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上海日报: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总工程师,闵行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过程当中,对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以及“上海制造”品牌打响有什么作用?
张英(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首先非常感谢你对上海产业转型和“上海制造”的关注和支持。新时代赋予“上海制造”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总体部署,上海制定发布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三年行动计划”,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制造业汇聚地。闵行区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市唯一获批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此次行动方案的制定,将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有力支撑,为擦亮新时代“上海制造”品牌展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充分挖掘“上海制造”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泉。发挥闵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我们支持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培育创新创业的企业,加快形成闵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突出载体功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区。闵行是老工业基地,涌现了如上海电气等一批制造业品牌。依托产业资源禀赋优势,以建设示范区为机遇,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紫竹、零号湾等双创基地建设,形成全球创新创业的集聚区。
第三,加速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支持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集聚区,闵行拥有像航天八院在内的一批军工单位,支持依托市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搭建军民双向转移平台,推动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第四,形成示范引领,建设成为区域产业协同、服务辐射全国的重要基地。以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推动研发机构开放协同及成果转化功能的日益发挥,为全市提供科创资源在产业创新方面的配置作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形成创新引领产业区域体系,成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的重要节点。
2、解放日报:问一下张主任,您刚才提到闵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包括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和辐射。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怎么样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助力呢?
张全(市科委主任):众所周知,长三角一直是我国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同样它的科研科创产业以及产业化也是非常活跃,频度很高,而且交流最为密切。这次科技部先期试点,批复了7个试点地区和城市,其中上海闵行、浙江、江苏苏南、宁波4个都在长三角区域。试点的定位功能各有侧重,像浙江的两个,宁波示范区主要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核心,浙江示范区是探索“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江苏苏南示范区是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上海闵行示范区是努力建设成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重要枢纽,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相关。这本身又形成一个梯度,为进一步辐射、扩散创造了条件。就长三角来说,有错位竞争,也有合作,“一体化”不是同质化,而是使长三角的经济、产业有进一步提升,使区域经济高品质发展。所以,它的意义确实是非常深远的。
按照中央和国家的要求,上海闵行示范区在改革上要率先,在创新上要引领。在具体举措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加强长三角技术市场的融合发展。推动三省一市四个技术市场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建立长三角企业创新需求联合发布机制、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机制以及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互认机制等。
二是共同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的蓬勃发展。目前,上海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长三角发展活跃,将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协同平台,以长三角为核心,提供可供机构及从业者交流、学习和互动的渠道。
三是探索共建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基金。这个基金对长三角今后也会有同样的保障作用。所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赋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的意义以后,我想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容比原来更加务实,对于我们今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上海电视台:有两个问题想请问一下市教委的领导。一个是关于技术转移。我们知道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技术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那么上海的高校将如何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呢?另外这次的《行动方案》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抱团作战’深化产学研合作”,想请问一下具体怎么个抱团作战法?
蒋红(市教委巡视员):首先,第一个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有条件的高校院所要成立相对独立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近年来,市教委与市科委展开紧密合作,推动支持高校建立相关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目前,全市高校中已有18所高校成立了相关机构,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理工农医类公办本科高校。当然具体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以独立的企业方式运行,有的是依托于学校的管理部门,或者独立作为一个管理部门。
那么,这些技术转移机构到底需要发挥什么作用?其主要作用主要为(1)受理科技成果研发信息披露报告;(2)分析科技成果应用价值;(3)指导协助开展后续试验、开发;(4)管理知识产权;(5)作为中介向社会推介学校的优势技术或成果;(6)制定实施转化方案等。这些作用能否真正发挥,或者说作用发挥得好坏关键取决于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三化”要求如果运行不到位,其作用发挥就有限。总体而言,我们现在高校的相关机构发展还不够平衡,包括高校专业化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机构的“三化”不够完善,在高校人才方面,懂技术、经济、市场、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未来市教委将与市科委共同推进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三化”建设。同时,我们也很期待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能为相关高校院所提供高质量相关机构服务。
第二个问题,关于校企“抱团作战”。我个人体会“抱团作战”主要有如下几点内涵:一是“抱团作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的知识创新和技术源头供给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希望企业不要太多地关注高校现有的产品成果,应该更多地结合企业产品的市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去寻找高校的技术优势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二是希望不拘形式,企业和高校要以各种形式开展紧密合作,要“抱得紧”。所以在传统的成果转让、许可实施、委托开发以外,可以更多的关注校企联合研发、成立联合研究基地,甚至合作投资公司共同实施转化及产业化等。目前,关于校企“抱团作战”的情况我可以给大家一组数字——2017年,上海整个高校科研总经费159亿,其中“抱团作战”所获得的经费,就是所谓的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达到45亿,占到总经费的近30%。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立的各类研发基地和试验基地超过300多个。这是高校和企业“抱团作战”很好的基础,我们期望看到在现有基础上的新的更大的发展。三是“抱团作战”需要建立完整的合作机制,归纳起来就是16个字——优势互补、紧密合作(或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上海证券报:我想问一下倪区长,据我了解闵行有一个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在科创孵化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政府如何推动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科创孵化功能呢?
倪耀明(闵行区区长):谢谢。闵行紫竹高新园区成立到现在16年时间,而且是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的以民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高新区。这样的开发区应该说,面积也是在所有高新技术园区里比较小的。它在去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排第14名。应该说,总体各方面的发展是不错。
紫竹高新园区在开发建设当中,资本市场的运用方面,使用得比较好。首先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公司,回过头来再进行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另外,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跟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引导基金,包括有小苗基金,包括担保基金等等。为创新创业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因为是开发区的品牌,前期开发当中也建了自己的孵化器,在培育企业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是低租金甚至是零租金来培育企业。总体来说,紫竹高新区在资本运作方面,尤其是培育新兴创新创业企业当中,这块运作的还是比较好的。
5、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想请问一下吴斌副区长,闵行区是上海军民融合的产业基地,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当中,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块的发展,又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吴斌(闵行区副区长):谢谢你的问题。首先,闵行不仅仅是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同时又代表上海在申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军民融合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军民融合,把军工的一些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就是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因此这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当中,我们讲了三大特色,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军民融合。如果把军民融合这件事做好,对整个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都是巨大的贡献。闵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主要坚持“科技为引领、产业是重点、金融是突破、人才是保障”。
同时,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提出了“一体多翼一基地”的载体建设,“一体”是军民融合的研发、展示核心服务区。“多翼”,就是各个主体当中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加速载体,一基地,就是产业承载基地。把军民融合从科技成果到孵化、加速,到产业化形成了产业体系,来助推军民融合。
同时,我们也成立了国家级军民融合基金,首期100个亿,闵行拿出6个亿。同时也研究了一些人才政策。2018年从六个方面、28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推动。闵行将利用当前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结合闵行军民融合的产业定位,助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支撑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通过“军转民”,推进对民生、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感觉,这两者是强强联手,共同作用的结果。
6、新民晚报:问一下闵行区的领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世界性的难题,想请问闵行区在建设成果转化转移示范区当中碰到你们认为最大的瓶颈和难点在哪里?接下来如何攻坚克难,实现突破呢?
吴斌:你谈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我记得前年的时候,代表上海参加了由国家工信部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的培训班,参加的都是各个地级市分管产业的市长、区长。在培训班上专门花了半天时间讨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记得这个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通过三个小时的讨论以后,最后没有形成统一固化的模式。这说明什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目前来看,还碰到一些困难,碰到一些问题,碰到一些瓶颈。我们通过实践和认识,觉得有这几个方面的瓶颈。
一是转化渠道不畅通。科技成果和市场化、产业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范畴。要跨过去,当中有“死亡谷”。我们一直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怎么达到,目前来看渠道不畅通。
二是服务体系是不够完善的。也就是说,你要跨过这个“死亡谷”必须要有一股力量,有一个机构来助推。这个机构必须是既掌握科技成果的内涵,又了解整个市场的需求,这样一种企业的机构来助推。但目前,整个国内包括上海来看,这类机构比较缺乏。所以,“死亡谷”的跨越就带来了难度。
三是许多事情事在人为,当前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既要懂市场运营,产业化运作,又要了解技术内涵,科技成果的内涵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难度。
我认为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推进整个科技成果从“纸”变成“钱”当中,深深感觉到的几个核心问题。闵行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就是要针对这些难点和痛点寻求解决的办法和路径,将从以下方面发力突破:
第一,要搭建一些平台。平台主要有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比如,近年来,与交大建立了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与航天八院建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接下来与哈工大、西工大都要建立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这些研究院不是注重基础研究的,主要是注重应用研究,就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区委、区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未来发展的角度,大力培养这些创新平台。同时,还要搭建一些服务平台。比如说成果信息库、闵行科创服务平台等等,来推动整个成果的转移转化。
第二,培育一些专业机构,既懂技术内涵,又懂市场需求的机构。最近闵行已经和十家专业机构签订了协议,让他们来助推成果转移。这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和国外这类机构合作,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第三,大力培养人才。闵行从2015年、2016年分别制定一些人才政策。接下来针对成果转移转化要优化这些政策,要加大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使这些复合人才能留下来,推动转移转化。
最后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很关键。把知识产权保护好了,科技成果才能够真正爆发出强大的市场化力量,才能够真正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当中发挥贡献力。
7、海峡之声:在惠台政策方面,想问一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台资企业有哪些点可以参与?闵行对台资企业有没有推出具体的政策呢?
倪耀明:闵行也是台湾同胞办企业的聚集地,台资企业在闵行发展当中作了不少贡献,像旺旺这些企业都在闵行。市政府发布了55条对台政策以后,闵行也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也会尽快地发布,我们草稿已经讨论过两次了,已经比较成熟了。
另外,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当中,三个方面的主体,我们说的各类企业主体当中也包含了台湾同胞所办的企业。这一块,台湾同胞办的企业当中有些企业科技含量比较高。前几次在开座谈会当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希望台湾同胞能够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与当中有几块东西,一个就是把他们的成果转让出来,另外一方面自己的企业在提升过程当中或者技术改造过程当中,跟人家合作。第三个,有一些台湾企业,由于产业转型,原来的厂房空出来,既可以办创意园区,又可以再引进新的产业,跟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政府也会全力支持。也希望告诉台湾同胞,台湾的企业,政府热烈欢迎他们参与我们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同时,闵行也承担了这个责任,欢迎台湾的年轻人到闵行来实习,或者到闵行来创业,我们也有政策,也有一些实习的基地,一定为他们服务好。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科委或者闵行区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