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谢谢发言人,我来自于上海电台。我想问一下,上海现代农业示范区前景看上去非常美好,能不能举一些例子,示范区推进建设之后,跟市民有哪些关系?比如说我们吃肉、吃蔬菜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吗?
孙雷(市农委主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确实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从我们服务的对象来讲,我们是服务两个方面,首先是服务农民,农委当然是服务农民,同时我们也要服务市民。我归纳一下,其实就是叫两个四句话,24个字。
首先对于农民来讲,以往农业生产要靠天,要改变这种状态,通过这样一种创建,设施要更加完善。第二、品种要更加优良、优质。因为种植业也好、养殖业也好,离不开品种,没有好的品种就别想丰收、别想挣钱。第三,服务要更加到位。第四、农民收入要更加提高。对农民来讲就是这四句话。
对市民也是四句话:供应要更加保障,品质要更加优良,安全要更加保证,环境要更加友好。举个例子,讲食品的问题,现在市民对食品都很关心,过去讲吃饱吃好,现在要吃的更安全。市民到菜市场买菜首先看看这个菜是不是安全的,有没有农药残留,还有什么其他问题。这一次“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怎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书记讲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产出来跟生产过程相关。所谓管出来的就是政府的监管,政府监管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社会各种机构监管。管的过程中间是两个部门,前道生产部门是农业,进入流通以后就是食品药品来监管。过去是分段管理,到了省一级是分段管理,管的单位很多,大家都有意见,说到底谁来管,现在都明确了。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生产,怎么保证生产的安全呢?就是要现在讲很重要的一条,必须要按照标准化来生产。
大家很担心农药使用问题,能不能安全使用农药,能不能在有些地方尝试尽量少用、不用化学农药,这件事情已经在实施。我们准备在宝山区和光明集团的都市菜园,对绿叶菜的生产,提出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做到不用化学农药。
什么意思?在绿叶菜生产过程中,肯定有虫、有病,防虫防病,按照原来的操作办法用化学农药比较省力。但是现在市民都很关心,使用了化学农药以后到底有没有农药残留。所以我们想找这样的突破。力争做到这样的要求。 如果是这样的话,生产出来的绿叶菜不再有农药残留的顾虑,没有残留就可以安全食用。
2、解放日报:我是解放日报的记者。首先到2017年一系列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请教一下,一个是关于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现在的自给率是多少,为什么设定这样一个90%的目标?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50%以上也差不多了,在现在的大市场、大流通的情况下。90%要怎么做到?是绿叶菜种植面积要提升,还是设施大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二个数据想问一下材料里面提到要整治关闭全市2700多家不规范的畜禽养殖场点,这个比例在现在的养殖规模里面有多少会被拔掉?
第二个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整建制的创建,到2020年我们上海“三农”,特别是农业能够产生哪些让市民或者是农民直接感受到的变化?比如说农民的收入或者是其他?
第三个想问一下,去年上海市委2号课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孙主任觉得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上海还存在那些突出的瓶颈问题?在农口领域怎么作为?怎么突破?谢谢。
孙雷: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90%的目标?我坦白告诉大家,其实现在自给率就是90%。为什么考虑定90%呢?这是上海市民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上海人都特别喜欢吃绿叶菜,每天绿叶菜的消费,这两天大概是4400吨左右。4400吨里面占地产农产品的量、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大概是一半左右。换句话说我们上海整个蔬菜需求总量有一半是本地产供应。在其他的蔬菜品种里面,比如番茄、土豆,这些东西适合长途运输,恰恰是绿叶菜不适合长途运输,而且附加值比较低。在很远的一个地方,100公里、200公里以外,就是用一个卡车装几箱绿叶菜,如果运到上海,可能运输费超过本身的价值。特别在夏天的时候,绿叶菜采摘了以后必须当天销售,大家去菜市场看过,到四五点以后绿叶菜肯定就扔掉了,因为第二天不能再卖了。所以这是绿叶菜特点决定。
现在定90%,能不能90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呢?只要有90%保证,我们上海的绿叶菜价格就可以稳定,绿叶菜稳定就可以调控整个菜价。比如说今天绿叶菜特别贵,大概要6—7块一斤鸡毛菜。一个家庭主妇想今天绿叶菜不吃了,太贵了,就去买什么呢?肯定要有替代的东西,比如说买冬瓜,那天冬瓜肯定涨价。为什么?本来100个人买冬瓜,现在变成150个人买冬瓜了,这个冬瓜不涨吗?所以这是调控的手段。
为什么90%就够了,因为再多我们觉得也是有困难。上海现在种绿叶菜很困难,成本很高。这两天的绿叶菜,田头交易价就是1元一斤,弄不好就要亏了。所以这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绿叶菜也只能这么多,能够稳定住。当然以后可能会有一些调控,因为手里还有50万亩,绿叶菜种了20万亩,还有30万亩的面积,是可以调控的。但是也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每天是4400吨,如果4500吨,绿叶菜价格要下跌了,下跌了以后菜农就挣不到钱,要亏本了。
关于不规范养殖业关闭,这是一个历史进程,也是历史形成的。我们过去大家想一想,当时是号召老百姓家家户户养猪,一亩地一头猪,然后养猪既能够产生农家肥,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现在不提倡了。现在要做什么呢?规模化养殖场,1万头以上,上海要求是1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首先效益好了,更重要可以集中对粪污进行处理,又可以提高生产,又可以保护环境。下一步就是要把零零散散的,不是规模化的,对粪污没有经过处理,甚至直接排放的就处理掉。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本来想三年要完成,现在各方面呼声很高,所以三年任务能不能两年完成。这项工作再难也要做。而且这个过程中也是通过整治,跟现在环境的治理,跟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结合起来做。
第三个问题,是产生变化,对农民来讲是四个方面的变化,对农民来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现在劳动生产率是什么样的水平?就是八万左右。到2020年确定的目标要达到12万5千元的目标。当然现在前几年目标稍微定的低一点,大概是9万多到2017年。到2020年如果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5千的时候,按照现在美元的比价大概是在2万美金。2万美金是什么水平呢?就是现在台湾地区的水平。这是我们的第一步。比如说现在的家庭农场,大家对松江情况比较了解,一年的收入,两个劳动力如果光种粮食,大概收入在10万左右。我们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规模能够有所扩大。因为现在家庭农场,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可以种到300—500亩,但是现在平均只有113亩。既然可以种那么多,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多种一点?这里面也有一个过程,目前搞家庭农场必须要做到跟现代的生产力水平和土地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进度相适应。去年,叶榭镇井凌桥村六个家庭农场到期了,也就是说要找六个家庭农场主。报名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是当地农民,第二必须是本村的,第三必须要放弃其他活,专门搞家庭农场,有几个条件。结果大家知道,报了多少?报了60个人。也就是说我有6个农场,有10个人来争一个农场,现在是这样的状况。所以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因为目前还没有到把规模一下子做大的时候。
什么时候可以把规模做大?六个家庭农场到时候只有5个人来报了,怎么办?就把规模做大。那个时候做大的规模是一种自然的,是一种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其实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这几年的变化也证明这一点。
我们如果到2020年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解决的更好,那个时候的规模就可以适当扩大。换句话说只要种到250亩左右,收入就翻一番。按现在的比价,按照现在的成本。这就是我们希望农民能够得到的。
对市民来讲,刚才也讲了,也是四句话,讲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再讲一个生态环境。
虽然上海佘山有一点山,但是基本上是以平原为主,我们是属于长江下游,自然条件从生产的角度来讲,有有利、也有不利。上游来水质量并不很高。现在要把水治好,把土治好,把生态保护好。那个时候市民如果到郊区去,看到非常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这样对市民来讲肯定是有利的。所以市委、市政府正在建设郊区的郊野公园。以后的郊野公园主要都是以中远郊为主。这些地方又把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给市民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第三个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大课题,去年市委的2号课题,经过上上下下调研以后,最终形成一个关于《上海进一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这个若干意见里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21个配套文件。配套措施里面,其中推进整建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其中之一,城乡一体化更多强调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另外一方面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农业自身怎么发展?农村自身怎么发展?这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过整建制的创建,把上海现代农业搞上去,把上海农村建设好,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在公共服务上、在交通方面,在其他各个方面,又是均等化、协调发展的,这就是上海追求的最终发展目标。
3、新闻晨报:我是新闻晨报的记者,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核心,如何在农业发展上体现引领示范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转型发展中更多的强调科技创新,这方面上海有哪些优势?谢谢。
孙雷: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发展,上海是一个节点,在长江经济带当中上海起到龙头的作用,“一带一路”上海港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始发港。在这种大背景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先是上海自身的需要,这是必须要强调的。大家知道从中国农业发展来讲,面临着两个天花板,还有两道紧箍咒。
所谓两个天花板:第一个,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大家注意到前几年我国每年都要公布最低粮食的收购价,而且每年都注意适当提升最低收购价,其实这是政府强烈的导向,希望我们农民的粮食收成通过收购价的提高,每年能增加收入。大家注意到今年公布的是去年的价格,没有再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主要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为主,国际上叫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举例,如果从国外进口大米,到岸价比现在收购价还要低。怎么平衡?收进来以后粮食还是粗粮、毛粮,还有经过储存加工。这是一个问题。第二,大家是不是注意到,我国在参加WTO谈判时,跟美国人谈的最难的一个就是农产品的黄箱政策。最终谈成的黄箱政策是这样的,国家财政对农产品价格的补贴是产品产值,不能超过8.5%。8.5%是一个警戒。所谓的黄箱政策就是在WTO里面这样解释,用了黄箱价格以后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扭曲,这是不协调、不一致。
这几年我们国家通过对粮食直补等各项措施,用这个黄箱政策已经差不多了,8.5%已经接近了,有些农产品已经可能要略超过一点。通过黄箱政策在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变的不可能了。这是两个天花板。
两道紧箍咒:大家都很理解,一个是农业资源在不断减少。人口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一个情况,我国这几年在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以后发现一个情况,一旦每年城镇化提高到一个阶段以后,对粮食的消费、对肉类的消费迅速增加。也就是说农民变成一个城里人,不仅不生产粮食,还要消费粮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环境资源的约束,现在再靠大量的投入搞农业现代化,显然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叫两道紧箍咒。
上海还有一个问题,成本,上海的成本除了大市场形成的成本以外,还有一个上海劳动力成本更高,还有上海的土地值钱,就是土地流转费都比外地要高。粮食种植的有的控制比较好,就是700—800块,但是有的地方已经涨到了1200块,1300块,1400块。搞农业的人都知道,现在假如说种粮食去掉补贴,一亩地种出来的收入是多少?一亩地也就是一千块左右,净收入。我一个劳动力一年辛辛苦苦种出来就是付流转费还不够,这合理吗?看上去不合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成本非常高。碰到了地板,办法是什么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现在说是示范区,听上去是示范,但是首先是自己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一点。
当然既然拿了这个牌子,农业部要整建制创建,总要有贡献,要做示范。我们想了一下如果自己做好了,可能在几个方面,会对全国有一些示范,包括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一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可以作为,特别是种源农业。去年以罗利军领衔的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什么可以拿国家二等奖呢?就是因为发明了节水抗旱稻,这个比常规水稻的用水量可以减少一半。这个品种在很多地方是可以种的。
第二个方面,上海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方面,大家知道家庭农场现在很热。但是真正在中国试验最成功的,把这件事情做成功的是上海松江。2007年开始就在试这个制度,探索家庭农场的模式。所以在前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指定叫上海介绍家庭农场。为什么要让上海来总结?就是在制度创新上、在新型主体的培育上可以探索。因为上海最先碰到要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最先碰到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
第三,我们感觉可以在发展第六产业上,第六产业的概念是日本人在1994年提出来的。什么叫第六产业呢?农业本来是第一产业。但是可以把第二产业连接起来。可以把第三产业连接起来。所以公式就是第六产业就等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也是六,乘也是六。其实就是现在讲的接二连三产业融合。这个也是上海首先碰到。
第四,上海下一步推进发展农业标准化。刚才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关键就是要标准化。真正做到标准化,产品保证就是安全的,运输环节当然也要注意标准化。有个别农产品在运输途中为了达到保鲜也会带来一些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所以标准化生产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上海每年都在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很多标准都是上海先做,先做地方标准,然后再上升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在我们的实践中再修订。还有一些标准化的生产设施,也是上海先做,包括标准化的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渔船改造、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都是上海先做,为全国提供实践。
4、东方城乡报:谢谢发言人。我是东方城乡报的记者,“三年行动计划”中看到每项任务都有相对应的资金和项目支撑,共投入138亿元,怎么确保这些真金白银可以落到实处。
第二个问题,其中农业环保项目占了一定的比例,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孙雷:“三年行动计划”有138亿的投入,这个138亿的投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农业本身项目,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设施,要建库房、烘干设施。这一点大概是接近50亿,跟农业直接相关。第二部分是农林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一块有73.4亿。第三是农业环保项目,是14.75亿元。三大块总共加起来是138亿。
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名称、都有实施单位还有资金安排。现在的资金安排70—80%主要是由财政来保证,财政性的资金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市里面预算安排资金,还有一块是财力,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费用。比如说农田水利里面好多通过土地出让金,按10%比例提取,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种财政性的资金。还有剩下来一部分主要是由项目的建设者或者是企业,比如光明集团,光明集团投入建设项目一半要自己出,一半是财政适当给的补贴。所以资金是这样安排的。现在项目实施的主体都已经明确了。
资金落实中,2015年预算资金都已经全部安排好了,今年下半年要赶紧安排2016年和2017年的资金。项目已经有了,资金要进一步落实,资金不落实项目还是做不了。有的项目甚至要跨本轮三年行动计划,有的项目要一年完成。
第二个关于农业环保项目,环保在这次“三年环保行动计划”里面,总共有8个项目是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第一个是关于化学农药减量,要求减10%以上。第二个是化肥减量,也要减10%以上。刚才讲化肥减少以后,农作物生产会不会有影响?我们用替代的办法,一是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另外改进施肥的方法,比如说推广肥水一体化,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第三有一个计划叫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计划,主要一是扩大绿肥的种植范围,二是扩大深耕晒垡面积,实践下来深耕晒垡效果非常好。原来有一部分冬闲田,要用深耕的方法,经过一个冬天的冬化,然后土地的物理状况会进行改变,可以增加土地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地第二年的生长非常有利。三是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每年上海农作物的秸秆综合利用财力资金要安排接近一个亿。一部分用于对秸秆还田的补贴;第二部分用于秸秆处理的企业设备投入进行补贴。第三,对秸秆的运输,大家知道秸秆运输很难。秸秆运输的距离超过10公里,就会发现运输的成本比秸秆本身的价值还要高。所以为什么秸秆利用有很多人做不下去,就是收集这个东西非常费时费力,成本很高。所以对运输的秸秆每一吨政府补贴200块,让他可以干下去。所以这个每年政府和区里面大概要出1个亿。
还有一个畜禽养殖场污染的整治,关闭不规范的养殖场,也要花成本。还有蔬菜的废弃物,大家去田地里看过,我们一般采下来的蔬菜一半要扔掉的,一般情况下。通常讲的青菜大类的菜,一半要扔掉。扔到什么地方去?现在就是在就地把扔掉的东西进行处理,主要的办法就是堆肥,处理好以后变成有机肥,重新还田,这个做的很成功。有一些标准园艺场,这一条一定要做到,否则标准园艺场就不合格。还有一个现在叫农药的废弃物回收,农药包装物,有小包装的,也有包装大一点的,一年也不少,也要把这些东西回收过来。回收都要花钱的。不花钱就扔的到处都是。
还有一个培育探索生态循环的农业示范点,做一些示范、做一些探索,这些都要花一定的成本,比如说现在正在探索的一些模式,现在在崇明有几个点做的很好,种养结合,水稻田里面养甲鱼、养黄鳝、养其他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既能够保证粮食生产,又能够增加养殖量以后,增加收入。比如说甲鱼要养三年才可以上市。第一年第二年怎么办?就跟旁边的农民联系起来,让农民去养,养到第三年是最关键,要催肥准备上市,这个时候由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来养。这种模式很多,已经总结了十几种。
最近报纸上也报道过,金山的枫泾水稻田里面养小龙虾,这种很好,这种摸索都要探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们上海农业发展的关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