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0

  1、文汇报:我想问一下吴市长,刚才我们听到科创中心五年以来的进展,那么上海在基础研究、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有什么突出成果?

  吴清(上海市副市长):我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果。在基础研究领域,刚才讲到“十九大”报告里专门提了六个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天眼、北斗、大飞机等,是举全国之力进行的重大科技攻关,在几个领域都有上海的参与,并且有些方面贡献还是比较大的。同时,从2014年-2018年,十大成果里上海牵头或参与的有11项,在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创了世界纪录。2018年上海诞生了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2019年,全球拍出首张黑洞照片,也有上海的贡献,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见证了首个黑洞照片发布。

  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包括新兴产业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成果。比如说在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都是在国际上高度垄断的集成电路设备,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有些战略产品已经产业化,并且能够销往海外。中微作为上海的一家企业,也是集成电路里面很有影响的企业,已经掌握了5纳米的刻蚀技术。我们的原创新药GV-971,这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有着重大科技含量,也有重大的中国智慧,有很多中国中医的道理在里面。过去16年,全球还没有新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上市,这个药物已经通过临床试验,正在申请上市,估计很快会造福人类,在临床试验当中参与的病人已经受益了,都有明显的成效。

  我们的高端影像设备,首台国产一体化的PET/MR,以及在上海生产的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已经上市。在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置等领域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我们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也已经飞上蓝天。

  目前我们全社会的研发投入水平比5年前大幅提升,发明专利等方面刚才介绍了,都表明我们综合科技水平已经处在全国的前列,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在稳步提高。

  同时还有一个数据,上海每天都有1300多家企业新注册,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科技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活跃度也非常高。相信未来都会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2、上海电视台:我想问一下科创办的彭主任,我们知道张江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请您梳理一下已经取得了哪些建设进展?另外问一下,未来上海如何加快张江科学城等其他科创承载区的建设?谢谢!

  彭崧(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我们在基础学科方面有基础,也有条件,也有优势。另一方面,上海本身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比较强,在全国其他地区、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所以,张江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我们这项工作的重要载体,张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是系统布局建设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我们已经挂牌成立了张江实验室和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中心,依托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上海优势领域,争取获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我们也在稳步建设张江药物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积极建设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大张江科学院、朱光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目前上海在高水平的创新基地布局方面,已经初步成型。

  二是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科技基础设施是科研重器,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支撑。这些年以来,上海持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设施数量、投资金额以及建设进度方面,都在全国领先。在光子科学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等设施目前进展顺利。这些设施和目前已经建成的上海光源等设施,将在上海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这也是以后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在其他领域,我们先后启动了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等科技基础设施,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有14个,预计到2025年,这些设施将全部建成。

  三是深入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依托上海基础科学的优势领域,主动承接201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到去年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854项,这在全国也是比较靠前的。同时,上海也在全国地方政府中率先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立足信息、生命、光子等基础领域,启动了八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方面,我们觉得科创中心建设除了面上的双创之外,还要以点带面,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打造创新高地,提高创新的辐射带动,同时也要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

  一是加快提升张江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2017年市政府发布张江科学城发展规划,目前张江科学城的规划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我们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去年首轮涉及的73个项目开工,32个项目已经完工,今年又规划布局80个重点项目建设,张江科学城正在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学城迈进。同时,全市各个区也都在积极参与科创中心工作,包括临港、闵行、杨浦、徐汇、嘉定、松江等领域,都在建设各具特色的科创承载区。

  长三角协同创新也在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以后,发布长三角科技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攻关项目。另外,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合作,并在筹划、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谢谢!

  3、央广:想问一下冷主任,五年来,上海在集聚人才方面有哪些政策创新?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突破是什么?谢谢!

  冷伟青(市人才办主任):谢谢央广记者对上海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上海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文件当中:一个是人才“30条”,另一个是人才高峰工程。我们制定人才政策的时候,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放权松绑、添活力、增动力”,为人才松绑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按照这样的理念,重点是推进下放权力、放宽条件、放开空间,努力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我们在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畅通“纸变钱”的通道。人才“30条”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活力,也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努力健全以诚信品德、创新能力、学术影响、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强化市场评价的决定性作用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推进职称评审管评分离,试点将部分高级评审权下放到有关单位和行业组织。评审权不是政府来评,而是用人主体评。比如,工程系列计算机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市科委下放到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司。开通高层次人才“直通车”,畅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评聘高级职称的“绿色通道”。最近市委将出台我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吸收国际通行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比如,在金融人才评价中明确,要采信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国际认证结果,建立国际认证与国内职称评价衔接机制。再比如,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今后的人才评价不是政府评价,而是让用人主体和行业发挥它的专业作用。

  人才高峰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对标国际”,以国际通行的做法和规则,通过“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方式,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我们有一个数据,这些年来,上海连续七年是外国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我们相应的体制机制应该说是和国际接轨的。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方面,也努力做了一些探索,核心是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四无机构”,即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无岗位设置限制、无工资总额限制,可以让机构凝聚创新人才,量身定制实验室。

  二是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实现“五权下放”,赋予高峰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对高峰人才及其团队采取外部第三方国际同行评估为主、用人单位年度自评为辅的评价考核模式。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机制,对获得支持的高峰人才及其团队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国际通行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新型学术出国审批机制,授予高峰人才学术出国自主权等。这些制度的执行,让高峰人才在上海工作、就业、创业能够和一些国际上的通行规则对标。

  三是健全高峰人才及其团队的社会保障。我们重点从住房、落户、申办中国国籍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养老医疗待遇、结汇换汇、交通出行、配偶子女相关待遇等7个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保障,解除高峰人才及其团队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安心在上海创新创业创造。谢谢!

  4、人民日报(人民网):想问一下吴市长,关于科创城市的框架有哪些举措?科创中心如何与自贸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相结合?谢谢!

  吴清:上海科创中心在2020年要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体系,包括若干个核心的指标,比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等。还包括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基地、研究平台和设施要建成,比如说正在准备的张江国家实验室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还包括关键核心领域要有突破,比如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我们要有些新的突破。还包括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深化,已经出台的科改“25条”要落实,当然“25条”将来还要进一步完善。还有科创重要承载区的建设要更具显示度、集中度。另外,方方面面的创新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创新生态体系要不断完善。这样的基本框架体系和功能的实现,我们需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方面做进一步努力,在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重大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张江的“一区22园”协同建设,以及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方面还要进一步努力。

  去年1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包括自贸区增设新片区,科创板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该说三大任务与我们科创中心建设都有很大的关系,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要加强科创中心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特别是新片区建设的联动。自贸区的核心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很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推动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科创同样也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开放,离不开国际国内的开放合作。科创将与自贸区进一步深化联动,推动区域联动、推动制度联动,更好地运用自贸区新片区政策,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第二个方面,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要加强联动,因为科创离不开金融,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创新产业发展,都需要金融支撑。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联动,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新的科技金融体系联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科创中心建设。近期,要推动上海科创企业积极参与到科创板的建设过程中。反过来说,科创板也是为科创中心建设,为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科创板特别是在科创板实施注册制这样的重大制度改革,为科创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创板会推动上海优质的科创企业上市,当然上市只是第一步,通过科创板注册制,科创企业在上海得到更快、更好发展。

  第三个方面,加强科创中心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联动。长三角是创新的共同体。在长三角创新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各自把自己的长板拉长,实现互补、实现共赢。对上海来说,可能更多的要承担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利用我们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发挥好我们的潜力,侧重把从零到一的基础原创、创新的策源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一到十,从十到百、到千、到万,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有些上海做到零、到一之后,继续做一到十、十到百、到千、到万,也可能就近在长三角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所以,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好我们的优势,把长板做长,同时促进长三角各地区把自己的长板做长,实现最有效、最优的资源配置,来共同发展、共同创新,成为一个创新发展的共同体。

  5、解放日报:我想请问张主任一个问题,刚才吴市长讲到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上海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呢?在人才方面,刚才领导也提到了,想问一下张主任,在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培育方面有哪些突破呢?

  张全(市科委主任):谢谢你的提问!刚才吴市长和其他几位领导也从各个层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简要说几句。

  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基础研究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上海在强化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下面从五个方面作介绍。

  第一,高强度投入格局加速形成。近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提升,从2014年的862亿、相当于全市GDP的3.58%,增加至2018年的1316亿、4%。基础研究投入也快速增加、占比提高,从2014年的61.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7.1%,提高至2018年的105亿元、8%。

  第二,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建成。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集聚度、投资金额、功能性能均领先全国。

  第三,重大研究项目加速推进。近年来,上海除承接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外,还聚焦脑科学、人类表型组、量子通信、微纳电子等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第四,高层次人才队伍加速集聚。上海连续七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17年上海核发的12万余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中,外国高端人才占比超过18%,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此外,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在2018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所有奖项的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总数的49.5%。这表明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

  第五,高质量研究成果加速涌现。过去五年,入选我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的50项成果,超过20%由上海科学家牵头或为主参与,涌现了全球首例克隆猴、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世界级新药GV971等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在全国科技奖励中,上海科学家获奖比例连续16年达到两位数,2018年度更是在第一完成人中占比达10.2%。

  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上海科技原创能力和研究水平与发达地区、城市以及国际最高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还存在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进一步改进,继续围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这一主线,加大改革力度,使上海科技创新事业能够基础更牢、高峰更高。谢谢!

  6、中国新闻社:产业领域一直是科创建设的主战场,请问下一步在这方面还有哪些重要的举措呢?

  张英(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新兴产业一直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高质量发展,上海以产业创新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的实施为突破口,加快新兴领域发展。下一步紧紧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将进一步突破制造工艺、硅片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与产品,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创新中心能力提升,加快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撑,推动龙头企业落地。

  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中,将通过产业布局、供需对接、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方式,引进和支持培育推进一批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数据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按照上海市产业地图规划,进一步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医疗医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产业创新水平,在空天海洋、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加快智能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建设,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发挥《创新产品推介目录》、“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政策作用。进一步提升科创承载区功能,推动品牌园区建设,建设一批产业新区。

  7、上海电台: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当中有些什么样的进展?另一方面,在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芮文彪(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近五年来,上海始终把知识产权战略贯穿于科创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在全市各方面的努力下,上海的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个是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认真落实机构改革的要求重新组建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效能不断得到提升。我们还着力深化了浦东新区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此外,我们还主动创新自贸区知识产权工作模式和制度框架,全国首批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着力促进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二是知识产权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上海专门印发了“知识产权支撑科创中心12条”,即《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知识产权工作举措纳入到“上海扩大开放的100条”,以及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推进文创以及设计服务发展等政策文件中。同时,还重视强化知识产权地方的立法工作,今年已经启动了相关的立法调研,最近对知识产权综合立法进行了专门的调研。此外还积极依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会商机制,以及与世界知识产权局的合作机制,推进一批知识产权的教育培训、运营交易、信息利用、维权保护、仲裁调解等优质资源和重大项目的落地。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优化。上海坚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去年,全市法院受理和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同比分别增加了49.28%和46.11%,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和起诉案件分别增加了10.9%和19.2%,全市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护航”“雷霆”“溯源”“云端”“剑网”“龙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设立了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机制;设立了商标海外维权保护办公室,建立了上海市重点商标的保护名录,267件商标被纳入商标保护名录。同时,在全市4个区开展了知识产权的“诉调对接”试点工作,在全市14个区建立知识产权纠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体化网络。

  四是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持续活跃。最近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完成筹建并于近日运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于2017年实现试运行,2018年挂牌项目3200余宗,成交35宗,成交金额超过2.18亿元。同时,我们还着力完善了知识产权的功能型机构布局,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功能持续拓展。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首批WIPO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国家“一带一路”硕士项目顺利结业。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正式成立,13家机构入选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这些都为上海城市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提供有力支撑。

  近五年来,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万件增长到11.5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3.7件增长到47.5件,均实现了翻番。有效注册商标量增加72万件,增幅达166%,版权登记量从18.8万件增长至26.2万件,增长39.3%。

  下一步,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要求,以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益运用为核心,强化保护体系,促进综合运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

  关于你提到得如何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简单做一些介绍。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18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上海专利质量位居全国第三位。随着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强化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导向,已经越来越成为上海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共识。去年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局会同市财政局修改了《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进一步鼓励高质量的创造和运用。下一步还将强化政策导向,切实加强对新修订的专利政策的解读和落实,优化上海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的认定和验收标准。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商标金奖、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获奖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从用好知识产权出发,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率,让知识产权进一步回归市场的属性。

  另外,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保护工作,提升商标和专利的质量,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的囤积、恶意注册行为。同时,进一步依托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优先审查“绿色通道”,对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和优势产业需求,进一步缩短高质量专利申请的审查周期。谢谢!

  8、上海证券报:我想问一下发改委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16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全面改革试验方案以来,上海试验工作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果?

  裘文进(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和制度保障。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授权上海开展10个方面2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经过3年努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效。已在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天使投资税制、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的容错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国家有关部委在总结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股权激励、天使投资税制等7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前一阶段,国务院部署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36项创新改革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全国的1/4。这里举几个例子:

  例如,本市食药监部门深化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着力破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研发和生产捆绑等瓶颈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8家申请单位提交126件、共76个品种的试点申请,申报品种中有31个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1类新药,有34个品种获国家药监部门批准成为试点品种(含临床),其中有9个品种已获批上市,包括首家作为研发单位持有人的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以及本土自主研发的抗肿瘤创新药呋喹替尼胶囊等。

  再如,本市金融监管和服务部门着力探索开展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本市银行业多渠道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在给予企业贷款的同时,探索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以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不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负担。截至2018年底,上海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贷联动项下贷款存量家数349家,贷款余额合计约54亿元;累计为549家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累计发放贷款约213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再如,率先探索对天使投资的普惠性税收支持,允许将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额的7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国首单天使投资个人所得税优惠案例在本市成功落地,截至2018年底,已有17户合伙创业投资企业完成税收抵扣。

  今年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首轮试点的收官之年,也是到2020年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深化推进年。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本市各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争取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同时,围绕创新资源配置、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组织方式、创新绩效评价、人才培养使用、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新趋势、新要求,研究提出新一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建议,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如果各位记者还有采访需求可以和市新闻办联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