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新华社:今年以来外贸增幅非常明显,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所反映的亮点在哪些方面?上海在推进外贸转型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呢?
申卫华(市商务委副主任):上海外贸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的,一个是上海口岸贸易。尚主任通报情况中已经说了,近几年来,上海口岸贸易都是维持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8%左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
还有是上海关区贸易和上海市本市贸易。上海市本市贸易规模近几年一直维持在4400亿美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位居前三名。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海外贸呈现回稳向好态势,从海关公布的前两个月进出口情况来看,前两个月进出口达到人民币4808亿元,增长23%,出口增长12.5%,进口增长31.6%,进出口在全国的份额已经达到12.4%。一季度海关数据还尚未对外发布,根据初步了解,上海市一季度本市贸易额突破人民币7500亿元,增长20%,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12.5%。这几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对本市的产业、就业、开放型经济以及相关的产业转型升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比如说,率先在全国实施加工贸易备案,取消加工贸易审批;对新型贸易制定出台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也出台了《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外贸回稳的若干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把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在上海落地,加上各方面的努力,进一步促进上海外贸的回稳向好发展。从亮点和举措来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合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大力推动上海外贸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上海拥有8个国家和市级出口基地,比如,汽车高端制造、纺织服饰、轻工、化工、生物医药、船舶等,对外出口总量已经占到40%左右。通过引进技术、鼓励出口,在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方面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使这些上海市关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重要的表现就是出口有增量,出口市场份额在增加。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以品牌为引导,打造上海企业自己的品牌,以知识产权自有商标为形式,扩大企业影响力。不仅在制造业,还在服装行业都扩大了产品的出口,通过自建品牌、培育品牌,或者收购品牌来扩大上海市外贸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去年7月汪洋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专门考察了上海市以消费品为主的出口企业,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从上海市的专业外贸公司和消费品企业中已经看到了转型的力量,这个转型的力量就是上海的外贸开始转到品牌和技术出口为主,也就是说开始转到优进优出。为了促进上海的外贸发展,我们打造海外平台,鼓励上海企业参与在境外的知名展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使上海外贸企业能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上海外贸发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举几个例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关检、汇税和商务系统共同推进贸易便利化,对照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要求,建立上海市高标准便利化的监管体系。口岸通关的平均时间进口降到29.5小时,出口降到2小时。检验检疫推出的十检十放改革措施,比如说空检海放,比如说进口高端包,可以布料通过飞机先检验,直接放行。检验检疫推出的进口3C产品免审批证明,一次审批可以多次使用,一次确认,三年有效,对诚信企业的大型3C产品的进口可以减少企业成本,每年可以达到1000万人民币。这些便利化措施使大量上海企业受益。出口退税方面,上海实际退税达900亿人民币,实际退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外汇管理部门对上海市158家跨国公司实行诚信管理,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大大提高了便利化水平。这些措施的推出,对上海市外贸回稳向好、转型升级、优进优出发挥了很大作用。
下一步,在重点企业、重点品牌以及重点的新贸易企业以及服务企业方面下功夫,我们称之为“四个一百”的专项行动和工程,推动上海外贸企业扩大规模、优进优出。谢谢!
2、东方财经:我们知道去年进口关税和消费税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日用消费品里面像进口食品和进口化妆品的市场状况有没有一些影响呢?
申卫华:市民非常关心消费品的进口,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我们对服装、化妆品、奶粉等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第二个,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还有就是消费个性化、多样化。
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家陆续调整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关税,2015年6月1日起,降低了服装、化妆品、日用品的进口关税,平均降幅达到50%。二是调整消费税,2016年10月1日起财政部下发了调整化妆品消费税的政策,一些高档化妆品从30%降到15%。三是简化手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17年出台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试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3月1日起凡是注册在浦东新区的企业,从浦东新区口岸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由审批管理改为备案管理,跨境电商在化妆品方面也有相关规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消费品的进口,上海口岸进口占到全国消费品进口的1/3,上海化妆品的进口占全国的1/2。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优化了上海市的产品结构,同时也提升了进口产品的质量。以化妆品为例,2016年本市化妆品累计进口达到146亿人民币,增长40%左右,今年1-2月份累计进口达到22亿,高于全市的平均进口增幅。这些措施的出台,对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着积极作用。
3、解放日报:上海企业利用自贸区的平台“走出去”获得很多政策方面的红利,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数据和案例?
尚玉英(市商务委主任):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的支持下,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了便利化的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包括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了金融支持对外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本土企业加快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布局,有力提高了本土企业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短短两年时间,自贸试验区占全市对外投资的占比达到70%。某种意义来说,自贸试验区的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我们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在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走出去”桥头堡作用的同时,“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也非常高。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方面的成绩更加突出。比如说,2016年上海企业在“一带一路”新签对外承包合同额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6.5%,占全市比重达到75%。特别是这两年在“一带一路”国家完成的工程总承包营业额近40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0%。从这个意义来说,不仅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工程总承包的承接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记者朋友也注意到了,中央批准的自贸试验区方案又进一步对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走出去”桥头堡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还会深化相关举措。比如,进一步深化以便利化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系。
第二个,还将继续完善以人才服务、信息服务、风险防范服务,包括融资服务以及投资促进等“五位一体”的对外投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为企业提供培训,请国际著名的比如说安永等专业机构来进行培训,真正契合企业的需求,受到企业欢迎。
第三个,将进一步完善以风险防范为底线的对外投资监管体系。下一步,我们会重点加强与各监管部门的联动,与外汇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加强联动,预防在前,最大限度的支持真正高效、高质量、有质量的对外投资,真正支持他们的对外投资行为,使这些好项目的投资比过去更加方便。
第四个,还会大力支持或者说继续鼓励以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为重点的多种对外投资方式,特别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对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投资。
4、新民晚报:之前发布的时候提到本市连续三年滚动实施90项总投资达793亿的商业转型项目,那么在市级商圈转型升级上有哪些计划?比如说90项总投资793亿元的重点项目能不能介绍一下?另外,在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上有哪些进一步的举措?
吴星宝(市商务委副主任):前几年,上海商业转型力度比较大,项目化推进一直是商务委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原来定的一些项目进展非常顺利。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正式提出后,我们觉得上海商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我们以促进消费为工作核心,始终坚持几个指导思想,一是以“新”为引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以“升”为动力,不断地提升消费能级。三是以“变”为常态,适应快速的消费需求变化。四是以“快”为目标。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去年上海商业转型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说南京路、淮海路已经走出低谷,从连续几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今年一季度,上海的“社零”预计增速7.8%,全年的指标是7%。
第二,始终围绕几个抓手,归纳为七个维度。一个是品牌的集聚度,第二个是消费的贡献度,第三个是消费的创新度,第四个是时尚的引领度,比如说时装周。第五个是消费的便利度,第六个是营销的诚信度,就是假冒伪劣、诚信建设怎么样。最后是服务的满意度。从这“七个度”来说,上海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根据国际专业机构研究报告,国际零售商集聚度排名上海在全球位列第三位,最具有吸引力零售目的地排名,上海位列全球第六。
同时,按照需求导向,不断根据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征,除了原来的商业业态以外,现在打造三个重点业态。一个是假日经济,双休日全家到哪里去,多少年来都是一些老的景点、老的销售环境,现在要打造新的假日经济的商业业态。第二个是节日经济,全年有很多节日,怎么利用节日拉动消费。第三个是月光经济,就是夜市,今年打造四到五个具有国际水平、满足各种需求的、适应多元化档次的地标性夜市。我们也在总结传统商业怎么从商品变成商品+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体验+零售,还有品牌+场景。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从几个方面来推进,多元化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体验消费。
我们现在要探索消费总额的概念,不是过去单纯的购物观念,而是社会消费总额,除了商品,还要把生活服务业、体验式消费等等全部作为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总体目标。
5、东方网:近年来上海陆续在外地建立了一些蔬菜的外延基地,在保证蔬菜供应方面有哪些举措?效果如何呢?
吴星宝:上海在外地建立基地是多年来的探索,随着上海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本地的生产供应量越来越小,除了绿叶菜90%是本地供应,其他蔬菜外地供应的比例越来越大。
大市场、大流通、大基地、大合作、大数据一直以来作为上海销地的特色,为什么建市外基地呢?一是上海四季分明,上海市民要吃到永远是新鲜的蔬菜就必须是跟着纬度走,冬天时吃南方的菜。另外还有两个淡季,一个是夏淡,一个是冬淡,会出现台风、高温、黄梅天等。如何保证价格的稳定,就要建立市外基地,不仅是保障供应还要保障安全。从源头开始检测,追溯标签在源头贴好,通过冷链全过程保鲜,保障食品安全。还有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点到点,基地直接到零售终端,成本大幅度下降。去年,我们提出在四个省市,云南、海南、江苏、山东建立基地,现在看来,取得很好的效果,今年春节到现在,蔬菜价格保持稳定,与建立基地密切相关。我们总结经验以后,会不断扩大外延基地,确保“双淡”的蔬菜供应确保,使上海的菜篮子永远保持新鲜,来造福于上海市民。谢谢大家!
尚玉英:我补充一下。为了保供稳价,去年探索在外省市建立紧密型的蔬菜生产基地。由市商务委牵头,本市两大批发市场为主体,一个是光明集团属下的蔬菜集团、西郊国际,还有上农批,根据他们多年来积累的蔬菜供应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荐市外基地方案,比如山东、海南等等。推荐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品种是我们上海市民喜欢的。比如说绿叶菜,本地绿叶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可是大家又非常喜欢,而且绿叶菜生产又不能太远,我们就选择徐州。还有就是我们夏淡、冬淡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好是蔬菜种植最旺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布局的。我参加了第一批、第二批的挂牌仪式,特别是到了海南之后,我突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希望上海市民也能知道,我们的市外基地不仅发挥了保供稳价的作用,同时让大家能够吃上新鲜安全的放心菜。新鲜就是一年四季吃菜跟着纬度走,比如说海南,我们冬天时正好可以吃他们的当季菜。而且我们选的海南澄迈县、昌江县,没有工业,土壤里含硒,是长寿村,这里种出来的菜品质也好,而且价格不贵。
还有一个收获,本市出台了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条例,其中包括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从农产品来说要建设全过程、全覆盖、信息化的追溯体系。过去是进到上海批发市场的所有农产品建立安全追溯,一直追溯到终端。现在把追溯延伸到生产基地,一个渠道就是对所有布局的市外生产基地,从源头开始。所以,市外生产基地都安装监控,在上海可以实时监测整个生产过程。同时,这些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统一包装,还有二维码,这样安全追溯就建立起来了。当然,一部分是市外基地先试,还会对本市进入批发市场的大供应商,由他们延伸到生产基地。这件事还在探索,今年是第二年,我们会逐步完善,如果做得好的话,对上海市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记者,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如果各位还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欢迎大家和市商务委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