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中央电视台:我们注意到在省级政府层面,上海是第一家提出建设智慧政府的。那么上海提出建设智慧政府是基于什么考虑?想达到什么目的呢?谢谢!
汤志平(市政府秘书长):谢谢你提出的问题。应该说上海在这个方案中提出“智慧政府”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建设智慧政府是继办公自动化、数字政府之后,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在世界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核心内涵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应该说,这个目标比传统的电子政务更智能、更精准、更主动。
二是上海在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上有很好的基础。比方说,我们有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技术积累。同时,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拥有量大面广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各个部门已经运用比较好的一些信息系统。这些积累能够有效地支撑智慧政府的建设。
三是智慧政府的建设既是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升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应该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上海率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刚才揭牌的大数据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归集、互联、共享和应用,打造一个大数据的枢纽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政府就可以在管理和服务当中进行流程再造。现在有了大数据的归集、互联、共享、应用,为新一轮政府管理服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流程再造就可以使政府在网上进行协同管理,就是常说的,从原来的串联改成并联,大幅提高效率。最后的结果就是能够使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从2015年以来,国务院提出政府治理向智慧型方向发展的要求,上海在“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这样的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的革命性变革,实现政府更聪明、服务更便捷、管理更智能,加快建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智慧政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周波(常务副市长):我补充一点。根据国务院刚刚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要建成“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定要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智慧政府,我们感到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所以,一定要让智慧政府更加智慧,无论是办公也好,监管也好,服务也好,决策也好。
第二方面,上海有良好的基础,无论是管理,还是信息化的建设,但仍然是按条线分割,怎么样让我们的决策更科学呢?比如说原来头疼的,要建城市的交通设施,如果靠人工,靠我们的测算、拍脑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有了大数据,但如果这些数据不去运用,特别是政府不带头使用,效率就发挥得不够。所以,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智慧城市非常重要,政府带头使用的作用就会越大。
2、解放日报:上海本次提出“一网通办”,对于办事人来说具体含义是什么?改革的亮点是什么呢?
周波:“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提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不容易。我们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办公厅也拿给我们看,看了都不是最满意。我说要三个标准,一是要非常简单明了;二是特点要鲜明,如果没有上海的特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行;三是要朗朗上口,还要叫得响。李强书记、应勇市长带着我们看长三角,国家又提出要求,我们就增强了信心,提出了“一网通办”。对于老百姓来说很简单,不管是谁,我在手机上也可以找到政府,我在家门口社区服务中心也可以找到政府,凡是我要找到政府办事情,线上线下都可以找到。
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我前面说的三个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前提出很多政府的改革、创新的目标,一定要可量化,还要可检验。不然的话,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你问问老百姓,他们也记不住。做好、做不好怎么检验呢?所以,可量化、可检验,这是一个亮点。
第二,这个目标很明确,“一网通办”就是线上线下都可以办。这样全市上下,各个区县、各个条线统一努力,集中一个目标。
更主要的是,提出这个口号是对社会、对市民一个庄严的承诺。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如果做不到,我们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们借鉴兄弟省市,我们基础还不错,现有环节打通,流程再造,加大力度,信息共享,再加上国家的支持,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所以,我们更加增强了信心。
“一网通办”四个字都可以解释。“一”,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网”就是线上线下,线上线下也是互通的。“通”就是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全覆盖。“办”就是无论市里也好,区里也好,统一的入口和出口。原来我在这个区的,要办那个区的事务不行,现在打通了,统一的入口和出口。这样倒逼各个部门、各个区,按照这样的服务要求,目标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协同办理。一定要跨部门,真正做到四个“减”。
比如说房地产的登记,原来有七个环节,要排很多的窗口。一个队伍很长,有时候没排到就结束了,一次办成可能性还很小。现在就很简单,部分业务当天可以办结。1月30日实施以后,很多老百姓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一下子就拿到了。有些我们提供选项,可以不来现场,有些企业说办这件事不来不放心,还要来现场。原来企业、市民跑腿,现在数据跑路,线上线下一窗受理,很多事情由主办部门后台运作。谢谢!
3、东方网:想问一下刚才揭牌的大数据中心,具体的职责是什么?
沈权(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要建成上海的城市数据枢纽,共建、共用基础数据资源,健全以应用为导向的按需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政务数据与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的互联和共享应用。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的方针政策,是做好本市大数据发展战略、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建议的基础性工具,承担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具体工作。推进本市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贯通汇聚各行政部门和各区的政务数据。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这个中心要承担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工作,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工作,承担全市政务云,以及上海政务外网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各区、各部门数据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市数据安全、数据管理的绩效评估和督查工作。
4、上海广播电台:这几年上海的数据开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前几年我在采访SODA杯上海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上,很多部门还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数据,但这三年期间,数据在几何级的增长。目前政务数据开放方面,上海有哪些新作为?还有哪些没有拿出来,未来可以拿出来的?
张英(市经信委总工程师):近年来,上海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着力推动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挖掘数据的价值,推动应用的协同。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的体系,建成了上海政府数据的开放服务网,已经向社会开放了12个领域的数据集1600多条。下一步将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深化政务数据的开放和融合应用。
首先,进一步推进跨部门政务数据的资源共享和应用,加快落实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在上海的实施,实现与国家平台进一步对接。支持建设一批政务大数据的示范应用,打造基于数据的共享协同“大平台、大系统”,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服务的能级。
二是进一步落实国家试点任务,完善公共数据的开放机制。作为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五个试点城市之一,在面向社会普遍开放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分级分类的开放机制,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的功能,增加依申请开放、安全认证等方式,以满足不同主体对于数据的使用需求,特别会联系一些重点的试点区构建市区联动的开放模式。目前,我们正研究制定本市数据开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则和标准。
三是将积极探索政企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在原SODA大赛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企事业数据机构的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示范基地率先探索“数据沙箱”等数据合作创新模式,鼓励社会数据和行业数据开放,也将聚焦交通、医疗、环境、商业等领域,推进政企数据共享融合和创新应用,培育一批创新型的企业。谢谢!
5、上海日报:想请问一下,在推进智慧政府建设过程当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工作非常重要,上海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改革举措呢?
金跃明(市编办副主任):按照建设智慧政府,以及推进“一网通办”的要求,我们感到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要“减”。如果事项太复杂,网上办事就没法进行了,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等的取消调整力度。近两年上海已经取消调整了200多项,最近还将再取消调整17项,通过进一步取消调整,为智慧政府、“一网通办”创造更好的条件。当然,在这过程当中,也要借助智慧政府、“一网通办”的技术,为取消调整创造更好的条件。
大家还有印象的话,2016年国家提出“五证合一”,其中有一个统计登记证,上海在前几年就取消了,为什么上海可以取消,就是通过数据共享。还有就是大量的证明,很多证明确实需要,但有很大一部分证明是因为部门间信息不共享而产生的,这两年上海不断加大“减证便民”的力度,取消了254项,其中很多是借助部门间信息共享而取消的,老百姓不再需要跑腿,改成“数据跑腿”了。
二是审批要标准化。深入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实施目录管理、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网上审批、数据共享、监督检查,把办事的要求、手续、环节等讲清楚,同时下决心把各类繁文缛节砍掉。
三是流程要优化。比如实行告知承诺制度,采取告知承诺的方式来优化调整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打个比方,在审批中要求有一个杯子,按照原来的审批方式,有些需要把杯子拿过来进行审查,看是不是有杯子、杯子是不是符合要求,如果采取告知承诺的方式,可以先由申请人承诺有符合要求的杯子,审批部门事后去现场审核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杯子,这样一来管理效果就更加好。另外,按照原来的审批方式,可能拿过来是一个杯子,在现场可能是另一个,通过实行告知承诺,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要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办事。“一网通办”提出后带来的整体政府理念、互联网思维理念,以及刚刚周波常务副市长讲到的“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一网通办”中的“通”,因为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属地管理,如要“通”的话,属地管理的模式就不适应了,逼着我们根据“一网通办”的要求,对整个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6、上海电视台:上海明确了今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年,刚才周副市长也提到,“一网通办”智慧政府的建设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到2020年智慧政府的框架基本搭成之后,对社会的变化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周波:上海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智慧政府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为企业的,还要注重人。一个城市友好不友好、便捷不便捷,管理精细不精细,是要看对人的吸引力大不大,包括公共服务水平、医疗、教育、体育。所以,无论对企业来说,对市民来说,营商环境都是一回事,是考验政府管理水平是不是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掌握资源最多、调配能力最强,可以做很多社会、企业做不了的事情,“一网通办”这样一个明确的口号,可以作为智慧政府的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和最实质性的举措,没有智慧政府作为支撑,是很难做到卓越的全球城市。
刚才你说的,到2020年,基本框架建成以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对企业来说,政府办事更加透明、效率更高、更便捷,企业的营商成本、创业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对老百姓来说,可以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城市更加安全,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
智慧政府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特大型城市的拥堵问题,是世界上特大型城市共有的难点、痛点,过去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哪怕用原来的信息化进行支撑也不行。但是现在大数据、云计算、AR运用以后效果就非常明显,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上海有一家科技创新公司,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便利店购物,可以自动结算和支付,直接拿了就走。还有现有的红绿灯,是人为设定,但是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后,这条道车少了,那条道车多了,自动切换红绿灯,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在某些地方进行测试,不需要增加任何的设备,就可以提高20%车流量。所以,只有政府响应,政府推广使用了,整个城市才会变成智慧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我们也在不断地做。我们希望老百姓打电话有“12345”,企业也可以方便地解决问题。线上有市民的服务云,线下经信委还有中小企业服务办公室,我们提供各种选择,原来各个平台间都不互通,现在都打通了。我们还和互联网的公司合作,通过“上海发布”,腾讯,阿里巴巴发布各种政务服务信息,怎么样方便就怎么做。在这方面,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相信到2020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谢谢大家!
7、新民晚报:这次改革还是强调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这方面能不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从过去需要几个月办理,到现在只要几天即可,从多口向一口办理,转变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呢?
汤志平:这是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沈权主任来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反映了大家对于“一网通办”最后的目的、最后的成果的关注。政府部门的工作不能“自娱自乐”,最后要体现在企业、群众的获得感上。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也常说企业的感受度是第一感受,群众的评价是第一评价。
一个方面还是注重“四个减”,减少环节、减少证明、减少时间、减少次数。手段上,首先是“一网通办”总门户。还有政务服务热线,以前有很多热线,现在就是“12345”,很好记,打过去会转接涉及到部门,企业也很方便。
第二个方面,减少证明。刚才周副市长也提到,希望到最后,凡是政府部门制作的信息应该不能要求企业或个人作为证明材料提供。过去信息不共享,需要各种各样的证明。现在共享了,就应该逐步做到减证明。这一条如果做不到就会增加很多环节,要跑很多路。
我们最近在讨论的优化营商环境,涉及在口岸电子单证的问题,没有数据的电子化共享,要各个货主到相关部门跑,复印提供材料,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还有大量的复印成本。不包括人工成本,就提供电子单证上海可以节约4.3-4.5亿。
周波:关键是纸质单证掉了以后还要重新补办。
汤志平:其他证明也类似,最后还是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们在提出“一网通办”之前,各个相关的部门和区都在探索怎么样在审批和服务当中,尽量采取各种方式来方便群众、方便企业。举个例子,像徐汇、静安,大家都在推主题式服务,或者说菜单式服务。我原来在黄浦工作的时候,也做过这个事。比方说办一个食品流通许可证,有很多不同类型,办理方式不一样,不同的人办理起来还挺复杂。比如说办超市开食品证,还有综合商场里涉及到食品,包括开商贸公司,饭店、饮品店,单位食堂,包括是个体户还是企业法人,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业态需要的材料都是不同的。相关区就搞菜单式,我说要开一个小型超市,就马上把小型超市需要办理的东西、一套流程个性化的给你。你说要开一个大型超市,大型超市办理的流程给到你。这样就比较方便。
企业变更也是,徐汇在企业变更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企业变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真正要变更并不比设立一个新企业简单,有时候甚至更烦琐、更复杂,因为涉及不同企业的性质、相关的法律,变更的情形各式各样。徐汇在变更方面推出了菜单式服务。我觉得区里这些探索,将来都可以在全市进行推广。在“一网通办”大的框架下,各个部门、各个区都可以有些个性化的服务。当然我们也希望名称能相对规范统一,有的说主题式,有的说是套餐,还有说是场景式,但原理基本差不多,目的就是办的时候最方便企业、最简单。
沈权:你说的多口到一口的难点。刚才周波常务副市长提到前台倒逼后台,我觉得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流程再造。这将影响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也影响到他们工作依赖的相关制度、规范。这一系列都要改变,才能真正从单部门运作转变为多部门的协同。这是最大的难点。
周波:例子方面,比如说不动产登记是1月30日上线,现在有3.8万件,部分业务当天办结,办结了89.33%。还有些没有办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材料不全,一个是时限的问题,需要五天办结还没有到时间。总体反响比较好。
另外一个获得电力,小型用户的电力,上线比较晚,3月1日上线,现在来看,仅仅用时3天,原来要20多天,环节也减少,关键是现在还免费,大大降低了成本。有些是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事项,3月31日上线,数据还在不断收集当中。总体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刚才说的难点,还有一个是对政府来说,原来以审批为主,现在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要精细化管理,要分类管理。还比如建设项目,一般的项目和招标的也不完全一样。
第三个,我们的理念变化。原来是串联,责任希望你担一点,他担一点,现在因为有了信息化的手段,把最长的时限要求作为最后一道关,不需要相互等,变成了并联办理。理念也变化,技术手段进行支撑,大家共享的话就可以做成了。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相关工作方案的全文,大家可以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进行查阅。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政府办公厅或者和我们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