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文汇报:想提问市发改委的领导,请问上海减轻企业负担从经济形势和财政收入方面看成效如何?

  章雄(市发改委副主任):一季度全市的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稳中向好的态势,呈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同时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全市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与全国保持一致。财政收入方面,一季度本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1亿元,从增速来看,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2%,低于全市生产总值6.8%的增幅,远低于全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一方面,增速放缓体现了本市降本减负的成效,在前期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减负力度大,获得感强。另外一方面,去年本市税收占到全国税收总量的1/10左右,对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2、电台:想问一下市发改委,上海在2017年综合减负实施情况怎么样?以及今年本市降低企业负担的举措和以往相比有哪些特点和亮点?谢谢。

  章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上海着重是降成本。本市连续两年都把降成本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2016年本市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基本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为企业减负500亿元左右。2017年本市实施包括落实国家的减税政策,取消或者减免部分的政府性基金,取消或者停征部分涉企的行政事业收费等综合举措,总共6方面15项举措,全年新增减负超过530亿元。2016年和2017年两轮措施合计减负超过1530亿元,减负力度很大。我刚才讲了在我们跟踪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减负力度大,透明度高,政府有公信力,获得感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降本减负进入了攻坚期,减负的手段和空间越来越有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减负难度较大,但是本市重视降本减负工作,着力拓展减负空间,加大减负力度。

  刚才秘书长介绍了继续实施新一轮的措施组合拳,有三个特点:第一、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在2016、2017年两轮措施合计减负超过153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减负500亿元左右,另外清退保证金142亿元,涉及的领域包括税收、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9方面。第二、对地方权限的涉企收费做到能减尽减。《2018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幅度地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市领导要求我们“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为此,我们主动作为,对地方权限的四个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降标。第三,探索局部试点新路径。我们今年在部分的区和部分开发区,结合区域实际,开展部分领域的降本减负试点工作。比如说探索降低能源的成本、物流的成本、制度性交易的成本等等。通过这些局部性的探索为全市面上的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能够积累一些经验和做法。谢谢。

  3、解放日报:我想提问财政局领导,刚才介绍了接下来一些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取消或进行调整,但有些是相关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经费,请问对于这部分经费如何做好后续保障工作呢?

  袁白薇(市财政局巡视员):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之后,市、区两级财政将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统筹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另外本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经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支出的安排和收入是完全脱钩的,因此职能部门履行管理职能的相关经费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谢谢。

  4、劳动报:有几个问题问费局,前面介绍了上海将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的行动,请问这项行动会给相关企业和职工带来怎样的好处、具体怎么落实?另外第10条暂停征收企业欠薪保障费,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职工的权益?谢谢。

  费予清(市人社局副局长):事实上这次“援企稳岗”,主要措施是把符合条件的企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的50%通过“援企稳岗”政策能够返还给他们,也是为了降低企业等用人单位负担的一种办法。为了把这项政策操作好,我们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广而告之让所有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都能知道我们的政策,然后我们每个月发放给用人单位社保缴费通知单时加送我们政策宣传页,企业就能够应知尽知,一个都不少,都知道我们的政策。

  第二项工作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使我们的政策受益面尽可能大,让尽可能多的企业都享受到补贴政策,同时也要加强监管,我们对那些“僵尸”企业,严重违规、有失信记录的用人单位要严格把关,坚决不给补贴。到目前我们已经和发改委、经信委和市环保局建立了负面清单、数据交换和过程监管的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把好关,不该发的一个都不发。

  第三项工作简便操作程序,按照“一网通办”的要求,所有业务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办,首先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法人一证通”在网上直接办理,不需要到现场去办理,当然如果有企业等用人单位觉得到现场办也很好、很方便,所有区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都可以提供服务。用人单位申请好以后进行网上审核,对用人单位的资质条件、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以及用工情况进行审核,审核的数据全部采用各个政府部门的共享数据,不需要用人单位再提供额外的材料。对通过审核的用人单位名单进行网上公示,在市人社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最后把评审的结果在网上告知,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告知,使数据多跑路、企业等用人单位尽量不跑路,尽可能提供方便。

  欠薪保障费自2018年度起暂停征收,每年可以为企业减负近1.4亿,虽然数字不大,但是为企业减负主动为之、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只要有可能会尽力降低相关的费率,这几项措施肯定不会影响我们的参保人员待遇。一方面降费,另一方面今年4月1日对工伤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待遇都进行了适当的提高,所以在市政府的布置下对社保降费的险种、比例都经过了周密的测算、审慎的研究,在确保待遇不降低,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降费,也请各位记者帮我们宣传,参保人员的待遇一定不会受到影响。

  5、澎湃新闻:请问发改委一个问题,我比较关心鼓励区域降成本试点,您能不能更详细地介绍一下比如现在进展到哪一步,力度有多大?举一些例子哪些区进行了哪些试点?下一步准备怎么推开?谢谢。

  章雄:区域试点是今年我们首次提出,经过2016年、2017年两轮的降成本措施之后,我们在大调研中也鼓励各个区和相关开发区能够做一些这方面的探索,结合区域实际,开展部分领域降成本试点,比如探索降低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新路径,先行先试,为全市面上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积累经验做法。这是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将协调各个区和相关开发区推动这项工作,有新的情况我们及时向大家通报。

  马春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我补充一下章主任的回答。近年持续实施降本减负举措,能减尽减,能降尽降,措施的空间和余地越来越有限,所以我们希望能在区域探索一些降本减负方面的政策储备。放在9个方面第18条,最后一条,实际上是为今后降本减负探索一些经验,做好政策储备。记者朋友们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如果碰到哪个区域当中有好的探索,可以把案例、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来总结,如果在全市面上能够推行就纳入到今后降本减负相关政策当中。谢谢。

  6、人民日报:我的问题是减负降费上海年年都在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做得非常好。今年的力度也特别大,500亿,我们想知道在这500亿当中哪些是国家规定的要减,哪些是上海独到的,在上海这一部分当中哪些是权重比较大的,通过这样的举措减的力度是比较大的,上海的特色,全国都在做的时候,怎么体现上海的独到性。谢谢。

  章雄:在今年出台的9方面18项措施当中,有落实国家事权的措施也有地方事权措施,一方面,今年我们继续全面推进落实国家各项减税政策,初步做了测算,在500亿元里面占较大比重。另一方面,在2017年取消或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方面措施力度已经较大的基础上,今年在地方事权措施方面,继续加大降本减负力度,比如降低4项地方权限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用气价格等。谢谢。

  7、第一财经日报: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今年上海在残疾人就业保障方面会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负担?谢谢。

  袁白薇:谢谢你的提问,根据国家最新的规定,从今年4月1日起,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上限由本地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下降到2倍,其中单位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的水平没有超过2倍的话,就按照单位实际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征缴,超过的话按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进行征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修订本市残保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修订完了以后会很快下发到各区,在文件当中我们会明确征缴残保金的基数由原来300%下降到200%。同时也要求征收部门在今年集中缴纳的时候全面落实新的政策规定,残保金征缴的标准下降以后,将不影响对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需的财政投入。谢谢。

  8、新华社:请问税务局的领导,5月1日起降低增值税税率和统一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两项减负措施已经实施,我想请问一下,这些措施会对企业形成哪些减负效应?第二个问题,本次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对小微企业发展有何利好?谢谢。

  李明(市税务局总审计师):你的提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涉及到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内容,另一个涉及到最近国务院新推出的7项减税措施。

  第一个问题,深化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继“营改增”之后又一项减税降负重要举措,为改革激发新活力、为供给侧改革再添新动力。初步统计,本市约有60万户企业将因此次税率调整享受到减税红利。这次税率调整与前期营改增等各项改革措施叠加,可以使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实体经济行业的税负进一步降低,进而激发企业加大投资、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也有助于上海制造、上海服务品牌的建设。

  另外,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使我们的税制更加简洁、公平。之前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有三档:工业、商业、营改增纳税人,分别适用不同的标准,这次是统一调整为500万。选择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原一般纳税人,就可以享受按3%征收率计税的优惠。我们统计了一下,本市约有9万户一般纳税人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税负超过3%,可能会选择享受这个政策。这些企业可以选择继续作为一般纳税人,按照规定税率开具专用发票,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红利;同时也可以选择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的征收率进行缴税,所以是把这个选择权交给了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缴税方式,从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5月1日当天,上海市区两级税务部门的主要领导带队,在企业实地了解情况。目前,新税率发票的开具非常顺利,未发现异常情况。税务部门也及时做了专门的辅导,截至今天,一共有368户符合条件的一般纳税人选择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

  在此也提醒一下,第一,转登记的时间是2018年5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这个时间内可以转登记,超过这个时间就不能办了,有一个期限的限制。第二,转登记的企业是指原来按照50万元或80万元的标准登记的一般纳税人,只适用工业和商业企业,营改增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原本就是500万,不属于此次转登记的范围。第三,提醒企业要按照自身的税负状况、客户的需求以及内部管理水平来确定是否需要转登记。除了考虑税负是否超过3%的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到下游客户的需求,如果下游客户是一般纳税人,会强调取得一般纳税人的专用发票,转登记后可能会对业务发展产生一些影响。另外,一般纳税人对企业内部管理核算要求比较高,会有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所以这个政策还是需要企业综合各种因素自己进行选择。

  第二个问题,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的减税,也是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的7项减税措施的其中之一,扩大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范围,这个也是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持续扩大政策优惠面的重要举措。

  这次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政策范围是从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6万、10万、20万、30万、50万之后的又一次较大幅度的提高。几乎是每年调高一次,减税面不断扩大。

  2017年全市共有25万多户企业享受到小型微利企业税收的优惠,共计减免税额超过31亿元。2017年减税额比2016年同期增长90%,增幅非常大。

  这次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将原来减税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以下提高到100万元以下。经过初步统计,上海大概有近万户的小型微利企业,符合这项减半的政策标准,可以享受减税政策。我们相信,随着这次减税的标准大幅提高,减税力度更大,能够让小微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发展。

  9、上海电视台:我关心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容,这个和减税和降费不太一样,对企业来说效果没有那么直接和明显,请问接下来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举措?材料里也提到一些内容,比如说选择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进行包容审慎监管,这个有没有具体的内容可以透露,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包容审慎监管是什么样的监管?

  金跃明(市编办副主任):中央提出要求,我们在这方面一直进行探索,特别是对这些新兴行业,去年我们编制了2017年的新兴行业指导目录, 200多个行业进入到政府管理流程,今年我们要按照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要求,花更大的力气,对各个行业重新进行梳理。原来长宁区有一家南瓜车美容院,美容美发时大家都到美容院去理发,长宁区这个南瓜车的APP把所有的美容美发师都在APP上登记,你看中哪个美容美发师都可以点击他,要求这个美容美发师到固定时间地点或者到这个会场来给你理发,并不一定到美容院,由此对管理带来了挑战。原来我们对开一家美容院的环境、卫生有很多要求,但是这家美容院所有的理发师通过线上提供服务,不到美容院理发,那原来根据现场情况审批和发放公共卫生许可证现在怎么发,发给谁?类似的行业管理模式要重新设计,相应要采用包容审慎的监管。

  在采用包容审慎监管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提高办事效率,企业开办时间减少一半,项目审批再减少一半,政府服务“一网通办”,群众企业办事只上一次门,最多跑一次,等等,这些工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有些已经制度化,并且采用法治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说最多跑一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在上海还要往前走一步,现在上海规定不是跑一次的事情,材料齐全你必须当场受理,如果没有当场受理就要追究法律责任,你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这些能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但是从企业角度来说有他的需求,所以放管服改革,除了供给侧也要把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不仅时间要压缩、效率要高,他可能最关注我这家店什么时候开业,这个项目什么时候能够开工落地,对企业来说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所以除了供给侧大力推进,还要从需求侧大力推进,比如项目落地,要坚持规划先行,争取在上海市内所有规划工业区块,包括水电气煤等等所有的编制规划完毕,只要符合规划这个项目就能落地。

  第二还要坚持分类审批,因为很多项目不太一样,没有办法采用唯一的管理模式来解决,就是包容审慎的监管问题,比如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审批模式肯定不一样。我们原来有一个规定,为了防止楼倒下来,这个楼超过28米,下面必须建一个地下室,有地下室托住之后这个楼就不会倒,民用建筑没错。但是如果工业建筑,比如说宝钢,宝钢的厂房很多都是超过28米,要摆大型的机器设备,如果下面再挖空,这个大型机器设备可能就会掉下来,所以工业建筑项目不能采用民用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很多企业搞项目是一次性的,可能就要为每个项目定制一套独有的办事流程。需求侧、供给侧结合起来的同时,希望企业能够依法办事,因为企业办事越依法,效率就越高,项目落地就越快。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市发改委或者和我们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