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市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中国新闻社:谢谢发言人,我想问一下,上海市经信委牵头起草的《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施意见》已经有三、四个月时间,目前的执行情况如何?

  陈鸣波(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今年5月,上海工业先行,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个着力、27条,请徐子瑛同志回答一下市区两级出台的政策,我回答一下我们的成效。

  徐子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非常感谢你提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今年4月,本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27条实施意见颁布以后,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说,为了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市人社局调整了城镇职工缴费比例的通知,社保费率由45.5%降到43%。在本市工业用地管理方面也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保障,上海市规土局出台了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弹性出让年限和续期办法。第三个关于财税方面,为了进一步优化市区财税分配体制,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后完善本市域区县收入划分方案的通知。各区县制造业财税分成由16.25%提高到32.5%,进一步提升区县在加强和培育制造业方面的决心和积极性。同时,将特定大型企业市属增收的增值税返还比例由10%提高到30%,这都是非常实的举措。

  除了市级层面,本市各区县也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聚焦补齐地方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特色,出台了相应的方案。比如说,松江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的若干意见》,对于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和使用,保障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松江还出台了推进创新创业、促进松江经济转型的若干意见。宝山区出台了宝山闲置土地处置实施意见,青浦区研究出台了青浦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实施意见。市区两级在过去几个月当中围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制造型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下一步上海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向高端制造业的迈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鸣波:我补充一下,我们产业部门到底做的成效如何。一季度对产业部门的压力是巨大的,第一次由正变负。经过这半年全市的共同努力,7月份由负转正,7月份工业增加值,单月增加值到12%,这对全市特别是产业界包括政府部门,是不容易的。从投资情况看,降幅在收窄,收窄了10个百分点。在新的经济和新动能的培育上,1-6月份,本市战略性产业总产值增加0.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38.3%和82.5%。关于工业效率是持续改善,上海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特别是前面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是落实调结构措施的结果。本市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是8.5%,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是5.7%。东部平均水平是6.1%,在全国保持领先。上半年,本市完成工业税收1774亿,企业成本有所降低。一些其他的改造项目,包括外资的研发中心,都在加快建设。下半年这方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各区对制造业特别是创新高端产业都非常重视。宝山区工业投资量翻一番,嘉定、青浦等区的工业投资量提高20%。松江区围绕G60推进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建设,松江制造向松江智造转型等。

  2、中国工业报:上海制造业中工业园区是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对上海产业园区有哪些创新举措?

  徐子瑛:工业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也是落实“十三五”规划以及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保障。工业区承载着上海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任务。经过“十二五”的转型和培育,上海工业园区在集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2.6万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从土地绩效来看,单位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出由2010的56亿提高到2015年的67亿元。“十三五”期间,在上海土地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打造上海工业园区的能级和水平,应该说对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当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和研究上海工业区转型的整体方案。根据现在的整体考虑,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区转型主要围绕八个字,第一个是创新,第二个是集聚,第三个是集约,第四是升级。围绕这八个字,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参与全球竞争,体现上海高端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从具体的数字目标看,希望在现有国家级新兴制造业园区基础上,打造三到五家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兴工业化产业基地,新增三家国家级示范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建成一批各类示范区,包括10家国家级的生态工业的示范区,30家本市智能型的产业园区,以及一批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工业园区。上海的工业园区既有国家级的高端园区,业态、能级、产出效率、就业结构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一批园区整体能级和水平还低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现有很多工业园区在服务配套、专业化服务以及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园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准备从四个方面在“十三五”方面进一步推进园区的升级:

  一是按照集约、集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所有各类园区,按照对每个园区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做好结构性规划和规划的环评。这项工作市经信委和市规土局、市环保局联合开展。

  二是对一批重点的园区进一步支持和推进不断升级。上海临港、张江、汽车城、漕河泾、金桥等一批园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强,未来进一步提升能级,不断提高产业的能级和附加值。

  三是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吸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开发主体来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低效或者各方面管理不太好的园区提升能级。我们本着开放的理念,在本市无论是漕河泾、临港、金桥、张江已经在本市区域内,包括在其他的区域开展了区区合作、品牌联动。下一步,进一步鼓励优秀园区开展区区合作、品牌联动,也欢迎国内外的园区主体来帮助提升园区水平。

  四是在政策方面进一步帮助园区在投融资的发展。我们会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各方面的举措,既有政府的资金,也有社会化的资金,帮助园区转型升级方面走出一条新的模式,支持闲置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型以后,在升级以后优先支持高端制造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总之,园区确实是“十三五”重要的一张王牌,也是如何落实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

  3、上海电台:我想问一下,陈主任在报告里提到了一点,有些企业不太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在信息化改造方面,但这也不是一、两年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有什么办法可以推动引导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

  陈鸣波:很多企业包括上海的国企,在研发的投入持续提高,但在信息化的手段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对一些民企来说,因为信息化投入产出到底怎么样,预期一般企业是难以预估的。中国提出制造2025,又提出互联网+,就是“两化”深入融合,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政府不能包办企业,代替企业投资,但是政府必须要搭平台,比如说大的物流工业化、制造业的数据平台,示范政府财税方面的支持。因此我们设想在“十三五”期间,政府做个引导,做个支撑。引导将要投又怕成本收不回的企业,引导他们跨一步。支撑企业没有办法做的、大的一些信息基础的投资,把平台建设起来。如果这方面做得好,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是有很大的空间,因为上海的制造业很强,信息化手段也很强,只不过这两方面的融合不够。会有三年的行动计划,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上海“十三五”制造业升级的基石和重点。

  4、上海电视台:我顺着园区土地的问题还想问一下,大家知道上海刚刚公示2040的规划,提出土地建设规模负增长的总体目标。未来怎么保障“十三五”期间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呢?

  徐子瑛:当前,上海围绕2040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前期,市经信委和市规土局就产业用地特别是制造业用地,在未来城市整体布局当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保障上海在“十三五”产业用地的需要进行了很多研究。到2040年全市建设用地当中,仍然有10%-15%的建设用地是保障先进的制造业,其中还要划定一定量的永久性制造业用地,长期保障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经常会有很多园区,很多企业,包括很多中介机构问我们,上海未来在土地方面如何保障?确实,上海已经进入了资源紧约束下的发展新常态。过去依靠工业土地不断做增量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前段时间市经信委和市规土局对全市工业用地进行了基本的普查。从全市2014年的普查来看,工业地块不算园区内的道路、绿化,在市规土局地籍上还有753平方公里,到2015年底,这些土地仍然用于制造业发展的有612平方公里,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转型成新兴的业态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十三五”产业用地进行了基本的排摸,特别是对重大项目用地进行了排摸,大数可能在25-30平方公里。从未来如何保障来看,我们感觉到按照做优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来做好工业用地的大文章。未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来源:一方面在有限的土地增量资源里面,明确保障,对于优质、战略性、高端先进制造业,全市工业用地优先给予保障,不会出现好的项目在上海落不了地的困境。另一方面是盘活存量,现有的工业用地确实看到,还有一部分是低效的,必须随着国际化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升能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在这样的空间里,未来土地保障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现有的104里面低效工业用地,通过升级仍然用于保障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块存量是来源于198减量化以后获得的土地指标当中有1/3是保障先进制造业,已经写进了上海市政府出台的稳增长的工业27条实施意见,各区县也在落实当中。还有一块现有的工业厂房,我们鼓励这些企业把现有的工业厂房租赁给新兴的制造企业。所以,从不同的渠道共同来落实好工业用地这篇大文章。应该说,在市政府和区县的支持下,我们有能力保障好上海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要。

  5、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听了陈主任的介绍,上海制造业“十三五”的转型升级规划的规划蓝图非常美好,但现在上海发展制造业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保障措施呢?

  陈鸣波:上海制造业资源包括土地、环境、人口、安全等各方面。最终这个规划要落地,首先要发挥上海的优势。上海的优势就是科创中心的建设、自贸区的建设。一个是在科技、技术的创新上,一个是在制度创新上,制造业做得好这两方面是重点。

  第二个刚才记者问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和市规土局进行了协调后认为,好的项目是不缺土地的,因此一定要保障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进,包括工业用地的成本。

  第三个是财税支持。在当今竞争的态势下,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是政府的财税政策还是要有竞争力的,来保持支持的力度。还有除了政府财税的支持,产融的结合有很大的空间。很多产业,一些基金投资方面,上海尝试做了一部分,“十三五”期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策创新也是如此,一定要在全球领域里保持高度开放合作。“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态度就是高度开放的态度。

  最后就是2020的规划,要举全市之力,不光是产业部门,还有其他部门相互协同,同时在规划里也是制定了一个机制,确保落地。

  6、上海日报:发布稿中讲到强基工程,我记得前段时间提到基础零部件是技术升级最关键的难点,上海对于强基工程有哪些支持的措施呢?

  徐子瑛:这是国家层面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已经变成了制造的大国,但是中国制造2025以及上海未来制造业发展当中,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上海制造业在整机方面迈入世界市场。但是,我们的竞争力仍然有一些短板,特别是核心技术,特别是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方面的薄弱和不足。我们有关部门正在全力围绕中国制造当中工业强技工程进行研究,包括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最近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准备在年底前形成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上海工业强基的发展指南,结合上海的优势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资源,上海必须围绕未来5-10年,明确强基领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比如密封件、轴承等。要瞄准未来战略新兴产业,比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里面很多核心软硬件产品,围绕新能源汽车当中的关键基础件,围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当中的核心零部件,围绕航空部件等等。

  二是正在编制围绕上海落实工业强基的行动方案。这个行动方案主要是到2020年前的整体目标,提出相关举措。一方面核心零部件要进一步进行攻克和难关,有几方面的难点,一个是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能不能做到自主可控,无论是自己研发、产学研合作,还是在国际上合作引进,要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第二个在研究过程当中,感觉到基础材料相对薄弱,这些我们必须要攻克。

  不仅仅是能不能研发出来,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优先的用户首次的应用。所以,强基工程真正要突破必须和用户联动起来,这也是工信部在强基当中重要的抓手,不仅仅是钱投入的作用,而是有没有用户来优先使用。与此同时,一些新型的医疗器械以及新的产品,能不能在整机领域进行突破,这都是未来产业的焦点。

  另外,除了政府,还要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我们正在研究上海产业升级的专项基金里面准备拿一部分的基金,引入市场化的力量,用基金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工业强基的发展,工业强基是上海制造业未来振兴的关键所在。你提的问题也是鞭策我们加快推进和落实。

  7、文汇报:刚才陈主任也提到了有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我们说制造业往往是很多硬的东西,其实上海有软实力,能不能稍微展开一下关于上海工业互联网方面有什么布局,怎么充分发挥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

  陈鸣波:工业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上海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包括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我们打算在这些领域有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推出一些示范工程,政府也设立关于引导和支撑方面,政府部门要做的,是调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有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关键是政府投进去,企业有信心,可以大范围地使用这个平台。包括创造一些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成本下降,企业经营效率就提高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改制的器件,工业强基,这是我们的重点。还有传输,上海每年评价下来信息化指标是全中国第一,但和国际的比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一个就是数据的处理,应该要认识到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是引导和支撑,关键是企业主体。上海把工业互联网“十三五”抓住了,上海的制造业肯定是高端,肯定会立足于全国乃至于全球。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关系,发布会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对伤害制造业的关心,也感谢经信委两位领导的详细介绍。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