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解放日报:上海“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先进制造业比例达到25%,这次临港“双特”2.0政策里面也设计产业方面的政策,临港在新兴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陈杰(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这个问题关系临港未来在整个上海制造业发展当中战略性、地位性问题。未来上海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制造业保持25%的比重,临港无疑在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临港面向智能制造大的战略当中,将重点在营造智能制造的生态体系方面有所突破。作为未来产业区,包括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尤为重要。目前,在主要的布局方面是为了形成这些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是在产业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以及科技金融、园区等多要素的集聚当中,形成推进整个临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要素集聚。我们认为只有形成了产业生态的要素集聚,才能最终吸引更多的、更好的智能制造企业在临港进一步发展。未来重点在临港地区特别是临港产业区就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
2、上海电视台:想问一下这次“双特”2.0版本里面关于人才引进和保障方面,和1.0版本相比哪些是新的内容?哪些有比较大的突破?之前我们采访临港时听说有些人在临港工作,宁愿每天坐好几个小时的班车或者公共交通都不愿意住在临港,现在这个状况有没有改善?在城市综合配套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
陈杰:从人才政策方面来说,将进一步在全市统一的人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去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人才20条的政策,实施一年以来市政府将进行评估,有些政策进一步完善,我们希望在这些政策基础上,能再有一些突破,在临港地区先行先试。至于本轮“双特”政策当中关于人才政策方面,我们想在临港管委会制定的配套政策当中,重点是在人才的住房保障方面进行突破。我们知道在上一轮政策当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限价商品房的政策,在这一轮政策当中更加希望这样一个政策精准化,真正实现政策的有效性。所以,在新一轮临港人才住房配套过程当中,重点提出的是限价商品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和人才住房补贴“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希望通过这个住房保障体系,针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人才的条件都可以在临港住房人才保障体系当中,能够找到相应的政策。
对于在临港居住的人反映的,在临港可能生活配套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始终认识到在临港发展过程当中,城市综合配套是现在工作当中的短板。为了进一步推进补短板的工作,下一阶段在整个临港主城区城市配套过程当中,将重点在几个方面进行配套。一是在整个商业配套方面,在商务委支持下进一步引进一些大型的商贸企业入驻临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吸引他们更好的为临港的商贸服务。二是在整个生活、教育、医疗、卫生配套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在过去三年当中临港在教育方面已经建了14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同时在医疗方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服务质量,包括医疗水平能级的提升。三是希望在今后城市功能方面,比如说体育设施、说文化功能等有所提升,同时在今年已经引进了中法艺术学院,想进一步提高主城区文化的软实力。四也是重点要做的,临港的交通问题,特别是临港主城区内的交通问题。目前正在制定整个临港地区的智慧交通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近阶段的目标主要是优化临港主城区区域内交通,包括优化信号灯、交通线路,更多地为在临港地区生活的人提供更好的便利和服务。谢谢!
3、经济日报: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当中,临港地区提出的新概念比较多,去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今年又明确提出要提升临港地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功能,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当中,临港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谢谢!
陈杰:其实这些概念个人认为是一脉相承的,去年临港提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今年进一步的提出的是临港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其实在整个科创中心建设当中,临港主体承载区的定位本身也是智能制造。在去年22条意见当中,作为上海6个重要的科创中心的承载区之一,定位就是智能制造。从去年到现在,无论发布的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有关的行动方案也好,无论是现在提出的临港主体承载区建设也好,整个的核心都是在临港产业区当中推进成为智能制造的高地,在上海未来整个制造业的战略布局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4、上海电台:临港一直是上海重点开发的区域,从“双特”到“双特”2.0推进力度很大,那么上一轮“双特”政策实施三年来效果如何?对整个上海包括对临港生活的人有没有一些改善,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阮青(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在制定新一轮临港“双特”政策时,我们专门对上一轮政策进行了评估。评估后总结了四个方面政策成效:一是确立了统一的开发建设体制,“临港活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简政放权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二是重点产业项目加速布局,“临港制造”效应逐步显现。在临港已经形成了包括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6+1”先进制造业集聚态势,一批像中航商发、三一重工、卡特彼勒等重点产业项目已经在临港落户。三是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临港人气”得到明显提升。临港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临港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以及配套的便利化服务措施,增强了临港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到2015年底临港地区持居住证人数超过5000人,软件园引入企业员工超过500人,大学生创业苗圃园引进人才近300余人。四是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地铁16号线顺利运营,临港地区对内对外交通得到改善,市政交通设施框架初步建成,此外教育、卫生、文化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在临港布局建设,使得临港地区整体生活服务功能以及居住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应该说,上一轮临港“双特”政策实施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刘家平(临港集团董事长):我参与了临港开发十几年,我感觉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对上海经济发展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坚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上海的优势,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引擎。所以,这个决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整个上海未来发展的总体布局。在第一轮“双特”政策中,就是围绕了临港地区的发展要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制定了“双特”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双特”政策的实施,对临港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利促进了临港地区全面发展。“双特”政策对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举措,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推动的政策。经过五年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次新一轮的“双特”政策是在临港地区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的完善和发展。因为临港地区现在正处在转型发展期,从上海在长三角发展的格局中来定位南汇新城的发展,从国家产业发展的格局当中来定位临港产业区的发展,很明确的提出了临港产业区要作为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所以在转型过程当中,这次新一轮制定了“双特”政策,是完善和提升,相信这一轮“双特”政策的实施必将对临港地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5、中国改革报:刚才提到临港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具体涵盖哪几个行业领域?临港除了推进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等这三个方面以外,在哪些方面还有下一步的规划?比如说金融支持、休闲旅游以及航运事业。谢谢!
陈杰:临港智能制造方面到底包括哪几个方面?目前在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已经集聚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海洋工程以及船用曲轴等大型构件,这些产业在上海的集聚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下一步针对这些产业将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极端制造以及自主制造三个方面重点推进。所以,下一步在整个一系列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当中,第一个工作将重点推进好智能制造的平台建设,希望通过智能制造的平台建设为这些企业往高端制造、极端制造以及自主制造几个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将大力扶持这些企业在智能制造过程当中的应用示范,将不断推进扶持核心企业,比如说中航商发、上汽、三一重工等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车间以及智能制造改进方面进行示范和应用。同时,面向未来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信部大力推进的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临港也将在核心领域当中进行示范。总体来说,面对未来的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智能制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如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光电子的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都将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不断面向未来进一步的推进。
第二个问题,在临港产业生态体系当中,金融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面向未来整个金融支持方面,我们将不断地推进科技金融方面的建设。临港在金融方面的发展必须围绕智能制造产业,从而拓展科技金融以及相应的产业金融支持。我们和临港集团共同来推进智能制造,包括集成电路等方面的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就是为了使得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进行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临港发展金融不是单纯的为了金融业本身,更多的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临港未来整个主城区的发展,特别是在休闲旅游等方面,我们下一步也会做一些工作。比如说近期内将充分利用好临港滴水湖,成为休闲、旅游、运动的场所。面向未来,随着极地海洋世界、冰雪世界等旅游功能性项目进一步的开工和完善,我想这方面的旅游功能将和迪士尼形成联动效应,更好的推进临港地区作为休闲旅游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6、中央广播电台:我几年前采访报道过临港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我看到文件里也提出要支持再制造、鼓励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不知道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刘家平: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当中的新兴产业,这与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环保是一致的。应该说,临港产业区很早就关注再制造的发展,正如刚才记者所说的,发展再制造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大家有一个认识过程,也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临港管委会的大力推动下,应该说,临港产业区的再制造产业发展早、发展平稳,当然更有发展空间。再制造的总体布局当中,我们把再制造不是看作一个项目的引进,而是作为产业的布局。所以,在临港产业当中,我们专门建立了再制造的园区。而且再制造是一个产品的制造,但涉及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需要引进再制造的服务体系。所以,建立这个园区,一方面引进世界上再制造方面的成功企业,最近已经有几个大的项目有突破,落户在临港。同时,我们要培育再制造产业的服务体系,这是发展再制造产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的平台。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再制造的服务体系。我们相信在若干年以后,临港再制造园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谢谢!
7、I时代报:我想问一下关于临港的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临港地区包括南汇东滩,很多湿地也是保护上海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临港地区在转型发展当中对生态保护采取了哪些做法?另外开展海绵城市试点的详细做法是什么?
陈杰:关于临港地区发展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如何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上,更好地使得临港地区今后依然成为宜居的城市。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前期的考虑。一是在整个规划当中坚持区域环评规划。在每个产业区包括主城区当中对产业有一个定位,包括对能够进入的产业,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都有要求。从环境的规划方面、区域环评方面有这个要求。具体推进来说,更主要的是依托海绵城市的建设来推进临港地区的生态保护。其实海绵城市将更多的针对临港地区现有的特点来实施海绵城市。除了按照国家的标准建设基础上,还有自己针对的标准,比如说对水系的环境要求,对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以及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这方面都在海绵城市推进过程当中有些具体的举措。
对于整个环境的评价方面,我们进一步推进的是对整个环境监控点的布局。以往在临港地区整个环境的监控布局比较少,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加大对临港地区的环境保护,我们会加大对临港各个区域环境监控点的布局,更多的是通过监控点的布局,使得我们始终监测好临港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包括城市发展做更好的支撑。
8、浦东电视台:上海自贸区马上要迎来三周年,新一轮“双特”政策“1+3+X”的框架体系当中有提到加快推进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的内容,我想了解一下具体内容有什么?会对临港的开发建设、对临港的企业起到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阮青:关于自贸区制度创新和临港新一轮政策的衔接,在文件多处都有这方面的阐述。一是在关于政府管理创新里面,提出推广应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自贸区和临港发展联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在加快促进产业集聚与能级提升部分提到,鼓励再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利用保税政策开展再制造业务,对临港地区入境再制造产业实施检验检疫和通关便利化措施。还有,在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里面也专门讲到,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在临港地区海关特定地点开展保税展示试点,支持境外文化装备产品、国际特色商品、高端消费品在临港展示交易等。相信通过借力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临港的企业将会如虎添翼。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记者,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午还有临港地区重点推荐企业的集体采访,欢迎大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