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解放日报:长宁区老百姓平均期望寿命处于较高水平,长宁区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使得老百姓如此健康长寿?

  王为人:人均期望寿命是国际通用的评价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综合性指标。长宁已经连续10多年这个指标在国内保持领先,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去年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统计,全世界人均期望寿命最高的是日本83.7岁,瑞士83.4岁,新加坡83.1岁,长宁达到85.32岁,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长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也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居民享有高品质的生活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也为居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居民健康保障方面,我们的工作简单归纳起来可以讲“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广覆盖,让长宁每一位居民群众都能便捷可及享有到公共服务。针对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医、养老、社区关怀等问题重点下功夫。今年以来,长宁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的发源地也是在长宁。现在家庭医生服务的有效签约比达到72.83%,这个指标在全国都是处于最领先的位置。

  在全市率先开展长处方试点,定点药方处方变革,为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级,我们建设了40个卫生服务站点,便于群众更便捷的就医看病。我们有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希望增设到52个。着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全区10个街镇全面建成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涵盖了日托、长者照护、助餐、医养结合功能于一体,我们还率先探索物业+养老模式,盘活闲置社会资源30余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我们助力营造温馨周到,充满人文气息的社区氛围,建有各类社区服务站点,便捷服务满足了居民群众的日常需要,设立了329个睦邻点,便于群众在睦邻点当中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同时利用智能化语音外部系统,每天为1.2万独居老人送上关怀,了解大家生活起居。整个社区生活充满人情味,居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做法上保障居民健康水准。

  第二坚持全周期,让每个年龄段居民都能得到精心呵护。每个年龄段的居民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我们要针对性提供有效功能服务。

  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注重加强心防体系建设,区内所有初高中都百分之百配备了具有国家资质认定的心理健康老师,率先探索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家顾问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顾问提供点对点的心理精准指导。

  面对老龄化程度加深,认知障碍人群逐渐增多的趋势和特点,在全国首发《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以及《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打造涵盖早期筛查、家庭支持、专业干预等认知症全链条的服务模式,大力营造关爱老年认知障碍群体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坚持多方位,让在长宁生活的每一个界面都充满善意和温暖。注重从各个方位为长宁居民群众生活增添不同色彩,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战,在全面取消燃煤锅炉基础上,又全面完成253台燃气燃油中小锅炉改造,提前一年改造完成531个市政管网、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雨污混接点,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我们区去年建成6.25公里外环林带健身步道之后,今年内将实现苏州河岸线11.2公里长宁段贯通以及3.2公里新泾港健身步道的全线贯通。

  大力推进平安长宁升级版建设,“雪亮工程”、社会面智能安防系统建设都走在全市前列,长宁110报警数是中心城区最低的,盗窃类案件发生数不到中心城区1/3。我们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上生新所等联合打造22个“阅空间”“艺空间”“舞空间”,成为居民身边的公共文化阵地,同时发动社会力量配送文化活动每年达到1700余场次,让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居民的精神健康生活。

  接下来,我们将更加努力推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长宁演绎得更加生动,实践得更加精彩,愿所有工作和生活在长宁的人们更加幸福美好,长寿安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长宁互联网企业集聚了4900多家,智能互联网企业特色鲜明,纳入上海市产业地图,请问怎么抓住在线经济推动智能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岚:长宁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多年位居全市前列。长宁坚持把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华为、联通、科大讯飞等合作,沿地铁2号线布局智能互联网产业集聚带,形成了丰富的产业生态圈,既有3家“顶天立地”的全国互联网前20强企业,又“铺天盖地”集聚了4900多家互联网企业和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成熟“互联网+”企业和TMT(科技、媒体、通信)企业进入上海的首选地。主要体现了三个“创新”: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打出“八张改革特色牌”,创新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在行业准入方面,率先试点“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降低互联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行业监管方面,创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新开展跨区域协同监管,引导行业自律自治。率先实施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并出台区级清单。

  二是促进业态创新。出台支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加快培育互联网+生活服务、时尚创意、金融服务等新型业态,吸引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新业务板块落地长宁,引导行业新兴力量拓展线上线下互联互补的新业态。

  三是引导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落实市区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促进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另一方面,加快智慧城区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长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居于全市前列,积极放开城区管理、社会事业等应用领域,努力为企业构建多元化的技术落地和产品应用场景。

  下一步,长宁将围绕“无中生有、有中启转、转中做大”,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促进智能互联网产业等数字经济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无中生有”就是跟踪那些因疫情倒逼而生的新公司、新业态,包括无接触配送、远程办公等,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有中启转”就是引导企业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拓展到线上,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转中做大”就是引导推动已有业态模式发展壮大,包括在线文娱、生鲜电商、直播零售等,加快虹桥流量经济特色产业园建设,推进携程智慧出行产业园、苏河汇全球共享经济数字贸易中心发展。

  人民日报:愚园路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长宁区在做类似愚园路这样城市更新项目时是怎么考虑的?

  王为人:愚园路是近年来长宁推动城市更新的一个经典作品,也是长宁着重打造的四个美丽街区之一。愚园路距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1570米路段当中一共有22处市优秀历史建筑以及11处文物保护单位,钱学森、沈钧儒、傅雷、董竹君等30余名历史名人都曾居住于此,但是曾经一度愚园路也存在很多违章搭建、历史建筑急需保护、居民生活不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自2015年以来,我们大力推动愚园路城市更新,通过外科手术式的精雕细琢,一批更新项目落地,一批便民工程实施,一批精品潮牌云集,众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百年愚园路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以及散发了崭新的魅力。

  愚园路是一个典型,全区城市更新的做法基本都是在“五个注重”框架下开展工作:

  一是注重整体打造。“美丽街区”概念,不仅仅改造道路,而是把道路两侧的弄堂、支路都进行整体化打造,通过把道路这根“项链”,串起街坊、弄堂一颗颗“珍珠”,从而展现整体的活力、美感和纵深,真正实现“梧桐树下老洋房引人入胜,弄堂深处石库门流连忘返”。愚园路上歧山村等新建筑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在打造愚园路同时进行岐山村改造,实施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现在歧山村已经成为全市首个新式里弄,内外整体修缮成功的优秀历史保护区。在其中的宏业花园推出愚园公共市集,既有钥匙修配、鞋修理、耳光馄饨等便利服务,又有艺术活动空间,生活气息与艺术氛围在同一个空间内有机融合,真正体现出在愚园路设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初衷和总体要求。

  二是注重特色鲜明。城市更新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根据每个街区和道路的特点,突出其特有优势。着力打造的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以及番禺路四个街区,每条道路都有不同特点,改造过程中注重给他们打上特色标识,愚园路提出艺术愚园已经基本成形得到大家的认可,已经成为全市首批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新华路突出人文特色,武夷路突出“静”和“雅”的特点,番禺路周边无论是130米长的幸福里,还是近70亩的上生新所,都值得漫步细品,谓之“漫步番禺”。

  三是注重文脉传承。愚园路、新华路都是历史风貌区,打造美丽街区的一个很重要目的是保护历史、传承文脉,让历史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们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修旧如旧,通过建设历史名人墙、出版口述历史等图书和纪录片、制作优秀历史建筑图像档案、设置二维码导览铭牌等方式,加强保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多认可,也让优秀历史建筑可阅读,让历史文化可触摸。

  四是注重功能复合。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做到城市更新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提出促进四个空间的理念,促进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统一。在经济空间上推动美丽街区业态整体提升,通过城市更新对原有业态必须进行调整升级,愚园路调整了商业网点46处,现在愚园路被市里命名为上海市特色艺术商业街区,更新改造有利于新的优质载体供给,愚园路上的一些创业园区整体改造之后租金比改造前提升了一倍。在文化空间上,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像钱学森故居、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沙逊别墅、孙科住宅等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有利于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生活空间改造更新过程当中,想方设法增加更多公共空间,上生新所、幸福里都是,愚园路和武夷路新增了不少公共空间的休憩交流。愚园路上的一方空间创业里得到群众很高的评价。在生态空间上通过加强绿化提升,架空线入地拓展生态空间,城市家具设计上更加注重环保,总的来说,希望小空间具有复合多功能,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大幸福。

  五是注重治理效能。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居民也包括企业对更新后的街区怎么样提升治理工作是有很高期待的。我们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管理创新,像愚园路实施了街区一体化管理,打破原有街道的分界以及公共空间区域内红线内外线的分割,做到全路段、全区域由一个街道一个主体负责运行和维护,起到了很明显的成效。二是注重推进自治共治,通过党建引领,让区域内企业能够加强自治,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贡献,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很多居民群众已经成为我们更新后的志愿者,也是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听取驻区企业和居民群众的意见,把大家的想法更好融入到更新改造过程当中,共同打造美好家园。三是政府服务升级,在城市更新过程当中,推动老洋房厨卫改造,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和老年助餐点设立,让居民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长宁城市更新,努力使长宁城区形态更美,功能更强,活力更足,底蕴更深

  上海电视台:长宁正在打造国际精品城区,区里老旧住房小区数目还是比较多,请问这些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和国际精品城区建设如何协调发展?长宁有很多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长宁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请介绍一下相关做法?

  邓大伟:为提升长宁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长宁区打出了“抬底部、优环境、提品质”的旧小区改造组合拳。

  “抬底部”,大力推进非成套房屋综合改造。长宁区共有6300户居民生活在非成套房屋里,总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成套改造已开竣工共计22.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700户,从面积、户数统计均超过90%。到今年年底,将实现已开工的全部竣工,基本完成全区非成套房屋改造。居民意愿还未达成一致的或暂时没有改造条件的,我们也将加大工作力度,成熟一幢、实施一幢,让更多长宁居民受惠于非成套改造这一民生工程,让长宁群众告别厨卫合用带来的不便。

  “优环境”,推进精品小区建设工作。长宁有1000万平方米售后公房小区,这些小区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房屋老旧、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近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长宁打造国际精品城区的目标任务,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精品小区。从2017年开始,长宁按照每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的推进速度,实施“精品小区”特色工程,修缮房屋、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增进人文关怀、凸显区域特色。截至目前,已累计开竣工403万平方米,惠及近八万户居民。

  今年以来,长宁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让居民群众更加全面、更深入地参与精品小区建设全过程。比如在设计环节,我们在街镇社区这个平台上广泛听取居民意愿,例如北新泾街道的新泾六村,修缮项目的内容充分听取百姓的心声,将卫生间老旧公共管道进行更换,把精品小区做成“民心”工程;在建设环节,统筹居民“急难愁盼”的项目叠加实施,组织居民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方面进行监督,例如程家桥街道的宝北小区,邀请老百姓充分参与到精品小区建设中来,对小区设置的环形步道建言献策,优化了步道线路;建成后,动员居民参与小区管理,维护好精品小区的建设成果,例如仙霞街道的虹仙小区,区房管局与街镇联手搭建平台,使居民参与到精品小区的共建与共治中来。

  “提品质”,大力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工作。长宁加装电梯工作总结下来就是“110”,第一个“1”是“一门式”服务,长宁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的加装电梯服务中心,由社会机构专业化运作。第二个“1”是“一口受理”。加装电梯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长宁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加装电梯综合受理窗口,只要提交申请材料,马上就进入程序,不需要跑多个部门。最后一个“0”,是贴心服务零距离。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街道社区,深入居民区零距离服务群众,现场看现场办,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对于老房加装电梯工作,长宁区一直在摸索中前进。2013年最初的一台电梯,自申请立项到正式投入使用,历时三年多,其中跑部门、办各种审批手续,耗时近2年。2018年,长宁启动立项批复与规划许可审批联合公示,2019年推出“成片公示,分批实施”的审批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审批时间。2018年前,全区加装了7台,2018、2019年两年加装完成了33台电梯,完成了从一台数年,到一年数十台的“加速度”。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宁非常有特色的是智能互联网产业,请问怎么利用新经济、新业态包括新方式为百姓提供高品质的生活?

  王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长宁积极引导产业发展与民生应用相互赋能,将“互联网+”应用到居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购物等服务中,努力以新技术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同时,民生需求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

  如,智慧教育领域,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在教学、学习、考试、评估等场景中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5G、AI技术,努力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数字化学习画像,同时,保障好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展。

  智慧医疗领域,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积极开放区属医院及卫生机构应用场景,在辅助诊断上试点图像识别技术,疫情期间,医院物流机器人在药品、检验标本配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智慧养老领域,为5500户高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配置智能居家安全和健康监测设备,助力长宁创建成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

  智慧社区领域,北新泾街道“AI+社区”项目成为全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居民办事、购物、医疗、娱乐乃至社交都可以通过AI实现,成为上海最智慧的社区之一。

  智慧零售领域,各种新业态在助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同时,极大方便居民生活,智能移动餐车既为社区助餐点老人送餐,也能解决周边白领的用餐难;AI菜场让居民可以“刷手”支付、便捷购物;全功能机器人咖啡亭一分钟做一杯现磨咖啡,受到白领青睐;多家新零售门店成为上海市连锁便利早餐示范点。疫情期间,长宁引导美团外卖推出全市首家无接触配送智能取餐柜,极大方便居民居家购物。

  接下来,长宁将在做大做强智能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发展惠及民生,让“互联网+”更加深入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便捷、更有品质的生活。

  劳动报:之前提到近期有颁布关于市场监管领域的免罚清单,1个月运行下来请问目前大概多少企业已经适用了这个清单?另外能不能介绍一下主要集中在哪一个领域?第二个问题,请问王书记提到有很多优秀企业落户到长宁,比如携程、春秋还有拼多多和美团,我们要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当好这些企业的“店小二”,请问能不能介绍一下哪些服务举措?

  张源:今年以来,适用《免罚清单》案件有25件,涉及信息科技、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其中网络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利支撑。

  近年来,长宁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服务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栽好梧桐树”,提高区域发展活力;通过“引得凤凰来”,促进企业发展动能。主要从四个维度着手,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

  一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长宁服务企业的重要特征。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开展的“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等创新举措,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也获得了企业的赞许。今年,在食品生产领域探索创新,探索行政审批机制,帮助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一址两证”、“空餐地享”,实施以来,“地享”收入占总收入超1/4。近期,又出台了《长宁区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覆盖10个市场监管领域的42项事项,充分体现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为激发市场活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是机制保障。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需要机制来保障。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建立《企业问题清单》《政府服务清单》两张清单制度;企业服务“三级网络”(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企业服务“四专”机制(专题、专班、专案、专人)等。目前,长宁已形成区领导带头、部门街镇主抓、各单位协同、全区上下支持的“服务经济总动员”。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收集企业诉求4574项,解决4442项,解决率97.11%。

  三是精准施策。加强政策供给,今年以来,已出台《长宁优化营商环境36条》和《长宁加强投资促进25条》等政策。同时,不断健全现有的政策体系,扩大政策覆盖面,让更多企业得实惠。加强条块联动,将企业服务引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整合网格内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解决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在疫情期初期,长宁发布了全市首个《金融服务企业联合倡议书》,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目前已为区内企业解决融资需求56亿元。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一网通办”平台运用,开发运行长宁“营商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一企一档”,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全链条服务。

  四是多元服务。如何使企业“安居乐业”,需要我们主动对接,把服务做实做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长宁建立六大“产业联盟(航空、时尚创意、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人工智能、金融业、广告传媒),积极搭建政企、企企合作交流平台。对接人才服务需求,建立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全国首个区级外国专家局;今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出20条创新举措,努力解决人才关心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居住证“全时空”办理,随时随地、随申随办。对接企业多元需求,搭建更多平台,创新开展“十送”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多样服务。

  文汇报:4月份上海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目前长宁区贯彻落实的成果如何?

  池捷:长宁区制定出台了包括63项任务、45个项目的实施意见。接下来,将通过完善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社区卫生服务和综合治理建设,全面加强我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应急指挥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前,已经打通市、区、街道三级数据通路,实现疾病防控数据在区“一网统管”平台的综合应用,今后还会将卫生监督相关数据纳入平台,比如,全区集中式空调系统、冷库监管情况等。让大数据赋能智慧管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保障能力。

  二、疾控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区疾控中心和区内医疗机构能力提升也是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对标国家和上海市标准,开展区疾控中心的硬件改造升级,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上海市同仁医院发现并治愈本市首例新冠病例,目前该医院已经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将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步伐,改扩建传染病大楼、急诊救治中心,并加强医疗设施配备。同时,我区将以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将该院建成长宁东部地区,以“大专科、强综合”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并在该院增设标准化发热门诊和120急救站,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网络。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把天山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打造“中医治未病区域中心”,构建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同时,推进深化两家华师大附属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与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华师大在“医、教、研、防”的合作,全面提升区域专科医院诊治和预防能力。

  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家庭医生已经成为我区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网底和百姓家门口的生命健康守门人。目前,长宁居民的社区定点就诊率达到69.30%,居民社区就医的履约率达到99.74%。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各具特色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一中心一品牌一特色”建设上。比如,天山社区的“白领医小时”项目和“天山美小护”项目,在全市率先试点了家庭医生服务亚健康人群和“互联网+上门护理”工作。周桥社区的“桃子姐姐”爱儿工作室,为解决社区儿童就医难问题,推进社区儿科标准化建设,与儿童保健融合发展,做到“医防融合”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华阳社区开展“健康呼吸园”项目,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康养服务。新华社区的“伤口护理”门诊,为社区各种复杂、慢性、感染性伤口提供换药和护理服务。程桥社区开设了“安宁疗护”特设病区,立足人文关怀,为晚期肿瘤和其他临终患者生命最后一程送上慰藉与安宁。这些服务都是从医疗健康小项目入手,做出了特色,成为了品牌,解决了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大难题。

  五、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通过这次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重塑医疗和公共卫生场景的迫切性。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现在区属医疗机构已经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全覆盖,开通信用无感支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