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上海电台:有一个问题问一下时副市长,您刚才多次提到长者照护之家,这种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机构非常受欢迎,但现在只有20多家,到2017年会实现全覆盖,我想知道明年的推广普及规划是怎样的?
时光辉(上海市副市长):长者照护之家不是我们凭空想出来,而是基层实践探索出来的。长者照护之家最大的好处就是融合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服务,使老年人可以得到连续的养老服务。另外,我们叫社区嵌入式的,是指让老年人不要离开他熟悉的环境,离家人也非常近,就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长者照护之家推出以后很受老年人的欢迎。我们去年进行了探索,到今年上半年觉得这件事看得比较清楚,在2015年市政府实事项目里面安排了20家,目前看来2015年可以超额完成,明年希望市政府实事项目里面再推进50家,到2017年希望每个街镇都有一个长者照护之家。但并不是说,每个街镇只要建一个,我们觉得只要有条件的,都应该在社区里面就近为老人提供这样的服务。谢谢你!
2、东方早报: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时市长,刚刚您介绍说,探索建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试点情况下现在要在全市各区县全面推开,这个评估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有没有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估?这个评估对全市接下来的举措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讲以前都是以补供方为主,接下来是补需方,增强老年人的自主选择,有没有具体的想法和具体的措施呢?
时光辉:谢谢你!今天上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明年工作,讲到养老时大家一致认为,明年比床位建设更加重要的就是把需求评估工作真正做扎实。需求评估有两个层次的评估,第一个层次是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身体照护等级,确定基本养老服务的供给内容。有些老年人在居家享受一些服务就可以完成,有些一定要进入到机构里,甚至要进入到护理院,才与他的身体状况相适应。这是第一个层次,对身体状况的评估。
第二个评估是对老年人经济状况,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估,这是解决老年人的支付问题。因为政府的服务补贴并不是完全覆盖的,个人还要承担一部分,有些低保家庭或者低收入家庭,本身收入比较少,再去支付可能比较困难。我们根据经济状况的评估来区分相应的补贴,主要体现兜底线,对低保低收入老人进行补贴,使他们不因为收入比较低就享受不到服务。
这两个评估,以前都是谁提供养老服务谁来评估,这次是第三方评估,然后再由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这样使得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更加公平、也更加有效率。从这一条来说,我们觉得这是上海基本养老服务里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才能够更加精准,才更加公平,才更加富有效率。
第二个问题,补需方的问题,这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而提出的新想法。以前很多政府的服务,由政府底下的事业单位或者下属单位直接提供,政府很多补贴就直接补供方,由供方向社会提供服务。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能够由社会做的尽量交给社会,能够购买服务的,尽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样一来,政府要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其中有很多主体,到底谁去提供服务,不是政府说了算,而应该是让服务的享受方就是老年人自己去选择。怎么样提高他选择的权利和自主性呢?就是把补需方的机制建立起来。以前可能在某个镇里面有一个公办的养老院,大家都希望进入。如果政府把补需方机制建立起来,老年人就可以自主选择了,肯定是选择更加安全、更加优质、服务更加好的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这样就真正把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进一步调动起来了。当然补需方过程当中,原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和提供方,也要做相应的改革,要适应这种情况。谢谢。
3、上海电视台: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医养结合方面的,请问一下卫计委的负责人,上海关于医养结合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措施呢?
第二个问题,我看到材料当中最后一个写到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是比较盛行的方面,那么上海目前到了哪个阶段?
第三个问题,就是渣土的问题,近期国务院有一个全面要求全国查处渣土堆放问题,上海目前来说有没有相应的举措?
时光辉:我先回答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上海因为在全国是比较早进入老龄化的,所以制度建设现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上的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比较好的制度,它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同时,能够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把各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上海已经明确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目前市里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研究。我们这个研究得到了市人大的支持,同时国家的相关部委也非常支持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探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下子较难全面展开。目前的进展情况就这样。上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出过程当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再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读。
吴乾渝(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我回答一下第二个关于医养结合相关的问题。刚才时市长讲到的,上海老龄化比全国进入的早,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29岁,全国最高,也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高龄化的本身就带来了慢性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除了医疗卫生服务以外,要解决老年人急剧增加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养结合是非常好的操作路径。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块工作非常重视,上海启动的比较早。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大家知道在今年6月份市政府就开了专题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对整个医养结合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具体的要求。里面一个总体的思路就是以老年人为本,在整个大的养老服务体系里面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适宜的、规范的和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操作的路径是在现有的卫生体系服务基础上,重点要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载体的功能平台。通过这个功能平台,一个是用我们的医疗卫生资源,另外一个是开放式的向社会,鼓励各方一起参与,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包括三块,一块是居家,一块是社区的养老机构,还有一块是社区的养老托养机构以及日间照料机构。上海6月份已经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总体的思路和工作路径和我们上海的做法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上海已经在全面实施,有些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所以,在这个月初,在青岛,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开了全国的医养结合工作大会,上海作为省市之一去介绍了上海医养结合的经验。这是我们前期面上的工作。
第二块,在整体构架设计的基础上,上海今年在医养结合方面,具体的项目里面通过政府实事项目推进的,一个就是在一定规模的,又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这就为机构的老人很方便的、很及时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今年涉及50家,已经完成预计目标。第二个是充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同时也整合其他的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实现签约的全覆盖,提供一个基本卫生的服务。明年对这项工作,根据市政府的要求还将进一步的深化。
第三块,就是医养结合的要求,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把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从养老机构延伸到社区的其他像托老机构里面,在两到三年内实现对社区的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的全覆盖。这是我们的目标。第二方面,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今年重点的医改工作就是启动了第三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也是市政府杨市长亲自开的,出台了“1+8”的文件,核心就是要夯实基层卫生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功能的全覆盖。这里面大家已经关注到的,就是上海要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鼓励家庭医生和老年患者进行签约服务,这样他会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综合性服务。这个综合性服务既包括医疗,也包括健康管理,还包括转诊、用药等等一系列工作。在市层面形成一个面和点的结合。第三个方面,刚才时市长跟大家介绍了我们整个系统的设计里面,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针对老年人医疗资源的需求,我们做了五年的规划。这个规划有试点布局的加强要求,还有在老年护理床位的要求。除了医养结合以外,在卫生方面,“321”卫生分级诊疗里面,在市级层面建立集医教研防管为一体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让区级综合性医院成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中心,同时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和老年护理院。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郊区保留部分治疗床位外,其余床位逐步转化为老年护理床位。
第二块就是加强对居家家庭病床的建设。从卫生系统来说,每年家庭病床有5万多张,就是老年人患病以后可以在家里接受到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上海启动的比较早,而且医保的政策都是跟进配套服务的。下一步也是在国家和市的精神要求下,进一步的加强,另外这一块的需求确实也很大。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对于大家关心上海建筑渣土管理的问题,这次深圳渣土堆点滑坡事件发生后,上海要求全市渣土管理部门对其所管辖的消纳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对全市的卸点进行了普查。市、区两级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对符合管理要求的合法合规卸点共238个开展排查。目前本市的建筑渣土不存在以集中堆高为处置方式的消纳卸点,处置方式主要都是低洼和鱼塘回填、绿化用土、场地标高等。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意识,确保本市建筑渣土管理整体安全有序规范。
4、新民晚报:我有两个问题问一下时市长和朱局长。目前上海的户籍老年人已经超过了400万,到2020年要达到530万人,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到时超过1/3的户籍人口是老年人。时市长提到让大多数的老人在自己的社区,不离开家、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能够介绍一下上海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面还有哪些新的举措和便民的措施?
想问一下朱局长关于机构养老问题,我调查发现上海现在养老床位建了不少,统计是12.6万张,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入住率很不均衡,市中心一床难求,郊区空置率比较高。在解决这方面问题上,有什么办法呢?
时光辉:上海已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服务格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在“十一五”的时候提出了“9073”,97%都是靠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关于下一步怎么样使老人不离开家,或者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就可以享受比较好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设施更加便利,主要是在社区里面的相关设施建设要更加方便老人就近提供服务。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更加丰富,不要让老年人觉得我在机构里会得到更加多的服务,社区次之,在家里得到的服务最少,不应该是这样的,居家的服务应该更加丰富。三是在政策支撑上,导向要更加明确。现在为什么有一些机构或者护理院一床难求,是因为在政策上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政策上是“拉条”来进行设计的,未来要以老人为本,政策导向上更加清楚,就是老人身体状况如果许可在家里享受相关服务的时候,可能相关的补贴和报销待遇并不比在机构里差。这样设施很便利,服务很丰富,政府在政策导向上也很清楚,很多老人肯定会更加乐意在家里、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享受养老服务。
王思政(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我补充一点,关于居家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便利的方面,我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大家知道日常生活当中买东西,有大卖场,有超市,有便利店,甚至有快递,今后我们要努力打造的养老服务格局,将更加注重居家和社区服务的便利化,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服务设施建设、服务机构发展、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方式多样化方面不断努力,大力推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性、专业化的“一站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日常化发展,进一步实现养老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目标。
朱勤皓(市民政局局长):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养老床位在全市布局的问题。为什么市中心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而郊区某些养老床位去的人不多,这跟养老院自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感觉到一个比较好的养老院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有比较好的医疗条件,或者说跟医疗的设施比较相近。第二个就是比较便利家属探望。第三个就是有比较好的,和原来生活环境比较相近的氛围。这三个条件决定了这个养老院是不是会一床难求,我觉得这对今后社会上建养老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这三个要素我们感到是缺一不可的。
时光辉:我补充一下。从空置率郊区高于中心城区来看反映出几个问题,就是养老设施在建设的时候,也是要有规划的。这个规划既要方便老年人,同时又要能够提供相应的功能支撑。好比说,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有些郊区养老设施虽然很好,但是与一些卫生设施距离比较远,老年人觉得心里不是很安心。
第二个方面,从上海来说还要探索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养老模式。刚才说的长者照护之家,就是讲了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就机构讲机构,还是要讲使老人得到连续服务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我觉得在“十三五”期间空置率的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缓解,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
5、解放日报:我想请问一下发改委的领导,我们看到有一个近期发改委在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也看到了一系列的像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接触下来,特别是现在民营的养老机构还是普遍反映困难确实比较大,各方面的成本也比较高,特别是在价格方面和公办竞争有一些差距。除了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什么办法?据你们了解下来,社会力量在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时候,哪些障碍可以突破?
王思政:谢谢记者的提问,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从长远和近期两个方面来考虑和解决。从长远考虑看,这次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学习中央的建议、市委的建议,特别是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三五”规划的指示,即要以发展理念的转变来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现在养老问题矛盾非常突出,全社会开始逐步形成共识,全市上下对养老问题非常重视,特别是各级政府也都高度重视。但大家仔细想一想,包括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我们每个人养老的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我觉得没有完全到位。生命的两端是不平衡的,比如说,一个一岁的孩子如果把牛奶打翻了,做家长的肯定非常担心烫着他,但是一个80岁的老人如果把牛奶打翻了,相信有很多亲属有些责备的意思,80岁的老年人实际上就是返老的儿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尊老爱幼”,但在实际生活中,尊老还远远没有到位,爱幼已经过头了。没有老哪有小。如果说小朋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老年人也不能输在终点线上。
从近期来讲,市发改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完善本市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也将在近期出台。意见提出的一些措施,刚才时市长回答当中也讲到。传统的养老供给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来运营,政府来管理。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从发展规律方面,以及借鉴国际成熟和行之有效的做法看,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项单一的养老产业发展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养老领域的改革,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政府有效履行“保基本、兜底线”职责的同时,更加发挥市场的作用,切实有效的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办养老。如果说,在“十二五”期间,因为深度老龄化进程比较快,重心是在硬件建设上,那么在“十三五”期间,要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逐步转向软的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标准完善、合格供应商的建设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配套。要积极推进支付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补需方”机制建立的同时,调整和完善支付方式和结构,鼓励居家为主。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探索建立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相衔接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职业年金、人寿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与养老有关的金融产品和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多层次老年保障制度。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努力做到一视同仁,扩大政策效应。要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积极推广PPP方式,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要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原来主要政府来投、政府来管,我们在成本的控制上、成本的管理上做得比较薄弱,今后这一块也要随着补需方财政补贴机制的建立做一些调整。
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到精准补贴,提供精准服务。原来不是没有,也有,但相对来说可能做得比较粗放一些,这也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制定公布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主体的各项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合规供应商制度,将来只要你符合条件,均可成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格供应商,让老年人自主选择。
时光辉:我补充一下。上海这两个文件是最晚出台的,我们觉得这个问题要想清楚。简单来说,鼓励社会力量去发展养老事业,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给政策支持,政府是比较容易去制定相关政策的。但是仅有这一手是不够的,政府本身基本公共服务方式的提供和理念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这次我们出台文件是两个文件一起出台,一方面是鼓励社会力量去发展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是对政府的基本养老服务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并且有一些该改革的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样政府的手不要伸得过长,不要把市场和社会的规律打破,社会这一块才能更好发展起来。为什么这次两个文件一起出,就是这个考虑。
徐威: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对养老事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