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青年报:现在机场、火车站、社区都有不少志愿者,其中青年志愿者占比多少?他们来自于哪些行业,服务当中有哪些亮点特色?
邬斌:疫情发生后,我们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有序地参与防控一线工作。截至2月16日中午12:00,全市16个团区委共组织28916名青年志愿者上岗服务,累计服务时长52.2万小时;同时,全市各级团组织已在疫情防控一线组建青年突击队1409支、突击队员3.7万多人。
青年志愿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入沪通道当“城市守门人”。松江、嘉定、普陀、青浦、金山、崇明、闵行、静安等团区委招募组织青年志愿者在9个入沪高速道口以及各火车站,开展体温监测、信息登记、秩序维护等工作。道口场站值守的岗位非常辛苦,但青年人报名非常踊跃,在招募志愿者的报名表里,很多志愿者在“可提供服务时间”一栏里,填的是“随时待命”;这几天寒潮来临,很多点位三班倒或四班倒,需要通宵值守的时段竟然是最抢手的,很多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主动要求值守夜班;很多志愿者把暖宝宝贴在手心,不是给自己取暖,而是为测温仪保温……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第二,在基层社区当“第一响应人”。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青年志愿者们在社区努力当好“六个员”。
一是当“疫情排查员”,协助居委会对社区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排查,对来沪返沪人员进行信息登记。
二是当“青春快递员”,奉贤南桥等街镇青年志愿者帮助居家隔离对象和社区独居老人买菜、取快递、扔垃圾,承担了口罩、温度计、消毒棉球等物资配送,分担居委会的工作压力。
三是当“防疫宣传员”,徐汇、虹口、长宁、静安、杨浦等区组织动员了26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防疫宣传,劝导小区居民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
四是当“物资生产员”,松江、奉贤、金山、宝山等区发动了350余名青年志愿者支援防疫物资生产,赴6家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厂家帮助加工、分装、打包、运输。
五是当“爱心辅导员”,浦东、黄浦等区组织了近200名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为一线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的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复旦、交大医学院等6所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赴武汉医务人员家庭开展专项志愿服务。
六是当“渠道对接员”,青联委员及青企协、外企青年人才协会会员在积极捐款捐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海外资源和渠道优势,积极协助寻找物资采购渠道。
东方网:请问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有没有相关案例?
邬斌:针对青少年群体可能产生的心理波动,团市委主要做了这么一些工作:第一,组织专业力量,及时开通服务渠道。团市委下属的上海12355平台自1月25日开始,就组织了70余位专业心理咨询志愿者,在12355青小聊网络平台开辟新冠肺炎咨询专区,开通了咨询专线,普及相关知识。
截至2月16日17:00,累计接待相关心理问题的咨询866个,日均37.65个。这里,我向记者朋友们公告一下服务入口信息: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有相关心理服务需求,除了可以拨打12355热线,还可以通过关注“上海12355”微信公众号访问“青小聊”,或者通过微信直接搜索“12355青小聊”小程序,有专业的志愿者提供一对一服务,每天线上服务时间是9:00-23:00(电脑PC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青小聊”,直接打开就能开聊)。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加入,一起为疫情防控和青少年心理疏导贡献力量。
第二,根据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群体,尤其是医护人员相关群体,12355平台与相关单位对接,定向发送心理减压材料等服务信息,提供专业支持;对于青少年群体,通过微信、微博等,及时发布心理减压、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服务信息。同时,相关平台也发布了安全防疫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倡导青少年保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第三,引导青少年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针对青少年“宅家”时间比较长的情况,团市委、市少工委正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倡导开展“居家做‘两操’”即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活动,让孩子们居家期间“视力不下降、体重不上升”。此外,团市委下属的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和各区、各中小学的团、队组织也在开展防疫主题的书画、照片、文章、童谣等作品征集活动,青少年和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新民晚报:“上海志愿者网”上目前有20大类4000多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市民如何才能报名这些项目?会对这些做志愿者的市民有哪些激励举措?
潘敏: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报名渠道有两个:一是线上渠道,市民可关注“上海志愿者”微信公众号或登录“上海志愿者”网(www.volunteer.sh.cn),先进行志愿者实名认证注册,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找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是线下渠道,目前全市已建成14家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220家街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并在“上海志愿者网”公布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市民可选择附近的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或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报名。
从1月份至今有11万多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对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型城市疫情防控工作来说这是一只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对志愿者既表示感谢,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予充分保障。我们希望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发动和相关需求对接工作。在做好上岗培训、物资保障等基础上,还要客观公正及时地记录好志愿者服务的时长。
另外,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还将推出两方面的激励举措,一是加强信用激励,将联合市发改委、市信用中心将符合一定志愿服务时间要求的疫情防控志愿者信息纳入征信平台,给予信用正向激励。二是加强嘉许激励,树立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另外,保险保障也很重要,中国人寿对于每一位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提供每人最高50万元特定的保险。我们也欢迎广大市民加入上海志愿者。
央视:上海目前已经有160多名患者出院,对他们是否有后续追踪和随访,他们是否还需要隔离观察?
郑锦:定点医院对所有出院患者,在出院前一天与家属联系落实出院事宜。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会提前将计划出院的病人信息告知病人所在区,并由各相关街镇、社区和医疗机构做好对接。患者出院后需要居家休息2个星期,不要外出,医务人员会上门进行健康随访。如必须外出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居家休息2个星期后,出院患者到定点医院接受随访。
文汇报:很多市民在家时间长了,情绪上可能有波动。有没有线上平台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可能还有一些人存在焦虑或者抑郁情况,不愿意主动吐露心声,我们怎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扰?
谢斌:卫生健康部门十分关注市民的心理健康,非常时期,推出“不见面、非接触”的线上咨询理念和手段。市民朋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心理支持。
1.拨打心理援助热线。上海的心理援助热线除了12320-5以外,还整合市、区两级专业力量,专门开设了“战疫心理专线”55369173,全天24小时开放。这些热线的工作人员都是资深的心理服务人员,接受过严格的专业知识和伦理培训及考核。
2. 登录上海“健康云”公众服务平台。市民朋友可以下载“健康云”APP,登录后进入心理健康板块,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心理困惑在线接受专业的咨询。
3. 通过专业机构平台进行自测和咨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微信号开设有“互联网快速问诊平台”,提供在线心理测评和专科问诊服务。市民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进行免费咨询。
我们把线上的咨询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的内容进行梳理提取之后,会找出比较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组织了60多个来自各个行业专家队伍对这些问题进行会诊。之后我们会针对性开出一些“心理处方”对市民进行公布。具有相似或者相同问题的,不一定到线上去直接咨询,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些求助信息,也可以帮助自己改善心理问题。
现在热线和线上咨询的平台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工作人员都是资深的心理服务人员,接受过严格专业的培训。根据初步统计,在线上咨询平台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员一半以上有博士、硕士学位。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我个人认为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次电话或者一次线上的心理咨询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但是我想对市民朋友说,如果你真需要专业的帮助,只要你大胆走出第一步,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开端。总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心理健康工作者正在十分用心地为广大市民编织一张心理防护的网。当然我们也希望市民朋友在压力面前能够自己调理好情绪。而如果真的有需要,我们会通过服务为市民朋友很好地解决困难。
解放日报:随着返城复工人员越来越多,今后一段时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重点有哪些?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潘敏:随着节后大量人员返程、大批企业陆续复工,今天大家都可以感觉到马路上车流人流有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志愿服务工作会进入一个高位需求期,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上海外围道口的需求仍会比较大。二是市内地铁、公交站点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三是社区防控的需求会进一步剧增。四是商务楼宇、企业园区对志愿者的需求量会逐步上升。
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落实相应举措:
一是进一步广泛动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加大统筹调配力度。
二是针对地铁路网已完成全覆盖的情况,加强与申通地铁合作,共同做好地铁志愿者招募、调配、使用等工作。
三是在充实社区防控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党员就近就便到社区报到,参与小区入口、重点人群、公共场所等管理,相关人员关心关爱及宣传教育等,共同守护家园安全。
四是进一步发挥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文明单位的引领作用和党建联建作用,加强与属地联动,做到守牢自己门、管好自己人,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出力尽责,确保上海城市有序运行。
新闻晨报:现在心理在线平台已经开了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话题有哪些?专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谢斌:我们简单做了一个分析,市民朋友比较关心的话题大概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焦虑郁闷情绪、睡眠困难等问题,及其带来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胃口差等;第二类是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如跟长辈或者子女相处的问题、家庭矛盾等;第三类是工作、学习压力问题,如出门上班怕被传染、工作强度过大等 。
我们还将对这些问题汇总后进一步加以聚焦,组织各方专家“会诊”,提出更精准、更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这里我先提几点原则。首先我个人认为,目前阶段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信心。上海市民对我们已经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要有信心,从疫情每天的走势也能看出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另外我们也要对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有信心,上海市民一旦生病了不用担心得不到及时救治,没有病更用不着整天忧心忡忡。另外我们要对每个市民自身有充分的信心,网上说“上海人最怕死”,这就是我们信心最重要的底气。因为在传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断疾病的传播。
另外有四点我简单提一下:
一是学会“抱团取暖”:在亲朋好友微信群中尽量多一些支持和鼓励,交流情绪体验并分享成功经验,分散对引发负面情绪问题的过度关注。
二是多关心家中的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孩子、孕产妇、慢性疾病者等。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身体防护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心理防护”。
三是把自己“唤醒”,增加单调生活中的“仪式感”:比如每天定时起床,打理自己,与小伙伴相约打打卡,形成工作契约,在墙上贴日程表和工作进度表,在心理上先行过渡到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等状态。
四是要有“弹性”,学会用长期目标来指导短期变化: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的很多短期计划无法实施,但换个角度看,这不过就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只要长期目标不变,可以适当调整短期的计划,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挑战,完成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