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人民日报:杨浦区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上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谢坚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地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也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和怎么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我们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杨浦区委、区政府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特别是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我们将把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并把杨浦滨江作为我们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区域,作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核心区域。

  我们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将杨浦滨江打造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分阶段目标为:

  到2020年底,实现秀带展新貌,公共空间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旧区改造加速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做到街区宜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

  到2021年,以世界技能大赛召开为契机,全力打造世界级会客厅,新增2—3处标志性文化、体育、旅游设施,举办若干场重大节事活动,吸引世界目光聚焦杨浦滨江。

  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成为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建成一批产业载体,集聚一批特色产业,引进一批创新人才,每年吸引1—2家旗帜性、引领性、龙头性的国内外企业落地。在城市治理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杨浦滨江从前是“工业锈带”,周边居住着很多产业工人,如今转变为“生活秀带”,通过多年的旧区改造,群众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可以说,旧区改造是杨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请问,杨浦今年旧区改造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将如何推进?

  薛侃:作为老工业城区,旧改是杨浦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杨浦是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约占全市1/3,还有房龄20年以上的老旧住宅小区670个、约1900万平方米。长期以来,老百姓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非常强烈。

  历届区委、区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已累计拆除旧住房约365万平方米,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63.5万平方米,并通过开展“美丽家园”“里子工程”等,完成小区综合整治2400万平方米,累计改善了约64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十三五”以来,杨浦旧改按下了加速键,2019年旧改征收首次突破了1万户,至2019年底还有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2.6万户、55.8万平方米。

  今年,我们自我加压,力度不减,继续保持高位推进的节奏,目标是再完成一万户以上。

  一是积极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旧区改造提速增效。我们坚持早谋划、早布局、早启动,紧抓旧区改造不停步,特别是疫情期间,为避免人群集聚导致的疫情风险,我们采取了“录播课”、微信咨询、露天场所政策会客厅等新手段、新方式,保证了征收工作不停不断、提速提效,与时间赛跑,把耽误的时间尽可能抢回来。虽然时间才过半,就已经完成征收9068户,全年目标任务已超九成,最多一天签约生效基地达到3个。

  二是创新运作模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定海街道129、130地块是我们区最大一块毛地。我们采取了"一地一策"探办法,建立了政府与开发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模式,这块毛地项目得以重新激活,3600户居民看到了旧改的阳光。7月17日“二次征询”以98.65%的高比例首日签约生效。

  三是坚持阳光征收,保障居民合法权益。阳光征收始终是杨浦旧改的“金字招牌”。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政策宣传、信息公开力度,做到方案广泛征询、方式多元选择、结果全面上墙、社会参与监督,确保政策前后一致,不留后路,让群众充分信任政府坚持依法动迁、阳光动迁、诚信动迁的决心和信心,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

  四是用好“三驾马车”,做好群众工作。旧改中有很多个性化矛盾。我们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旧改办、街道、征收事务所充分发挥“老娘舅”精神,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将"我为亲人搞动迁"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今年以来杨浦多个基地实现了超高比例签约,离不开广大居民群众的支持配合。

  下一步,我们将咬定目标,坚守承诺,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旧改工作全过程,走好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新路子,创新机制,优化方案,积极解决旧改资金保障问题,坚持能早尽早、能快则快,继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争取居民对旧改工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跑出杨浦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加速度,尽早完成杨浦剩余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让更多百姓实现“安居梦”“宜居梦”。

  经济日报:疫情以来,各类在线新经济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杨浦也有不少企业展现出了很多新亮点,据悉,杨浦还将建设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大家对这方面都非常关注,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杨浦在发展在线新经济方面的情况?下一步有什么设想?

  薛侃:今年,疫情对不少传统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而在线新经济以其“高效、便捷、无接触、少集聚”等特点,助战疫、帮复工、促发展,为自身发展拓展了难得的机遇,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杨浦来看,年初以来,我们按照“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的要求,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经济发展态势回稳向好。

  全区8000多家科技型企业,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在线新经济企业达到561家,2019年实现营收近700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营收比重近70%,一批像哔哩哔哩、完美世界、优刻得、流利说、晓黑板、达达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在疫情期间逆势飞扬,成长形势喜人。今年上半年,杨浦区以新生代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加22.5%。

  这些数字也客观反映出,杨浦这些年培育发展新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在线新经济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近年来,我们依托科教资源优势,积极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通过完善政策供给、优化金融服务、强化人才支撑、打造技术转化平台等方式,加快在线新经济产业链与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紧密融合。特别是今年以来,紧紧抓住快速增长的线上生产生活新需求,助推我区在线新经济拓展“新流量”、打开“新空间”、增添“新动能”。

  在政策服务方面,杨浦不断完善“1+6+4”产业政策体系,专门出台了促进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电竞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推进区块链产业升级发展政策,推出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基地认定等方面政策细则。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率先出台了发展在线新经济和数字新基建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创新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化终端布局、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新零售模式拓展、发展在线研发设计等11个领域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助力在线新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先发优势。

  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积极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金融功能区”,着力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推出了金融扶持企业“白名单”制度,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161家企业提供贷款或授信总计8.4亿元。我们还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本市场服务,与上交所和复旦大学联手建立了浦江资本市场实训基地,加强金融培训和上市指导。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杨浦仍有4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其中,优刻得成为科创板“同股不同权”首例,复洁环保成为科创板来自上海的首家环保企业,达达集团、声网科技分别成为疫情期间纳斯达克上市的“即时零售第一股”和“实时互动云第一股”。

  在人才支持方面,杨浦作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始终把招才引智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在人才引进、机制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统筹发力,从实施“3310”海外引才计划到人才新政16条、20条,我们全力为创新创业者打造便利高效、富有活力、充满温情的人才服务体系。

  在技术服务方面,我们着力建平台、重应用、创生态,设立了上海市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基地和首批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园区,吸引了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落户,集聚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一批技术服务机构,并积极支持百度自动驾驶巴士、爱驰汽车智能快充机器人等一批AI场景实地应用,建立和完善了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全周期科技服务链,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

  下一步,杨浦将抢抓在线新经济“浦江C圈”的重要机遇,积极谋划和推动“杨浦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建设,目前规划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之中,我们将依托杨浦滨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载体资源,通过加强市区联手,出台一批重大产业试点政策,推出一批重点区域,招引一批新生代互联网头部企业和高能级项目,汇聚一批顶尖人才精英,开发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构建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生态,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试验场、先导区,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城,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标杆、形成新动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在去年杨浦滨江5.5公里空间实现了全线开放,经过大半年,我想问一下接下来杨浦滨江还有什么样新的变化,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规划?

  左卫东:杨浦按照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力推进杨浦滨江建设,去年以来,在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方面,内容更加丰富。一批丰富多样的市民文体活动相继开展,包括成功举办第五届上海杨浦非遗节、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杨浦巡展、2020《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上海赛总决赛等等。滨江公共空间新增“旅游吧”便民服务车、开通观光车游览线路,“文旅融合,水岸联动”植入式秦皇岛路游船码头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正式全天候开放。

  第二方面,品质更加提升。主要表现在我们百年上海明华糖仓正式建设完成,各类活动在这里举办,杨树浦电厂三个灰仓将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正式对外开放,世界技能博物馆正在建设,大桥公园公共空间正在建设。

  第三方面,治理更加精细。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已正式建成,通过以企业为主体来参与滨江的治理和建设。即将开通人民建议征集站,集聚各方老百姓对杨浦滨江建设的智慧,来推动杨浦滨江的治理更加先进、更加合理。

  面向未来,我们已经制定了杨浦滨江三年行动计划,把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让杨浦滨江老百姓更具幸福感、安全感。围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四个一流”行动计划。一是推进一流的规划设计,二是打造一流的功能空间,三是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的一流行动方案,四是建设社会治理的一流行动计划。

  在功能提升行动计划中,按照三大组团来推进功能开发。第一个在滨江南段西部核心区,以上海船厂为核心,打造70万平方米以商业文化、总部办公为一体的功能区。第二个是推进以中部杨浦大桥为核心的功能组团,打造在线经济核心生态园区。第三个是启动杨树浦电厂区域的开发和建设,把百年工业电厂打造成为以历史文化活化利用为核心的功能集聚区。

  接下去在滨江公共空间,我们要积极建设两个国家级示范区,一是把滨江公共空间历史保留建筑活化利用,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复价值的理念,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二是按照绿色生态理念,把公共空间继续打造成为让老百姓适宜的生活空间,争创上海市公园城市示范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创新一直是杨浦的品牌,杨浦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接下来在双创领域会有哪些重要举措呢?

  缪荣斌:当下我们正在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双创示范基地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部署要求,正在编制杨浦区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从三年计划来说,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来攻坚突破,一是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二是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四是要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

  具体来说,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上,继续发挥高校集聚优势,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大市场特别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平台作用,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移、高质量转化,形成更多创新性成果、关键性技术、引领性产业。

  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完善以创新经济为引领、服务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创新。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智天地、长阳路、国定东路、环上理工等创新创业街区业态和能级,更新布局一批迎合创新创业者发展需求的创新空间、交流载体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更加注重营商环境优化,让企业办事更高效、更便捷。

  在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上,将发挥好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平台作用,当好引领长三角双创发展的排头兵;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化、品牌化双创活动,深化与国际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的交流与合作,构筑新的战略优势。

  解放日报:五角场作为城市副中心,在上海的商业版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五五购物节"期间,五角场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周边的大学路成为了夜间经济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想了解,在电商崛起的时代,杨浦将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商圈能级?

  孟红雨:我们将充分吸收借鉴“五五购物节”期间电商新经济赋能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促消费的有益经验,做好下半年商圈提能级、促消费工作。

  一是继续鼓励商业企业创新营销模式,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企业对接合作平台,引导新经济企业赋能传统商贸。五五购物节期间,达达集团、东方购物、联合利华联手推出“直播购物1小时达”新带货模式,实现了在线观看、在线下单、1小时收货的完整即时购物体验闭环,为广大消费者、观众带来20多个知名品牌的众多热销商品,近38.5万人“围观”,让不少市民享受了一把在直播间边看、边买、边用的购物体验。

  二是联动重点电商平台,依托美团点评、东方购物、达达集团、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推出直播探店、网红打卡、夜市促销等主题活动。购物节期间,小红书在线上社区进行了大幅度宣传,共上线300多篇用户推荐笔记,曝光量超过10万,同时派出博主前往大学路后备箱集市线下打卡,并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云逛街”,对大学路的美食、文化和特色商业做强力推荐。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线上“种草”、线下“拔草”,提升大学路、五角场及杨浦滨江等区域夜间消费人气,深化打造特色夜间经济新地标。

  三是重点聚焦线上主题IP植入商圈店铺和老品牌,营造年轻化、时尚化消费场景体验,积极培育首店新品、国品潮牌、网红首发。老字号品牌梅林食品在购物节期间推出高端新品发布。哔哩哔哩与正广和汽水开展合作,赋能B站动漫IP。日本animate上海首家独立门店4月25日在大学路开业,每日客流达到2000人次,贩售的周边商品超过3000种。

  新民晚报:近年来,上海着力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其中,垃圾分类是一项重点、热点工作。据悉,杨浦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获得了第一,而去年7月公布的数据中,杨浦区排名第六,时隔一年跃升5位、跻身榜首,请问杨浦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薛侃:杨浦区在全市综合评比取得不错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我们深受鼓舞,也深感鞭策。垃圾分类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要继续不懈努力。

  总的来讲,杨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的相关工作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绣花功夫,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在这方面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新格局。我们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积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组织“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坚持区级抓统筹、街道抓推进、社区抓落实,建立了部门和街道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社区、校区、园区、营区、商区全覆盖。严格责任落实,实施第三方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测评,建立“红黄牌”亮牌督办、区领导约谈工作机制,并将垃圾分类实效与部门和街道的年终考核挂钩,让全区垃圾分类这根弦始终紧绷。

  二是坚持垃圾减量和资源增量相结合,形成了垃圾全过程分类的新闭环。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持续发力。一方面,积极推进源头减量。上半年,全区垃圾日均处理量较2019年同比下降20%,湿垃圾分出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可回收物达到日均近300吨,同比上升16.1%。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资源增量。建立“点站场”三级回收网络,做到“源头有点”,全区完成1578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设立智能回收终端1126台,便利居民就近投递;“中段有站”,建立12个中转站,实现高效、有序的快速清运;“末端有场”,建成可回收物分拣集散场,实现日最大分拣能力180吨。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和技术赋能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智能回收”的新模式。我们通过“科技+管理”,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效率效能,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一方面从“精细化”里找答案。比如,我们全面推行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逐一对接沿街商铺,落实收运,并推广了“上门收集”小程序,强化了日常收运情况分析,精准发现并定位问题,逐一消除管理盲点,实现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用科技手段赋能提效。我们与区内科技企业爱回收合作,升级更新了新一代回收设备,服务能力更强、容量更大,还运用AI、5G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可回收物数据可溯可控可查,形成了“互联网+智能回收”的杨浦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在全市得到推广。

  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和宣传引导相结合,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新风尚。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理,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城管、市容等职能部门实行双向移送告知机制,针对问题开展更精准联合执法;人大、政协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检查,持续开展暗访抽查,立法和执法、监督有效对接,为垃圾分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我们针对不同群体,灵活采取了不同形式、更接地气的宣传宣讲,让分类减量理念深入人心。比如,聚焦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组织“垃圾分类,伴我成长”“小手拉大手”“寻找杨浦区最美垃圾分类达人”等活动。我们还立足社区,动员杨浦49万户家庭签约承诺,组织家政人员培训,加强对租户、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在全区形成自觉参与的浓厚氛围。

  上半年的成绩是喜人的,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不少短板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聚焦重点,紧盯难点,不断提高我区垃圾分类水平,为创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而不懈努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