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22-05-31

    1、上海电视台:这次修订的条例市民最关心是婚假、产假以及陪护假,各地制定的政策不同,上海似乎比别的地方少。比如原先的晚育护理假改成陪产假,上海10天,外省市有些是15天。上海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把陪护假定为10天?另外这10天是不是一定要连休,能不能分开休两周呢?
    刘平(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社会福利总的理念是不可能做减法只能做加法,但需要考虑到,这些假期的成本承担是有区别的,像生育假或者过去的晚育假是由生育保险基金承担,政府财政托底,而婚假和配偶陪产假是由用人单位(包括很多企业)承担的,这些决策都需要一个平衡。另外,这些福利政策最好是国家统一规定,但国家只规定了3天的婚假和98天的产假,其他几个假授权地方规定。各个地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规定,确实会有区别。这里讲到的配偶陪产假,过去叫做晚育护理假,现在改成配偶陪产假,不仅名称发生了改变,而且也是理念的变化,陪产不仅仅是护理还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各地原来规定的晚育护理假的确不一样,上海规定为3天,这次决策过程当中对于配偶陪产假总的是要做加法,至于加到什么程度,既要考虑到保护夫妻的权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成本。在论证过程中,7天、10天、15天都论证过。因为上海本身原来规定的晚育护理假比较短,再加上社会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最后方案选择了10天。
    关于假期是不是连续休,应当是连续休,也就是周末的双休日要连续计算在内,但遇到法定节假日是需要延后的。比如,国庆节只有3天是法定节假日,其余4天是双休日,所以延的是3天而不是7天。
 
    2、中央电台:我有一个问题,《修正案》规定“配偶陪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本人正常出勤应得的工资发给”,这里的“工资”具体是指哪部分?
    邬惊雷(市政卫生计生委主任):这个工资其实还是按照带薪休假正常出勤情况做的。国家对于工资的概念有比较完整的定义,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等,国家有专门的规定,特别是人保部门有一个完整的界定。所以,这次完全按照人保部门的规定来做的。
 
    3、东方网:我有一个问题,对于符合政策要再生育子女的家庭,新政实施之后在办理申请再生育子女手续上有没有变化,具体需要哪些材料?
    吴乾渝(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我们在安排夫妻再生育的情况有几种情况,一种比如说双方都是户籍的夫妻申请再生育,可以在户籍所在地,也可以在居住登记的所在地提出申请和提供相关的材料进行办理。还有一种,有的夫妻一方是上海的,一方是外省市的,可以选择任何一方,可以在上海提出申请,也可以到外省市提出申请,但在提出申请的地方就要按照当地的规定进行再生育办理。因为再生育条件是授权各个省市制定的,各个省市略微有些差异的。申请和材料交到哪里?整个流程没有变,还是放在乡镇和街道的受理中心,一般要求申请和材料交全以后,7个工作日进行受理,受理通过以后到区县卫计委,也是1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以后会书面告知你,如果不同意你的,会告诉你什么理由不同意。现在上海信息化建设也非常快,这是一个法定的时间,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要比这个时间还要短一些。
 
    4、劳动报:关于休假的问题进一步问一下刘平主任,您刚才说到陪产假双休日时候是连休,国定假日前3天是连休,后面不补,能不能以国庆长假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另外,生育假是不是规定一定要生产以后才可以休?如果在产前有需要可以休吗?谢谢!
    刘平:刚才讲的配偶陪产假10天,以及30天的生育假和98天的产假,原则上是连续休的,连续休包括了双休日。有区别的是法定节假日,每年国家都会颁布全年有哪几个法定节假日,有的是1天,有的是3天。我举例的国庆长假,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法定节假日3天,还有一部分是调休的双休日,只有法定节假日是需要补的,双休日是不补的,而且必须要连续休。
    吴乾渝:对于产假,产前可以休15天,还有难产的15天休假,如果是生多胎,多一个孩子还有15天休假,这些规定都是以前明确的,这次都没有做调整。
 
    5、财新周刊:卫计委介绍时提到之前有测算,新的政策出来以后每年上海市会多出生多少人口,那么我们有没有做过测算,理想的状态,上海每年增加多少人口是政策调整所希望达到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是不是考虑更进一步的鼓励政策?
    吴乾渝:这个问题涉及到政策出来以后对于出生人口的影响,现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后,考虑生二孩的人群有一定的量,我们做了一个测算,根据生育的年龄结构还有初育的平均年龄包括生育间隔、生育意愿,以及办理申请以后实际的比例测算,有高、中、低的方案,在单独两孩的时候已经做过,国家也是认可的。我们估计在近期3-5年,就是“十三五”期间新增的出生人口估计是4-5万/年,整个上海市每年出生量平均是26万左右,但有一个小高峰,2016年、2017年、2018年有一个高峰,峰值可能在2017年出生,预计最高是27.6万左右,到2019年、2020年的时候,可能又回落到一个平稳的阶段。这对于上海人口的结构起到了非常好的缓解作用,同时测算的是常住人口,有户籍和非户籍的,对人口结构生育状况有一个改善,更多的是对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对养老的压力,包括少子,都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下一步,除了现在的政策以外,国家和上海市都在对政策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策、服务和鼓励,都在进行研究,我们也会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制定相关的政策。现在最急迫的就是满足产科、儿科整个体系的建设,这一块任务也是比较重的,好在上海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6、界面新闻:刚才公布的是低数测算的方案,那么中数和高数的两种方案呢?他们的数字分别是多少?第二个问题,邬主任您是儿科方面的专家,对未来儿科和生育方面的政策还会有哪些考虑?
    邬惊雷:儿科和妇产科的服务来确实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好在对上海来说,原有基础体系比较好,比如说从千人口儿科医生的数量以及上海整个产科服务能力来说是比较好的。大家可以从两个数字来说,可以体现这方面本身的基础,一个是孕产妇的死亡率,上海刚刚公布的,是比较低的,第二个是婴幼儿死亡率,从上海来说这个数字也是非常低的。虽然有这样的基础,产科的床位紧张,以及儿科就诊压力等等,目前上海总量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结构上,比如远郊、比如基层、比如社区服务中心的儿科能力等等,我们还是要强化基层产科服务能力,比如说每个区县的妇幼保健院,另外综合医院的各个儿科,比如说二级、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如何加强。另外,社区医院里面儿科服务能力如何加强等等。刚刚在介绍我们情况当中,可能大家注意到了,这次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和闵行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生了协作网,有效的缓解了三级医院儿科普通病、常见病的就诊压力,对于居住地的居民来说更加便利了。所以,重点还是如何强化基层,加强基层服务能力。
    吴乾渝:我补充一下,我们是按低方案测算,高方案就是20-49岁只要你可以生孩子的,只要有意愿的,有77万多,但肯定没有这么多。中方案是考虑到平均初育年龄,一般多少岁会生孩子,或者说间隔几年生孩子,算出来是25万。低方案要考虑到你的年龄结构还要考虑到初育的年龄,还有考虑间隔,还有有意愿到实际发生的可能性,这次测算是按照低方案的,事实证明单独时候用这个方案测算是符合预期的。
 
    7、新闻晨报:问一下邬主任现在测算出来,这两年每年是26万,那么可容纳的分娩量是30万余人次,我们知道产科和儿科有些类似,大家也喜欢追逐几大产科医院,那么这几家产科医院应对高峰这两年会有什么对策?另外预警机制会涉及到哪些内容?
    邬惊雷:上海主要是三大产科医院,红房子、一妇婴和国妇婴。上海对于妇产科的建设和服务一直是非常关注的,而且从我们当时预测,可能开放的单独两孩到之后全面两孩的政策走向,前两年已经在做一定的铺垫。比如说红房子医院的杨浦院区的增加,一妇婴浦东院区的增加,都是增加了产科的服务能力。另外这些医院都有产科和妇科,2012年又分别增加了产科床位的设置,每家增加了100张,这些措施都在初步的完善当中。而且上海对于五大孕产妇抢救中心硬件建设都投入比较大。儿科也在进一步进行调整,比如上海儿童医院的泸定路院区,就是儿科能力在增强。另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中心,最近已经同意新建一个新生儿的大楼,这样未来新生儿科的服务能力也会增强。
    关于预警机制,一个是从出生的人群情况,我们会对儿科的服务能力做一个预警。另外,对整个产科的服务,可以根据上海的人群结构比如说符合法定年龄的妇女情况、婚姻登记情况以及早期的产科建卡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预警对于及时的调整产科服务能力还是有必要的。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当时在做红房子医院、一妇婴、国妇婴产科增加床位,也是根据这个预警的条件觉得有产科服务增加的必要,当时仅仅是院内进行调整,让产科服务能力增加。
    吴乾渝:其实在两孩过程当中,生产的年龄都比较大,从围产医学来说35岁就是高危了,你的风险、你的合并症,你的很多其他情况都会明显增加。我们建议大家在全面两孩的时候眼光不要紧紧盯着专科医院,上海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医疗中心都有产科,这些医院除了产科以外,其他科室的力量都是比较全的。对高龄的、生两孩的有一个很好的服务提供,特别有特殊需求的时候更加便捷。如果大家都到专科医院去,肯定会形成扎堆,因为不均衡。整个综合性医院这块力量都是很强的。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在预警机制里面,发现这些情况以后,要加大宣传和引导。
 
    8、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一直以来就是鼓励生更多的孩子,只要你养得起,但这几年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同样对上海来说,我理解除了把晚婚、晚育改名字以外,实际上这次修改条例之后只是增加了7天的陪产假,您觉得增加了7天,对于想生育的夫妻来说能不能刺激他们生育两孩?对于需要承担这部分社会成本的企业来说包括外资企业来说,他们觉得7天的陪产假是觉得可以接受,还是觉得在人力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挑战?
    第二个问题,全面两孩在国际媒体看来是中国刺激内生需求的政策,可能是可持续性,也是可延长性的。但从上海来看,除了短期之内增加产科和儿科的资源,能够避免在某一个时期出现儿科急诊千人门诊挂不上号的情况下,其他方面政府有没有一些投入,政府有没有测算过?这些从产科一路到学校,就业过程当中,大概政府的投入每年会增加多少?谢谢!
    刘平:你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一直在关心的。从这次国家修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来看,用了一个词叫做“提倡”,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允许,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都去生两个孩子。这考虑了整个人口发展情况,也考虑了对现有生育意愿的估计。上海“两会”期间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大代表,包括一些企业高管也说,这些政策不足以极大的刺激所有的育龄妇女都去生育,但我们的导向还是需要这么去制定的。我们预计是按照低方案来的,很多符合条件的并不一定去再生育。
    对于延长婚假对于社会成本会不会增加,我们在论证过程当中听取了不同方面的意见。我们听取了市妇联和市总工会的意见,他们是代表妇女的权益、劳动者的权益;也听取了企业家的意见和市工商联、市企联的意见,总体来说企业对这个政策是表示理解的。同时,企业方面当然也希望假期的规定适当放低。配偶陪产假从原来的3天增加到10天,横向来比,增加了7天,这个幅度是不低的。原来很多省市本身就是7天、10天,现在延长到10天和15天。所以,上海增长的幅度并不低,10天的方案社会方方面面也是有共识的。
    邬惊雷:我要纠正你一个小小的概念,我们不是说婚假不变,还是保持7天,晚育假改成了生育假,其实内涵是扩大了。因为婚假原来只是晚婚假,你符合晚婚年龄的人才享受,但现在来说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公民,都可以享受10天,人群扩大了。生育假原来是晚育假,现在来说任何符合政策生育的都可以享受生育假,而且生二胎的话等于是乘2了,不是简单的保持不变,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增加了一个福利。
    吴乾渝:涉及到政府费用这一块,这次条例修正案制定过程当中,上海政府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不仅仅是产科、儿科,还有儿童学前教育,特别是幼托机构的设点、布局、建设,都在同步考虑,很多项目在2016年包括十三五规划中都已经确立了。其中教育资源的设点、布局增加的量非常明显。另外,还有其他的公共服务配套的政策,都在实施方案里面做了明确的要求。因为涉及到的领域和体量很大,我就很难回答你,这是具体多少的投入。
    还有一块就是在增加生育假以后,享受生育保险的量也是明显增加的,从预测的数据来看,光从生育保险这一块增量就要十几个亿,因为缴纳的个人和单位都不会增加,但生育妇女拿的多了。这都体现了政府的社会责任,这个数字非常庞大。现在没有做精确的统计很难回答你这个问题。
    刘平:我补充一下。虽然具体的数据没有,但是政策里面有一个,政府是保底,对于生育保险基金,涉及到生育假是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如果有缺口政府财政是保底的。按照同样的原理,对于生育的孩子,其他的社会保障都是政府按照正常情况进行保障,该保障的会给予保障。
 
    9、看看新闻网:我想问一下发言人,孩子生下来以后慢慢要进入教育阶段,很多网友很关心,教育部出台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多校划片以及电脑随机派位的方法,这个方法出来以后,今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招生的政策会不会随之改变?如果采取多校划片以后,学区房还管用吗?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2016年上海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各区县按照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近年来,各区县通过“单校划片”、“多校划片”以及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市教委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本区县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政策。同时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监察部门进一步完善招生监察工作机制,监督招生入学有关政策和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各位记者,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与市卫生计生委联系。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