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新闻晨报:想问一下徐汇区的斜土家庭医生,在疫情防控中,家庭医生除了直接参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外,在守护居民健康方面还有哪些举措?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场景是什么?

  朱兰:受疫情影响,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患者就诊出现诸多不便,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为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在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防护的基础上,坚持全科门诊开放,同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病床服务和辖区养老机构的定期巡诊指导,后期还新开设了发热哨点诊室。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聚集就诊的风险,我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便利服务。如为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开具3个月的慢病长处方;为需要延续二三级医院治疗的稳定期患者,提供延伸处方服务,减少就诊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当患者病情出现波动,需要到上级医院就诊时,我们一方面提供预约转诊,同时充分发挥徐汇全-专云医联诊疗平台的优势,通过远程医疗的线上诊疗服务,全科专科联动处置病情。

  此外,健康科普宣教指导和心理疏导也是疫情期间家庭医生的重要工作。疫情来势汹汹,有些居民长期宅在家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甚至影响慢性病的病情控制,对此,我们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切实做好关口前移,跨前介入。

  家庭医生团队主动电话联系签约居民,耐心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科普防疫知识,提醒大家切实做好少出门、常通风、勤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避免过度恐慌,同时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个体化指导慢性病的药物调整和用药注意事项。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粘合度,1+1+1签约率也较疫情发生前有所提高。

  社区医务人员尤其是家庭医生作为抗疫的第一道防线,始终坚守岗位,除日常工作外,还承担了集中隔离点、临时留验点、道口测温点、居家隔离点的健康观察和医疗保障任务,还参与协助流行病学调查、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中相关防护措施指导等工作。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3月初,当时入境人员经过留验点核酸检测,阴性的可以居家隔离。我们徐汇是中心城区,境外返沪人员多,选择居家隔离的也多,为缩短留验时间,让长途旅行居民早日到家,家庭医生们24小时待命。

  记得风雨交加的一个晚上,半夜两点多钟,当天正好是我值班,我和我的队友我们刚完成一例居家隔离任务,电话又响了:又有一名留学生准备从区留验点回家。我们再次换上防护服冒雨赶往目的小区。一行人在小区门口等了近1小时,车到达后,下来的是一名20岁出头的姑娘,我们帮她接过行李箱,我一边询问登记健康信息,一边仔细告诉她居家隔离注意事项。

  我留意到小姑娘明显有点紧张,我就安慰她说没关系,隔离期间我们会一天两次来看她并测温,有任何健康相关问题都可以随时跟我们联系。在我递给她包括体温表、消毒物品、医生联系单、健康宣教告知书在内的“健康服务包”时,她的声音一下哽咽了。透过被雾气弥漫的防护镜,我看到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跟我们说了句:谢谢你们,回家真好。我想这个家不仅仅指她在小区的家,可能也包括徐汇、上海这个大家。

  那一刻,全身的疲惫和穿了近2小时已湿透的防护服所带来的不适烟消云散。徐汇通过临时留验落实居家隔离有将近1200人,家庭医生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大家都在为再次点亮上海共同努力着。

  东方网:嘉定区既有城区,也有农村地区,您作为农村地区的家庭医生,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您觉得家庭医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徐冬建:在平时,家庭医生好比签约居民的“健康顾问”,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提供基本诊疗、慢病随访、社区康复护理服务,优先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优先转诊、慢病长处方及延伸处方等签约服务。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作为家庭医生,首先发挥疫情防控“宣传兵”作用,我们向辖区居民宣传防控新冠肺炎方法措施,比如生活方式指导、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使用体温计等;其次,我们扮演着疫情“守门人”的角色,入沪道口值守和集中隔离点医学观察工作。

  本着“守一道门、护一城人”的初心,自接到驻守入市境道路安亭站的筛查工作任务后,中心迅速组织开展道口检测流程培训,家庭医生积极报名加入,对所有车辆人员进行测量体温、重点地区人员核查登记信息等,坚持24小时轮岗持续值守。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本来应该是大家团圆吃年夜饭的日子,我们的家庭医生坚守在道口检疫第一线,以道口“守门人”的身份度过了特殊的守岁时光,今年年夜饭一碗泡面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我们中心于3月21日圆满完成道口值守任务,累计测温57.5万人次。

  第三,我们还承担着“守护者”的工作,负责全镇39个村、居委的居家隔离观察工作,对从重点国家和地区回沪人员上门医学观察,进行测量体温、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我们每天追踪记录居家隔离人员身体状况,解答疫情防控知识并进行心理疏导。截至目前,我们累计上门医学观察11225名居民。

  在农村地区,居家隔离观察工作面临很多挑战,挑战之一是居民住得比较分散,家庭医生的管辖服务半径往往是市区的几倍,对疫情防控构成不小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我们重新组建了11支“疫情防控小组”,每个小组有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由家庭医生担任总协调,每天负责小组人员安排和物资调配,对重点人员上门逐一排摸、健康观察,进行测量体温、健康宣教、询问身体状况,并指导隔离期间做好消毒、个人防护等工作。

  嘉定区是上海的“西北门户”,另一个挑战就是辖区流动人口多,不利于防控管理。为此我们与多方协作,形成“家庭医生+村工作人员+民警+志愿者”四方联动模式,在防控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要特别要提一下我们的乡村医生,前辈们利用扎根农村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协助我们优化流程,服务管理居家健康观察对象,一些已经退休的乡村医生还主动要求参与疫情防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我们还申请了“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健康云APP,可以实现居民和家庭医生的远程服务,居民可以在预约的时间段内跟家庭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在线挂号就诊,快捷支付,药品快递到家。家庭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检信息,在线给出健康管理意见,指导患者就诊。这样既满足了农村居民就医需求,也降低了医院人员集聚风险。

  总的来说,这次疫情对我们既是很大的挑战,但也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守护辖区居民的健康!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请问一下宁光院士,瑞金医院最近发布了中国人群的相关基因组调查,这样的调查对于实际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宁光:这个基因组调查,我们将其称为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China Metabolic Analytics Project)。我们按照地域抽取了1万多人,进行了高深度测序,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完成这么大人群范围,这么深的一个测序计划。这个计划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自己做中国人的基因测序,用的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仪器、刊登在中文网站和中国科研杂志上。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往我们对于中国人的全基因组数据没有很深入的认识。此前全世界有四个比较大的基因组计划,都是在欧美地区完成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低频变异,如果你用别人的数据库做这项工作,就会把很多实际上出现的变异归结为不变异,而把一些非变异归结为变异。

  研究中,我们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比如,研究团队发现汉族人群可显著分成七个亚群:北方汉族,西北汉族,东部汉族,中部汉族,南方汉族,东南汉族和岭南汉族。这七个人群和中国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大的交融,交流非常密切,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大的民族,但不同族群之间仍然保留一定的基因差异。在几千年来,我们已经有很多方面,包括基因上、生活习惯上,以及其他方面有不少交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的数据对一些疾病进行分析。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针对几个疾病进行了分析,比如遗传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国人的患病率高于欧美地区;对于糖尿病和肥胖,中国人和欧美地区人群在致病基因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第三,我们对药物代谢相关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比如对于华法林,这是一种抗凝的药,中国人对华法林和其他的抗凝药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是慢的,很容易华法林过量,所以我们用药时剂量要适当小一点。另外,比如非常常见的他汀类降脂药,中国人的代谢率也稍微偏低一点,如果剂量大的话容易产生副作用。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由于基因组是不一样的,一些药物使用上也需要注意。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比如酒精代谢能力的一些特征。最后发现中国人整体来说,比欧美地区人群更加容易醉酒。北方和南方相比,北方对酒的耐受度更高一些。

  此外,今年2月,ChinaMAP也针对新冠病毒受体ACE2相关变异在全球不同人群中的比较分析发表了文章,当时我们想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人和欧美地区人群对于新冠病毒的敏感性会不会差异,最后分析下来没有差异。这个论文目前被阅览了大概三十万次。

  总的来说,这个基因组的数据库是基于中国人的,所以对将来理解中国人的基因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疾病和一些喜好,甚至对于药物敏感性研究来说,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

  澎湃新闻:刚才了解了家庭医生的工作,想请祝墡珠教授具体介绍一下,上海的家庭医生是怎么进行培养的?

  祝墡珠: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团队为支撑,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通常由全科医生担任,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承担着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工作。

  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始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探索的城市之一。自2000年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毕业后医学教育,通过医教协同和“大学-医院-社区”联动,创新上海基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2003年,成立全科医学硕士点。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全科医学博士点。目前,在普陀、奉贤、杨浦、闵行等8个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与培训基地。

  中山医院12名副高以上全科医生担任社区兼职教学主任,每周至社区开展教学示范门诊。通过“传-帮-带”,既增进了全科培训学员的职业归属感,也切实提高了基层全科医生的临床教学技能。目前,在远郊地区,80%以上的常见病、慢性病都能在社区诊治,在城区超过50%的签约居民选择了首诊在社区。

  2014年,中山医院的全科医生培训成为了全球首个通过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认证的项目,标志着上海的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上海全科领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先后有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地区的全科专家来上海讲学、示范门诊。

  同时,上海全科医生积极向国外同道进行交流分享。2016年,在巴西举办的世界家庭医生大会上,上海的全科医生代表中国做了大会发言,与会的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全科医生听了以后,都表示非常赞赏中国尤其是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经验。

  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已有多人在世界家庭医生组织担任常委、青委会副主席等职务,还有全科医生首次获得了亚太区五星级家庭医生的奖项。这些成绩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上海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认可,也为上海全科医生国际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及时在国际杂志(BMJ)上报道了基层全科医生在抗疫一线中承担的发热筛查、隔离观察、道口值守、居民心理安抚等工作做法,第一时间与世界各国分享与抗疫经验,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肯定。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在国际上反响很大。

  上海全科医生工作非常辛苦,值此“5.19世界家庭医生日”之际,呼吁我们广大的市民理解、支持我们全科医生的工作,共同扎牢基层防控网。

  上海日报:《上海市民健康公约》里有几项是相关饮食行为的,比如“不重油重盐、不过量饮酒、少喝饮料多喝水”。想请问在座的权威医学专家,如何看待通过改善饮食预防疾病?

  宁光:健康公约里最重要内容是饮食,饮食分成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两个方面。过去大家对于食物种类更加重视,但是并不是很重视烹饪的方法,这使得我们在推荐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基于此,还是要回到大数据。我们用大数据库的方式去看,中国的烹饪方式对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三大疾病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全国收集了2.1亿人口的饮食偏好,然后把它和我们自己数据库中所看到的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发病率放在一起分析。可以看到,很多饮食习惯是有地域分布特征的。比如,煎炸在北方地方比较多,烧烤在东北地区比较多,而在江南地区,蒸和煮这种方式更加多一点。

  所有这些饮食习惯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比较清淡的烹饪方法更好的,比如蒸煮涮拌,这种方式对食物的损伤程度是低的,更重要的是没有更多的油进去,没有更多的由于煎炸造成的食物损伤,所以对于吸收是更好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甜食逐渐从沿海地区向其他内陆地区扩散,比如在上海等沿海地区,甜食消耗更多,但是目前正在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这个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一定的警觉,内陆地区他们还处于高盐食品的特征下,目前又逐渐消费了很多甜的食品,这样的饮食习惯对于健康是不好的。

  对于食物的种类来讲,到底哪些食物的种类是好的?我们选择了三个饮食习惯:第一地中海饮食,这是全世界推荐的健康饮食,它的饮食最重要的是三个特征,用油是初榨橄榄油;多推荐干果和海产品;和一定的红酒。

  对于中国人来讲,用橄榄油大家可能不是很习惯,所以我们就抽取了另外两种在上海比较典型的饮食,一种是浓油赤酱的上海传统饮食,另一种是上海饮食、浙江饮食以及福建饮食浓缩的江南饮食。这种饮食的特点包括:最主要是用菜籽油和花生油,用更多的菜籽油替代了橄榄油;用豆制品替代坚果;保留海产品,白肉、鱼制品;推荐一定的黄酒。

  用这种方式和地中海饮食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江南饮食在营养体系上和地中海饮食相似的,从降压和降糖两个角度来说,江南饮食是优于地中海饮食的。

  而且这种新饮食习惯是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加上江南饮食里最主要烹饪方式是以蒸煮为主,这样就找到了既适合中国人口味、同时又使中国食品更多出现的推荐饮食方法,这也使健康公约中的饮食推荐让大家感觉有章可循。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