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上海日报:虹桥街道是上海境外人士相对聚集、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街道,想问一下,在社区防控方面,虹桥街道有什么举措,在严防严控的同时做好相关服务?

  胡煜昂:首先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刚才说到的,我们长宁区虹桥街道辖区内的常住境外人士约有2.6万。其中,古北地区居住有1.6万,占比高达51%,他们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欧美等。这些境外人士的主要特点是“来沪工作比例高、举家来沪比例高、租赁居住比例高”。

  针对境外人员聚集的特点,在市区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们在长宁区虹桥街道聚焦重点,主要实施“人员排摸、宣传告知、管理服务”三措并举的社区防控的方案,依法有据、耐心细致地做好境外来沪返沪居民疫情防控工作。

  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一下这“三措并举”。第一,全覆盖、地毯式做好信息排摸,确保清清楚楚掌握底数。我们按照来自和途经疫情重点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来对排摸对象进行分区,同时对排摸方法分类。我们依托本次防疫工作中探索出的“五源发现排摸工作法”:第一是来自居委会和物业日常的一户一档。第二是用好大数据的推送数据。比如上海健康云、长宁疫情防控大数据云、“一网统管”的相关信息等,还有就是小区群防群治、物业门岗登记询问以及居委上门沟通等三个查漏补缺的渠道。同时借助翻译机、社区的外语志愿者等等方式加强沟通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信息闭环和工作闭环,实现人员的实时动态的精准排摸。

  第二,多渠道、多语种开展宣传告知,明明白白传递信息。我们推行了“四个一”。

  第一个“一”,在小区设置了一个用四国语言编写的公众防疫的宣传栏,宣传栏设在小区门口和境外人员比例较高的楼道,内容覆盖了日常卫生习惯等等,以及相关预防知识。

  第二个“一”,向每户居民发放四国语言的融情提示卡。通过这张小卡片我们简洁明了告知返沪居民主动配合登记和自我健康管理,并注明了必要的联系方式,比如发热门诊的地址、CDC的应急电话、12345市民热线以及属地居委会和物业的联系电话。

  第三个“一”,对境外居民制作自我健康管理的四国语言小贴士,图文并茂指导他们做到少出门、戴口罩、分餐分食、勤通风、自测体温等七项管理要求,通过多语种的宣传让境外居民及时了解我们政策要求和防疫知识和注意事项。

  第四个“一”,推出与疫情相关法律问题“每日一问”。我们非常注重在工作当中依法有据,每日推出双语法律的问答,比如不配合疫情防控的法律后果是什么,防控期间是否要配合居委会小区的物业管理等法律问题。帮助境外认识解疑释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第三条措施,规范化、精细化实施社区防控,一视同仁落实措施。工作中,我们一方面严格实行小区疫情防控管理,严格实施“一测体温,二看出入证,三要询问,四作登记”的制度。

  二是落实人员疫情防控的措施,我们对排摸出来的重点地区各类居民,认证落实14天的居家隔离观察措施,同时,还发放了长宁区统一制作的外语版新冠肺炎居家隔离小贴士,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居家隔离的要求。对其他14天内返沪的居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进行健康关心。我们努力做到境内境外居民一视同仁,无差别、同标准,既不放松也不加码。用社区的耐心细致指数来换小区公共卫生的安全指数、群众身体健康的安心指数。境外居民们对我们上海的社区认真严格也大为惊喜,同时大为安心,这也激发他们主动登记和办理出入证包括扫“随申码”自觉性,共同守好小区门。

  同时,用社区治理服务的柔性办法来落实防控工作的刚性要求。我们既有刚性管理的一面也有柔性服务的一面。以荣华居委会为例。古北社区是上海最早的涉外居住区,也是目前上海境外人员居住度最高的涉外居住区。这次疫情工作中就是用“融”工作法助力社区的防控。一是做好境外人士服务的暖心人。我们不仅为居家隔离的中内外居民提供服务,还面向所有境外居民开通需求调研小程序,根据收集到的需求,既做好吃饭、买菜难等保障,另一方面还提供健康宣教、政策咨询、理发、修理等服务清单,切实做好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二是用“火车头”带动“三驾马车”。境外居民更习惯生活事情找物业,我们积极发挥物业作用,每个物业公司及时掌握住户的变化、重点地区新返沪人员、健康管理、家政人员等信息。社区党组织及时指导业委会在线上开展协商,根据小区自身的特点来制定规约,这样“三驾马车”在疫情的考验中就跑得更稳,小区治理合力更强。

  三是发挥“老外帮老外”的自治作用。我们在多年的治理当中,积累了“三个一批”的涉外社区的自治资源。一是一批居住在虹桥的热心的外籍居民志愿者,比如说多语种的外语志愿者还有全国人大基层立法点的外籍议事员、古北市民议事厅的议事员。第二个一批,社区涉外志愿团队。第三个一批,一批外国的商协会。他们成为社区防疫的有力后援团,不仅帮助我们翻译防控信息,还帮我们传递官方声音,用他们自己的平台和朋友圈,主动宣传中国的防疫规定,帮助他们的国民分清官方信息和谣言,稳定情绪,同时呼吁境外居民主动配合登记,提醒境外人士减少聚集。他们还为社区捐赠从国外带回来的消毒液和口罩等物资,通过老外帮老外的模式,极大的释放了善意,减少了因语言、国情不通导致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我们有一位外籍居民就说,在这次防疫中,深深的体会到中国的坚定信心和团结一心。

  今天的工作是明天的基础,大家在这次的疫情共患难中催生出“共情感”,必然会转换为社区一家人的共治力。作为特大型城市中有代表性的国际社区,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看上海、看中国防疫工作的社区窗口,更好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社区故事。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各小区执行防控措施做法不一样,有些很严格,居民感到不太方便;有的宽松一些,居民又担心防不住、有风险。请问市民政局,对此怎么看?

  曾群:上海是个超大型城市,共有13000多个小区,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居村干部、居民党员、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组织,和市、区、街镇派往基层一线的下沉干部们一起,数十天如一日,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风雨无阻地守护社区。他们殚精竭虑的付出、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社区家园的一方平安。

  当然,也正因为上海城市规模大,小区数量多,情况各不相同,条件千差万别,许多小区都是通过社区自治的方式,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对其中有的措施,一部分居民觉得过于严格,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感到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一些小区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初衷是为了守护家园,将社区防控工作做好,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具体做法确实还可以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规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推动出台了《本市居民区(村)疫情防控管理操作导则》,指引社区防控工作,既要抓紧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又要把握好尺度,不随意扩大和提高管控标准。同时,还要体现出温度,尽可能减少防控措施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有需要的特殊群体,还应给予必要的关爱和照顾。

  对于一部分居民感到有的小区防控还不够精准,近期,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大量的明察暗访,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以及对广大市民反映的各种具体问题,都努力推动做到即知即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整改,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整改。我们将不松懈、不麻痹、不侥幸,继续落实好各项社区防控措施。也欢迎广大市民和新闻界对我们的工作继续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后,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广大市民给予了积极配合,基层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付出了很多辛劳,目前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基层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继续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确保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让我们的城市始终有温度有活力,让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安心、踏实。

  东方网:请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曲一居委会的负责人介绍下当地社区疫情防控的具体做法。

  黄莺:疫情发生后,我们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们没有害怕,也没有恐慌,而是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我们是上海最早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之一。疫情防控期间,小区的管理非常认真细致,执行的是“一门进一门出”或者“一门进出”的制度。每个出入口,都配备专人负责测量体温,对来沪返沪居民进行登记报备。同时,门岗值守、志愿者巡逻、楼组自我监督、居委会排查,迅速建立起了四道防线。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对小区居民发放出入证,目前一共发了4770张;对快递、外卖实行无接触投递;小区的物业部门则确保每天消毒2次,所有公共区域,任何犄角旮旯全不放过。当然,我们的防控举措也是刚柔相济的,既讲原则,也讲温度。比如,小区有居民回家忘记带出入证了,他也可以通过出示其它有效证件、身份证或手机存档照片,登记后体温测量正常,就可以进入小区了。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曲一小区严格落实重点人员的筛查、登记、管理,特别是来返沪人员的信息登记,尤其是加强重点地区来沪返沪人员情况登记造册工作,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零差错”。

  我们小区执行重点人员居家隔离观察工作非常严格,对于居家留观人员,每天都有专业医护人员上门进行体温测量,体征随访。街道和居民区党总支为居家留观人员落实“后勤保障”工作,安排专人为他们买菜、采买生活必备品。他们的生活垃圾则由专业人员清运、消毒。同时,我们特别关注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通过邻里守望相助、暖心小组等方式,利用电话、微信等关注他们的状况,提供心理援助关怀,从情感上支持隔离健康观察人员,为他们排除焦虑抑郁情绪,让他们居家隔离期间也能保持情绪乐观。

  最近,各个单位都陆续复工了,我们也迎来了外来人员返沪高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双重压力。针对这一情况,曲一居民区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共计30人组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队,由支部书记担任队长,并制定岗位时间表,协助小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引导。

  同时,也为小区有困难的居民提供一些暖心服务,如为腿脚不便的人士送快递上门等等。由于这一次疫情志愿服务将持续较长时间,党总支制定了岗位时间表,三天一个轮转,确保志愿者自身的作息时间。对参与的志愿者做好“上海市志愿者网站”实名注册并录入服务时长。

  文汇报:前面提到“社区疫情防控要把握尺度”,但我们也了解到,有些小区给居民发出入证限量,不是人手一张;还有个别小区谢绝居民的亲友探望。能否回应一下?

  曾群:我们社区疫情防控需要做到“守好门、看好人”,但怎么守、怎么看,确实有个“把握好尺度”的问题。

  关于“小区出入证”的管理,全市面上没有作过统一的要求,这是居民群众通过自治方式,进行小区自我管理的一种举措。我们认为,居民、业主可以通过讨论协商、制定公约等形式,对小区管理提出一些自治举措,当然这些自治举措要合法合规合理,也要合乎人情。

  实行“出入证”制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规模家庭的出行需求,不同职业群体的出行习惯,不能强行限制每户发放张数、限制每日进出小区次数和时间等,要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总的来说,制定“出入证”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基层努力织密社区防控网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点子和办法,但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怎么把一些实施的环节、落地的措施想得更精细、更周延、更人性化些,从而把好事办得更好,这也是对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

  另外,疫情当头的非常时期,不少市民主动响应防控号召减少访亲问友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刀切”禁止所有的探望。对此,市里的政策口径也作了明确,在这里也再强调一下——对进入小区看望亲友的人员,如果出示随申码是绿色,亲友也同意他拜访,在体温测量正常、做好登记后,应该允许其进入小区。

  总之,各小区在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的过程中,该坚持的,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该柔性的,要照顾社区居民,包括社区租户等人群的合理关切,在精准防控中体现社区的温度。

——健康科普——

  崔松(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市民朋友们,春暖花开,您是不是期待结伴赏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提醒您,“自我放飞还过早,继续屏牢是关键”。“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防“疫”四大法宝大家想必已经耳熟能详,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个人防护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是头发。外出回家就要洗头吗?答案是不需要。因为我们的头发上沾到致病浓度活病毒飞沫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我们回来以后,不需要马上洗头,只要根据自己平时的习惯清洗就可以,因为过多洗头也会伤害头发。另外,选择戴个帽子也是一种方法。提醒大家,忧愁早白,面对疫情不要过度焦虑,养发是由内而外的。

  二是脸部。口罩戴久了,压痕、痘痘可能影响“颜值”怎么办?首先要选对口罩,大小要适合自己脸型,保证贴合舒适;日常生活不用密闭性超强的N95,以减少取下口罩时的“沟壑圈点”。

  其次,要做好护肤,我们要做好日常清洁润肤,尽量不涂粉底,反正戴口罩,大家可以选择素颜相对。独处的时候可以把口罩拿下来让皮肤透透气,出现痘痘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甜食;保持良好睡眠。如出现深压痕可做点冰敷,如出现破溃可擦涂皮肤黏膜消毒剂,但一些消毒剂对黏膜有刺激性,使用时需注意。

  三是双手。我们反复强调勤洗手,但洗多了,容易出现干裂、皮疹等情况。建议做到“洗手液+护手霜”,洗手后,及时做好手部皮肤护理,做家务特别是使用消毒剂时,应戴上手套。

  此外,对于大家关心的外套和鞋,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只需要轻脱外套悬挂在通风处,鞋子保持清洁,放到通风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消毒,特别是不要拿75%的酒精喷洒。

  抗疫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于个人防护,我们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同时,也不要防护过度,我们要保证以我们最佳的状态,去迎接阳光灿烂的那一天,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