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10周岁,累计约2亿人次参与 越来越多市民成为舞台“民星”

2023-03-24

  昨天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乐享厅人潮涌动,站在象征着上海市民文化节这10年的10张海报前,“80后”市民王丽娜尤为感慨。办节10年,她几乎年年都是参与者,从2014年的市民写作大赛,2015年的中华语言文字大赛,再到近几年的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她次次不落,家中的“百强获奖证书”攒了一二十张,“开始我是市民文化节的欣赏者,后来变成参与者,现在也是传播者”。

  这是10年市民文化节对一位上海普通市民的影响。从2013年3月23日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以来,市民文化节“永不落幕”,共推出各类活动约40万项,约2亿人次参与,培育各类“百强”团队和个人近万支(名)。10年后的3月23日,“人民节日 向美而生”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座谈会举行,以演讲及主题座谈等形式,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办节经验。

  上海市民文化节是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模式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贯通全年、覆盖全市,用群文工作者的话来形容——既是“一年办一次”的节,更是“一次办一年”的节。

  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次发布社会主体征集令,面向社会广发“英雄帖”。“一时间,全市各区争相呼应,踊跃举手。”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继桢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亲历者,他回忆,那次“举手”,意味着上海市民文化活动推动机制的一次全新重构。拿闵行区为例,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然而,赋予这些空间的服务内涵,却面临着活动资源分割散落、运作方式单调孤立、市民参与度不高等局面,存量资源无法有效激活。随着市民文化节在上海落地生根,市民文化活动实现从“单点爆发”到“铺天盖地”的转变。“越来越多市民成为舞台的‘民星’和主角。在闵行,沪剧邀请赛的最低参赛年龄从40岁降至5岁;活动发布月月统计、季季公示,群文团队搭上市民文化节的大平台,在全市大放异彩。”杨继桢说。

  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说,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探索创新“超大城市举办全民参与的重大节庆”的运作模式,实现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办节主体由体制内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视角由关注“节”向聚焦“人”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主角和主力”。

  伴随上海市民文化节的诞生、成长,一系列可喜变化和成果随之而来: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一区一品”文化特色彰显,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升级,市民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持续提升。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精英文化的标杆,也要有城市文化的底座,市民文化节做的就是这件事,这是极具创造性的。”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毛时安评价,市民文化节以人为中心,以满足市民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市民百姓的文化欢乐、享受为目标,让他们走进心目中曾经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主唱、主演和主人。

  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将以4月8日“城市美育日”为起点,拉开全新大幕。上海群众文艺创作新品精品优品大会演、“我们这十年”市民文化节专题特展等活动同步开启,形成全市大联动。“城市美育日”当天,将联合“社会大美育课堂”,开展城市全域美育活动,将优质美育活动扩展到街区、广场、水岸、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也将联动文化上海云、乐游上海、抖音、B站、小红书等多家平台,推出“云上美育课堂”,集中开展数字美育资源大放送。

  “迈上新征程,上海市民文化节必须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深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携手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构建全民终身美育的大课堂、大平台、大舞台,让市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和诗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按钮