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此次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相比于国内其他园区的支持政策,有哪些独特之处?

  马春雷:有一段比较拗口的话,但是能够比较确切地表达这样一类政策的特点。这句话是:我们现在出的支持政策是一个不同的省级行政主体对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毗邻地区,实施共同政策,实现共同发展的政策。

  解释一下,实际上是四个要素:两个不同、两个共同。不同是什么?不同的省级行政主体,跨省级行政主体出的政策;第二个是对不同隶属关系的毗邻区域,就是实施的对象是属于不同隶属关系的地区。但是它有两个是共同的,第一个是共同的政策,它不是说两省一市是不一样的政策,是共同政策;第二个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共同的目标。

  所以虽然实施的主体和对象不同,但是政策的内容和政策的目标是共同的,这就是它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当中这是第一次,从来没有碰到过类似这样的政策,所以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具体的情况跟我们以往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在程序上,相对来说政策涉及三级八方40多个相关部门主体,所以在整个《文件》起草过程当中沟通层级多、协调难度大、达成的共识不易。两区一县既在资金池、指标库、审批权等方面有共性需求,同时也有各自差异化的需要。

  所以正式形成意见过程当中,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正式文本初步已经达成了一致。然后提交两省一市进行正式征求意见的时候,又一次收到两省一市一共57条意见。

  前一轮共识形成以后大家有不同的研究、诉求和进一步的不同的想法,所以这次征求意见的时候,又收到57条不同的意见,我们最终形成的文本22条,收到的意见要比正式的文本多一倍,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碰到过。

  这种情况下,执委会起草班子需要对两省一市三级八方40多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考虑、平衡、协调取舍、求同存异,尽可能的寻得最大公约数。

  第二是内容和以往不一样。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如何减少内耗性竞争,提升协同性、紧密度,政策一体化是关键。

  文件中提出了不少涉及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内容和任务,合计13条,占总条数的约60%,就是将近2/3,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特别注重一体化当中的政策制度安排。

  第三,和其他地方相比,示范区工作政策当中采用了三个方法论:一是关于想法的问题,第二是看法的问题,第三是做法的问题。

  三句话,第一,我们在形成政策的过程当中进行研究时,需要坦诚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想法。这个非常重要,两区一县两省一市很多问题上,在发展的具体的一些利益诉求上有不同的想法,这个很正常。

  第二个在坦诚充分的表达各自的想法的时候,要协调。我们要努力形成共同的看法,求同存异,站在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制度创新的层面上逐步形成共识。

  第三在落实的时候,那就是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做法,从各自的想法到共同的看法,然后再到统一的做法,这就是我们示范区现在基本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推动我们发展的工作。

  总书记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在协调,协调既是一种眼光和胸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协调的核心即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所以规划、标准、政策、法治实际上是行为准则的根本内涵。

  如果说我们每件事、每个项目都要通过大量的协调来推进一体化的项目的实施,那这个成本太高了,效率太低了。如果说我们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政策,今后有法制保障来推动这种协调,那就会大大地降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过程当中协调的成本,提高发展的实效。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支持政策》发布以后,我们非常关注下一步将如何去推动各项举措的有效落实?特别是在执委会被赋予省级项目管理权限之后,下一步将具体做哪些方面的主要工作?

  陈建忠:刚才马主任发布了我们政策的22条主要的内容,但是核心是如何来落地、如何来抓好落实。

  这个22条政策措施是我们两省一市政府层面做的规定,总的来说是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措施。怎么样抓好政策的落实,对我们这样的一体化示范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工作,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马主任讲制定政策过程当中牵涉各方利益诉求,经过了大量的协调,产生的这个政策成果也是一项改革成果,也是一个创新成果。但是抓好政策落实我相信需要改革,也需要创新。所以我们下一步可能还是要在进一步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要对有些条款制定一些相应的具体配套的实施办法。

  具体来讲我们主要是建好这三个机制:

  第一是进展的通报机制。落实这些政策的主体是相关责任单位,所以我们相关责任单位对各项政策、各项工作和各项任务在分工的基础上,要定期向执委会通报,以便于执委会掌握和评估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情况。

  第二就是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政策涉及到的责任主体很多,涉及到两省一市、三级八方40多个责任部门,所以实施政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细化政策。同时我们还要检验政策的实效性,所以在不同的省份之间、不同的责任单位之间以及三级八方和执委会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强化协作配合、协同落实,总之我们还是要形成合力,才能够全力地推进我们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第三要建立成果集成机制。像前面马主任讲的,两省一市共同出台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毗邻地区的政策在全国是第一个,抓示范区的政策落实也是独一无二的。那这种政策落实的成果,我们要为全国其他的一体化示范区政策落实贡献我们的经验,贡献我们的方案和模式。

  所以总的来说,示范区总体方案里有要求,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要集成改革、集中落实的一些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政策的出台它本身就是改革的一个产物,所以推动政策的落地也需要有改革的精神。政策落地的这项工作,也需要加强改革集成,提高制度效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和撬动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江苏这边在下一步推进和落实支持政策的工作中有哪些考量和举措?

  周金刚: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和空间载体。这次我们一市两省政府层面研究出台政策,对于我们秉持一体化的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来推进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提升合作的系统性和紧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支持和推动示范区的建设,对于江苏来说,既是一份信任和重托,更是一项使命和责任,应该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的建设,我们娄勤俭书记多次强调,一体化示范区这盘先手棋江苏必须下好,示范区中江苏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大,在江苏有园区的经验,要围绕大局全力支持。

  吴政隆省长在吴江区调研的时候提出要求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的作为。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运用建设示范区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来凝聚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来推动支持政策的落实,为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有效实施来提供政策保障。

  具体从下面五方面推进落实:

  一是切实履行示范区建设的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紧围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也就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坚持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与浙江精诚合作,按照一盘棋、一体化、高质量的推进要求,聚焦八个方面,开展制度创新,要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通、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这八个方面,来全力支持示范区改革的系统集成,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一体化发展的耀眼明珠。

  第二,主动与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示范区的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三,强化与示范区执委会的沟通协调,加强与上海、浙江的联系和衔接,深化跨区域合作,增强战略的系统性,推动解决跨省级重点事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

  第四,发挥示范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作用,提升联动效应,积极支持示范区开展制度创新的探索和突破。

  第五,充分发挥示范区的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统筹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布局一批重大项目,促进示范区引领性发展,来推动长三角地区在更高质量的基础上实行一体化发展。

  人民日报:我们关注到示范区总体规划公示,对于示范区的发展做了很多要求,比如提出建设总规模控制在758.8平方公里以内,开发强度控制在32%,同时要控制建筑形态,要求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对于我们国家的某个阶段的发展来讲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在有这么多限制的情况下,示范区总规提出的单位建设用地GDP不低于15亿的目标,怎么实现发展目标呢?

  马春雷:关于这个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制定示范区总体空间规划包括总体方案定位的时候,反复做过专题研究。因为这个地方是江南水乡,湖荡密布、古镇错落,在这个地方怎么来推动建设与发展?示范区的定位是生态绿色,要实现一体化,更要实现一体化发展。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在保护与建设的问题上,我国分别有很多的经验,比如在一个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不用作开发。再比如,在一个区域集中进行开发建设,一个新城能很快建得非常好,这方面江浙沪都有很好的做法。但是怎么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破题的方法。

  总体上我们希望在示范区要实现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创新经济,但是在这里又不能依靠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来发展,这是由这里的生态基底决定的。所以现在在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希望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总规模、在保护好这里的江南水乡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植入一些与生态发展基底相匹配的、真正的生态友好型的产业。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尝试,比如像浙江的祥符荡科创中心、江苏的汾湖新城高新产业发展、青浦金泽地区华为研发中心的布局等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必要的要素投入的基础上,依靠更加有经济密度、有质量和含金量的产业,来推动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能够把保护和建设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破题的。

  示范区要破解好几个难题:第一个是行政区划不能成为发展的障碍,《支持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是保护和发展、生态绿色和发展不能成为一对矛盾,我们希望示范区实现真正生态友好型的经济。

  所以在未来发展的目标上,我们畅想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应该成为底色,创新经济应该成为亮色,古镇文化是它的彩色,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如果我们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十年二十年,这个地方变成了这样一幅图景,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我们希望破解刚才人民日报记者所提问题的最佳答案,但是这需要艰苦的努力。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帮我们一起群策群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界面·财联社:《支持政策》里边土地保护和保障方面有哪些亮点?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将这些保障措施落实下来?

  张佳:此次《支持政策》是推动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施保障,我们两省一市的自然资源部门和执委会经过了多次协调对接,最终明确了四条关于土地资源保护和保障方面的政策内容,刚才人民日报的记者提到了保护和发展如何来双赢,我们也想走出一条全新之路。

  总的来说两大亮点,一个是突出区域一体的统筹管理,在建设用地指标的使用上,《支持政策》明确了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由两省一市优先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指标由省(市)以上统筹安排。不会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有要素的保障。另外在规划管理方面,《支持政策》也赋予示范区执委会联合两区一县政府行使先行启动区控详规划的审批权,以保障规划落地过程中的整体协调,这个也是统筹管理,这是第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是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提出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保护方面,在耕地总量平衡、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前提下,优先将示范区全域整治项目列为国家试点,在示范区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调整的试点,探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创新的管理机制,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另外按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机制从原来普遍性三年延长到五年,明确通过用地的混合和设施共享、功能复合等方式,推动城乡存量用地的有效盘活,提高城乡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土地资源保护跟保障方面的四条政策发布后,我们两省一市的自然资源部门将继续紧密配合,主动作为,来细化、深化支持政策的相关内容。

  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示范区总规6月18日由两省一市自然资源部门同步公示,接下来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公众反响,加强与省级、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继续完善示范区总规的成果,做好下一步报批工作,同时做好示范区相关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指导工作,并统筹开展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健全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经验的共享。两省一市的自然资源部门将继续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分享学习各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开发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浙江省也将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向示范区分享浙江的经验。

  三是加快政策的细化落地。针对相关政策,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政策内容,明确实施路径,保障政策落地。我们将会同江苏、上海自然资源部门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调整试点方案的编制,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并指导嘉善县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的试点工作,开展全域土地的综合整治。在推进和执行过程当中,我们也将总结政策实施的经验做法,并及时向自然资源部和执委会反馈、汇报碰到的一些问题。

  新华网:浙江方面如何把《支持政策》转化为嘉善片区的发展动力?

  陈建忠: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这次《支持政策》的出台,浙江要主动作为,切实做好政策在嘉善片区的落地,从而为示范区建设的提速贡献浙江力量。

  总的来讲,浙江主要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要把政策宣传好。放大示范区的品牌效应,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和牵引力,吸引更多要素,比如说人才、资金、创新的元素,向示范区汇聚。刚才马主任讲到的,我们现在要在生态绿色、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发展,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形态上、产业的高级化上做文章,这都需要高端要素的集聚,创新的要素、人才的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推进产业集聚,从而做到协调发展的聚合的优势。

  第二要把政策运用好。坚持两个导向,一个是目标导向,一个是战略导向;抓牢三个载体,以项目为载体、平台为载体、改革为载体,加强政策的对接,全方位承接各项支持政策,切实把政策的红利转化为发展的实效,着力破解嘉善片区目前存在的“三缺一短”问题,即缺空间、缺要素、缺平台,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把示范区出台的22条政策,通过对接和落地,帮助嘉善解决“三缺一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嘉善片区的发展环境。

  第三要把政策衔接好。今年5月份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在浙江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过这么大优惠力度的文件,含金量很高。这次示范区又出了22条政策,这两个政策文件指向是相向而行的,目标是一致的,它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联手棋。

  第四要把政策推广好。浙江在推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浙江改革的一张“金名片”,所以我们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县域治理现代化改革,同时联合青浦、吴江探索构建区域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我相信嘉善片区一定会利用好这次示范区政策出台的杠杆撬动效应,把“使命”化为“行动”,把“政策红利”变为“发展动力”,交出示范区建设的高分答卷。

  澎湃新闻: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如何建设好?这次出台的政策中对于外籍人才有什么支持吸引举措?

  陆敏: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如何建设好,几个要素不可缺少,比如能不能做到无障碍流动是很大的表征,如科技人才能不能在区域里无障碍地流动,科技资金能不能无障碍流动,科技人员能不能无障碍地使用科学设施,科技治理成果能不能无障碍流动?这对科创共同体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三省一市省级科技部门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标准,包括各个地区都有相应的配套,在这种情况下,科创共同体和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科技资源如何做到无障碍流动?这也是困扰我们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的问题。

  所以我们三省一市科技部门也想通过示范区建设主动践行一体化、一盘棋的实践要求,开展了多维度的科技创新一体化先行先试,通过这些先行先试为长三角区域科创共同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示范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试点:

  第一推进科技政策的一体化。比如将在示范区内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先行先试,推动示范区内的企业能够跨区域更加便利地使用长三角局域、全域内相关的科技服务和科技资源,探索建立财政资金跨区域结算机制。

  第二,初步建立了1+3的科技联合攻关机制。“1”是由我们上海市科委来牵头,“3”是示范区里面三地的科技部门,聚焦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联合支持示范区内企业释放创新需求,开展新技术的攻关和应用,为后续长三角全域开展科技攻关开辟“试验田”。

  第三,在示范区里推行了外国人工作、居留证件办理的并联模式。推动青浦、吴江、嘉善建立各地的“单一窗口”,方便示范区里用人单位以及外国人办理相关证件;同时还将积极探索建立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互认制度,以后可以做到一地办理,多地互认。

  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推动示范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在国家和本市包括其他省的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主动布局,探索基地平台在建设过程当中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推动适合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的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频互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