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1、解放日报:请问寿局长,今年1-8月和去年同期相比,臭氧污染情况加剧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如何有针对性地治理臭氧污染?现在有很多移动源污染治理举措,请问目前“三油并轨”新国标实施进展情况如何?

   寿子琪(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关于臭氧污染的问题,现在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已经连续两年占比超过50%,而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今年唯一一天重污染就是臭氧超标,而且比较早,出现在5月下旬,控制好臭氧污染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很重要的一件事。臭氧超标很复杂,既有挥发性有机物,同时又有氮氧化物作用,两者之间是交织的。这也是发达国家现在碰到的主要问题。这些年,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分析,总体走在全国前列。现在主要是想办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尤其是活性物质,对于污染源清单进行排摸,有针对性地控制,我们从今年3月份启动布置,提前实施了VOCs专项治理。

   关于移动源的问题,大城市空气质量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移动源。因为机动车相对来讲量比较大,同时单位密度比较高,这是大城市的共性。现在上海的移动源在空气质量影响里的占比大概是三分之一,对于移动源的治理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一起推进,牵扯到每个人的交通行为和出行方式。

   对于移动源的治理一般是两个方向:第一是源头减量。主要是进一步提升燃油质量,同时进一步提高车辆排放水平。比如,新能源汽车用燃料电池,取代化石能源,这就是源头解决;第二是管控。管控有多种手段,一是区域管控,二是使用量的管控。牌照分单、双号是一种管控,划定限行区、禁行区也是一种管控。这些年来,这方面两手都在抓、都在做。油品提升方面,在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的基础上,今年1月1号起,实现了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的“三油并轨”;加强在用车管理方面,5月1号起,上海全面实施汽柴油车检测两项国家新标准,强化在用车排放的管理要求;新车准入方面,7月1日起提前实施轻型汽车国6b阶段排放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在上海不能上牌;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方面,目前主要管控是划定了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另外,我补充几点。

   一、关于在用车要实施新的检测标准问题。一是在用车还要加严检测,原则上必须采用工况的方式来做,四轮都要驱动,不是停在那边,测排放比原来更准,同时新增车用诊断系统检测规定;二是排放限值加严,柴油车要加氮氧化物排放情况检测。检测加严之后,企事业单位和市民要注意,平时要多加强对自己车辆的日常保养,保证车辆排放达标。车辆保养好一些,排放低一些也是共同为全市空气质量提高作贡献。

   二、关于提前实施国六标准的问题。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国六,7月1号前买的车凭发票在上海可以挂牌,7月1号实行以后购买的新车就不行了。我们和公安局一起推出了上海新车微信小程序,车主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新车环保排放的等级认定,目前已经完成了7万多辆车认定。购买新车的车主建议上牌前看一下新车注册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操作确认是不是达标了。

   三、关于全面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的问题。根据规定,本市所有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应于9月30日前完成申报登记。自10月1日起,新购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应在30日内完成申报登记。

   后续,我们还会结合国家对污染防治,尤其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以及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针对老旧车辆,特别是国三柴油车,进一步加大淘汰力度并推出一些限行区域。同时,加快推广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等措施,设置检测点,进一步推动移动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上海广播电台:请问劣Ⅴ类水体治理的情况,请问目前治理进展如何?能否实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

   刘晓涛(市水务局副局长):近年来,上海治水工作在全市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提出目标“两年消黑,三年除劣”。通过2017年、2018年两年的努力,全市整治了5000多条黑臭河道,到2018年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

   2018年年初,对全市4.8万条河道进行了全面水质调查,当时调查发现,有1.8万条河道是劣Ⅴ类,占比38.7%。从2018年开始,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底,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通过2018年、2019年这两年的努力,全市中小河道治理坚持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水岸同治,这一轮水环境治理重在水岸统筹,不仅仅是水的治理,更注重岸上的治理,按照“水岸联动、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思路,打治水的组合拳。特别是对于岸上农村生活污水,雨污混接改造、截污纳管和违章建筑污水违排放等进行系统治理。

   通过一系列治理,截至今年8月,全市4016个考核断面劣Ⅴ类水体下降到5%。全市劣Ⅴ类水体比例从去年年底的18%,到6月份下降到9.3%,到8月份下降到8%,大概还有4000多条劣Ⅴ类水体,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下一阶段我们将突出“拆、截、通、清、修、管”六个环节打好组合拳。

   拆,紧盯岸上污染治理,对河道周边“五违”进行重点整治,把污染源全面拆除。

   截,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污水处理,到2020年将新增城镇污水治理能力60万立方米/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

   通,打通全市3000多条断头河,做好水系连通。

   清,于2020年实现镇村管河道轮疏全覆盖。

   修,运用技术手段做好河道生态修复。

   管,落实河湖养护责任单位,做好河道长效管理。

   通过这六方面的组合拳,解决水环境问题,补齐短板。下一步,将通过河长制平台,层层传导压力,确保“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治理目标能够完成。谢谢。

 

   3、新闻晨报:请问汤局长,关于林地和湿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对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绿化林业方面这些年取得了哪些进展?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如何?谢谢。

   汤臣栋(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以绿化林业建设为主的国土绿化,对上海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十三五”以来,本市绿化林业建设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导向,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突出生态空间的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绿化林地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目前,以“环、楔、廊、园、林”为格局的生态网络系统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规模和品质进一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产品的需求。具体来说,我们通过构建“两道两园两网”的生态体系,强化湿地修复保护,逐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布局,推动上海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重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全市生态廊道网络,最大程度发挥阻隔邻避设施、隔离城市组团、链接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全市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8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60万亩,这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上海的森林覆盖率现在已经达到16.85%。

   二是积极推进绿道建设。通过串联都市绿脉、水脉、文脉,构建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色休闲网络。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外环绿道浦西段预计今年底基本贯通;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经完成671公里绿道建设。

   三是系统实施公园体系建设。以系统均衡布局为目标,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和郊野公园体系。城市公园数量从2015年的165座增加到2018年的300座,2020年计划增加到400座。同时,还建设了一批街心花园等休闲游憩空间,彰显城市风貌。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黄浦玉兰园、台地园,闵行地铁愉悦花园、宝山森园等91个街心花园,预计到2020年全市街心花园总数将达到150个以上。此外,还相继建成并开放了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西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游憩空间。

   四是重点区域绿地建设成效明显。近5000公顷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全面建成,成为市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游憩空间。世博文化公园、桃浦中央公园、三林楔形绿地等一批重点绿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居绿地建设加快推进,显著提升了区域环境品质。据统计,2016至2018年,全市累计新建绿地3889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19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4%。

   五是持续推进立体绿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立体绿化面积达到391万平方米,高架绿柱达到将近3万根,折合绿化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显著提高,绿色也逐渐成为上海的城市基本底色。

   六是本市全面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空间和资源保护。根据《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在全市共划示了2082.6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其中,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占整个划示红线总面积的60%以上。制定了《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发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正式划定崇明东滩、宝山陈行水库、金山三岛等13块湿地为上海市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总面积达12.13万公顷,初步建立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截至2018年,全市湿地总面积约46.86万公顷,比2012年上海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面积增加了3981公顷;目前,受保护湿地面积23.4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0.45%。同时,我们还持续推进野生动物禁猎区的建设,继南汇东滩、奉贤区之后,崇明区也成为上海第三个禁猎区。我们还启动实施了20个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和湿地保护修复的项目,恢复、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近4.5万亩,其中,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在2018年也全面完工,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预计到2020年底,本市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框架将基本形成,系统化、功能化、精细化的生态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届时,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望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湿地保护率也将达到50.45%以上。这些都是绿化林业建设方面对照本市“十三五”规划目标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谢谢。

 

   4、新华社:请问刘局长,刚才您讲到劣Ⅴ类水体现在还有4000多条,我理解现在进入一个攻坚期。能不能介绍一下接下来劣Ⅴ类水体治理当中的难点?

   另外,请问寿局长,环评简化之后,怎么保证一些企业环境达标?刚才您介绍土壤已经完成了农用地的详查和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后续将如何继续推进工作?谢谢。

   刘晓涛:谢谢您的提问。现在上海水环境是上海生态环境的短板,特别是刚才我介绍的数据,去年年初劣Ⅴ类38.7%,2016年有一个江浙沪数据的比较。2016年,上海考核断面中劣Ⅴ类水体占34%,浙江、江苏劣Ⅴ类水体基本在10%以内。分析上海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上海农村地区的河道有18000多条,主要是村级河道。这些河道治理的难点,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比较严重,二是农业面源污染,这个问题相当突出。有些地方做过调查,周边畜禽养殖和点源污染处理好之后,河道水质仍然不达标,主要由于农业灌溉用水,通过沟渠排到河道,因此有些河道劣Ⅴ类指标完不成。三是中心城区雨污混接的问题。在2020年前全市小区、企事业单位还有市政雨水混接有2万多处要进行改造,雨污混接改造也是一个攻坚战,全市已经做了安排部署。

   刚刚介绍了,到8月底全市劣Ⅴ类水体已经降到8%以下,剩下4000多条都是难啃的骨头,河道污染是综合性的问题。下一步提出打组合拳,重点要盯在岸上。我们准备明年搞劣Ⅴ类水体治理倒计时,到2020年底全面消除劣Ⅴ类。

   同时,大家要聚力压实河长制。目前市政府和各个区政府都签订的河长制工作重点目标责任书,就是围绕2020年消除劣Ⅴ类。下一步工作围绕这些难点问题继续攻坚。水环境治理问题要久久为功,我们要系统治水,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机制都要动起来,下一步要依托河长制解决难点问题,确保目标能够完成,谢谢。

   寿子琪:你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检测包括防治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工作量很大,投入也很大。这些年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章的要求,进行污染土壤的检测和污染土壤使用过程中的修复。上海目前总体推进情况比较顺利,我们的要求市95%以上污染地块要安全利用。

   第二个问题,环评改革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此次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分类管理,要把重点和非重点的分开来。在非重点里面,把必须要评的和不要评的分开来,只有分得比较清晰或者相对分得合理的情况下,才可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类别进行管理;

   二是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后,不需要评的可以进行豁免;

   三是优化简化,过去要填很多各种各样的基础信息材料。现在市政府“一网通办”之后,政府部门之间有很多可以共享的基础性信息和资料,填写报告书比例大大减少,表格设计进一步优化,可以让大家少填一些,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四是要强化监管。主要还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对于审批制项目,告知承诺制项目以及备案项目采取差别化事中事后监管。同时,监管手段要跟上,提高精准性,利用科技手段扩大在线监测的范围。

   与此同时,现在正在尝试推进空地一体化联动,通过空间遥感或无人机等一系列手段措施,和地面检测设施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精准化监管水平。监管上除了手段精准外,还要把违法行为纳入诚信体系。一旦违法,以后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融资、担保等方面都会有影响,我们希望从几个方面共同约束来做这件事,谢谢。

 

   5、人民日报:请问刘局长,这两年上海已经全面落实了河长制。有一些人大代表向水利部反映有的河长有名无实或者作用不大,河长制谁来干,干什么,如何干好,干不好怎么办等问题都解决了吗?如何更好地督促河长履行他们的职责?

   刘晓涛:谢谢您的提问。河长制是国家水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一个好的制度。全面推进河长制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上海实行双总河长制,李强书记、应勇市长共同担任上海市总河长。解决河长制干什么、谁来干的问题,我形象地比喻成给河道上户口、找户主。全市48000多条河道,41个湖泊,52000多个小微水体,现在都落了户。户主是谁?就是河长。我们全面建立四级河长,市、区、街镇和村居,每条河都有河长,市、区、街镇建立了三级河长办,全市河流、湖泊和水库都纳入了管理范围全覆盖。经过两年努力,上海河长制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的问题。

   下一步要解决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实现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下一步重点抓好七个制度的落实:

   第一,河长巡河制度。我们对河长巡河的频次、要求有具体的规定。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上海各级河长巡河共计14万人次,市级河长巡河136人次,区级河长2700多人次,街镇级河长巡河13余万人次,下一步还是要督促河长落实好巡河制度。

   第二,会议制度。每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河长会议,李强书记担任总河长以来,召开了两次全市河长制大会,李强书记,应勇市长作为总河长对全市河长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河长办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河长制推进重大问题。副总河长陈寅同志兼任上海市河长办主任,对于河长制贯彻推进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定期研究。

   第三,河长轮训制度,对河长开展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培训内容,对于各级河长更好的履职,特别是履行知河、巡河、治河、护河的职能,开展培训。

   第四,三查三访一通报制度。每个月进行水质检查、第三方巡察、舆情核查、工作暗访、热线查访和市民巡访,对发现的问题和河长进行通报,并通过媒体曝光。

   第五,考评制度,就是完善周报、月评、年考核制度,每个月通报消除劣Ⅴ类水体工作,对于全市村级以下劣Ⅴ类水体实行清单式消号,对于镇管以上河道,按照水质断面数据进行消号,并纳入年终考核。

   第六,督查督办制度。河长办每年开展一次全覆盖大督查,平时日常也建立一些督查制度。

   第七,社会宣传和动员制度。社会宣传和动员,这点我们要感谢媒体在河长制推进过程当中加大宣传。特别是对于水环境的宣传和监督,同时对民间河长和社会志愿者护河志愿者队伍加强宣传,目前全市有1.4万名志愿者加入护河志愿者队伍,5000多名民间河长参与水环境治理。通过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通过12345市民热线和河长制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非常欢迎媒体朋友,在消除劣Ⅴ类过程当中,大家能够共同宣传、监督、水环境治理工作,一起推动河长制的落实,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与市生态环境局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