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经济日报:我想问一下经信委徐主任,临港这次推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行动方案以及配套政策,是基于怎样的宏观形势和产业背景?
徐子瑛(市经信委副主任):临港地区推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建设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是上海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重要部署。应该说,当前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成为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以及日本的再新战略、印度的制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制造业作为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又把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为2025国家战略的核心主线即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方向。因此,临港作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是上海进一步落实国家2025的重要举措。
二是在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是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科创中心的重要部署和举措。当前上海正在推进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实体经济、科技进步是科创中心的主战场。整个产业的发展正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的变革和发展。在这过程当中,切实感觉到智能化作为未来重点的方向,是上海进一步落实科创中心非常重要的举措。
三是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临港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加快发展的重要的区域,重点承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任。临港地区经过近12年的建设已经在高端制造业上成为上海最为重要的基地。所以,无论是在航空发动机、先进汽车、高端能源装备、船舶海工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体现在这些企业由于它的建设诚信度比较高,设备本身的智能化成为很高,选择临港作为载体,以使得这些企业成为代表上海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标杆,这些企业都具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第二个方面,临港已经集聚了非常好的科教优势,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营造和建设国际化的智能制造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刚才陈主任介绍的基础和举措,我觉得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与此同时进一步促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背景是市政府进一步推进和聚焦临港智能制造发展的考虑。
2、解放日报:有两个问题,想请问发改委的阮主任,这次临港的行动方案对于引领整个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新推出的政策是不是在科创中心意见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个问题,今年以来整个经济下行压力下,上海工业压力也比较大,除了临港的方案之后是不是会对上海制造其他的区域或者行业也有一些转型升级的方案或者计划?
阮青(市发改委副主任):谢谢提问。刚才陈主任做了非常好的全面介绍。5月份,市委、市政府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了22条,当时的定位我们讲要建设智能制造的示范区,临港这次提出在临港地区建设智能制造中心是对这个战略的全面响应和积极落实。我理解科创中心和制造的关系,刚才徐主任也介绍了,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扶梯,制造业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通过临港发展智能制造为科创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托。
我理解,这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意义有三个之举,一个是战略之举。我们国家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智能制造,是把智能制造作为国家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临港作为我们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响应这样的战略,作出具体的部署来落实,所提出的行动方案都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有为之举。临港地区具有很多的优势条件,先进制造业也好、智能制造也好,制造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是得天独厚,产业发展的空间,现在用地非常紧张,但作为临港地区来说,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的空间条件还是具备的,再加上这十几年市委、市政府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推进。刚才陈主任也提到,很多大项目,商飞的发动机等大企业已经在那里集聚,有了产业配套的能力。特别是,临港地区有一个很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政务大厅,包括临港的“双特”政策都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使得在临港地区推进建设智能制造中心是有为之举,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第三个方面是务实之举。行动方案以及配套政策,应该说都是做了认真深入的论证研究,不是赶时髦,非常认真扎实,有项目、有政策平台,也有技术创新平台方面的考虑,都落到了实处。
刚才记者提到当前经济形势环境下实体经济创新转型的问题,确实各个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据科创中心大的布局,相信也会有一些结合自己地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方面有一些布局,也会陆续推动制造业的转型,把新的制造业增长点尽快的培育出来,带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特别是临港这次方案里面也提到,智能制造不光局限于上海,也不是定位在国际的层次上,不局限于一个产品、一个技术,可能是引领整个制造业转型的方向,对于上海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上海经济的提振增效有重要的意义。
3、上海电视台:两个问题,第一想问一下临港打造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包括核心技术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刚刚提到人才“双特”政策2.0版本,这个政策具体发布时间是什么时候?是不是在科创中心关于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有更大空间的开放?
马兴发(市科委副主任):谢谢记者的提问。智能制造到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德国说4.0,中国叫2025,还有很多的版本。我们认为智能制造不是某个单点的技术突破,也不是简单的用机器人或者说信息化武装到工业过程就是智能化。它是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和集成创新的过程,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解决方案。我的理解是从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是贯穿一体的。要将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之间,一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以及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销售、服务的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和服务化转变。如3D打印发展以后,需要什么就可以做出来,不像以前是规模化的,随着个人的需求不断升级。
基于临港高端制造业的产业优势,结合上海的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临港智能制造近阶段希望在机器人、民用航空以及集成电路和专用装备、海洋工程等方面可以着力多关心一下,不是其他不要做,而是因为这几个基础比较好,还有一些大项目的牵引,这几块重点领域是不是可以着力做一些规划和顶层考虑。主要突破的技术像信息的物理融合、大数据的智能解析等相关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些像信息传输、传感器、工业控制等关键技术等等,希望在技术方面形成发展的趋势。临港这几年发展下来,在产业方面尤其是像汽车、新能源装备、民用工程等方面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我们也认识到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想就可以做成功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面临产业发展不均衡、技术集成度不够高、人才缺乏、发展的商业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从科委的角度,要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依托核心骨干单位,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跨行业的协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制定好发展的规划和路径,制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的功能性平台,希望通过智能制造产学研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围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建一批有针对性、功能性的平台,组建好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上海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民用航空、机器人等领域,要争取成立一批国家级的功能区的研发中心。市科委也会积极向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争取,搭建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检测验证平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大数据跨领域、跨平台的集成应用。政府不能全包,有的是企业做的事情,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
还有一点,要着力完善优化智能制造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转化、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全产业链的培育模式,同时也要鼓励开展一些国际的合作,支持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同时要集聚一批高端的管理人才。谢谢。
陈鸣波(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双特”政策方面,市委主要领导今年上半年到临港来也要求临港管委会、发改委、人保局等相关部门研究。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发改委的牵头下,会同人保局等,结合临港的特点,尤其是结合前几年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这次出台更加适合临港的人才政策。
另一方面,我们1.0的版本是到元旦,具体的政策还要等到元旦后。
4、东方网:自贸区一直都很受关注,临港的智能制造中心未来在和自贸区联动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和举措?
陈鸣波:近期我们也在研究智能制造和自贸区对接,说实在的有难度,因为从规律来说,智能制造整个产业链,和自贸区结合关键要降低成本、便利化,其实重点是两件事,一个就是研发保税,还有就是进出关要便利。此外还有金融体系,这方面自贸区自身的政策创新,我们拿过来用就可以了。前面说的两个方面,在临港地区的方案设计时有些措施已经出来,虽然有难度,我们还是努力把和自贸区的对接打通,因为在自贸区政策创新方面,智能制造方面临港是有优势的。
5、浦东时报:陈主任你好,临港地区本次出台的智能制造中心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有哪些亮点?
陈鸣波:今天我们管委会,上午是新闻发布会,下午是24条的方案,以及10条政策的全文解读,也欢迎各位记者参加。我认为临港智能制造有几件事是亮点,一个是平台建设,公共性的服务平台,我们会举全市之力去做。特别是我们管委会这几年要花大力气甚至是财力资金都往这方面集中。我们合作的对象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第二个亮点,是我们的布局,临港12年的规划,产业和生活区的产城融合,这次不仅仅制造业有血有肉,包括人才等方面,都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政策方面,10条配套政策出台之前,我们也花了很多心思,研究全国和一些兄弟省市的政策,大家都很努力,亮点都不少,都有针对性。谢谢。
6、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现在不止是上海在做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配套,像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可能也在进行重新的规划。从上海来讲,特别是临港作为先期行动的地区,临港在全中国的版图之内特色在哪里?最近有专家讨论说,以前着力在财力和金融支持往一个产业方面走,过几年这些产业可能有些产能过剩。当我们在创新创业,做智能制造,可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提法,但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那么临港怎么在能够在政策设计或者推行中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陈鸣波:关于第一个问题,临港今天这个行动方案,和中关村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是有优势的,首先临港有315个平方公里,以及在上海的区位优势。智能制造不能闭门造车,临港港口、洋山港、自贸区,还有整个上海都是联动发展的。近十年来,包括北京、深圳、广州大家发展都很快,都有差异化,有共性也有个性的。但上海的个性是什么?它的制造,智能制造推进是最快捷的,因为和国际的对接比较快。
第二个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智能制造在这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很难产生产能过剩。刚才也说了,智能制造不是某一个产品和技术,甚至是一个领域,举例来说今天你们关注3D打印,还有机器人等其他的装备。刚才我们还说了一些零部件,传感器、射频技术,包括系统服务商,它是一个大的范畴。因此在产能过剩上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会过剩,比如说机器人会不会过剩。这位记者也提醒了我们,在布局的时候,在某个产品或者领域上,要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待。
在政策方面,我们之后会全部公布的。谢谢。
徐子瑛: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考虑。当前从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来看,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全球科技和制造业变革当中最为瞩目的特征,不仅仅在中国,包括在美国,在新加坡,在其他很多发达区域和国家,都把智能制造作为本国和本地区产业转型的核心所在。所以,上海所面临的智能制造的挑战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的竞争,也不局限在中国地区的竞争,更是在一个国际制造环境中的新一轮挑战和竞争。在这方面,如何发挥上海固有,在制造业的优势和地位,是上海新一轮产业变革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说上一轮更多是在消费领域、商业领域,“互联网+”使得我们生活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下一轮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是整个产业的重大机遇所在,是承载上海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依次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核心所在。
所以,我们发展智能制造一定是基于陈主任所说的,我们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智能制造本身是制造的。上海和其他城市相比,我们兼具了制造和创新双向优势,因为没有良好的制造基础承载智能制造是失去条件的。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船舶、汽车、能源装备等一系列领域,上海仍然积极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我们具有较完整的制造体系和人才的基础,我想这是我们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所在。
另外一个优势,我们一定是基于国际化和开放。智能制造是全球的热点,为什么在高端领域特特别是创新领域很难出现过剩,因为这些技术本身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你没有这些技术是不可能形成核心的。所以,临港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本质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集聚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体系、平台,以此为企业提供一个创新平台,真正推进的方式和企业对项目的选择完全是市场化,不可能是政府部署推进的。在基于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希望真正形成在智能制造无论是核心装备还是基础器件还是工业软件领域,形成自主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发展临港智能制造,对上海整个智能制造业的核心所在。
马兴发:我补充一下,什么叫智能制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产业,而是一个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产业里工具和手段,市场需求量很大。临港和其他省市相比,依托上海的产业条件下,十几年发展下来优势已经初步形成,比如说大飞机,集成电路,新能源装备,都有很好的技术条件,如何利用“十三五”这个重点布局,抓住先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配套优势。接下来人才和发展模式的思考也非常重要,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发展模式非常重要,希望在下一轮过程当中把人才和模式放在重点上去。
徐威:谢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各位负责人的回答,时间关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