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刚才几位领导介绍了要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可度和自豪感。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上海将怎样在产业工人培养使用、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呢?
张岚(市人社局副局长):我们感到上海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这几年来,上海着力在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二是技能人才的评价模式在持续的完善。三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竞赛体系逐渐形成。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措施也得到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上海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我这里有一个数字,2017年底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2.08%。每年职业培训量超过了百万,达到106.8万。
2017年10月,上海成功申办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之后,我们以此为契机,对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结合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会同了市委组织部等全市20多个部门,起草了《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年-2021年)》,这也是结合2021年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举办而制定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在前天经过市政府常务会的审议通过,近期将按照程序向社会公布。
《行动计划》主要聚焦了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所提出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10项技能提升计划。同时,围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引进、激励、保障等环节,也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针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方面,有几个具体措施:一是提升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包括加大在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参政议政的能力,将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奖项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与市委组织部定期举办高技能人才党校研修班。
二是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包括稳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定期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的津贴制度和技能人才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设立高技能人才的特聘岗位津贴和带徒津贴。
三是解决技能人才的切身问题。包括鼓励各区、行业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通过人才公寓和提供购(租)房补贴等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在外来高技能人才子女凭证入学方面予以保障。对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企业,要保障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稳定就业。
四是提供技能人才保障服务,包括建立优秀技能人才的疗休养和体检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工作。鼓励各区、行业和企业建立技能人才的企业年金制度,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和补充医疗保险,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2、解放日报:我们知道过去“上海师傅”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也是上海品质的代表,现在上海提出重振制造业,打响制造品牌。上海将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产业工人的热情呢?
姜海涛(市总工会副主席):谢谢你的提问,“上海老师傅”一直是上海的品牌,背后是上海的制造、上海的品质的信赖。而对上海制造、上海品质的信任离不开一大批一线辛苦的产业工人。很多老师傅都是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体现的就是工匠精神。上海制造需要有一大批上海产业工人。这次在调研时候发现,上海产业工人总数目前在540万,占从业人员总数40%多,而且制造业中的上海产业工人达到340万。李强书记提出上海要推动四大品牌,特别是上海制造。上海的产业工人、上海工匠的培育,上海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是推动上海制造很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我们在这方面,在文件当中也专门提出,要使上海高技能人才、上海的工匠更多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大家的认同,产生更高的荣誉。所以,这几年在推动上海工匠选数过程当中,工会和相关部门做了一些工作,提出十年要选出1000名上海工匠,目前已经选出182名,很多的工匠是在岗位上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先进人物,比如说李斌同志等。在下一步工作中,将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加大选树的力度,更多的是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认识他们,尊重他们,弘扬他们的精神。
第二,要把上海的工匠作用更多地推动到一线,推到更多的产业工人队伍当中去,他们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精英,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向他们学习。
第三,要像以往的老师傅一样,以前老师傅有一个特点师徒带教,这种好的传承模式要进一步发扬好。
第四,现在的产业工人和以往的老师傅相比,更主要一点还体现在岗位的创新。现在先进制造业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和琢磨,更多的是在岗位上创造创新。这次在《实施意见》上提出,今后要加大对职工在岗创新工作的投入,也会评选职工创新创效奖,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更多的产业工人立足岗位,让岗位创新得到承认和认可。谢谢!
3、上海电视台:我们注意到,“十二五”期间住房部门提出了很多的帮扶政策,“十三五”期间扶持力度怎样?之前上海建立了统一的住房租赁平台,目前这个平台运行情况怎么样?这个平台会给产业工人以怎样的支持呢?
另外,想问一下公积金中心领导,公积金中心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包括给外地的产业工人有加金的政策,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在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方面,给产业工人有怎样的帮助?谢谢!
张立新(市房管局副局长):产业工人的确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确市委、市政府各级部门都很关注住房问题。“十二五”采取了一些措施,“十三五”我们以更聚焦产业工人采取组合拳,多渠道、多层次解决产业工人住房问题。
第一,继续实施好单位租赁住房。本市2009年建立了单位租赁房的制度,这项制度是支持产业园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利用自用土地建设单位租赁房,目前为止已经建设近9万套的单位租赁房,这里面绝大多数是产业工人。“十三五”还是紧紧依托好政策,继续推进好。
第二,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去年以来,本市贯彻落实十九大加快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政策,以住房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来发展租赁市场。去年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按照合理规划布局,主要以促进职住平衡为原则,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周边还有科创园区,以及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地铁上盖等,在交通枢纽周边大力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对社会存量房源也鼓励机构进入,开展代理经租,使租赁住房更加稳定,原来以散户出租为主,稳定性就比较差。截至为止,租赁住房新建、配建有200多万平方米,接下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以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紧密对接,更好的满足好产业工人的需求。还有一块鼓励采用多样化,比如说货币化,发放租赁补贴的方式,使产业工人有更多的选择。以上就是怎样加强产业工人的住房补贴。
还有就是公共服务平台,是发展租赁住房重要的支撑和基础性的工作。今年3月31日已经试运行,按照计划是7月1日正式实施。每天在4万套左右,试运行有管理和服务功能,对出租人、承租人、经纪人的身份进行实名人证,保障人的真实性。另外就是房源的真实性,通过住房租赁机构的自我规范,管理部门的数据核验,确保真实。另外就是合同网签的真实性,以合法合规为前提,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为租赁当事人提供便捷的网签服务。线上线下都建立了服务中心,产业工人线上可以办,线下也可以办,提供立体服务。7月1日正式运转,还会有其他的公共服务部分,比如说有为机构集中备案的部分,以及信用评价部分等等。
马力(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刚才这位记者主要关心了异地职工在上海享受公积金待遇方面的政策。我主要回答你提取政策方面的问题。
对于从异地到上海工作的职工来说,首先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和住房成本问题,尤其是年轻职工处在初步就业或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通过租房来解决初到本市的低成本住房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公积金中心已经在2015年推出了无房提取公积金租房的政策,放宽了提取条件,职工只要在沪工作,连续足额缴公积金满3个月,本人或者配偶在本市没有自住住房,并租赁住房的,可以每月提取公积金不超过2000元用于支付房租。
公积金中心优化提取方式,受托代为核查无房信息,同时免去职工每个月往返提取,申请一年内按约定提取资金按季度划入职工指定的银行卡当中。这项政策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提取金额成倍增长。在政策出台的2015年,当年提取资金超过4亿元,2017年当年中,无房租赁提取资金已经突破了40亿元,在提取的申请人群当中93%为非本市户籍职工,20-30岁占到60%。由于公积金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缴存,并且享有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因此外地来沪稳定就业的职工就成为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有效降低他们在本市的居住成本。另外,上海公积金中心去年已经实现全国异地转移接续。在上海工作的职工,如果劳动关系转移到外地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住建部公积金转移平台,将本市缴纳的公积金帐户中个人和单位缴存的部分,仅需用三个工作日就可全部转移到其在任何一个城市工作所在地的公积金帐户当中去。去年一年上海转出人群达到3.2万人,转出的资金达到9.4亿元,且异地转移职工在当地可以连续使用公积金的政策。一方面让职工连续不间断地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职工不用两地奔跑,只要在当地公积金中心提出申请,全部工作由两地公积金中心通过住建部的转移接续平台完成转移。
还有异地购房提取,比如说职工在上海采用租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但希望用公积金在家乡购买房子,只要在职工的户籍所在地有真实的购房行为都可以提取公积金,在异地购买自住住房房。这些方面都为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产业工人创造了比较好的住房保障政策。
4、人民网:刚才听郭主任提到了职业教育,不得不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想问一下郭主任,有没有比较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吸引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郭为禄(市教委副主任):谢谢你的提问,很坦率。首先,确实要承认,我们的职业教育水平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和世界发达国家,比如说德国、瑞士等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职业教育领域,这些年我们也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拓展职业教育的视野,探索多种途径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努力促进上海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二方面,这些年上海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很有收获。一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设计课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习实训中心,为学校提供前沿的设备,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所,也为教师的实践提供平台;二是校企合作推进职教集团办学,在全市16个区、9个行业都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吸纳单位有800多家,每年培训近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三是开展双证融通改革,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以后,有一份学历证书,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尤为创新的是“双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实现了课程融合、技能融合。四是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说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在物联网应用专业,探索中高贯通培养,引进企业入驻学校,加上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以“一企两校、三方共建”形式共同研发基地。这些学校不但和企业合作,还和国际高水平的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了人才,共建培训基地,使这些学生毕业时候可以成为高水平的产业工人。
第三方面,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努力,特别是在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怎么样通过更多的制度设计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两方面比较关注,一是《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进一步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格局,形成合力。特别是加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统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为产业工人的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二是上海正在组织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通过《条例》的修订完善,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责任,建立更好的引导、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相信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培养等一定会有新的发展。谢谢!
5、新华社:想问一下在《实施意见》19条中,有哪些是这次新的举措?
张立新:对于产业工人住房支撑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化的租赁住房。去年以来力度非常大,今年的目标任务也艰巨,新增转化20万,代理经租9万套。随着陆陆续续形成有效供应以后,对产业工人的支撑力度比较大。原来单位租赁房,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入住了17.4万户,如果新增的市场化租赁住房出台,能够有效供应,解决了比较大量的产业工人住房需求。
还有一块就是代理新增。之前租赁还是以小规模,以散户为主。接下来,随着去年的力度大力推进,代理进租的规模会显著提高,今年是9万套,明年数量也会很大。为产业工人住房提供很好的基础。
第三,交易成本较低。公共服务平台是之前没有,随着其7月1日正式运转,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为产业工人提供便捷服务,各方面有了保障。
再一块就是货币补贴。随着新增实物房源和社会的存量房源供应以后,货币化的途径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让产业工人选择面更大。
马力:我回答一下这位记者的问题,即关于《实施意见》19条中关于住房公积金方面有哪些应该关注的规定和要求。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各方面一直关注的。从公积金的政策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务院的住房公积金条例,还有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在职职工缴纳公积金。公积金中心在市住建委、总工会以及管委会的指导下,一直在推动缴存、严格执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扩覆面也不断增大。2018年3月份,上海公积金实际缴存单位达到32.64万个,实际缴存的职工达到740万人。值得关注的是,仍然有一部分的企业没有为所有的职工,特别是企业当中的农民工,或者劳动派遣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这次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实施意见》,在这些问题上做出了许多明确规定,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第一,将有力推进在沪合法稳定就业的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国务院201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意见当中提出要逐步将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201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非户籍人口在城市的落户方案通知中,再次明确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范围,将农业人口加入缴存范围。《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强化中央的相关规定,切实保障产业工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权益,为解决部分产业工人还被处于制度之外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第二,维护了产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公积金中心在缴存扩幅和执法检查当中经常遇到一些企业,以劳动合同没有约定为由,拒绝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派遣工缴纳公积金,一些职工也因为劳动合同没有写明这方面的条款,而无法主张权利保护。这次颁布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为合法就业职工缴纳公积金纳入企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条款,不仅有效维护、公平保障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也为创造公平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实施意见》的颁布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市公积金中心将按《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多管齐下,对为不为合法就业职工设立公积金帐户,以及不缴或少缴公积金的企业,以及不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侵犯职工权益的失信行为,按照《上海市公积金失信行为名单管理办法》相关法规进行查处和处罚,并向社会公开失信企业的名单。
我们感到,实施意见的19条规定,将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公平和谐劳动关系,为本市产业工人创造安居乐业,共享发展的工作生活、成长的人文环境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6、界面新闻:我有两个问题,总工会姜书记提到了上海产业工人的数量是540万,是否对他们有持续的跟踪,目前数量上会否有些变化,包括呈现哪些新特点?
另外,刚才有领导提到对外来高技能产业工人子女入学方面提供政策保障,能不能请郭主任介绍一下。
姜海涛:这次我们请市统计局牵头进行了完整的调研,现在了解下来上海现有540万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到400万左右。同时我们发现,一线的产业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到相当的比例,很多配套政策都需要根据产业工人的实际制定的。
这次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出台以后,今后会建立产业工人数据库,针对他们的技能、分布、年龄、学历建立数据库,对这些产业工人今后的发展进行持续的跟踪。这项工作在《实施意见》当中也有进一步的明确,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推动这个群体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更好地得到各种政策的保障。
郭为禄:现在上海的教育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我们现在追求优质均衡发展,为各级各类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成长基础。在入学方面,落实义务教育法,凭证入学,都有相应的入学制度安排。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些年学生的升学、发展以及就业情况来说,逐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工作过程当中,也会更多地关注高素质、高技能产业人才在教育方面的需求,更好地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市总工会或者和我们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