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1、新华社: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词,譬如经济密度高质量、亩产论英雄等“四个论英雄”。“四个论英雄”和经济密度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能不能解释一下?同时想请教一下,“双高意见”是不是要为高质量发展提出一整套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如果说有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对于这套评价体系去提升经济密度有没有量化指标和小目标呢?
陈鸣波(市经信委主任):“四个论英雄”,前面两个亩产论英雄、效益论英雄,仔细来看其实内涵是一样的,主要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体现。后面两个,一个是以能耗论英雄,另一个是以环境论英雄,就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在“双高意见”里,把逻辑关系一个个连接起来,促使出台的政策能够提高上海的经济密度。从经济密度来说,与深圳等相比,上海经济密度并不够高,我自己也实地调研过,为什么上海经济密度不高。上海有些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出在全国是第一、第二,但是还有大量的、周边的一些低效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早,在腾挪盘活方面还要多想些方法。如,现在全市产业园区平均产出是74亿/平方公里,张江高科园和闵开发、国际汽车城要达到200亿/平方公里以上,漕河泾甚至300亿/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城市全域来算,我们是深圳的1/2.5,深圳是上海的2.5倍。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总体上,上海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另外,“四个论英雄”后面两个,能耗和环境,要关注环境承载力,关注能耗水平,在制定产业调整负面清单上,上海要高于全国,要有明确的约束导向。
现在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能够做到把好的资源给好的企业。在提高经济密度具体措施上,一方面是技术改造。现在产业和规土部门也在商量,有些好的企业,特别是好的民营企业,经过认定要允许技术改造,对于差的企业可能就不允许,要区分开来,差别化处理。整个存量空间要盘活,好的企业发展的空间就更大,经济密度就会提高。另一方面是项目准入。招商引资上,招商引资标准要提高,不能今天引进来,过2-3年再调整出去,是不允许的。按照这样的政策实施,坚持下来几年,上海的经济密度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谢谢!
2、上海广播电视台:想请问规土局的领导,目前来说产业用地低效利用在产业转型当中是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难题,这次高质量用地的政策对于低效产业用地有什么治理措施?第二个问题,五条存量土地盘活路径,其中的节余转让和低效退出以前较少提及,这次为什么会纳入,后续会有怎样的措施?
岑福康(市规土局副局长):谢谢你的提问。土地的低效利用,实际上是土地资源当中最大的浪费。低效产业用地是目前上海土地利用绩效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低效产业用地是一个公认的土地利用问题,而且不同于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有一整套的法规,可以依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处置。但低效土地的处置,没有明确的法规,是一个普遍性的突出治理难题,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发现是一个难题。
因此低效产业用地的治理首先要树立产业用地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要素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产业用地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要素资源,要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土地全生命周期的用地绩效和退出机制,构建产业用地低效利用的倒逼机制,促进低效用地盘活和有效利用。
这次的“双高意见”和“高质量用地政策”当中都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开展低效的认定。首先要把低效找出来,哪些属于在上海这个范围里低效利用了。明确产业发展的标准,开展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认定低效产业用地。二是建立倒逼机制,实施以税节地等财税、用能、环保、金融等差别化措施,严格管控准入措施,这次“双高意见”就是要把好的资源配给高效率、高效益的企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产业方面的政策,而且是包括财税、用能、环保、金融政策的组合拳,尤其是税收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三是完善用地政策,明确转型开发、提升能级、节余转让、收购收储等政策,深化盘活退出工作路径。四是明确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以区政府为主体,产业、规土等部门协同推进,市政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各区向存量要空间的发展导向。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记者提到五条存量盘活路径当中的节余转让、低效退出,主要是几个考虑,第一个方面的考虑,对于存量的盘活最核心的一条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土地使用者、新土地使用者和政府之间需要有一个利益的平衡,同时对于盘活,我们是需要企业内生动力和需求的满足。所以,在盘活过程中,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也要考虑企业合理利益。比如说一个企业拿了100亩地,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用了50亩,还有50亩没有用足,我们考虑到就有一个节余转让的方式,让50亩转让出来。这50亩转让出来,既要符合政府管理要求,也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让企业感觉到退出是要比他低效持有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提出了节余转让的盘活方式。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在去年、前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试点,节余转让上个月有两块地进行了节余土地的公开转让,直接由企业转让给下一家。这一块已经在尝试了这样的供地方式。
关于低效退出,刚才已经讲了,我们要注重利益平衡,一方面如果企业还能转型升级,能够真正发挥效益的,我们是鼓励原持有人继续提升能级。但是如果说,没有好的产业项目,我们觉得这个资源是有公共属性的,应该让给更有潜力、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使用。我们也考虑原权利人的利益,同时也有一系列的严格后续监管机制,让他能够有序退出。谢谢!
3、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想问一下,在“双高意见”当中提到“3+5+X”的区域发展战略,能不能详细解读一下?另外,在“产业新区”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呢?
吴金城(市经信委副主任):“双高意见”有20条,其中有一个就是促进“3+5+X”区域的转型发展。“3”是临港、虹桥、世博。“5”是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X是金山第二工业区、星火开发区等以区级为主整体转型的区域。“3+5+X”是全市重点要调整转型的区域,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区。特别是像吴淞、吴泾是今后发展的整布料子,就要做漂亮的成套西服、大衣。上海未来重点就是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产业集群的集中度、显示度,能够成为经济密度高、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区。
产业新区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新业态,打造融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上海以后更多的要走轻型化、软性化,传统产业里面要发展新兴产业,硬的产业里面要发展软的产业,老的产业里面要发展新产业,促进产业上楼,发展楼宇产业,这样有利于建设密度适当提高,创新浓度能够提高,产出强度也可以提高,这也需要上海更多地探索复合型用地的要求。
二是突出高标准,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要提高产出的密度,上海原来产业结构调整做得比较早,重点是围绕“老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现在要加大转型力度,提高准入标准,提高淘汰的低效标准,能够向“新三高”迈进,经济密度高、创新浓度高、人才集聚度高。更多发展总部运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运维服务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这些区域脱胎换骨,成为产业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突出先导性,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试验区,需要在土地政策、产融对接、产城融合、产业生态圈打造等方面有创新思路,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发展需要。所有的工作,要发扬“店小二”精神,就是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优质的项目能够在上海落地,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在上海安家,优质的产业集群能够在上海形成。努力打造成新兴产业突破、产业生态圈完善的产业新区。谢谢!
4、解放日报:我想问一下规土局领导,今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一直在强调要提升经济效益,尤其是强调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效应。想请问一下,关于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我们在高质量土地的使用政策上有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徐毅松(市规土局局长):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开发强度。这次在政策里也提出了,前面也介绍的,叫做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分类引导、保障产业需求。同时,实施分层、分区的管控原则。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强度的提升,把轨道交通对产业开发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好。因为现在我们感觉到,我们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容积率、开发强度,跟没有轨道交通支撑的区域相比差异性不大。我们将通过以强度换空间,把空间腾出来给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绿化等。
还有一个方面,对产业用地,大家都很关注,我们在使用中发现,产业用地的容积率很多是偏低,尤其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是偏低的。这次我们提出,要按照产业的功能和企业的需求,来核定它的开发强度和容积率。也就是说企业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生产的要求,想达到什么样的容积率,我们可以核定以后提供给他多少的容积率。这也是集约、节约土地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事中的产业建筑方案的审核,以及事后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也就是说我们的规划政策是要落实在支持做产业的,是做产业功能的,而不是做产业的房地产开发,真正使得产业功能能够落地。
第二个方面,在土地资源的统筹方面。我们也是进一步强化用地质量绩效导向。一是以产业绩效作为核心导向,来确定产业用地的供给模式。也就是怎么样把土地更好地配置在产业绩效好的企业上,具体政策包括供给模式、用地方式,用地价格等一系列政策。二是以用地绩效作为标准,来推进产业用地利用情况综合评价,这个评价好了以后,对于好的企业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对于低效用地通过政策倒逼出来。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方面,也就是开发强度和土地资源统筹方面,来促进整个产业经济密度的提高。谢谢!
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进博会期间上海发布了产业地图,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好产业地图,让各个区域实现差异化发展呢?
吴金城:11月7日,上海市产业地图在进博会期间正式对外发布,引起社会公众和企业家的高度关注,有企业家说,这是上海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GPS。上海产业地图分为两张图,一个是现状图,就是把上海产业家底摸清楚,包括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第二个是未来图,上海以后的资源配置往一些能够形成优势的产业配置、集聚。产业地图主要是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根据上海的资源禀赋优势,不要同质化竞争,更加不要内耗。
产业地图不是刚性的,不是红线式的,是刚柔并济,更多的是起到指南、导向作用。所以,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到上海来,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产业地图是给社会公众参考,是一个强大的电子系统。产业到上海来,可以知道最适合落户在什么区域,这个区有哪些创新资源,比如说科研院所,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士,多少个技术中心、研发平台。可以知道上海还有哪些政策优势,包括人才公寓、用地政策。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比如说,上海是全球机器人之城,也是新能源汽车之城,这类产业在上海的布局相对要集中,有利于创新浓度提高,产业生态更加适合产业发展。所以,在产业地图的应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斯拉超级工厂、ABB超级工厂,包括BAT,科大讯飞、网易等科技型企业都纷纷到上海落户,很快就能够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区域,产业地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临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区域之一,特斯拉也在临港布局发展。未来,按照产业地图来布局,会更加高效,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所以,上海将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产业基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推动产业地图更好地落地。谢谢!
6、新民晚报:我想问,在“双高意见”实施过程当中怎么同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让存量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裘文进(市发改委副巡视员):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市场主体的客观需求,推动存量资源的市场化流转是我们的工作出发点。上海集聚了各类要素交易市场,我们将充分利用本市现有的各类资源要素交易市场,推动土地、厂房等资源要素的流转交易,加快要素资源与产业升级的供需对接,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其次,要营造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我们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定企业发展预期,为优质企业扩大投资、实施技改和获得增量要素资源提供精准服务。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近期本市相继出台了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政策。
最后,要“引”和“逼”相结合,打好政策的组合拳。我们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是变相增加行政权力,而是要将评价工作与实施差别化政策指导相结合,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产业能级、资源消耗、产出贡献在本地区、本行业的水平,还可以让企业借鉴先进案例的示范经验。与评价制度相配套,我们将实施产业准入、技术改造、土地供应、财税、电价、环保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技术能级。
这样通过综合施策,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更好结合,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有为政府建设,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最终实现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7、中国建设报:想问一下规土局的领导,这次高质量用地政策对于如何保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呢?
岑福康:所谓高质量用地简单来说就是土地资源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利用。大家知道,产业用地是实体经济和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之一。用好产业用地是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用地是建设用地当中最主要的一块,能否高质量利用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面对上海土地资源紧约束现状,要寻求上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靠产业用地的高质量利用,这两块相辅相成。
我们在高质量利用产业用地过程当中,我们的价值取向就是“四个论英雄”,刚才都做了解释。在目标方向上要坚持提出“三个对标”,第一个是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2035上海总体规划确立城市目标是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应的城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也应该符合卓越的全球城市标准;第二个是对标国内最高、国际一流的产业用地绩效;第三个是对标国际化大都市产业空间的治理。所以,对上海产业用地利用来说,要着力于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更集约的规划空间政策。这在2035的总体规划当中已经做了解释。第一,在规模上划定产业发展的底线空间。到2020规划工业用地规模550平方公里,到2035年规划工业用地规模320-480平方公里。布局上,按照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体系,新增产业项目锁定在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内,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的能级。新增的项目基本安排在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当中,我们要提升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的能级,要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基地和产城社区。
零星工业地块按照城市开发边界和战略预留区等政策实施差别化管理,依据企业的绩效,考虑实际情况有时间节奏的把握,绩效差的肯定要淘汰,把空间腾挪出来。但绩效好的,可以给企业过渡时间,或者在其他方面安置。
在强度上,按产业需求确定产业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用地混合开发。这次在强度上不仅是强调按需,同时考虑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二是更高效的存量盘活力度,加大低效产业用地的收储力度,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高效配置资源能力,倡导区域整体转型。刚才介绍的五大区域尤其是桃浦区域、南大区域包括吴淞区域,都充分体现区域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引导有条件的零星转型,实施“零土地”提升能级。怎么理解?比如原来10亩土地,通过存量提升、技术改造提升能级,但土地没有增加。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绩效,在土地价格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允许节余土地的分割转让。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和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强化低效用地的退出。存量盘活机制的核心是创新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各方盘活存量土地的积极性,建立低效用地的倒逼机制,释放存量土地资源。
三是更可持续的土地供给政策。在供地政策上,产业项目的全要素标准化,我们会推出一些标准地,明确这块地绩效应该达到多少,是怎么符合产业地图的,在国际和国内是怎样的领先标准。满足这些前置条件的,就可以申请这块地。这样来落实高质量产业发展,保障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在用地方式上,也是非常灵活,一是弹性年期出让,二是会推进先租后让试点,先租赁土地给企业,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再考虑出让,这样对产业用地的成本是大幅下降的,这种方式对于先期创业成本是切切实实的支持。只要真的是搞实体产业的,应该是欢迎这种方式的。
用地价格上,新出让产业用地实行地价底线管理。存量用地提高容积率实行地价与产业用地绩效挂钩,由各区政府确定收取比例。在用地机制上,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用地绩效评价和土地退出机制。在差别化政策上,因园区平台直接面对广大企业,领军企业有上下游产业链,因此给予园区平台和领军企业在供地方式和地价上倾斜政策。总体上,土地供应的核心导向是产业用地服务产业发展,只要用于实体产业发展,有好的绩效,土地供应政策都可以给予支持。谢谢!
徐威: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各位还有进一步采访需求,可以和市经信委、市规土局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