,我们主要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创新合作新空间。以我区桃浦智创城为主要承载地,分三期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满足中以双方在创新合作、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载体需求。目前,一期英雄天地项目近2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二期智创TOP项目今年将部分实现竣工;三期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同时,进一步优化园区的城市配套功能,在生态建设、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医疗卫生、交通设施、人才公寓等方面超前布局,部分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目前,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建设的上海创新中心已揭牌。

  二是集聚科技研发新主体。这两年有很多企业纷纷入驻中以(上海)创新园。今年克服疫情影响,先后有31家企业、机构入驻园区,比如,Ehealth孵化器、螳螂慧视、加拿大声纹人工智能等等,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入驻企业已拥有有效商标27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软件登记21件。同时,还有1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10项左右的专利申请正在积极的筹备。

  三是构建创新服务新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积极构建园区创新生态。普陀区知识产权局、中以(上海)创新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等已入驻园区。我们发布了《普陀区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从9个方面给予入驻园区的企业机构支持,比如创新主体、功能平台等。去年12月,中以两国间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新落成的园区举行。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推动中以(上海)创新园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使之成为中以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主要体现“三个作为”: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在前沿突破上有更大作为。开展中以高校间、校企、企企间合作,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形式,构建畅通的双向转化通道,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在平台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加快推进“中以创新成果孵化加速服务”“中以(上海)创新园生物医药孵化加速服务”“长三角和以色列创新资源库”等平台建设,为中以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在创新生态上有更大作为。建立中以(上海)科创投资基金,继续举办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办互联网安全创新国际峰会等活动。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这个创新中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设立,着力打造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智库研究、人才培养五大功能。

  中心自去年8月31日落户我区长风地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全力助推其各项工作推进。围绕空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可信交易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已成立了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这是清华大学在沪首家高端智库。建立云上科创、增压燃烧与空天动力技术、信息安全与汽车电子等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正在建设的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数据库,将对超过100万名长三角云上科技研发专家的数据画像、深度签约50名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技术专家人才,打造上海全球知名创新人才智库,真正搭建起供需对接、产才匹配、精准推送的云创新平台,已获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立项并得到市区资金支持。目前,中心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已逐步显现,飒透智能、申华科技、冠互医疗、井上书文化发展中心等一批清华系团队、企业正在普陀区集聚。同时,中心正积极与位于我们区域内的电科集团等企业对接,就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应用市场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支持、全面配合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一是突出研发和转化两大核心功能,形成“1+2+X”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即发挥1个“智库”即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2个研究所和若干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形成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准的科创梯队和一套成熟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运转体系。

  二是借助中心的平台功能,以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吸引更多一流创新团队、企业、人才落户普陀,真正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三是协同中心举办上海清华国际创新周、国际创新论坛、全球区域发展论坛、长三角国际路演及清华长三角创新成果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普陀应有的贡献。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这几年在全面推进苏州河贯通工程,普陀又是苏州河段最长的地区,在这几年当中打通断点碰到不少难点问题,普陀区如何破解?已经贯通和即将贯通的地方将带来哪些亮点的东西能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

  应明德:苏州河流经中心城区岸线42公里,普陀区占了一半,共有21公里,其中南岸线6公里,北岸线15公里。苏州河从中心城区蜿蜒而过,两岸基本都是成熟的地块,空间大多狭窄而局促,部分岸线由于被企业或小区阻隔而造成中断。在普陀段,苏州河北岸院校和企业多、南岸居民小区偏多,穿越居民小区达到14个,贯穿企事业单位7个。沿河空间倾向开放和共享,而居民小区又讲究封闭和安全,这是在实施贯通工程推进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但这个难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主要是从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着手。

  贯通工程启动初期,居民中出现了多种声音,有支持的,有坚决不让的,有要求补偿的,就连一些平日热心公益的市民,也担心贯通后可能产生的小区安全问题而有所顾虑。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居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推动贯通工程赢得民意、获得民心。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让居民知情,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土地权属问题是启动之初居民最关心的也是议论的焦点。区建管委牵头,联合区规资局、房管局等职能部门,调取土地权属图纸,开诚布公地向居民详细解说,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以信息公开透明、态度不遮不掩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为后续贯通工程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是让居民发声,需求导向优化贯通方案。部分小区居民担心岸线开放后小区变得不安全,噪音会增加,属地街道、居委会通过多种形式向居民公开设计方案,让居民充分表达对贯通工程的想法,并及时传递民意。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科学的分析研判,协调小区业主需求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平衡,对品质提升方案进行再优化、再调整。通过优化安全设计方案、加装电子围栏等措施,打消了居民对贯通后小区安全的顾虑。同时,对小区沿河门禁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了从小区直接进入沿河绿地的可能,方便本小区居民便捷地享受贯通带来的好处。目前,我区范围内的苏堤春晓、河滨香景园、半岛花园、大上海花园、康泰公寓等小区岸线实现了贯通和开放。

  三是让居民参与,借助议事平台动员。充分运用好普陀特有的“红色议事厅”,居委会搭建平台,在议事厅向居民代表详细解说苏州河普陀段贯通的整体设计思路,全面展示改造后的效果图,让居民代表对贯通工程有直观的感受、有深入的了解。做通思想工作后,居民代表自愿成为“宣讲员”,贯通的好处由居民口口相播,在小区居民群众当中起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作用。

  另外,涉及院校、央企、开发地块等岸线贯通推进,通过多轮沟通,上海印钞厂、华政、盐业、烟草储运、贸易学校、江南场等沿线企业对各自围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退让,都对这一民生工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体现了企事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工程推进中沟通不停、协商不断,实质是政府鼓励协商、包容分歧、寻求共识的过程。通过协商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推动区政府与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共建苏河岸线,共享滨河空间,为打造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携手努力。

  从已经贯通的岸线来看,苏州河岸线贯通直接提高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河空间品质,呈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是设计多元,空间变化更丰富。我们在步道建设中,保留原状临水大乔木,借助现状地势,形成了起伏变化、弯曲灵动的滨河步道以及林下空间,提升了行走舒适度。

  二是退改“腾地”,亲水赏景更舒适。对原状5.2米标高的一级防汛墙进行退改,打造更多亲水平台,让市民更好地享受苏州河景观,更多地感受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三是布设驿站,公共服务更完善。贯通工程建设中,同步规划推进苏州河岸线党群驿站建设,以“零距离”党建为主线,为每个驿站赋予不同的内涵及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科普等服务。

  四是以桥为介,跨河联通更便捷。我们建设隆德路桥、M50桥等跨河桥梁,实现两岸亲水公共空间联通,并呼应两岸创意人文环境的景观慢行需求,建设沿苏州河的游憩系统。

  五是打造绿地,岸线景观更生态。今年重点打造从“长风1号绿地-祁连山南路桥东侧”岸线(岸线公园),全长4.3 公里,公园面积共计34.12公顷,建成后将形成苏州河畔靓丽、生态的蓝绿空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年上半年以来,普陀区吸引360、京东、阿里、字节跳动这样大的项目,吸引大的智能互联网企业落地普陀的优势在哪里?

  姜冬冬: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扎堆落户普陀,引起大家普遍的关注,背后反映出普陀人一直坚持的“服务是普陀的第一资源”的服务理念和“人靠谱,事办妥”的金牌服务精神。这是我区这些年正在形成的三大“磁吸效应”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吸引了互联网企业纷至沓来。

  一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磁吸效应”。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疫情之下,数字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爆发。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反思,最近我们在走访企业中,感受到凡是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或行业,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一些,或者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它恢复反弹也比较快一些。普陀区从政策导向来说,出台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基建行动方案,希望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治理探索、数字应用示范等领域形成特色亮点、打造若干高地。从发展态势来说,形成了天地软件园、武宁科技园、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创建了大数据、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9个市级“四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同时,电子竞技、互联网影视等新兴产业也在普陀蓬勃发展。从空间载体来说,最近加大了力度,腾出了一块块中心城区稀缺的土地资源,我们努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普陀,真正做到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土地。

  二是“人靠谱、事办妥”金牌服务的“磁吸效应”。只有付出最大努力,才能接得住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全区上下以“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金牌店小二服务,真正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就是我们说的“四到”换“四心”。第一,坚持快速响应,事不过夜马上办。一边是望眼欲穿,一边是按部就班,决不能按这样的方式来推进工作,为企业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几个月,我们按照刚才讲的要求在对接企业诉求上不断改进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360华东大安全总部项目,只用了97天的时间完成项目落地,97天里面包含了春节。第二,坚持主动担当,联系服务企业不间断。设立24小时服务企业专线,确保企业有问题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同时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定期关心联系企业,“点对点”对接了解需求。最近在普陀区重点园区、重点楼宇、重点企业形成专员对口机制,真正在普陀形成一批“楼小二”“园小二”,服务企业、服务楼宇更加精准。第三,坚持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区里开会一直在说,寒冬腊月你不在,春暖花开你是谁?企业碰到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服务。真正帮助企业要帮在“难”时,帮在“点”上。疫情期间,我们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解决了企业在复工复产方面的燃眉之急,得到绝大部分企业的好评。

  三是“全域、全力、全员”大招商体制机制的“磁吸效应”。今年以来,我们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7位区长、副区长分别牵头成立了7个招商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每两周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调度会一般是在企业实施,我们借鉴到政府里,形成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闭环,在全市属首创,既有利于形成各招商小组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破除部门壁垒,形成问题快速处置的合力。比如,一个企业可能有五个诉求,不一定是一个诉求,一个诉求不一定只涉及一个部门。应用这个平台,企业碰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诉求,都能够比较高效地解决掉。这套机制运转下来,效果非常好,把全区上下招商的热情极大地调动起来。今年上半年,普陀区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各个区中排名靠前,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普陀的信心,为普陀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东方网:真如城市副中心是上海2035规划明确的城市副中心之一,最近明显提速,请问市民广泛关注的红旗村、铜川路水产市场改造进展如何?预计什么时间正式建成,有什么特色?

  杜春文:真如城市副中心作为上海主城副中心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推进速度一度较慢。随着红旗村、铜川路水产市场“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完成,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2017年以来全面提速,正着力打造文化商业新地标和服务长三角的公共活动中心。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正逐步呈现。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区两大主要项目——红旗村、铜川路水产市场改造项目有关情况。

  红旗村改造项目东至真如港、大场浦,西至曹杨路,南至武宁路,北至铜川路,占地面积约586亩,2017年完成综合整治,随后快速推进土地前期开发工作。

  作为全市首批“城中村”改造的试点,目前由普陀区和中海集团联合打造“真如镜”项目,地上计容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办公、商业、文化,还有住宅。其中,商务办公项目中海中心,由两座高度为200、230米的地标塔楼组成,拟打造服务长三角的上海科创服务总部基地。商业项目环宇中心,通过渔舟唱晚、铜川味道、真如夕照、天空市集、不夜长廊等八大主题空间与银杏广场打造上海真如购物品牌。文化项目中海剧院,积极引入开心麻花运营团队,以戏剧体验为核心,打造深度契合未来大众需求的空间,集演出、孵化、互动、策展、戏剧培训及主题餐饮于一体的现代时尚体验空间。

  目前“真如境”项目正进行全面开发建设,预计2023年全面竣工开业。其中臻如府住宅项目已主体结构封顶,计划2021年春节前竣工;中海环宇中心是个综合商业中心,今年3月开工,2023年一季度竣工,预计2023年年内开业;中海中心是超高写字楼,今年3月开工,2023年一季度竣工开业;中海剧院是真如副中心的新地标,计划今年年内开工,2022年四季度竣工开业。

  铜川路水产市场改造项目西至桃浦河,北至固川路,东至曹杨路,南至南石四路,涉及土地320余亩,2019年完成综合整治。该项目位于真如副中心的核心区域,将结合周边地块开发建设“壹街区”项目,采取不同于传统地块开发的“街区开发”模式,主要功能为产业、商业、居住、文化等。由普陀区与光明集团联合打造。结合上海卓越城市建设,以“15分钟生活圈”为准则,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对标国际知名街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西北部又一城市新地标。

  结合11号、14号地铁“最美车站”和城市绿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设大型高端商业中心,汇集国际品牌、展现光明特色、体现地方特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人士商务、生活需求。拟建设大型综合性影视活动中心“上海电影宫”,争取成为上海重大影视活动的举办地,长三角地区形态最丰富、层次最高的电影展映中心,国际性影视文化交流的新地标,促进影视产业发展,满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

  目前,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块土地收储已经完成,正在协同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开展区域发展规划方案研究,待设计方案确定后分期开发建设,商业运营和办公定制同步实施,预计于2023年商业综合体完成基础工程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十四五”末建成投入使用。此外,真如副中心的东门户、北门户也正快速推进开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十四五”末全面建成投运。

  文汇报:普陀区长征镇梅川片区正式开放,受到社区居民欢迎。能否介绍一下建设片区中心的考虑?哪些服务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服务?

  姜冬冬:建设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是普陀区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加方便、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具体实践。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之一,我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比例在40%左右。从2017年开始布局建设网格片区,到2018年3月第1个片区建成,目前全区10个街镇已建成28个片区,向周边居民提供共计300余个服务项目,成为周边居民的“第二个家”。截至目前,片区已累计服务居民次数超过151万人次,开展活动约1.7万余场次。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对片区服务非常满意。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零距离”。主要指片区的可达性、便捷性。在片区选点布局的时候充分考虑每个片区的人口分布、力量配置、服务能力,通过精准布局,片区大都零距离、嵌入式地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为周边居民打造就近、便捷、专业、舒适的生活服务圈。现在每个街镇大约2-4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1.5-2平方公里,服务周边居民3-7万人,基本形成普陀居民从家门口到片区步行15分钟可达的生活服务圈。同时每个片区都集中了助老、助幼、助医等一些活动和功能,大多片区都有助餐区、阅读区、康复区、休闲区、影音室、儿童天地、青年中心等功能区。目前,最受欢迎的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看病、配药、打吊瓶很方便;有社区食堂,很多老人一日三餐全部在片区里就餐;还有亲子活动、长者照护、便民理发室,这些也都是大家普遍欢迎的项目。可以说,精准的零距离“一站式”服务,让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能在片区找到“归宿”,找到适合自己的功能和区域。

  二是菜单式。我们建立需求和项目双向征集机制,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主要做到“两个统筹”:一是统筹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在主要功能“标配”的同时,根据每个片区不同特点,处理好“大众”和“小众”的关系,以精准服务让周边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比如,长征镇怒江片区,紧邻天地软件园、新曹杨园区、华大科技园等园区,周边都是园区,白领多,我们就为周边白领推出专属“优悠卡”,可以畅享片区各类服务,包括到社区食堂就餐等等,受到白领的普遍欢迎。比如,桃浦镇东部片区,设有料理妈妈共享厨房、亲子乐园、共享篮球场等一些个性化服务,也成为居民互动交流、健身娱乐、亲子体验的最佳场所,这个片区2019年被评为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最佳案例。二是统筹基本需求和品质需求。努力以更优的供给满足群众对品质民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真如镇街道的高陵片区,原来是菜市场,我们以菜市场扩建及周边拆违为契机,整体更新菜场空间与功能,改造后片区古色古香、人流涌动,特别是大壶春、小绍兴等12个老字号品牌的入驻,让这里有了一些怀旧的“老上海”的感觉,成为了高颜值、人情味、好滋味的“网红打卡地”。现在这里,一楼主要是菜场,二楼是片区,有活动功能。像暑假期间,白天老人带着小孩可以在片区参加各种活动,中午或者晚上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饭,也可以到一楼买菜回家烧,很多居民觉得很方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是复合型。片区不仅主打“服务牌”,同时,也是普陀区加强区域化党建共建共治共享和推动政府管理服务重心下移的有效载体。目前,28个片区均设有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组织互联、项目互动、社区共建、资源共享。比如,每周开展的微党课、微党日、“微心愿”认领等党建活动,像一个“连接器”,让周边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人到友人,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此外,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积极建立“网格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家门口”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我们将28个网格片区划分为59个网格管理责任块,将城管、市容绿化、市场监管、房管和公安等力量,以“网格编队”的形式下沉片区,将老百姓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开口之前,让老百姓看得到身边的政府管理,感受得到“最后一公里”的变化。

  整个片区大约有这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党建引领功能,开展各类党建活动,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平台;第二是管理功能,推动城管、市容绿化、市场监管、房管和公安等一些部门的执法力量下沉片区,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第三是服务功能,即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第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老百姓书法、唱歌、跳舞等安居乐业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人民城市建设“五个人人”的要求,不断优化片区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密片区布局,以需求、效果为导向,让更多受欢迎、有温度的民生服务项目落实落地。我们每年都会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是设置了就一成不变,而是建立项目淘汰更新机制,将受欢迎的项目,我们调整进来,不受欢迎调整出去。同时,在片区里,我们关注的“人人”还包括片区里广大志愿者等方方面面,人人都可参与,让他们愿意把片区当成自己的家园、自己的舞台,共同参与治理,从而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真正把普陀打造成为美丽的家园、文明的家园、同心的家园、幸福的家园。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